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命题角度4_5探究性问题大题狂练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命题角度4_5探究性问题大题狂练理

命题角度 4.5:探究性问题 1.在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AB  平面 1 1BCC B , 1 π 3BCC  , 2AB BC  , 1 4BB  ,点 D 在棱 1CC 上,且 1(0 1)CD CC   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1)当 1 2   时,求异面直线 1AB 与 1A D 的夹角的余弦值; (2)若二面角 1 1A B D A  的平面角为 π 3 ,求  的值. 【答案】(1) 5 5 . (2) 2 3 . 【解析】试题分析: (1)结合题中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可得异面直线 1AB 与 1A D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5 5 . (2)二面角 1 1A B D A  的平面角为 π 3 ,则平面的法向量 1cos , 2m n  ,据此列方程可解得  的值为 2 3 .              22 2 22 0 3 4 3 2 2 4 2 3 3 2                5 5   . 故异面直线 1AB 与 1A D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5 5 . 设平面 1 1A B D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则 1 1 1 0,{ 0, B A m DB m       即   2 0, { 5 4 3 0, z y x     令 1y  ,解得 5 4 3 x  , 0z  , 所以平面 1 1A B D 的一个法向量为 5 4 ,1,0 3 n      . 因为二面角 1 1A B D A  的平面角为 π 3 , 所以 2 2 2 2 2 5 4 5 4 1 1 2 0 13 3cos , 25 4 5 41 2 1 3 3 m nm n m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25 4 1  ,解得 2 3   或 1  (舍), 故  的值为 2 3 . 点睛:立体几何开放性问题求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观察猜想,找出点或线的位置,然后再加以证明,得 出结论; (2)假设所求的点或线存在,并设定参数表达已知条件,根据题目进行求解,若能求出参数的 值且符合已知限定的范围,则存在这样的点或线,否则不存在. 2.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P AB AC a   , 2AD a , PA  底面 ABCD . (1)求证:平面 PCD  平面 PAC ; (2)在棱 PC 上是否存在一点 E ,使得二面角 B AE D 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6 3  ?若存 在,求出 CE CP  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λ= 1 2 . 【解析】试题分析:(1)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勾股定理分别可得 PA CD 、 CD AC , 从而得CD  平面 PAC , 进而可得结果;(2)以 A 为原点 , ,AB AC AP 所在直线分别 为 x、轴, y 轴, Z 轴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分别求出平面 BAE 与平面 DAE 的一个法 向量,根据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 试题解析:(1)在ACD 中,AC=a,CD=a, AD= a 由勾股定理得:CD⊥AC ∵PA⊥底面 ABCD ∴PA⊥CD AC面 PAC, PA面 PAC,PA∩AC=A ∴CD⊥面 PAC 又∵CD面 PCD ∴平面 PCD⊥平面 PAC. (2)由(1)知:AB⊥AC, 又 PA⊥底面 ABCD ∴以 A 为原点 AB,AC,AP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 则 A(0,0,0),B(a,0,0),C(0,a,0),D(-a,a,0),P(0,0,a) 假设点 E 存在,且λ= ,则 =λ (xE,yE-a,zE)=λ(0,-a,a) ∴xE=0,yE=(1-λ)a,zE=λa =(a,0,0) =(0,(1-λ)a,λa), =(-a,a,0) 设平面 BAE 的法向量为 =(x1,y1,z1), 平面 DAE 的法向量为 =(x2,y2,z2),则 =(0,λ,λ-1) =(λ,λ,λ-1) cos< , >= = = = 由题意:|cos< , >|= 即: = 3(2λ2-2λ+1) =2(3λ2-2λ+1) ∴λ= ∴棱 PC 上存在一点 E,使得二面角 B-AE-D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且此时λ= . 【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空间向量求法向量以及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属于难题.空间 向量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观察图形,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2)写 出相应点的坐标,求出相应直线的方向向量;(3)设出相应平面的法向量,利用两直线垂直 数量积为零列出方程组求出法向量;(4)将空间位置关系转化为向量关系;(5)根据定理结 论求出相应的角和距离. 