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小农经济兴起 D. 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已经出现,并且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井田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时期,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生和材料无关,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3.《后汉书》中记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有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铁犁牛耕 ③精耕细作 ④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反映了当时已有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依据“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可知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择A项符合题意;B、C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 A.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 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 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时铁农具尚未在全国范围使用,在当时河北、辽宁地区也不是经济最发达地区,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只是使用还尚未成熟,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只能表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己,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农具 5.《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制瓷工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必看坯胎堪否”“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人窑”,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错误;B项和C项都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内容。 6.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 ) A. 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 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D. 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说明各方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因此欠缺的不是证据,故A项错误;其他说法也都有自己的证据,没有理由单独支持战国秦汉说,故B项错误;支持明清学说,可以,但是证据但从与西方资本主义没有时间相吻合的证据不充足,故C项错误;因为各个历史时期均已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想确定哪个正确,需要的是标准,所以首要做到的是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才能选择支持哪一方,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资本主义萌芽 7. 《史记·货值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西汉初期 A. 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 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 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的理解能力。根据"开关梁,驰山泽之禁"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 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C. 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 D. 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丝绸获利丰厚,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由“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得出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的繁荣,不是“市”和“草市”的发展状况,排除A、C项;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反映“市”的变化,排除B项。 9.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京是商业中心 B. 繁忙的海外商运 C. 交通运输的便捷 D. 区域商帮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选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这一题把握会馆和商帮的概念即可做对。 10.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 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 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 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商帮,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是江南的新安、江北的山右,二者以不同的产业为营生,富裕一时,可见形成了地域性的行业商帮,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奢侈品”不能体现;C项中的“垄断”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11.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 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严格限制外商只能在广州一口经商,同时限制条件比较多。所以正确选项为D。A项错误在于断绝二字。B选项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内容关联度不大。重农抑商主要在于限制国内的商业活动。C选项中禁止民间贸易往来就不会允许广州通商。而且从材料来看并未要求外商不能与民间交往,故错误。 12.《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 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体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故排除D项,选择A项;题目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对工商业发展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 13. 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 A.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 政府重商政策己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情况。从材料信息来看,“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等,可见宋代商业的繁荣,环境的相对宽松,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排除;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故C项排除;重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1)阶段特征: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秦汉至隋唐之前,艰难发展;隋唐,进一步发展;两宋,空前繁荣;元朝,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明清,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出现商帮。 (2)影响因素: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政府的政策、法律;社会局势;重农抑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14.据统计,麦哲伦船队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A. 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 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 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答案】C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欧洲社会出现一股“寻金热”,对黄金的追求成为开展航海的主要动力,欧洲人的这一热情成为推动航海活动的基础,故选C项。当时领导航海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政府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地圆学说是否得以证实,得到证实实际是在麦哲伦船队航海结束后的事,D项错误。 15. 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B.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C.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两个大的影响是A项、C项,它们是并列的,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A项是对欧洲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影响。C项是对世界的影响,而且影响至今。B项是当时最直接的影响,D项不是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正确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的近代史,在西方史学界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中西史学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史学界对新航路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高考试题主要通过以下角度考查新航路的开辟:(1)史观的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有罪恶说,也有进步说,其争议的根本之处在于史观的不同。文明史观强调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一般对新航路开辟给予较高的评价,而革命史观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给美洲人民带来的灾难。(2)中国的角度:新航路开辟与中国联系密切,首先中国的罗盘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其次,中国没有抓住新航路开辟的机遇,仍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3)世界市场的角度: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它与三次科技革命一起构成了一幅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蓝图,高考命题站在这一角度结合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分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 16.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 “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 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知此应为与封建专制统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故本题应选B项;A、D两项均未体现反封建的要求,与题目中的信息“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不符,故排除;C项开始于工业革命完成后,晚于题目中“美洲的发现”的时间,故排除。 17.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是 A. 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 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 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 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史实的能力。题中的三幅图中看不出到底是荷兰还是英国的属性,故A、B两项错误;也无法断定就是从事三角贸易的事项,故D项错误;图中有武装商船,又有统一货币,综合考虑,其应当是西方殖民国家对外扩张的工具,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 18.郭家宏在《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中认为:“英国政府开拓殖民地的动机是为了商业与财富,并非为了领土扩张,所以英国在政治上对殖民地的控制比较松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不重视对外殖民扩张 B. 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更关注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 C. 英国不重视控制殖民地是美国获得独立的主要原因 D. 英国的殖民动机与管理政策是导致第一帝国解体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正确,英国在新航路后逐渐建立了殖民帝国,故本项与史实不符;根据题干的信息,注意重点是在题干的后半句话,所以应该重点放在英国解体的原因上,排除BC两项,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19.“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A. 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 B. 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 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D. 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 “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 “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可知是奴隶贸易,奴隶贸易的出程是把欧洲廉价工业制成品输入非洲,造成非洲的传统产业被破坏,中程是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造成非洲失去大量劳动力,三角贸易使欧洲列强获得巨额利润,故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20.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A. 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 B. 导致了英国向外殖民扩张 C. 使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 D. 