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第 1页 共 30页 ◎ 第 2页 共 30页 2018-2019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 B.膜内、外表面均镶有载体蛋白 C.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D.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 B.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 C.合成胰蛋白酶的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发达 D.携带氧气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3.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磨叶片时,应加入 SiO​ 2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B.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 4. 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A.进行 ATP 的合成 B.存在血红蛋白 C.进行 mRNA 的合成 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5. 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培育出草莓单倍体植株,该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均两两 配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草莓是(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6. 鸡羽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羽基因 B 对全色羽基因 b 为显性,位于 Z 染色体上,且 W 染色 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 T 的存在是 B 或 b 表现的前提,tt 为白色羽。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 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芦花羽、全色羽和白色羽鸡,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A.TtZ​ BZ​ b×TtZ​ bW B.TTZ​ BZ​ b×TtZ​ bW C.TtZ​ BZ​ B×TtZ​ bW D.TtZ​ BZ​ b×TTZ​ bW 7. 为临床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 TNF﹣α抗体,需要获得 TNF﹣α抗体 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噬菌体基因组中,经过筛选得到能正确表达 TNF﹣α抗体的噬菌体,进行大量扩增。下 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 TNF﹣α抗体的基因片段与噬菌体 DNA 重组需用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B.在细菌体内,噬菌体以自身氨基酸为原料合成 TNF﹣α抗体 C.TNF﹣α抗体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 D.噬菌体通过侵染细菌繁殖,增殖速度快,更容易快速获得抗体 8.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是资源与空间限制的结果 C.没有自然选择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9.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 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 量 相 对 值 3 . 5 6 1 2 . 8 0 1 0 . 3 0 0 . 4 8 2 2 6 . 5 0 A.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226.50 与戊的呼吸消耗量之和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4%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0. 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于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 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下列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将灭菌后的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初筛菌种 B.纯化菌种时,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得到单菌落 C.通过比较纯化得到的菌种的降解效率以获得降解能力强的菌株 D.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 第 3页 共 30页 ◎ 第 4页 共 30页 二、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研究者测定了野生型拟南芥和气孔发育不良的突变体在不同光强下的 CO​ 2吸收速率,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B.野生型和突变体均在光强为 P 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光强度在 750~1250μmol•m​ ﹣2•s​ ﹣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野生型 D.光强为 Q 时,二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 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 R/r 影响。用结黑色种子植株(甲)、 结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如下实验。 组 别 亲 代 F ​ 1 表 现 型 F ​ 1 自 交 所 得 F ​ 2 的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实 验 一 甲 × 乙 全 为 结 黑 色 种 子 植 结 黑 色 种 子 植 株 : 株 结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 3 : 1 实 验 二 乙 × 丙 全 为 结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结 黑 色 种 子 植 株 : 结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 3 : 1 3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AARR D.实验二的 F​ 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 5 种 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脊柱弯曲的突变体,且该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 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1 3 脊柱弯曲的雌鼠、1 3 脊柱正常的雌鼠和1 3 脊柱 正常的雄鼠。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脊柱弯曲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B.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第 5页 共 30页 ◎ 第 6页 共 30页 C.脊柱弯曲的雌鼠均为杂合子 D.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 Y 染色体 将紫花、长花粉粒(PPLL)与红花、圆花粉粒(ppll)的香豌豆杂交得到 F​ 1.F​ 1自交所得 F​ 2的表现 型及比例为:紫长(4831)、紫圆(390)、红长(393)、红圆(4783)。下列对 F​ 1产生配子过程的分析,不 正确的是( ) A.P 与 p、L 与 l 可以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P 与 L、p 与 l 可随同一条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 C.P 与 l、p 与 L 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重组 D.P 与 l、p 与 L 因同源染色体间交叉互换而重组 果蝇的性别及育性如表所示。用白眼雌果蝇(X​ rX​ r)和红眼雄果蝇(X​ RY)进行杂交实验,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对这种例外的分析,最合 理的是( ) 性 染 色 体 组 成 性 别 及 育 性 X X X X Y ♀ 可 育 X Y X Y Y ♂ 可 育 X ♂ 不 育 X X X Y 胚 胎 期 死 亡 Y Y A.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C.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 D.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 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当变化后的蛾与祖 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 B.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 D.祖先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为在酵母中高效表达丝状真菌编码的植酸酶,通过基因改造,将精氨酸的密码子由原来 CGG 改变为酵母偏 爱的 AGA,由此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酵母中植酸酶 mRNA 序列改变 C.配对的反密码子变为 UCU D.植酸酶氨基酸序列改变 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 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芽生长 B.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雄株甲和雄株丁的培育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增加,GLUT4 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以胞吐方式从胰岛 B 细胞释放到细胞外 第 7页 共 30页 ◎ 第 8页 共 30页 B.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骨骼肌细胞内 C.GLUT4 的数量增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 D.GLUT4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丧失可导致高血糖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是( ) A.