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摸底历史试题
屯溪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摸底考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 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C. 严格的等级关系 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同时注意与其它概念区别,如神权、嫡长子、血缘纽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由于郡县制 A. 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 扩大了疆域 C. 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的官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其选拔标准是才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因此相对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是一大进步,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通过地方诸侯对周边民族的武力征伐,也是有利于扩大统治疆域的,因此B选项体现不出进步,排除;郡县制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未涉及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C选项排除;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宰相制度的演变 4.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 保障公民平等 C.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D. 维护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将城邦所有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都公之于众,这有利于雅典公民了解城邦民主政治,从而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保障公民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和神权至上无关,故C项错误;此做法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议政,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5.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 A. 具有超越时空的适用价值 B.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D. 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规定”等关键句可知体现了罗马法适用商品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内容仍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超时空的适用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与近代公民社会不符合,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有学者指出:“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重集权则不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1787年宪法成为美国的根本大法 B. 美国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点 C. 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 D. 民主共和制可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又将中央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受到了来自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制约,故选C。尽管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都是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但A项说法过于宽泛,排除;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借鉴政体优点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D项“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要依据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作出判断,需要指出的是A 项的说法尽管也是正确的,但与C相比缺少具体的指向性,故不是最佳答案。 7.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 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 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 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法国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启蒙思想不够充分,故B排除。19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故C排除。容克贵族势力强大,材料也未涉及,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 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体现了当时德国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帝国皇帝的权利,没有反映出联邦议会及其与国家元首的关系,故AC项排除;D项错误,帝国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① 行政权: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轴,权力极大;议会并无实权;规定了军事警察制度。 ② 立法权:议会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相当于下议院),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无行政监督权。 9.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 10.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意义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信息“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综上可知,C项的表述最全面,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相关,排除;B项本身属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意义 11.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B.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C.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D.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因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B、C错误,排除;A项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因为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所以与其指导思想就不一致了,所以排除;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解放战争比较 12.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订一个研究课题 A.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B. 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 C.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D.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一指的是巴黎公社革命,图二指的是俄国的二月革命,图三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D选项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将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因此A选项排除;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的说法片面,B选项排除;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的说法片面,C选项排除。 13.“一国两制”的构想一提出,就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理解、支持,中英、中葡很快就达成了解决港澳问题的协议,台湾与大陆也打开了沟通的渠道。这显示出 A. 构想的合理性与初步成效 B. 和平发展观已深入人心 C. 世界认同一个中国的理念 D. 形式比原则更有生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很快达成解决港澳问题的协议,并打开了台湾与大陆沟通的渠道,显示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合理性与初步成效,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平发展观”,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认同一个中国的理念”,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形式比原则更有生命力”,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英、中葡很快就达成了解决港澳问题的协议,台湾与大陆也打开了沟通的渠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的史实分析解答。 14.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 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 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中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并未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C选项错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联系的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B. 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中国、欧共体等 C. 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两极格局,受到了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应该是在两极范围之内,多极化出现,其重要的力量包括日本的经济崛起,欧洲的联合,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两极格局在今天已经瓦解了,A错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并不是指苏联解体而是指新的力量出现了。C错误。多极化格局在今天并没有实现,只是向多极方向发展,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査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点以及多极化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16.下列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先秦时期 A. 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B. 农业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C. 盐铁官营制度逐渐强化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知: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一人所有,说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公有制。第二则材料:废除井田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知土地制度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由材料一到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故而选择D。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农耕技术的成熟,排除B;盐铁官营制度是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解读出周代到春秋战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17.从明万历十六年至清朝灭亡止,前后有过五次不同程度对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进行修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 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D. 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雇工人”指的是自己失去土地,受雇于他人,从事家庭内劳动的人,属于服侍人的性质,不是生产劳动性质,与雇主存在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明清时期对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的修改,总趋势是将更多的雇佣劳动者划出“雇工人”的范畴,这有利于更多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出明清时期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依旧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雇工人”对雇主具有一种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这五次“条例”的修改体现了这一隶属关系缓慢曲折的解放过程,但直到清朝灭亡,这一关系并未彻底瓦解;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雇工人”的范围缩小,人身隶属关系削弱,与家庭手工业的市场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 ( )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由于鸦片的输入导致白银很快又外流 C. 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和封建制度的强化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商品经济在近代以前一直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封建制度的极端强化所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和封建制度的强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造成这一影响的直接原因;B选项错误,鸦片输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也属于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因素;D选项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也属于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的状况。