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评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评估

单元评估八(第八单元)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 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 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 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C ) 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基辛格的均势理论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了与西方国家建 交的热潮,表明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故 C 正确;A、B、D 材 料未体现,排除。 2.1950 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 出国护照;司法部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 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 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这反映出美国( C ) A.把“冷战”的重心转移到国内 B.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C.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D.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解析:领取出国护照是公民权利,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 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对“可能阴谋进行 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实行逮捕,也是侵犯公民权利的表现,故 C 项正确。当时“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故排除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故排除 B 项。杜鲁门主义主 张实行“冷战”,美国并未抛弃其原则,故排除 D 项。 3.1947 年,苏联在柏林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的成就。 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心理战处”和中央情报局对此立即做出回应, 也开设“美国会堂”,其目的是宣传美国。这反映出( D ) A.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 B.“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 C.“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解析:由材料“文化会堂”和“美国会堂”,可知美苏两国意识 形态对抗激烈,故选 D;材料没有把欧洲与其他地区对比,排除 A; 材料没有体现“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信息,排除 B;材料没有 体现“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的信息,排除 C。 4.有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国内政策的压力,美国的战争决策者 并没有太多选择,而斯大林则是大权独揽,利欲熏心,绝对要保证苏 联的安全。该学者的观点说明( A ) A.“冷战”格局出现的必然性 B.“冷战”维护了战后世界和平 C.“冷战”格局由单方面造成 D.爆发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材料中的学者 认为,美国由于迫于国内经济、政治政策的压力只能做出战争决策, 而斯大林大权独揽、利欲熏心,且要保证苏联的安全,推行争霸政策。 可见该学者的上述观点旨在说明“冷战”格局出现的必然性,故选 A 项。B、C、D 三项说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5.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实行 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C ) 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 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 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雷顿森林 体系,故 A 项错误;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 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美国的盟友,故 B 项错误;材料 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6.“欧洲的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 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 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B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根据“欧洲的局势很严重……反对 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可知美 国准备采取的措施是要解决当时欧洲饥饿、贫穷和混乱的问题,结合 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政府采取的直接措施是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即马 歇尔计划,故 B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 全球战略,故排除 A 项;北约是美国组建成立的军事组织,故排除 C 项;经互会由苏联组建,故排除 D 项。 7.国务院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 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外交的特点是( D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 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 大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D 项说法全面,符合题意。A、B 项材 料不能体现,排除。C 项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8.某国际条约签署后,一些创始国纷纷表态,英国认为“这是 种冒险”,荷兰认为条约“标志着通过联合国本身来保证国际和平希 望的幻灭”,法国则指责它并不是为欧洲的安全而设计的。该条约最 有可能是( A ) A.《北大西洋公约》 B.《巴黎条约》(1951 年) C.《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 年)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是因为美苏军事“冷战”而签署的,因 此该国际条约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故 A 项正确;《巴黎条约》推动 欧洲一体化,得到法国等国家的支持,故 B 项错误;《友好合作互助 条约》推动了华约的建立,英、荷、法不可能是创始国,故 C 项错 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推动欧盟的建立,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 故 D 项错误。 9.1949 年 7 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 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这一做法最有可能的 原因是( B ) A.苏联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斗争 B.书中描述与当时官方宣传产生冲突 C.二战国际关系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对苏联产生冲击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为了各自的 国家利益,进行“冷战”,材料中的现象即是“冷战”在文化上的具 体体现,B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冷战”在文化上的具体体 现,与苏联党内政治斗争、二战国际关系研究有了新的发现无关,排 除 A、C 两项;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 形成,D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51 年初,美国决定在夏季与日本拟定美日协定,并确定 9 月在旧金山签约。美日单独媾和并让日本介入朝鲜战争的动议刚一提 出,便遭到印度、菲律宾、缅甸、印尼等国的反对,引发了大规模民 众抗议。其主要原因是这一动议( B ) A.在东亚地区形成“冷战”局面 B.为重新武装日本创造条件 C.打破了世界格局均势 D.损害了反对国的直接利益 解析:1951 年拟定的美日协定规定,美日单独媾和并让日本介 入朝鲜战争。这一决议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日本介入朝鲜战 争”会重新武装日本,故 B 项正确;“冷战”局面是在欧洲,亚洲 是热战,故 A 项错误;当时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并没有被打破, 故 C 项错误;这一决议没有损害反对国的直接利益,故 D 项错误。 11.《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 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 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 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 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 的成立( C ) A.造成德国分裂 B.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加剧“冷战”程度 D.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 界国家的信息,排除 B;由材料“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 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可知,华沙条约加剧了美苏两 大阵营的军事对抗,即加剧了“冷战”程度,故选 C;华沙条约是维 护美苏两极格局的工具,排除 D。 12.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 “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 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 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 战”( B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 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因此 美苏“冷战”实质是国家利益的争夺,B 项正确;根据材料“意识形 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可知,美苏“冷战”之 中有意识形态的体现,但意识形态的分歧实质是国家利益,故 A 项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美苏争夺的不均衡性,故排除 C 项;材料“与 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说明美苏 两国的争斗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传统的大国行为,并非为了世界 政治格局的稳定,故 D 项错误。 13.“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 的墙。”“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 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离开我们。”下列相关说法正 确的是( A ) A.题干中的“墙”是“冷战”的产物 B.“墙”为防范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而设 C.“我们”是指东欧等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 D.“墙”纯属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和美苏“冷战”相关知识可知,题干中的 “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指的是柏林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是 “冷战”的产物,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柏林墙是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为防范资本主义国家的渗透而设立的;C 选项错误,依据 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未建造一堵墙”的我们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 D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不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还是军事政治等领域的对抗。 