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是( ) A.铁犁牛耕 B.原始农业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济 解析:选 B 原始社会是典型的刀耕火种,“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正是 这种耕作方式的体现,故 B 项正确;A 项是春秋战国以后的耕作方式;C 项与材 料所述的特点不符;D 项是生产组织形式。 2.下图所示是“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由此我们 可以断定( )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解析:选 C 选项中“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 朝”“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均无法从材料中找到依据,故 A、B、D 三项 均排除;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得出答案为 C 项。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 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 A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 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故 A 项正确;水利技术的进步对水利建设具有一定 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政治 局面不稳定,故 C 项错误;耕作技术的进步对水利的开发建设有一定需要,但 非主要因素,故 D 项错误。 4.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 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 点是( ) A.小农经济 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解析:选 D 材料“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 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信息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精 耕细作,故 D 项正确。 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 地区 时期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解析:选 C 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 A 项错误;仅凭材料反映的汉 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故 B 项错误;西 汉到东汉铁犁铧数量大增,说明当时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故 C 项正 确;铁犁铧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并不能体现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故 D 项错误。 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 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筒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 解析:选 A 《调笑令》描述的是利用水力进行农田灌溉的水利工具,即唐 朝的筒车,故 A 项正确;翻车是曹魏时期利用人力灌溉农田的工具,故 B 项错 误;曲辕犁为耕作工具,水排为冶铁工具,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C、D 两项错 误。 7.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 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选 D 图片中女子在家织布,男子在田间耕作,这反映了男耕女织, 故 D 项正确;图片信息没有反映饲养业,故 A 项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 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 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信息不能反映,故 B 项错误;图片信息不能反映 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故 C 项错误。 8.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解析:选 A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铁农具由于生产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对个体生产的发 展产生的影响大于牛耕的推广,故答案为 A 项;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 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排除 B 项;C、D 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9.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 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极端贫困 C.自给自足 D.自产自销 解析:选 C 从材料中的“种田”“过年”“换油盐针线”等信息,得出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特点,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等信息,故 A 项错误; 材料内容从产品用途方面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无法体现极端贫困, 故 B 项错误;自产自销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10.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解析:选 D 材料中的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 济地位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 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解析:选 C 从材料“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可以看出,商代对雨水 的记载比较多,降雨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在商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节气,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对雨水的记 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12.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 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 A.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B.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选 A 据材料“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按照时令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可知,先秦时期,官方重视农业生产,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官方重视发 展农业经济,无法体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材料也没有涉及争霸战争,故排除 B、 C 两项;材料反映官方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无 法体现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排除 D 项。 1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载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解析:选 C 三则文献均体现了汉代男女共同耕治土地的生产场景,反映了 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模式的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 现汉代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普及,故 A 项排除;B 项表述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 排除;材料中未体现女织的相关信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故 D 项排除。 14.《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 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由此可以推知“黍”( ) A.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 B.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C.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 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解析:选 B 材料没有黍广泛种植的信息,故排除 A 项;材料“杀鸡为黍食” 和“故人具鸡黍”说明五谷之一的黍是待客的重要食物,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 及黍的产量问题,故排除 C 项;黍作为五谷之一,材料反映黍成为饮食的重要 组成部分,没有提到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故排除 D 项。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 为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铁犁牛耕使古代松辽地区的农业在其发 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汉的铁犁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两千年。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文集、笔记中,有不少“劝农文”。“劝农文”的内容主要是 劝勉农桑和宣传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书不同的是,它比较注意针对当地的农业生 产情况,文句简练,篇幅短小,带有文告性质,便于普及推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犁牛耕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的原因。 解析:第(1)问,应结合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农业发展 的状况来分析。第(2)问,根据图片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即可。第(3) 问,第一小问,根据“劝勉农桑和宣传农业生产技术”即可概括;第二小问,从 农具、政府的重农政策及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因素等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影响: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中农用动力的一次革新;奠 定了中国古代农具的基本模型;促进了农业的长足发展。 (2)特点:生产工具种类多,比较齐全;精耕细作。 (3)本质问题:宋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重农政策;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秩序的稳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