3.如图,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E , F , M , N 分别是棱 AB , AD , 1 1A B , 1 1A D 的 中 点 , 点 P , Q 分 别 在 棱 1DD , 1BB 上 移 动 , 且 (0 2)DP BQ      . (1)当 1  时,证明:直线 1 / /BC 平面 EFPQ ; (2)是否存在  ,使面 EFPQ 与面 PQMN 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若存在,求出  的值;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 21 2    . (2)设平面 EFPQ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n x y z ,则 由 0{ 0 FE n FP n         ,得 0{ 0. x y x z      ,于是可取  , ,1n    . 设平面 MNPQ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 'm x y z ,由 0{ 0 NM m NP m         ,得   ' ' 0 { ' 2 ' 0 x y x z       , 于是可取  2,2 ,1m     . 若 存 在  , 使 面 EFPQ 与 面 PQMN 所 成 的 二 面 角 为 直 二 面 角 , 则    2,2 ,1 , ,1 0m n            ,即    2 2 1 0        ,解得 21 2    , 显然满足 0 2  . 故存在 21 2    ,使面 EFPQ 与面 PQMN 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点睛:立体几何的有关证明题,首先要熟悉各种证明的判定定理,然后在进行证明,要多总 结题型,对于二面角问题一般直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法向量然后根据向量夹角公式 求解二面角,要注意每一个坐标的准确性 4.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 90 , 60ABC ACD BAC CAD         , PA  平面 ABCD , 2, 1PA AB  . (1)设点 E 为 PD 的中点,求证: / /CE 平面 PAB ; (2)线段 PD 上是否存在一点 N ,使得直线CN 与平面 PAC 所成的角 的正弦值为 15 5 ?若 存在,试确定点 N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 N 为 PD 中点 【解析】试题分析:(1)先取 AD 的中点 M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 / /EM PA,再根据 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 / /EM 平面 PAB .根据计算,利用平几知识得 / /MC AB ,再根据线面 平行判定定理得 / /MC 平面 PAB .从而利用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得平面 / /EMC 平面 PAB .最 后根据面面平行性质得 / /EC 平面 PAB . (2)一般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研究线面角,先根 据条件建立恰当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求出平面法向量,根据向量数量积 求出向量夹角,最后利用线面角与向量夹角关系列方程,解出点 N 坐标,确定其位置. 试题解析:(1)证明 取 AD 的中点 M ,连接 ,EM CM ,则 / /EM PA. 因为 EM  平面 PAB , PA  平面 PAB ,所以 / /EM 平面 PAB . 在 Rt ACD 中, 60 ,CAD CM AM = = ,所以 60ACM = . 而 60BAC = ,所以 / /MC AB . 因为 MC  平面 PAB , AB  平面 PAB , 所以 / /MC 平面 PAB . 又因为 EM MC M = , 所以平面 / /EMC 平面 PAB . 因为 EC 平面 EMC , 所以 / /EC 平面 PAB . (注:(1)问也可建系来证明) ∴      3, 1,2 0,4 , 2 3,4 1,2 2CN CP PN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12· 15sin cos , 5, 3 4 1 2 2 12 CN nCN n CN n                    ∴ 16 8 0   ,∴ 1 2   . ∴线段 PD 上存在一点 N , N 为 PD 中点. 5.如图, ABC 中, O 是 BC 的中点, , 2 2AB AC AO OC   ,将 BAO 沿 AO 折起, 使 B 点到达 'B 点. (1)求证: AO  平面 'B OC ; (2)当三棱锥 'B AOC 的体积最大时,试问在线段 'B A 上是否存在一点 P ,使CP 与平面 'B OA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 6 3 ?若存在,求出点 P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不存在. 【 解 析 】 试 题 分 析 :( 1 ) 在 ABC 中 , O 是 BC 的 中 点 , ,AB AC , 所 以 ,AO BO AO CO  ,由折叠知 'AO B O ,故可以证明 AO  面 'B OC ;(2)当面 'B OA  面 AOC 时 ,三 棱锥 'B AOC 的 体积 最大 , ∵ 面 'B OA 面 AOC AO , 'B O AO ,∴ 'B O  面 AOC ,连结OP ,在直角三角形CPO 中,由 6sin 3CPO  , 可以求出 OP 或者 PC 的值,即可判断是否存在点 P 。 