14.1989 年 7 月,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唐纳后来在与莫 斯科讨论 1962 年古巴导弹事件时得出结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 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 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危机( C ) A.是美苏两国误会产生的偶然事件 B.改变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局势 C.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 D.加速了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处于核战争边缘的一场危机,“我们 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说明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 双方的克制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故 C 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 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并不是偶然事件,故 A 项错误。古巴 导弹危机之后,苏联仍处于劣势,并没有改变美苏之间的战略局势, 故 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漫画《谆谆教诲》(右图)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人民说:“不 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漫画 所表达的是( A ) A.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 B.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 C.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D.“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军备竞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使人们变得贫 困,所以选项 A 符合题意,正确;选项 B、C 自身正确,但材料并 未强调这两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并未涉及“滞胀”问题,选 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6.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 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A ) 主要学派 观点 “正统学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 派” 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修正学 派”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 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 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后修正 学派”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 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 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新冷战 史”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 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A.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解析:材料“正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新冷战 史”对“冷战”的认识不同,得出观点不一,这说明了历史研究的复 杂性,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为合理准确”;各种 学派的研究,有利于接近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后修正学派” 没有体现出“冷战”起源,故 D 项排除。 17.1961 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 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 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D ) A.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 B.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C.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 D.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 解析:依据材料赫鲁晓夫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及美国认为 “总比战争好得多”等信息可知美苏都无意通过战争等形式改变现 状,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欧洲局势紧张;B 选项错误,依据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特征的相关内容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攻为守;C 选项表述 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日益扩大。 18.1970 年开始,西欧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加强同东欧的经济 关系,希望能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 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的让步。 这表明( B ) A.西欧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B.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 C.缓解危机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 D.苏联改革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 解析:根据“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 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的让步”可知,西欧国家同 东欧的经济关系具有浓厚的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故 B 正 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西欧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的目的是推进经济全 球化,排除 A;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国家 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并非西欧国家同苏联的关系,排除 D。 19.下表为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增长速 度简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 D ) 时间 经济增长速度(%)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8.8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 9.3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 12.4 A.主要得益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B.使日本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政治大国 C.直接促成了中国与日本邦交的恢复 D.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解析:材料反映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这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地位奠定了基础,故选 D。日本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战后的改革,排 除 A;当时日本尚未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政治大国,排除 B;中日建 交于 20 世纪 70 年代,排除 C。 20.下图为 1870~2010 年全球资本分布表。图中二战后全球资 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 A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发达经济体优势明显 C.全球资本均衡发展 D.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以看出,发达经济体的资本比重呈下降趋 势,相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故排除 B 项;全 球的资本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故排除 C 项;图表内容无法体现区域 一体化的内容,故排除 D 项。图表中,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本比重呈 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世界在不断发展壮大,故选 A。 21.下图是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拟定的邀请国家参与该组织的部 分“标准”,这反映出不结盟运动( C ) A.协调了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B.成员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C.力图避免大国集团的干扰 D.接受了中国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解析:由材料信息“未加入为大国冲突服务的多方军事同 盟”“独立外交政策”等可知,不结盟运动发起者不想参与大国利益 纷争,力图避免大国集团的干扰,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参与 不结盟运动的标准,不是协调内部矛盾和成员国经济困难,故 A、B 两项错误;中国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而不 结盟运动是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故 D 项错误。 22.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 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 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解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 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 多极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中国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 的程度,故 B 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 C 项错误; 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 D 项错误。 23.某班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 其中一个栏目包括以下两幅漫画。他拟出了四个栏目标题,最确切的 是( B ) A.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 B.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C.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 D.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 解析:材料左图显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右图说明美 国想建立单极世界,故 B 正确;左图表示苏联解体,故 A 错误;多 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 C 错误;D 项不能完整概括图片 信息,故排除。 24.