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七、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的近代化转型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的近代化转型 【复习策略】 新课标高考注重从现代化、全球史观等角度进行命题, 从这些角度对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这段历史进行整理, 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传统的革命史观出发, 人们普遍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 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成就显著: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政治上, 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中 国共产党建立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思想上, 新思想层出不穷, 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社会生活上, 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 全球史观要求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学习, 加强中外史的联系。这一时期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 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 条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国际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中外史的联系, 体会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从整体上加强对这一阶段历史的认识。 【考点预测】 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 考查较多的是:新文化运动、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马克思主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考点。在备考2010年高考时, 要重点关注这四个考点, 但必须注意变换角度, 如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关系, 从宏观角度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等。要适当关注国民大革命、新三民主义这两个知识点, 重点把握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等角度。 【知识整合】 考点 1、民主政治的发展 1. 五四运动 (1919年) (1) 背景:①条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②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经过:①前期:运动中心是北京, 主力是学生。②后期:运动中心是上海, 主力是工人。 (3) 结果: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免除了曹汝霖、 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 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 (1) 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③组织基础: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 诞生:192l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 选举了领导机构。 (3) 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3 3. 国民革命运动 (1) 国共合作的视线:1923 年, 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1924年, 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2) 北伐战争:为了打倒帝国主义, 推翻北洋军阀, 国民革命军于1926 年出师北伐, 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 年初, 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 失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在武汉发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 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 国民党背叛革命, 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考点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 背景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4) 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 表现 (1) 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2)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考点 3、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 1.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①思想上:辛亥革命后,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但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②经济上:一战期间, 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实行民主制度。 (2) 概况:①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 前期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4) 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 (2) 概况:①开始传播:19l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影响:192l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3. 新三民主义 (1)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2) 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 (3) 内容:①民族主义: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②民权主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③民生主义:提出扶助农工,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 意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大革命期间,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重难点解析】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在近代化方面的表现及特点 (1) 主要表现:①经济(工业化):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②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后,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悍卫民主共和斗争作了一系列斗争;中共成立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③思想(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向西方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④社会习俗(现代化):社交礼仪、服饰等方面有较大变化。 (2) 特证: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展开, 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从革命史观来看: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运动中,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五四运动后,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开始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崭新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2) 从全球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但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他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 从现代化史观来看: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体现了鲜明的民主、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爆发, 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五四运动不但 巩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成果, 而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使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五四运动爆发后, 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 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成为先进知识 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