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B.A、B 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C.B 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 D.C 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 A 和 B 的分泌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 T 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T 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C.健康人的 T 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 诺如病毒是寄生于肠道细胞中的一种 RNA 病毒,感染此病毒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导致脱 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肠道细胞是否被诺如病毒感染 B.特定的抗体与诺如病毒结合可使其失去致病能力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 T 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都具有两重性 B.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进行极性运输 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乙烯只存在于繁殖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千岛湖中的主要鱼类及食性如下: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主要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鲤、 鲴和华鳊为食碎屑鱼类;鳡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研究人员于 2000 年在千岛湖实施保水渔业,即大规 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调查 1999、2000 年主要鱼类的生物积累量(单位 面积中生物的总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减少了能量损失 B.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由于实施保水渔业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的竞争 C.食碎屑鱼类的增长有利于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 D.实施保水渔业,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 蚯蚓富含金属硫蛋白(MT)等重金属结合蛋白,能选择性吸收土壤中的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蚯蚓 MT 基因转入烟草,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使用逆转录酶 B.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 PCR 获取目的基因 C.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 CaCl​ 2溶液制备 D.过程④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 三、非选择题(共 60 分) 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1)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________,实现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 (2)W 蛋白(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如图所示。 第 9页 共 30页 ◎ 第 10页 共 30页 ①据图可知,无 W 蛋白时,细胞质中的 A 蛋白与β﹣cat 蛋白结合,使β﹣cat 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 ________,导致β﹣cat 蛋白降解,T 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过度肥胖会使 W 蛋白过度表达,大量 W 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 使β﹣cat 蛋白经________进入细胞核,激活 T 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________,形成癌细胞。 (3)A 蛋白的合成受 A 基因控制。据图分析,A 基因和 T 基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分别属于________基因。 a.原癌、原癌 b.原癌、抑癌 c.抑癌、抑癌 d。抑癌、原癌 (4)有人认为,维生素 D 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为此,研究者用 ________饮食分别饲喂三组野生型小鼠,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________,从 而证实上述假设。 研究发现,拟南芥的 H 基因突变体在 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 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科研人员 对此进行研究。 (1)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__合成受阻所致。 (2)测序发现,突变体的 H 基因发生了如图 1 所示的突变,导致 H 蛋白异常。科研人员提取野生型和突变 体的叶片蛋白,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 H 蛋白,结果如图 2 所示。 ①对比图 1 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内含子序列,可知突变体的 H 基因发生的碱基对改变是________,这导致 mRNA 增加了 100 多个碱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 ②据图 2 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突变体的改变是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 H 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 3 所示。 ①图 3 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__(填“野生型”或“H 基因突变体”) 植株叶片。图中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D1 蛋白抗体和 RbcL 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 b.D1 蛋白抗体和 RbcL 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可作为 H 蛋白抗体与抗原阳性反应的对照 c.H 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 1、2、3 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③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H 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 RNA 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 H 基因突变体在 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_。 科研人员得到 4 种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 A、B、C 和 D,将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红眼)。 组别 亲本果蝇 F​ 1果蝇的表现 型 F​ 2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 m + m Ⅰ A 野生型 + + 762 242 757 239 Ⅱ B 野生型 + + 312 101 301 105 Ⅲ C 野生型 + m 114 104 111 102 Ⅳ D 野生型 + m 160 151 155 149 (1)据表分析,4 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 F​ 1和 F​ 2果蝇的眼色表 现________。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 ________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 F​ 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第 11页 共 30页 ◎ 第 12页 共 30页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 F​ 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 F​ 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 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 9:7.由此判断,在 F​ 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在 F​ 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 F​ 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再让 F​ 1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 1/2 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 1%表现为红眼。由 此判断,F​ 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约有________%的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 间发生了 1 次交换。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脊髓的 SG 区发生功能障碍所致,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 (1)据图 1 可知,患者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兴奋沿________传导,传至位于 SG 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 存在__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 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________产生痛觉。 (2)SG 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有离子通道 N(见图 1),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 通道 N 抑制剂处理 SG 区神经元,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测定突触后膜的电信号变化,得到图 2 所示结果。据图 2 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但________,推测通道 N 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________,导致 SG 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 (3)SG 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型, 科研人员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 N 激活剂处理小鼠的 SG 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 施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若________,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 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 (4)依据本研究,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________。 科研人员对猫叫综合征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和染色体检查,结果如图 1 和 2。 (1)据图 2 分析,Ⅲ​ 1和Ⅲ​ 3的 5 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导致其上的基因 ________。 (2)Ⅰ​ 1、Ⅱ​ 2、Ⅱ​ 5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5 号染色体 DNA 发生________后与 8 号染色体 DNA 错误连 接。 (3)Ⅱ​ 5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 号和 8 号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图 3 所示的________现 象(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 Ⅱ​ 5会形成__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____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4)若Ⅱ​ 5和Ⅱ​ 6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请提出可行的建议:________。 为研究生长素(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IAA 可在植物顶芽内合成,并________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生长。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 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 验。 ①以拟南芥________(填“GA 合成缺陷型”或“GA 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 1 所示处理,测定初 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 IAA 能够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 ________。 ②RGA 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的降解可受 GA 调控。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 第 13页 共 30页 ◎ 第 14页 共 30页 光蛋白(GFP)基因与 RGA 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 GFP﹣RGA 融 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 2 所示。用 GA 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 GA 时, 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推测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 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 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 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 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 A 区、B 区和 C1~C5 区,除 A 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 况如图 1 所示,其中 C3~C5 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 4、8、16 种。第 3、7 和 13 天测定 B、C 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 2 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__。 a.A 区和 C 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 A 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C 区 c.先种植 C 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A 区 ②据图 2 分析,C 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 B 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 C1~C5 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5页 共 30页 ◎ 第 16页 共 3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答案】 B 【考点】 细胞膜的成分 【解析】 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 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的功能有三:一是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二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三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答】 A、细胞膜以磷脂双层为基本支架,A 正确; B、细胞膜属于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 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 错误;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C 正确; D、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癌细胞间黏着性降低,D 正确。 2.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特点,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的功能,细胞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明显增加,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具体体现,A 正确; B、细胞在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线粒体的数目会发生改变,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具体体现,B 正确; C、合成胰蛋白酶的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发达,C 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可容纳更多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的运输,是细胞结 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具体体现,D 正确。 3. 【答案】 D 【考点】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 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 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 2、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 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①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 3 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 严格控制在 18℃~25℃,时间控制在 10~12d 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30℃~35℃,时间控制在前 7~8d 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 充气。 3、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 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解答】 A、研磨叶片时,应加入碳酸钙以防止色素被破坏,A 错误; B、制作果酒时,将葡萄汁液装入发酵装置时要留有1 3 的空间,B 错误;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 错误; D、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D 正确。 4. 【答案】 B 【考点】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 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 胞中表达 【解答】 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都能合成 ATP,所以据此不能判断细胞已经分化,A 错误; B、只有红细胞才能合成血红蛋白,存在血红蛋白说明其已经高度分化,B 正确; C、几乎所有细胞都能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因此都能进行 mRNA 的合成,C 错误; D、同一个体的所有基因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 错误。 