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婚俗的变化,同时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贴近生活。 20.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确的是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B. 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C.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D. 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选项A排除;在1895年-1910年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是呈增长趋势而不是逐渐减弱,选项B排除;题干中的年份是1895-1910,辛亥革命是1911年,选项C排除;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 21.抗战时期,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自近代工业集中的东部地区迁移至西南大后方。以下对其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 根本上改变了晚清以来的工业格局 B. 避免了中国经济遭受日本掠夺破坏 C. 为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保存了力量 D. 加快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自近代工业集中的东部地区迁移至西南大后方”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这次民族工业的迁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当时的主要民族工业仍然在沿海,排除;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B选项排除;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迁移是为了保存抗战的实力,不能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反日本侵华战争迟滞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D选项排除。 22.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共和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这些建设项目的新建 A.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C. 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D. 工业生产出现了冒进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判断为是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B选项排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工业发展冒进的倾向,D选项排除。 23.中国的改革是根据中国的实际,选择“体制外先行”的路径。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以市场经济的“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在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渗透。选择从体制外改革是为了 A. 保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B. 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C. 逐渐缓解原有体制的弊端 D. 更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改革选择的是体制外先行的路径。结合材料中“以市场经济的‘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在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渗透”可知,这种改革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减轻了改革过程中的摩擦和震荡,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该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体制外先行”是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该项表述与之不符,排除。 24.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采用机器生产导致对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主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欧洲产品需求的变化逐渐转向工业原料,结合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以及时代背景解答即可。 25.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26.1921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匹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战争的灾难 B. 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苏俄人民的反对 C. 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使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选项D正确;当时国内战争已结束,排除A;农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制定的政策,但是并不反对苏维埃政权,当时的口号是“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排除B;恢复沙皇和猪肉不等于恢复沙皇专制,排除C。 27.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 “各自凑钱的聚餐” B.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C.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D. “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方福利制度实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符合财富重新分配的特点,D正确;“各自凑钱的聚餐”属于AA制,显然不符合福利国家的实质,A错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是福利国家的影响,不是实质,B错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与团结合作的能力,不符合题意,C错误。 28.有人认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以下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 30年代——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B. 50年代——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70年代——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D. 90年代——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指出的是美国在每个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生“滞胀”,尼克松、福特、卡特总统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仅能一时见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发展缓慢,凯恩斯主义失灵,故表述错误为C选项。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A表述正确。50年代一直采用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表述准确。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走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使得美国经济再度走向繁荣,D表述准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29.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 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 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政府政策灵活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形势,而不是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A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苏联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美国由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美国则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加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结合,B、C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0.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这反映了 A.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C. 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峰会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通过多边峰会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增强经济合作,本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加深。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信息,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信息“G20峰会”、“欧盟峰会”不符,排除;D项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但与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不符,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两幅有关秦朝和古希腊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 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自由、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分别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文件?材料三反映了该文件的哪些核心内容? (4)依据材料四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答案】(1)影响: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雅典的民主运作方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4)特点: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解析】 【详解】(1)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地。 (2)关于回答荣革命后英国的权力转移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1832年议会改革。 (3)根据材料“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该文字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根据材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可知体现的是三权分立;根据材料“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可知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 (4)特点:根据材料“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可知体现的是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三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四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五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锄耕(或铁农具)。图二是铁犁牛耕。影响: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有利于促进土地制度变革和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材料一只是强调了西方工业对中国的危害,没有考虑它的客观积极作用;材料二是倾向于小农经济,没有从小农经济的顽固性角度分析。 特点:中国近代,农耕经济受到西方工业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解体,不断被动的近代化。 (3)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漫画的作者则是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 国际格局: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 【解析】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可知,图一指的是铁农具;图二指的是铁犁牛耕。影响:铁犁牛耕使用的影响需要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变革及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2)局限:根据材料“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可知材料二只认识到西方工业的破坏,并未认识到其先进性;根据材料“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可知材料三只认识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并未认识到其对近代化的阻碍作用。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强调的是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冲击。 (3)不同:根据材料“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可知材料四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复兴的巨大推动作用;材料五中的“美国最新式战车”体现的是对马歇尔计划持否定态度,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格局: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对马歇尔计划的不同描述体现的是美苏之间的对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