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B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B)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 1.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 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一观点 反映了商周时期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强调天下为公 C. 要求公卿掌权 D. 重视宗法 血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强调民为本,而君为次, 体 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理念,故 A 项正确;BCD 项都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2. 历史学者冯天瑜认为“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 使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据此可知,均田制的实行有利 于 A. 租佃制的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C. 科举制的兴起 D. 九品中正 制的实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使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可得出均田制使更多 的平民阶层能够参与教育与科举考试,故 C 项正确;AD 与均田制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自 耕农和庶族地主”,并不涉及中央官制三省六部,排除 B。 3.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 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 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推崇哲人和学者的作用 B. 强调公民的参政意识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答案】B - 2 - 【解析】 【详解】根据“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可得出,雅典城邦强调作为 雅典公民,必须要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事务,强调公民的参政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哲人的作用,排除 A;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材料主旨不是限制公民自由,排除 D。 4. 在 18 世纪英国的议员构成中,贵族的后代占将近 1/5,土地所有者占据 2/3 的下院议席, 剩余的多数议席也无法与贵族脱离关系。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责任内阁制还未形成 B.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 议会的权力至高无上 D. 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光荣革命后,英国传统贵族仍然在议会中占据着重要席位,说明当时 的民主政治有待完善,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 D。 5.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他们的崛起 A. 加强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B. 瓦解了满洲贵族的统治 C.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D. 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又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故 选 C;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扩大了地方势力,不利于清王朝的中央集权,排除 A;B 夸 大了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崛起的作用,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排除 D。 【点睛】 6. 从 1931 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 社得到空前发展。这一做法 A. 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B.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C. 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D. 企图弱化中共在农村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 3 - 【详解】根据“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把农民加入到生产合作社,是为了加强对农村地区农民的控制,以此弱化 中共在农村的影响,D 项正确;国民政府不能可践行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排除 AC;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 7. 1949 年到 1950 年,苏联出版 10 到 15 本有苏联采购委员会、贸易代表处、塔斯社等机构的 工作人员,以及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 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苏联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 反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 批判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C. 体现对美国民众的关心 D. 促进苏联文化的发展繁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 是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出版的书籍“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主要目 的是反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故选 A;B 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 动人民贫穷状况”反映的是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美国的冷战,并非体现对美国民众的关心, 排除 C;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促进苏联文化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 D。 【点睛】 8.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 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B 正确;A 是在 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无关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 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D 排除。故选 B。 9. 1841 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 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 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 - 4 - 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该观点出现的背景是 A.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实行海运限制政策 B.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C. 德国已经实现国家统一,工业与海运事业迅速发展 D. 德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威胁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信息可得出当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但传统的重 商主义束缚了英国海外市场的拓展,因此要实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把“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 子扔掉”,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符合主旨,可排除。 10. 1938 年国民政府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这些措施 A.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B.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 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D. 阻碍了沿海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国民政府布局西南西北的工业,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为抗战奠 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故 B 项正确;国共此时已经合作,排除 A;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布局西南西北工业,并不会阻碍沿海地区的发展,排除 D。 11. 1902 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及时刊登社会各界人士投 递的有关应对瘟疫的稿件,其中有些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材料可以反映出 A.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B. 科学的卫生观念得到普及 C. 瘟疫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D. 