5. 【答案】 C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 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 第 17页 共 30页 ◎ 第 18页 共 30页 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单倍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其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 目。 【解答】 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可以得到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根据题干信息“草莓单 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均两两配对”可知,该单倍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据此推知产生花药的草莓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 6. 【答案】 A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与鸡羽毛颜色有关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基 因的功能可以判断:芦花羽的基因型为 T_Z​ BZ﹣、T_Z​ BW;全色羽的基因型为 T_Z​ bZ​ b、T_Z​ bW;白 色羽的基因型为 tt__。 【解答】 一只芦花羽雄鸡(T_Z​ BZ﹣)与一只全色羽雌鸡(T_Z​ bW)交配,由于后代出现白色羽,则两个亲本的基 因型均为 Tt;又由于后代同时出现芦花羽和全色羽,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TtZ​ BZ​ b×TtZ​ bW。 7. 【答案】 B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因此可以从浆细胞中提取出 mRNA,通过逆转录合成目的基因。PCR 扩增目的基因 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PCR 过程中使用的酶是热稳定的 DNA 聚合酶;检测蛋白质的 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解答】 A、将 TNF﹣α抗体的基因片段与噬菌体 DNA 重组需用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A 正确; B、在细菌体内,噬菌体以细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 TNF﹣α抗体,B 错误; C、TNF﹣α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C 正确; D、噬菌体通过侵染细菌繁殖,增殖速度快,更容易快速获得抗体,D 正确。 8. 【答案】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 量为 N​ 0 (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 t 代的数量为 N​ t。 (2)建立模型:N​ t=N​ 0λ​ 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 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 0→K 2 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 2 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 2→K 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 K 时,增长率为 0。 【解答】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 B、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是资源与空间限制的结果,B 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素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使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也 可能会发生改变,C 错误; 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 正确。 9.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20%以及 表格中的数据,可写出相应的食物网。 第 19页 共 30页 ◎ 第 20页 共 30页 2、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 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 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解答】 A、根据写出的食物网可知,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正确; B、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戊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 226.50,B 错误;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3.56÷(12.80+10.30)×100%=15.4%,C 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 正确。 10. 【答案】 A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整个过程中需 要保证无菌操作。 【解答】 解:A.灭菌后的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由于在灭菌过程中被杀死,因此将灭菌后的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原 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不能初筛菌种,A 错误; B.纯化菌种时,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得到单菌落,B 正确; C.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越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越强,C 正确; D.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D 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答案】 B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分析题图:野生型与突变体在光饱和点之前曲线重合,说明在 P 点之前两者无明显变化,在 P 点后,随着光 照强度的增强,野生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比突变型更多,净光合速率更大。 【解答】 A、由图可知: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A 正确; B、P 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强度=呼吸强度,B 错误; C、光强度在 750~1250 μmol•m​ ﹣2•s​ ﹣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有机物的积累量小(净光合速率)于 野生型,C 正确; D、光强为 Q 时,野生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比突变型更多,二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 于野生型,D 正确。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油菜新品系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 A/a 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 R/r 影响,实验二中 F​ 1自交所 得 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是 9:3:3:1 的变式,所以其遗传遵 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 A、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A 正确; BC、由实验二的 F​ 1自交所得 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可判断 F​ 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 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 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 A_R_、aaR_、 aarr,可判断当 R 基因存在时,抑制 A 基因的表达。由此可以确定,乙和丙的基因型可能是 AARR 和 aarr 之 一;又由于甲(A_rr)与乙杂交,子二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乙的基因型只能是 aarr,则丙的基因 型为 AARR,甲的基因型为 AArr,BC 正确; C、实验二中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 A_R_、aaR_、aarr,共 7 种,D 错误。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分析题意:该脊柱弯曲的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说明其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故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解答】 AC、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脊柱弯曲的雌鼠: 脊柱正常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雄鼠=1:1:1,说明脊柱弯曲的雌鼠为杂合子,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 控制的,且脊柱弯曲的雄鼠致死,A 错误;C 正确。 BD、由分析可知: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BD 错误。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由题意知: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PpLl,F​ 1自交所得 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长(4831)、紫圆(390)、红 长(393)、红圆(4783),即紫:红=1:1,长:圆=1:1。 