【历史】新疆吐蕃市高昌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吐蕃市高昌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吐蕃市高昌区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 犹存”主要是指它的 A. 统一度量衡、货币的功绩 B. 皇帝制度 C. 修筑万里长城的功绩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它建立的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继承并 影响深远,D 项正确;统一度量衡、货币是经济政策,A 项错误;皇帝制度和修筑万里长城 不是秦始皇在政治上对历史发展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BC 两项错误。 2.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该材料反映的 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古文的意思是:选出 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 住。自称寒素清白一尘不染的人,却是浊如泥污的伪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谓良将, 却是胆小如鸡的怕死鬼。说明了汉代初期实行的察举制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并未真 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故选 B 项。 3.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 在 A. 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 A 项正确,B 项排除;辛亥革命给予人民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没 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 D 项错误。 4. 某校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B. 外交关系新篇章 C.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D. 两岸关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人大制度,图二反映的是政协制度, 图三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均属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选 A 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建设而非外交关系新篇章,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前 两幅图图均在改革开放之前,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均不涉及两岸关系的问题,选 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5.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 于 A. 自然经济的形成 B. 商业经济的发展 C. 井田制的确立 D. 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答案】D 【解析】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 D 正确;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6. 17 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 影响是 A. 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B.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D.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答案】A 【解析】原产美洲的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出现在 17 世纪欧洲的书籍中,反映出新航 路开辟推动了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A 项正确;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商路和国际 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 项错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与材料内容不符,C 项错误;欧 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D 项错误。 7.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故 D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 21 世纪初,故 A 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 B 项排除;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十三大,故 C 项 排除。 8. 提出“人是万物尺度”的古希腊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的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尺度”,故 B 项正确; A 项提出“知识即美德”,排除;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和理想国学说,故 C 项排除;亚里士多德 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逻辑学,故 D 项排除。 9.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力 量的崛起。三者的共性是 A 都反对宗教神学 B. 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 均反对君主专制 D. 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运动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 D 正确; 三者均反对的是宗教神权统治,不是神学,故 A 错误;B 和 C 只适合启蒙运动。 10.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其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 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的是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 书的状况,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准备了条件,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 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答案为 D 项。ABC 项,造纸术的发明, 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 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 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此三项都与设问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 出现准备条件”不符,排除。 11. 古诗文有谓:“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据 行文风格判断,该诗文最有可能出自 A. 《诗经》 B. 《离骚》 C. 《九歌》 D. 《梦粱录》 【答案】A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音节和谐,感染力强,故 A 符合题意;《离骚》采用民歌形 式,句式较长,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故 B 不符合题意;《九歌》吸收楚地民间文学 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故 C 不符合题意;《梦梁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 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2. 依据美国 1787 年宪法,总统拥有 A. 立法权 B. 财政预算权 C. 司法权 D. 行政权 【答案】D 【解析】美国 1787 年宪法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最高 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法权归国会,有参政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故 选 D。排除了 A 和 C。财政预算由总统准备和提交国会,由国会审核,故排除 D。 13. 18 世纪 60 年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飞梭的发明 B. 珍妮机的发明 C. 工厂制度的出现 D.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答案】B 【解析】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答案为 B;工业革 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但不是机器,A 错误; C 是工业革 命的重要结果,不是开始标志,排除;D 是工业革命中重要的发明,不是开始标志,排除。 14. 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 贫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科学知识普及 B. 传统礼俗消失 C. 妇女地位提高 D. 平等现念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平等现念的传播,材料中的“共 同”青睐的称呼正是平等现念传播的反映,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知识,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后传统礼俗仍然存在而未消失,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不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方面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15. 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来前夕美国的虚假繁荣,是指 A.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B. 股市大量资金没有投入生产 C 物质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 D. 消费旺盛,产品供应不足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创造出大量财富,而人们盲目投资,经济繁荣一时。1929 年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到来前夕美国的虚假繁荣,是指物质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故选 C;A 是资本主 义的弊端,排除。美国是股市投机严重,大量资金投入股市,排除 C;当时是美国有效消费 不足,排除 D。 16. 下列主张与董仲舒相匹配的是 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C 【解析】依据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 政策。C 正确;“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A 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 思想,B 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D 排除。故选 C。 17. 2019 年 12 月 13 日是中国第六个“国家公祭日”。设此纪念日是为了纪念 A. 旅顺大屠杀 B. 潘家峪惨案 C. 抗日战争胜利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中国将 2019 年 12 月 13 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 胞,D 项正确;旅顺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抗日战争胜利均不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要纪念 的事件,ABC 三项错误。 