中国的生物科学取得突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及时刊登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有关应对瘟疫的稿件” 等信息可以看出,大众媒介对应瘟疫等事件,起到了宣传的作用,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故 A 项正确;普及的说法错误,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观的改变,排除 C;材料与生物科 学突破无关,排除 D。 12.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商业资本家大规模地利用分期付款方式推销商品,这种大量预支 - 5 - 购买力的措施 A. 促进了商业的持续繁荣 B. 解决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C. 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加速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行为,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 荣,加速经济大危机的爆发,D 正确,A 排除;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生产关系的调整是 在罗斯福新政后,C 排除。故选 D。 13. 从 1953 年到 1963 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 6 次……1965-1979 年,农产品共提价 7 次(分别在 1965、1969、1970、1975、1976、1978 和 1979 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 B. 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C. 消除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 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苏联多次提高农畜产品价格,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故选 A;材料中的时间是赫 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二人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 B;C 表述太绝对, 错误;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与加速重工业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D。 【点睛】 14.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 劳动建设高潮。1960 年,王进喜他率领 1205 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 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 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A.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C.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D. 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可 - 6 - 以看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 D;A 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B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仅从打出大庆油田一个事例,不能说明工业综合实力 的全面提升,排除 C。 【点睛】 15. 二战后,共同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这些共同体理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关注在具体 问题领域内的联合,如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智慧共同体等;第二类则重视区域层面的 联合,如欧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等。“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了 A. 区域集团化放缓 B. 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两极格局的形成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战后,各国用共同体的理念进行联合,来处理具体问题或实现区域联合,“共同 体”使用更加广泛,这恰恰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反映,D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共同体使 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些共同体理念有些表明区域的联合,这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排除 A;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B 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美苏两 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现,排除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 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7 -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地方行政划分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及地方 制度 【答案】图一:地图中有周、晋、卫、燕、齐、鲁等,且有周王室贵族召公奭封燕国、功臣 昌尚封国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周时期在地方上实行的分封制。 图二:地图中有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今天的河北、陕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管理,对西 藏地区设置宣政院来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省制。 图三:地图中有蜀郡、巴郡、象郡等,且西北边疆衔接“月氏”,北部有长城、匈奴,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一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周、晋、卫、燕、齐、鲁等国,其中周王室贵族召公 奭封燕国、功臣昌尚封国齐,据此可以判断出这是西周的分封制;从图二可以看出,地图中 有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今天的河北、陕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管理,对西藏地区设置宣 政院来管理,据此可以判断出这是元朝的行省制;从图三可以看出,地图中有蜀郡、巴郡、 象郡等,且西北边疆衔接“月氏”,北部有长城、匈奴,据此可以判断出是秦朝的郡县制。 17. 1901 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 - 8 - 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 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一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 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 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一】对“中国之中国”的理解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 为“中国之中国”。此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 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华夏族只能暂时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与自然抗争谋求自身发 展,在各民族不断的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 种诸族类而已。”所以,此时中外的交流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 的状态。这也正是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之中国”的缘故。 【参考示例二】对“亚洲之中国”的理解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 为“亚洲之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中国一直处 于世界的前列,强大的国力使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不仅怀着十足的信心 主动走向世界,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文化 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还对东南亚、 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郑和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总之,从秦 汉到清前期,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不断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 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所以梁启超先生将这一时期总结为“亚洲之 中国”阶段。 【参考示例三】对“世界之中国”的理解乾隆末年,以 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为开端,开 - 9 - 启了“世界之中国”的历史,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当清王朝沉迷在“天朝上国”迷梦中, 固守着传统的封建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 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逆转,由主动交流转向了被动开放,由 主要与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渐渐沦为西方国家掠夺和瓜分的对象。