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 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 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 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B ) A.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B.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C.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秩序 D.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以及对美国 不利的现行国际协定都要退出,表明美国只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责 任,因此 B 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特朗普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 政治倾向,A 选项错误;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美国追求利 益,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秩序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D 选项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这种行为与联合国无关。 25.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 “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 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国际局势的复杂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第三种力量”以不同于传 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形态和思路参与现今的国际事务,影响着 国家和非国家的各种行为体在新时期的互动轨迹,成为当今国际关系 里一种日益增长的、不可忽略的、有进步内涵的存在。这充分反映出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故 B 项正确;“第三种力量”不是政治力 量和经济力量,不能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故 A 项错误;世界经 济的体系化开始于二战后初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局 势的复杂化,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22 分, 第 28 题 14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 (1945 年至 1955 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 年 9 月至 1960 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 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 年至 1964 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 阶段(1960 年至 1969 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 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 交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 的缓解阶段(1985 年至 1991 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 苏联解体后俄美关系回暖政策阶 段(1991 年至今)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俄政策回暖阶 段(1991 年至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4 分) 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 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 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 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 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 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 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 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过程,据 此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美苏争霸 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制 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冷战状态、彼此的政策调整基调、国家利益及核 武器制衡、政策的总体特征等方面予以阐述。 27.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 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霸权与冷战紧密相关。历史上成功的霸权国家都 是根据自己的目标组织起经济空间,以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霸主所组 织起来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空间。同时,这种霸权对于维护冷战期间西 方集团的政治稳定有直接的作用。美国通过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美日 安保条约等多边和双边军事同盟条约而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西方安 全机制。在全球化环境中美国的霸权有减有增。在全球化的推动下, 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在其西方盟国中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了。但从 全球层面看,美国能对世界体系中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产生比任何 其他国家或地区大得多的影响,比如制订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因此美 国的霸权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反而相对地增强了。 ——摘编自《冷战、美国霸权与全球化》 材料二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使 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 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 度、美国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同时, “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 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 段干涉别国内政,以推行霸权主义为目的的思潮和行为模式。此外, 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制度霸权是指通过西方 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只 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 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摘编自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冷战中推行霸权主义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意图及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霸 权“有增有减”的含义?(10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说 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目的。(12 分) 答案:(1)意图及表现:维护自由经济体系,如推行马歇尔计划、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维护西方政治稳定,如杜鲁门主义; 建立西方安全机制,如北大西洋公约。“减”:受到日本、西欧、不 结盟运动的冲击,霸权受到挑战。“增”:对世界生产结构、金融结 构影响增加。 (2)新特点:更加肆无忌惮;“新干涉主义”;制度性霸权。目 的: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学者对 20 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前言 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第三章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章 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第五章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的文明 第三部分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第七章 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第九章 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第十章 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第十一章 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 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上面是对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图中提取相关的历史 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 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4 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二者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前者认为当 今世界秩序的构建要立足于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并存和发展,后者将 国际格局的变迁归结为大国或较大中心势力的力量对比的变化。 阐述:①从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前者以文明史观来观 察冷战前后的世界局势,后者则以整体史观(或革命史观)来看待 20 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 ②文明势力的主体不同:前者强调多文明的时代,看重西方文明 的普世性、近代化的引领作用,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是典型的西方 文明中心论。后者强调 20 世纪初美苏之间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 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③变动中的文明力量的对比观察:前者敏锐地发现了西方文明的 衰落,而后者却把进步文明与野蛮文明的斗争表现出来。 ④文明的秩序与冲突:前者强调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矛盾,尤其 是国家利益。后者解释了美苏以外,第三世界崛起。 ⑤文明的未来与前景:前者从全球化视角看西方文明外各种文明 的兴起与发展。后者则是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 的角逐。 结论:立场角度不同,观察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有差异。世界文明 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近代化程度不同,历史走向也有差异。不同的 认知反映出不同学者观察历史视角的差异。 示例二 论题:前者“现代化与西方化”“西方的衰落”“西方和非西 方”等目录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后者的插图 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并重点介绍了反法西斯战 争,冷战争霸体现出其是以革命史观为视角来观察历史的。 阐述:①从著作人国别身份角度分析。前者的作者为美国学者, 后者的作者来自现代中国。 ②前者观察视角明显是基于近代以来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 贡献和影响而形成的,后者立足于西方之间的分裂与对立。 ③前者是西方中心论,后者观察视角明显摆脱了西方中心论。 ④前者是全球化与文明史,后者以革命史观来看待 20 世纪以来 世界局势的发展。 ⑤前者发现了西方的衰落。后者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 化时代大国的角逐。 结论:观察历史的视角不同,凸显文明发展趋势的差异。观察历 史视角差异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对人们认识的影响。 (示例只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