【解答】 A、由于 P 与 p、L 与 l 是等位基因,故可以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A 正确; 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PpLl,F​ 1自交正常情况下,子代紫:红=3:1,长:圆=3:1,但与题意不符,说 明存在连锁情况,根据比例可知 P 与 L、p 与 l 连锁,可随同一条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B 正确; C、由于 P 与 L、p 与 l 连锁,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 错误; D、P 与 L、p 与 l 连锁,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发生交叉互换,D 正确。 【答案】 D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表格中显示:XXX、YO 多一条或少一条 X,表现为胚胎期致死;XXY、XYY 多一条 X 或 Y,表现为雌性或雄性 可育;XO 少一条 Y,表现为雄性不育。根据题意,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理论上子代雄果蝇都是白 眼,雌果蝇都是红眼。 【解答】 第 21页 共 30页 ◎ 第 22页 共 30页 A、亲代红眼雄蝇(X​ RY)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 X​ r、Y 配子,则后代出现白眼雌果蝇,不会 出现红眼雄果蝇,A 错误; B、亲代白眼雌蝇(X​ rX​ r)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 X​ R、X​ r的配子,则后代出现红眼雄果蝇, 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B 错误; C、亲代红眼雄蝇(X​ RY)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产生 X​ RY、0 配子,则后代还是雄果蝇都是 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C 错误; D、亲代白眼雌蝇(X​ rX​ r)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产生 X​ rX​ r、0 配子,则后代会出现白眼 雌蝇和红眼雄蝇,D 正确。 【答案】 D 【考点】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 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 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答】 A、由题意知:当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因此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 存在生殖隔离,A 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正确; C、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C 正确; D、蛾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改变,D 错误。 【答案】 D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基因突变的特点 【解析】 1、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 DNA 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 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解答】 A、通过基因改造,将原来的精氨酸密码子 CGG 改变为酵母偏爱的密码子 AGA,故植酸酶基因的碱基序列改 变,A 正确; B、通过基因改造,将原来的精氨酸密码子 CGG 改变为酵母偏爱的密码子 AGA,故酵母中植酸酶 mRNA 序列 改变,B 正确; C、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为 UCU,C 正确; D、改变后的密码子仍然对应精氨酸,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没有改变,D 错误。 【答案】 B 【考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介绍了两种育种过程。第一种由顶芽培育形成雄株甲,是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般包 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环节,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第二种是由花粉培养形成雄株丁,采用了单倍体 育种法和杂交育种法,其中从花粉到植株乙、丙,属于单倍体育种,由植株乙和丙到雄株丁属于杂交育种。 【解答】 A.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生根,A 错误; B、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B 正确; C.雄株丁两个亲本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 XX、YY,C 错误; D.雄株甲的培育过程属于无性生殖,没有发生基因重组,D 错误。 【答案】 B 【考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 【解答】 解:A.胰岛素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蛋白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A 正确; B.由题干可知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运输过程不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 式为协助扩散,而不是主动运输,B 错误; C.由题干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增加,”可知 GLUT4 的数量增加可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C 正确; D.若 GLUT4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丧失,那么它就不具备运输葡萄糖的功能,从而使葡萄糖不能进入骨骼肌细胞, 这样可导致血糖升高,D 正确。 故选:B。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分析题图: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鸟类繁殖活动图解,据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有传入 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 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题图中的 A 是促性 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性腺激素,C 是性激素。 【解答】 A、分析题图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A 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A、B 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B 正确; C、B 是促性腺激素,由图示可以看出,其作用的靶器官有性腺和下丘脑,C 错误; D、C 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 A 和 B 的分泌,D 正确。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第 23页 共 30页 ◎ 第 24页 共 30页 【解答】 A、效应 T 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 T 细胞分裂分化产生,造血干细胞存在骨髓中,A 错误; B、T 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 正确; C、健康人的 T 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需要考虑免疫排斥反应,C 错误; D、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 错误。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 DNA、RNA 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它免疫细胞均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解答】 A、吡罗红染液能够将细胞中的 RNA 染色,而小肠上皮细胞本身就含有 RNA,因此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 否被诺如病毒感染,A 错误; B、特定的抗体与诺如病毒结合可使其失去致病能力,B 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 错误;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多,D 错误。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 微量有机物。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 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所有植物激素作用都具有两重性,A 错误; B、只有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能进行极性运输,其他激素不是极性运输,B 错误; C、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共同调节的,而不是单一激素起作 用,从根本上说是基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的结果,C 正确;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 错误。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 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答】 A、鲢鱼、鳙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是银鱼的竞争者,所以将鲢、鳙鱼苗大量投放到该水库后,导致银鱼种 群数量下降,A 错误; B、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由于实施保水渔业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的竞争,B 正确; C、食碎屑鱼类的增长有利于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C 正确; D、实施保水渔业,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D 正确。 