1840 年鸦片战争 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列 强凭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公然践踏中国主权,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这一 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参考示例四】对“三个中国说”的理解参考示例一二三。 【参考示例五】对“亚洲之中国”的质疑把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之末年称之为“亚洲之中 国”,有失偏颇。这一时期的确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由于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丝 绸之路的开辟以及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中国与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 越南、缅甸、泰国,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等国都有着密切的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中国 文化的影响力已经突破亚洲范围,走向世界了。如中国丝绸早在汉代就已传到古罗马帝国;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近代化;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元 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写下的《马可·波罗行纪》引发了欧洲的“寻金热”;明清时期西 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华,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加强了中 国同欧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和交流;葡萄亚殖民者占领澳门、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因此,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早已突破亚洲范围,为“世界之中国”了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对“三个中国说”含义有一个正确理解。比如,“中国之中国” 是指先秦时期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当时,华夏族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谋求发展,与周 边各民族在不断冲突中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 已。”“亚洲之中国”是指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中 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所以被称之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是指乾 隆末年以后,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这时中国的对外关系由主动交流转向被动开放,由主 要与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掠夺和瓜分的对象。其次,要分析“三 个中国说”含义形成的原因。如,“中国之中国”由于当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 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亚洲之中国”是由于中国君 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中国处 - 10 - 于世界的前列。但是,受当时交通条件和地理知识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 地区。“世界之中国”是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腐朽的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 国”的迷梦等,无法抵抗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从而使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 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考生也可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但一定要持论 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陈永康《13 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陈永康的著作《13 次新 中国三军大阅兵》(注意:只提取 信息,不回答史料价值,不得分) 陈永康是当代历史学者,其著作 《13 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是基 于对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基础上完 成的,对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经济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 值。 材料内容 阅兵的武器装备相当数量来自战 场缴获,是“湊”出来的“万国 牌”装备,尤其是体现军事力量 可用于研究新 中国成立后初 期的经济发展 该著作通过 1949 和 2019 年 的阅兵武器装 - 11 - 的飞机、坦克数量较少。反映了 1949 年开国大典阅兵,全国尚未 完全解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 家一穷二白 情况 备情况反映了 新中国成立以 来的经济发展 情况极富时代 特色 2019 年大阅兵大量国产先进武器 装备的展示,充分反映了改革开 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 力不断增强。伴随科教兴国战略 的实施,军事科技突飞猛进 可用于研究改 革开放后的经 济发展情况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材料的来源、内容等角度概括分析。根据材料选自陈永康的著作 《13 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这一信息。可分析得出陈永康是当代历史学者,其著作《13 次新中 国三军大阅兵》是基于对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对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 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果从内容分析,则可得出阅兵的武器装备相当数量来自战场缴 获,是“湊”出来的“万国牌”装备,尤其是体现军事力量的飞机、坦克数量较少。反映了 1949 年开 国大典阅兵,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一穷二白。因此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 后初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19.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 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 林匹克盛会”的美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已举办的一些世界博览会举办时间、名称、国家及其主题或内容(节选) - 12 - (1)编写一幕发生在 1851 年英国伦敦博览会场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 题,主题要紧扣世界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 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世界博览会举办历史的变化,说明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中 心转移的历史”。 【答案】(1)示例:对话主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和稳定的国内环境能够加速工业革命的开展 杰克(英国的工业资本家):蒸汽机、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纺纱机、抽水机等世界一流的 机械都是我们大英帝国制造的,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先进的民主制度和稳定的国内环 境。 马丁(法国的工业资本家):真羡慕你们有成熟的民主制度和稳定的国内环境,给英国的工业生 产提供保障。 杰克(英国的工业资本家):法国也已经建立共和国了,社会秩序也稳定了很多,法国的工业生 - 13 - 产必定会迅速发展。 马丁(法国的工业资本家):我也希望是这样。 (2)世博会主要举办地域呈现出由欧洲向美洲再向亚洲扩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世界经 济发展中心的转移或扩展。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 易中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确立了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故世博会主办地最初 主要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超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 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世博会主办地自 19 世纪晚期呈现出向北美地区转移的趋势。 20 世纪中后期起,日本逐渐崛起,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亚洲经济发展 注入活力,故世博会主办地域又呈现出向亚洲国家扩展的趋势。 总之,世博会主办地域的变迁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个国家能够成 功举办世博会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解析】 【详解】(1)根据“1851 年英国伦敦博览会场”可得出对话主题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和稳定的国 内环境能够加速工业革命的开展。具体内容可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与代议制完善的内容 进行概括回答。 (2)本问主要强调世博会的兴办要体现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可从历届世博会兴办地的改变 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间的联系进行概括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