试题解析:(1)∵ AB AC 且 O 是 BC 的中点,∴ ,AO BO AO CO  ,由折叠知 'AO B O ,又∵ 'CO B O O  ,∴ AO  面 'B OC ; (2)不存在,证明如下: 当面 'B OA  面 AOC 时,三棱锥 'B AOC 的体积最大,∵面 'B OA 面 AOC AO , 'B O AO ,∴ 'B O  面 AOC , 法 1:连结OP ,∵ ' , , 'CO B O CO AO AO B O O    ,∴CO  面 'B OA ,∴ CPO 即 为 CP 与 平 面 'B OA 所 成 的 角 , 在 直 角 三 角 形 CPO 中 , 61, ,sin2 3CO COP CPO     ,∴ 3 6 CP  ,而 'ACB 中, ' 5AC AB  , ' 2B C  ,设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h ,则由 ' 1 1 15 2 52 2 2ACBS h       ,得 3 5 h  ,∵CP h ,∴满足条件的点 P 不存在; 法 2:在直角三角形CPO 中, 1, 2CO COP    , tan 2 OCCOP OP    ,∴ 2 2OP  , 易求得O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2 5 2 5 2  ,∴满足条件的点 P 不存在. 法 3 : 已 证 得 , ',OA OB OC 两 两 垂 直 , 如 图 建 立 空 间 直 角 坐 标 系 O xyz , 则      2,0,0 , 0,0,1 , 0,1,0A B C , 设  ' 2 ,0,AP AB      , 则  2 2 , 1,CP CA AP         , 又 ∵ 平 面 'B OA 的 法 向 量  0,1,0n  , 依 题 意 得 , 6 3 CP n CP n       ,得 2 1 6 35 8 5     ,化简得, 210 16 7 0    ,此方程无解,∴满 足条件的点 P 不存在. 6.如图所示,等腰梯形 ABCD 的底角 A 等于 60 ,直角梯形 ADEF 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平 面 ABCD , 90EDA   ,且 2 2 2ED AD AF AB    . (1)证明:平面 ABE  平面 EBD ; (2)点 M 在线段 EF 上,试确定点 M 的位置,使平面 MAB 与平面 E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 值为 3 4 . 【答案】(1)详见解析;(2) M 为线段 EF 的中点. 【解析】试题分析:(1)先利用面面垂直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得到线线垂直,再利用线面垂直 的判定定理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共线设出 点的坐标,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再利用空间向量进行求解. (2) 以 B 点 为 原 点 建 立 如 图 空 间 直 角 坐 标 系 B xyz , 则        1 31,0,0 , , ,0 , 0, 3,0 , 0, 3,2 , 1,0,12 2A C D E F      ,设平面 ECD 的法向量为  1 1 1 1, ,n x y z ,则  1 1 0 1 3{ , , ,0 , 0,0,22 20 n CD CD DE n DE                 ,即 1 1 1 1 3 0{2 2 2 0 x y z    , 令 1 1y   , 得  1 3, 1,0n   , 设  , 0,1EM EF    , 则      , 3 3, 2 , , 3 3, 2 , 1,0,0M BM BA                 ,设平面 MAB 的 法向量为  2 2 2 2, ,n x y z ,则 2 2 0{ 0 n BM n BA         ,即    2 2 2 2 3 3 2 0{ 0 x y z x           , 2 2y   , 得  2 0,2 , 3 3n     ,     1 2 2 2 2 1 1 2 2 3cos 42 4 10 72 2 3 1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 1 2   ,所以 M 为线段 EF 的中点. 7.如图,四棱锥 S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4 的正方形,平面 SAD  平面 SCD , 2 2SA SD  . (1)求证:平面 SAD  平面 ABCD ; (2)E 为线段 DS 上一点,若二面角 S BC E  的平面角与二面角 D BC E  的平面角大 小相等,求 SE 的长. 【答案】(Ⅰ)见解析; (Ⅱ) 10 2 4 10 . 【解析】试题分析: (1)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 (2)由已知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 两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确定 E 的位置,求出 SE 的长. 