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 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A 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 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是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大国外交,都 容易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 等的理念,被认为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B 错误,中苏两国友 好的局面开始于 1949 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的。C 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但是不能消除国 家之间的矛盾分歧。D 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 2001 年成立的,与题 干时间不符。 2.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 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 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 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 反映出( A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解析:A 正确,题干反映了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国将要成立的新政 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可以积极争取又不急于争 取承认;也可以等一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错误,“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C 错误,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 美国还未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D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成立于 1949 年 10 月,与题干时间不符。 3.“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 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 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 “另起炉灶”( B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解析:“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等字眼意 在强调“另起炉灶”是为了捍卫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选项 B 符合 题意,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 势力,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 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的是“一边 倒”的方针,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4. 右图是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 60 周年的纪念标志。关于该次 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B.共有 29 个亚非拉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 C.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的精神 D.会议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解析:由“2015 年”“60 周年”“Indonesia”(印度尼西亚),可 以联想到该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 友好、合作的精神,故选 C 项。A 项是 1954 年日内瓦会议,排除; 万隆会议没有拉丁美洲国家参加,排除 B 项;D 项是不结盟运动, 排除。 5.“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 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 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 )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解析: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 问题而召开的,周恩来提出的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因此周恩来演说的宗旨应当是和平解决 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答案为 A 项。B、D 两项属于周恩来在万隆 会议上提出的主张,C 项属于不结盟会议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 除。 6.1949 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 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在举行入城式时,毛泽东特别批准 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1950 年 1 月 6 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 的名义征用美、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后来与各国建交 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 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材料主旨相符,故选 B 项; 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项是 1954 年才提出的,与材料不符, 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提出“不结盟”,排除 D 项。 7.1952 年 4 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 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 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 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A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解析:据材料“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 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 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这一国家外 交思想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不以阶级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一边倒”的战略,故 B 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在 1953 年提出,故 C 排除。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外 交,故 D 排除。 8.1950 年中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 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3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1962 年,中印两国发生边界冲 突。由此可见,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C ) A.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 B.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 C.历史遗留问题的分歧 D.和平共处原则的共识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 1950 年中印建交到 1962 年中印爆发战争,两国既有和平共处,但也发生武装冲突,其中影响 中印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即两国的疆域划分悬而未决, 这主要是殖民时代历史遗留问题的结果,C 项正确。A 项与题干“印 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信息不符,排除。B 项美苏“冷战”的影响应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 项与 题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不符,排 除。 9.毛泽东认为:“1950 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 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解析:材料“1950 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 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 政策,故 A 项正确,C、D 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 和开放性,故 B 项错误。 10.1955 年 7 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 中国表示同意。8 月 1 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 月 10 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 表明( D ) 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中美关系。由材料信息可知,1955 年后中美双方进行大使级会谈,在平民回国问题上达成了协议,最终 使钱学森踏上归国之路,可见新中国之初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很大 的务实性,故选 D。新中国初期,中国一直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故 A 项错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开始于 1972 年尼克松访华, 故 B 项错误;C 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及史实,故排除。 11.1960 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 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 景是( B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注意时间提示:1960 年。A 项 提出于 20 世纪 70 年代,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 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 项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 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 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 项排除;由于 1958 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 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 关系,B 项正确。 12.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 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 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 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B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签订体现的是“一边倒”,与材料“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 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 和平地区”不符,故 A 项错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 年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 来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 材料中“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 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一致,故 B 项正 确;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材料中“其特点是通过在 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 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不符,故 C 项错误;开展以联 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材料“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 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不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2 分,第 14 题 30 分, 共 52 分) 13.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我国建交国家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 1953 年朝鲜战争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 1954 年阻止 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 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 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 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 述不利形势。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 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 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 赞同和遵守。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 6 月 28 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主要是与什么性质的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的。这反映了我国外交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8 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原因。结合所 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下取得的外交 成就。(8 分) (3)据材料三,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6 分) 答案:(1)性质: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特点:“一边倒”。 影响:使新中国不孤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打破美国孤立政策。 (2)原因:“一边倒”政策不利于广泛建交;周边国家对新中国 的误解;团结力量对付美国的需要;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成就:妥善处理与印度、缅甸关系;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声 誉;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交。 (3)特征:开放性、包容性、适用的广泛性。 意义:成为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解析:(1)由材料可知,新中国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体现 了“一边倒”方针,结合所学,“一边倒”使新中国不孤立;有利于 经济发展和打破美国孤立政策。 (2)依据材料一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这不利于广泛建交;依据材料二“如果不能在 1954 年阻止印度 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财政将会雪上加霜”可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适应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材料二“一方 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可知,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是出于团结力量对付美国的需要;依据材料二“另一方面 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可知,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妥善处理与印度、缅甸关系;日内瓦会 议提高中国国际声誉;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 交。 (3)根据材料“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 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 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特点及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 年 1 月 6 日,英国从自身在华的利益出发,就指 派其前驻华领事高来含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周 恩来外长的照会,通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自本日起承 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 1954 年 6 月 17 日,中英发表联合公报,中英互换代办,两国关 系向前走了一步,但还是处在谈判建交的阶段,主要原因是英国不愿 改变其在台湾问题上追随美国的立场。英国一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另一方面又在联合国投票支持国民党 集团,致使两国关系停滞不前。 中英升格大使级的谈判,到 1972 年 3 月 13 日签字生效,两国终 于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中英建交始末:从“半建交”到“大使级”历经 22 年》 材料二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很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 们甚至把它说成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在近代历 史上有一些相似的经历。如,中法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 二战中也都遭到了别国侵略,损失很大,因此,在二战结束前召开的 决定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上,两国都没有什么发言权。中法在战后 形成的国际秩序中虽有一席之地,但都感到不满。这也就决定了中法 在后来的“冷战”时期,分别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阵营里的“造反 派” 。 1964 年中法建交之后,为了感谢法国在西方世界给中国打开了 一扇窗户,我们在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时候实施同等价格商品,法 国货优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主要是与法 国的贸易,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合作也主要是与法国的经济合作。当时 的法国企业在中国享有各种好处,法国企业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 术。比如 70 年代,我们从法国引进了三套化纤成套技术设备,大大 改进了中国的化纤生产工艺,使人民群众非常迫切的穿衣问题得以解 决。 ——摘编自丁一凡《中法关系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英法两 国对华外交的异同及原因。(15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 60、70 年代,中法关系 发展的意义。(15 分) 答案:(1)同:都没有完全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较早地与新中 国发展外交关系;都曾因在台湾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持错 误态度或政策,影响了关系的顺利发展。 原因: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都是为了维护或谋求其在华利益; 在台湾等问题上的错误态度或政策,则是受到美国对华政策、“冷 战”大环境及本国利益的影响。 异:相对法国,英国与中国建交过程更加漫长,70 年代以前中 法关系明显比中英关系密切。 原因:中法两国有共同的历史,在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相近, 双方对国际事务有相近的立场和看法。而英国受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影 响更大。 (2)意义:作为西方大国,法国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有益于中国 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中法贸易的发展及法国技术设备的引进, 有益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对法国实行贸易优惠政 策,使法国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有益于法国经济的发展;两个 在国际事务中立场相近的大国发展良好关系,有益于就国际事务协调 立场,维护共同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有益于推动国际秩序向着合 理化的方向发展;为中法关系的长期友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