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必修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历史必修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概念: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不可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治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 ‎1.汉代:(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 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廷。‎ ‎ (2)汉武帝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 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归 统辖。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朝:(1)藩镇割据: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其长官叫节度使。 ‎ ‎(2)影响: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 权,在经济上拥有 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3)财政上: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1)行省制度:除河北、 、 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 、 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 ‎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 、 等,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2. 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 和执行,分散相权。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 、 ‎ ‎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设 替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 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专权现象日趋严重。‎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 ‎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各郡国每年举荐 、 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 制,依靠门第选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 ‎3.隋唐:隋文帝开始采用 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取士,把 和 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 ‎ 课堂合作探究 ‎ 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 1.两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国并行的制度: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存。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2)王国问题的解决: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扩大,中央政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两汉从景帝到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夺王国的封地。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将王国越分越小,无法与中央抗衡。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影响:(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唐朝的藩镇,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和军政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安史之乱便是这种地方制度带来的恶果。(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势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它直接促使唐朝政权的瓦解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 3.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也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2)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例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 )‎ ‎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制度 D.文字契约的承诺 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1.西汉时期加强皇权 ‎ 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盘金,狂申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演变 ‎(1)三省体制的形成:魏晋南北规肚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隋朝的三省制: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4)隋唐时期的“六部”之设;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主管礼仪、科举等)、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狱)、工(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1)皇权的加强:北宋时期,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相权的削弱:为了制约宰相,北宋统治者又增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相权遭到削弱,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政治制度的新发展: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 【例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 ‎ ‎ A.以级别较低的官员充任宰相 B.增设机构或官职,分割宰相的权力 ‎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设枢密使,与宰相抗衡 ‎ 【变式题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 ‎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 ,扩大尚书权力 ‎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 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褪选官和用人。从汉代到元代,官吏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体现亍革亘苦秃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1.察举制: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财婆拔制度,这就是察举制。察举制后来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用人的主要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的兴衰:(1)九品中正制的施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主要采取九品中正制,这是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由世家大族担任。 (2)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这样,世家大族日益腐化,使他们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3)九品中正制的衰落: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所以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最终被科举制所最代。‎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这样,世家大族子弟日益腐化,使他们的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3)九品中正制的衰落: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所以倚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1)创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和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例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孝廉是两汉时期士大夫出仕为官的主要途径 B. 在九品中正制下,,出兔低微的人大多缺乏进取心 C. 科举制在隋朝形成后,从唐到元都在发展完善 D. 科举制的施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大大加强 ‎ 巩固测试 ‎1、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 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2、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分封诸侯王,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目的都 是…………( ) ‎ ‎ A.缓和与劳动人民的关系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 C.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D.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3、西汉王国问题与唐朝藩镇割据同属………( ) ‎ ‎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统一与分裂的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④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这一主张 …………………………………( ) ‎ A.削夺列侯的爵位 B.削夺王国的封地 C.颁布“推恩令" 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 ‎ ‎5、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的是……………………………( )‎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6、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静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 ‎7、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废除王国的政治权力 D.平定“七国之乱”‎ ‎8、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 )‎ ‎ A.重用尚书令等身边侍从人员B.颁布“推恩令” C.设尚书省管理行政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10、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 )‎ ‎ 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 B.皇帝残暴 C.外敌大规模入侵 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阅读下列材料:‎ ‎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闻,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匡胤据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大州或置二员。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 材料二 三年(965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赵普令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 ‎ ‎ 材料三 (965年)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役。自是将不得专用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 ‎ 请完成: .‎ ‎(1)材料一规定的措施是针对谁的?目的是什么? ‎ ‎(2)材料二、三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这些措施是怎样实行的?‎ 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