【答案】 B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 DNA;过程②表示利用 PCR 技术对目 的基因进行扩增;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过程④表示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 愈伤组织细胞。 【解答】 A、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A 正确; B、过程②表示利用 PCR 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过程中解旋是通过高温解链实现的,不需使用解旋酶, B 错误; C、感受态细胞可用 CaCl​ 2溶液制备,C 正确; D、过程④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D 正确。 三、非选择题(共 60 分) 【答案】 分化 磷酸化,(W 蛋白)受体,核孔,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 d 低脂、高脂、高脂+维生素 D,细胞核内的β﹣cat 蛋白量(或“T 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 【考点】 细胞癌变的原因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分析题图:无 W 蛋白时,细胞质中的 A 蛋白与β﹣cat 蛋白结合,使β﹣cat 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 导致β﹣cat 蛋白降解,T 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有 W 蛋白时,W 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 (W 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 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 T 基因转录,最终导致 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 【解答】 第 25页 共 30页 ◎ 第 26页 共 30页 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实现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 ①据图可知,无 W 蛋白时,细胞质中的 A 蛋白与β﹣cat 蛋白结合,使β﹣cat 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 化,导致β﹣cat 蛋白降解,T 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W 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 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 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 核,激活 T 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形成癌细胞。 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 基因 控制合成的 A 蛋白能抑制 T 基因的表达,因此 A 基因是抑癌基因,T 基因是原癌基因。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维生素 D 是否能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根据对照原 则和单一变性原则,用低脂、高脂、高脂+维生素 D 饮食分别饲喂三组野生型小鼠,其中低脂、高脂组为对 照组,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细胞核内的β﹣cat 蛋白量(或“T 基因表达量”)、 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答案】 光合色素 G﹣C 变为 A﹣T,(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 剪切掉,无 H 蛋白 野生型,a,H 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H 基因突变导致 H 蛋白 30℃时不表达(H 蛋白失活),叶绿体中 RNA 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 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解析】 基因突变是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如 果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则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会发生改变,如果发生在编码区,则可能因 此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碱基对替换往往只有一个密码子发生改变,翻译形成的蛋白质 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往往会引起从突变点之后的多个密码子发生变化,基因控制合 成的蛋白质的多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解答】 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原因。30℃时,叶片呈白色的 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这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受阻所致。 ①由图 1 所示的结果可知突变体野生型的相比较,发现是由于内含子的第 5 位的碱基对由 G﹣C 变为 A﹣T, 引起的。这导致 mRNA 增加了 100 多个碱基,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基因转录后,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被剪 切,外显性转录的部分拼接形成 mRNA,推测其原因是(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 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②据图 2 分析,在 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说明突变型的在 30℃ 时无 H 蛋白质或 H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 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 H 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 3 所示。 ①由图可知 H 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 的 H 基因突变体在 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 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结合 ②的分析在 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可知图 3 中的叶绿体蛋白、 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 ②D1 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 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 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它们和 H 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不 是起对照作用 b 错误,H 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 1、2、3 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 H 蛋白在叶绿体不同部位的 含量不同引起的,而不是操作误差造成的,c 错误。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 D1 蛋白抗体和 RbcL 蛋白抗体的 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a 正确,因此选 a。 ③因此依据实验结果和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H 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1)H 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 RNA 聚合酶的活性。RNA 聚合酶 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 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据此推测,H 基因突变体在 30℃时叶子呈白色 的原因是:H 基因突变导致 H 蛋白 30℃时不表达(H 蛋白失活),叶绿体中 RNA 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 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答案】 隐 A 和 B,均与性别无关 C 和 D,Ⅲ、Ⅳ组杂交结果,F​ 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 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X A、B 两种突变体的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相同,3 4,3 8,4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解析】 分析表格:组别Ⅰ中,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 A 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F​ 1雌雄都为红眼,F​ 2中雌雄都是 红眼:浅红眼≈3:1,说明突变体 A 与性别无关,且为隐性突变;组别Ⅱ中,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 B 与野生 型果蝇进行杂交,F​ 1雌雄都为红眼,F​ 2中雌雄都是红眼:浅红眼≈3:1,说明突变体 B 与性别无关,且为 隐性突变;组别Ⅲ中,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雌性 C 与野生型雄果蝇进行杂交,F​ 1雌性为红眼,雄性为浅红 眼,说明突变体 C 与性别有关,突变体 C 为 X​ cX​ c,为隐性突变;组别Ⅳ中,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雌性 D 与野生型雄果蝇进行杂交,F​ 1雌性为红眼,雄性为浅红眼,说明突变体 D 与性别有关,突变体 D为 X​ dX​ d,为隐性突变。 【解答】 据分析可知,4 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隐性突变果蝇。 