18. 下边的知识卡片为近代某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该事件是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解放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救亡图 存运动。1905 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后,发 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维新变法是资产阶 级改良派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不是革命,其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国;C 选项错误,解放战争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此之前封建君主专 制已被推翻;D 选项错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1905 年, 与 1931-1945 年的抗日战争无关,在此之前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9. 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⑧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经 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产生,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故①②正确;明朝中 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故③排除;“小农经济完全破产”说法过于绝对,故④排除。故 选 A,排除 BCD。 20. 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C. 上下级关系 D. 君臣关系 【答案】A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所以,维 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 A 正确。 2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与春节“合家 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春节的“合家团圆”主要是凝聚宗族、家庭情感的,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的宗法制的关系最为密切,故 D 项正确。禅让制并不一定涉及到血缘关系。世袭只是指政 治权力的沿袭,与家庭关系并不密切。分封制是与“合家团圆”没有太大关联。故排除 ABC 三 项。 22.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 C.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分析运用思维层次,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涵、 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学生首先需要把握 1953-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是借鉴苏联 工业化模式——“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优先发 展重工业,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立足国内积累建设资金,力争短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维护 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不难判断 A、B、C 都是生产关 系社会主义变革的手段和表现,得出答案为 D。 23. 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A. 巴尔扎克——《唐璜》 B.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C. 凡•高——《向日葵》 D.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答案】A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唐璜》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拜伦的作品,不是巴尔扎克 的作品,错误,A 选项符合题意;《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正确, B 选项不符合题意;《向日葵》是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正确,C 选项不符合题意;《英雄 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正确,D 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为 A 选项。 24.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是在: A. 梭伦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时期 C. 伯利克里时期 D. 查士丁尼时期 【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是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C 正确;A 是奠定基础时期;B 是形成时期;D 是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 25.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A. 《资政新篇》 B. 《钦定宪法大纲》 C. 《民法大全》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1912 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近 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D 项正确;1859 年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1908 年清 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都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AB 两项错误;《民法大全》是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颁布的,不属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C 项错误。 二、材料题 26.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一,秦朝是怎样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 (2)读图二,西汉初年地方行政设置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读图三,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地方管理体制的实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以下三幅图片是中国三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 (4)图四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与图四相比,图五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重大 变化? (5)与图五相比,图六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6)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1)方法: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特点:地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中央对地方 进行垂直管理,地方没有独立性。 (2)区别:西汉是郡国并行制(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3)制度:行省制度,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 国家的统一;它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核心:皇权至高无上。变化: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三省分立,总揽于皇帝。 (5)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 (6)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 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 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员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 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可知,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行制。 (3)一问根据图三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二问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拥有经 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一问根据图四可知为秦朝的中央官制,包括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以皇权为核心; 二问根据图五可知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秦朝的中央官制相比,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一 分为三,对皇帝负责。 (5)根据图六可知图示中没有宰相职位,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说明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 (6)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概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趋势即可。 27.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 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 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 3—5 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 6 世纪粟的收获量为 播种量的 24—200 倍,麦类则为 44—200 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经验的积累。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 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 (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解析】(1)图一“翻车”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创新;图二“都江堰”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的修建;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而留 下的丰富的农学著作,它反映的是生产经验的积累。 (2)变化:由材料“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 所取代”可归纳为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可知,其原因是人口增长 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了大量劳动力;由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 若人力之便”可知,其原因是养牛成本较高。 (3)由材料“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 加强管理”可归纳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结合所学可再从农业经营方式、种植业 与饲养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