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答案】A 【解析】 《垄断法》实施后,规定了授予发明人专利,这激发了发明人创造的动力,从而使得英国在17-19世纪出现大量发明创造,如珍妮机、蒸汽机等,由此引起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主要是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和自身实力增强驱使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垄断法》的颁布,故B项错误。英国打败“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这应当是议会权力超过国王的标志,而非《垄断法》的颁布,故D项错误。 21.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时所作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A. 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B. 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 服务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D. 交通运输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以图示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根据“手工工场→工厂制→”可判断“b”处应该填“用机器制造机器”,故排除A项和B项;再根据“采矿冶金”和“动力蒸汽机”之间的关系,随着动力蒸汽机的运用大大的推动了采矿冶金业的发展,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故“a”初应填“交通运输业”,正确选项为C。服务业不符合工业革命的进程,排除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过程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确立工厂制度、进入工业时代 产生垄断组织、进入大企业时代 产业结构 形成以轻工业为主、以纺织和铁路为领先的工业体系 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国际关系 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瓜分世界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社会结构 社会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中产阶级(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文学 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经济政策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思想 马克思主义 社会生活 城市化 22.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矣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 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 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 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 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时间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符合题意。A项的“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C项中“世界市场的形成”,说法过于笼统,因为此时,只能说是初步形成;材料突出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进程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前 提 和 条 件 资本 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劳动力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自然科学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环境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近代化 工业部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23.下表是美国钢铁业统计情况表 下列选项中对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 重工业发展速度迟滞 B. 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所好转 C. 私人垄断时代的到来 D. 工厂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美国的钢铁垄断组织。从表格来看重工业发展速度迅速,不能选A。企业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因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不能选B。工厂制度仍然适应社会发展,不能选D。l9世纪后期随着美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私人垄断时代的到来,钢铁工业不断的兼并,钢铁工业在数量上减少,但是在规模上不断出的增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 24.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A.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重点强调女性服装面料的变化,并未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并非强调女性审美情趣的改变,故A、D错误。材料中女性服装面料涉及棉、麻、人造材质等,所以该选项“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过于片面,故B错误。 世纪晚期的服装面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与传统纺织业技术的结合,而这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正确。 25.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 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 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 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 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巨型企业”体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排除AD两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能源革新,排除B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现象的出现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材料二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材料三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是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2)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强国西班牙?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1)前者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后者通过商业贸易。 (2)先进的政治制度,发达的工商业,海盗精神,优越的地理位置。 (3)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和“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得出葡萄牙、西班牙的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和荷兰的通过商业贸易的结论。 (2)英国的优势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政治制度、工商业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来说明。 (3)根据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内部凝聚力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英国的异军突起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来总结得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笫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英国面临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需耍极强的力量反抗霸权并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文木《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1893年,埃米尔·巴比埃写了《在金元帝国旅行》一书,指责美国商品(火车头、煤、丝织品、水果、棉花以及美国的葡萄酒)已充斥欧洲。经济学家保罗·德·卢西埃在189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写道:“美国从一件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东西”,美国已成为旧大陆的一个可怕的对手,“法国士兵的背包里装着在芝加哥生产的牛肉罐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18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概括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述状况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主要特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对峙;英国通过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通过殖民扩张,英国确立起世界政治霸主地位;世界政治中心由东方转移到欧洲。主要原因:英法等国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东方国家固守封建旧体制和小农经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对东方国家的掠夺。 (2)核心问题: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商品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对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构成挑战。主要原因:19世纪中期,美国国内实现统一;美国重视科技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垄断势力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超过英法等国家;英法等国发展相对缓慢。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笫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英国面临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对峙、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世界政治中心由东方转移到欧洲等方面分析17至18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再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东方国家固守封建旧体制和小农经济、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美国商品(火车头、煤、丝织品、水果、棉花以及美国的葡萄酒)已充斥欧洲”,即可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对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构成挑战的角度指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9世纪中期美国国内实现统一、美国重视科技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垄断势力发展迅速、英法等国发展相对缓慢等方面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述状况的主要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 材料二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到封建社会晚期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 (3)材料三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答案】(1)重农抑商。影响:农业的发展使国家税收稳定,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工商业则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因此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经济发展,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2)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闭关政策。评价: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以得出其主张为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缓和稳定统治等方面加以回答。第三问,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即可得出,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2)紧扣材料信息“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 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以及材料信息“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等,归纳、概括,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手工业发展、收入增加、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对外政策为闭关锁国,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官营手工业。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1)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进行回答材料一中“三服官”是汉官名负责皇帝冠服的制作。“东西织室”设在长安专为皇室织衣。这些机构的手工业类型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可根据教材了解到作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等。(2)回答汉代纺织业繁荣发展的表现从材料二可以了解到交易量大材料三可以了解到纺织品质量高远销中亚、地中海等地。(3)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男耕女织”一点上了解到。女性的劳动成果不被计算可从女性社会地位低、纺织业仅是农业的补充等方面进行回答。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的地位,质量好,长期出口海外。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是面向官府进行生产,不进入市场,代表着我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在明后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进入市场。女性是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的劳动力,但是其地位受到忽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