组别Ⅰ和Ⅱ中,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 A 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F​ 1雌雄都为红眼,F​ 2中雌雄都是红眼: 浅红眼≈3:1,说明突变体 A 和 B 与性别无关,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 组别Ⅲ和Ⅳ组杂交结果,F​ 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 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表明它 们的突变位点都在 X 染色体上,因此 C 和 D 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 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若 A、B 两种突变体的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相同,则 A 和 B 都是 aa,在 F​ 1果蝇 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若 A、B 两种突变体的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不同,则 A 是 aaBB,B 都是 AAbb, 在 F​ 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红眼。 ②由于“♀B×♂C”杂交,F​ 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F​ 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 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 9:7(9:3:3: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分析可知 B 突 变位于常染色体上,C 突变位于 X 染色体上,因此 B 为 bbX​ CX​ C,C 为 BBX​ cY,F​ 1果蝇为 BbX​ CX​ c、 BbX​ CY,在 F​ 2雌性果蝇中 B_X​ CX​ C:B_X​ CX​ c:bbX​ CX​ C:bbX​ CX​ c=3:3:1:1,因此其中红 眼个体的比例为3 4 ,在 F​ 2雄性果蝇中 B_X​ CY:B_X​ cY:bbX​ CY:bbX​ cY=3:3:1:1,其中红眼个体 的比例为3 8 。 ③由于 C 和 D 的突变点都在 X 染色体上,F​ 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 说明 C 和 D 的突变位点不同,C 为 X​ cDX​ cD,D 未 X​ CdY,发现 F​ 1中雌性果蝇为 X​ cDX​ Cd,雄性个体 第 27页 共 30页 ◎ 第 28页 共 30页 为 X​ cDY.F​ 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 2 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 1%表现 为红眼。由此判断,F​ 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假设约有 x%的初级卵母细胞在 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 1 次交换,每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 4 个子细胞,为 X​ CD、X​ cd、X​ cD、 X​ Cd,则(1﹣x)%没有发生交叉互换,每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 4 个子细胞,为 X​ cD、X​ cD、X​ Cd、 X​ Cd,红眼 X​ CDY 的概率为 x 4x+4(1−x) =1%,x=4%。 【答案】 传入神经,突触小泡,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大脑皮层 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谷氨酸释放量增加 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加 开发抑制通道 N 活性的药剂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1、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对后膜的作用兴奋或抑制。 3、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外负内正。 【解答】 据图 1 可知,患者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传至位于 SG 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 突触小泡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由外正 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据图 2 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但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推测 通道 N 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导致 SG 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 SG 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型,科研人 员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 N 激活剂处理小鼠的 SG 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施加刺 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若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 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加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 根据以上结论,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开发抑制通道 N 活性的药剂。 【答案】 缺失,数目减少 断裂 联会,6,①④ 进行染色体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选择性流产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 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 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 女都患病为伴 X 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 Y 染色体遗 传。 【解答】 分析图 2 中的染色体,Ⅲ​ 1和Ⅲ​ 3的 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导致其上 的基因数目减少。 Ⅰ​ 1、Ⅱ​ 2、Ⅱ​ 5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5 号染色体 DNA 发生断裂后与 8 号染色体 DNA 错误连接。 Ⅱ​ 5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 号和 8 号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图 3 所示的联会现象。若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Ⅱ​ 5会形成 6 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 号为①④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若Ⅱ​ 5和Ⅱ​ 6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可以进行染色体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选择性流产。 【答案】 运输 GA 合成缺陷型,促进,减弱,IAA 不引起 RGA 蛋白降解,IAA 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 顶芽合成的 IAA 运输到根部,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从而解除 RGA 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分析图 1:与完整植株相比较,去除顶芽后水和赤霉素含量都降低,而去顶芽+生长素处理后,根中水的含量 和长度都大于完整植株,说明 IAA 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 图 2 表示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 RGA 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 芥幼苗的根尖中 GFP﹣RGA 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 【解答】 IAA 可在植物顶芽内合成,并运输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生长。 ①以拟南芥 GA 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 1 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 IAA 能够 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根的生长减慢。 ②用 GA 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 GA 时,IAA 不引起 RGA 蛋白降解,实验结果表明 IAA 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 综合上述实验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顶芽合成的 IAA 运输到根部,通过 GA 降解 RGA 蛋 白,从而解除 RGA 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 【答案】 (1)天敌,竞争,抵抗力 (2)①c,②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③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 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 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竞争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第 29页 共 30页 ◎ 第 30页 共 30页 (2)①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根据图 2 中结果可知,A 区应该是最后种植,否则各 区的入侵程度相对值应该都比较高。故选:c。 ②据图 2 分析,C 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 B 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 ③据 C1~C5 区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 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