试题解析:(Ⅰ)∵平面 SAD  平面 SCD , DC AD ,∴ DC  平面 SAD ∵ DC  底面 ABCD ,∴平面 SAD  底面 ABCD (Ⅱ)取 AD 中点 M ,连接 SM SA AD SM AD   ,又因为平面 SAD  底面 ABCD ,所以 SM  平面 ABCD 以 M 为 原点, , ,MD AB MS    方向分别为 , ,x y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 ABCD 的法向量  1 0,0,1n  , 平面 BCS 的法 向量  2 , ,n x y z ,      0,0,1 , 1,2,0 , 1,2,0S B C ,    2,0,0 , 1, 2,1BC BS    则 2 0{ 2 0 x x y z     , ∴  2 0,1,2n  设  2 ,0,2DE DS      ,所以  2 2 ,0,2E   由上同理可求出平面 BCE 的法向量  3 0, ,2n  由平面 BCD 、 BCS 与平面 BCE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相等可得 1 3 2 3 1 3 2 3 n n n n n n n n     , ∴ 2 5 4   ∴ 10 2 4 10SE   8.已知圆柱 1OO 底面半径为 1,高为 ,ABCD 是圆柱的一个轴截面,动点 M 从点 B 出发沿着 圆柱的侧面到达点 D,其距离最短时在侧面留下的曲线  如图所示.将轴截面 ABCD 绕着轴 逆时针旋转 (0 )    后,边 1 1B C 与曲线  相交于点 P. (Ⅰ)求曲线  长度; (Ⅱ)当 2   时,求点 1C 到平面 APB 的距离; (Ⅲ)证明:不存在 (0 )    ,使得二面角 D AB P  的大小为 4  . 【答案】(Ⅰ) 2 (Ⅱ) 不存在 试题解析:(Ⅰ)  在侧面展开图中为 BD 的长,其中 AB = AD = π, ∴  的长为 2 ; (Ⅱ)当 2   时,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有  0, 1,0A  、  0,1,0B 、 1,0, 2P     、  1 1,0,C  ,  0,2,0AB  、 1,0, 2AP       、  1 1,0,OC   设平面 ABP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则 2 0 { 02 y x y z      , 取 z = 2 得  ,0,2n  ,所以点 C1 到平面 PAB 的距离为 1 2 · 4 OC n d n         ; 注:本题也可以使用等积法求解. (Ⅲ) 假设存在满足要求的 (0 )    , 在(II)的坐标系中,  , ,P sin cos   ,  sin ,cos 1,AP       , 设平面 ABP 的法向量为  1 1 1, ,m x y z ,则   1 1 1 1 2 0 { 1 0 y x sin y cos z         , 取 x1 = 1 得 sin1,0m         , 又平面 ABD 的法向量为  1,0,0k  , 由二面角 D AB P  的大小为 4  , 则 2 2 1 2cos , 2sin1 m k       sin   . ∵sin (0 )2      ,∴ 0    时,均有sin  ,与上式矛盾. 所以不存在 (0 )    使得二面角 D AB P  的大小为 4  . 9.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DC=90°,AE⊥平面 ABCD,EF∥CD, BC=CD=AE=EF= =1. (Ⅰ)求证:CE∥平面 ABF; (Ⅱ)求证:BE⊥AF; (Ⅲ)在直线 BC 上是否存在点 M,使二面角 E﹣MD﹣A 的大小为 ?若存在,求出 CM 的长;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I)见解析;(Ⅱ)见解析;(Ⅲ)在 BC 上存在点 M,且|CM|= . 【分析】(I)作 FG∥EA,AG∥EF,连结 EG 交 AF 于 H,连结 BH,BG,由题设条件推导出四 边形 AEFG 为正方形,从而得到 CDAG 为平行四边形,由此能够证明 CE∥面 ABF. (Ⅱ)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出 BG⊥面 AEFG,从而得到 AF⊥平面 BGE,由此能够证明 AF⊥BE. (Ⅲ)以 A 为原点,AG 为 x 轴,AD 为 y 轴,AE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利用 向量法能够求出结果. (Ⅱ)证明:∵在平行四边形 CDAG 中,∠ADC=90°, ∴BG⊥AG.又由 AE⊥平面 ABCD,知 AE⊥BG, ∴BG⊥面 AEFG,∴BG⊥AF.… 又∵AF⊥EG,∴AF⊥平面 BGE, ∴AF⊥BE.… (Ⅲ)解:如图,以 A 为原点,AG 为 x 轴,AE 为 z 轴,AD 为 y 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由题意得:A(0,0,0),G(1,0,0),E(0,0,1),D(0,2,0), 设 M(1,y0,0),则 , , 设面 EMD 的一个法向量 =(x,y,z), 则 ,令 y=1,得 z=2,x=2﹣y0, ∴ =(2﹣y0,1,2).… 又∵ , ∴ 为面 AMD 的法向量, ∵二面角 E﹣MD﹣A 的大小为 , ∴|cos< >|=| |=cos = , 解得 , ∴在 BC 上存在点 M,且|CM|=| |= .…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直线与直线垂直的证明,考查满足条件的点 是否存在的判断,解题时要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 10.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AC,AB=AC=2,侧面 BCC1B1 为矩形,∠A1AB= ,二面角 A ﹣BC﹣A1 的正切值为 . (1)求侧棱 AA1 的长; (2)侧棱 CC1 上是否存在点 D,使得直线 AD 与平面 A1BC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若存在,判 断点的位置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1)先根据条件得到二面角 A﹣BC﹣A1 的平面角,结合余弦定理,同角的三角函数关 系以及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即可求侧棱 AA1 的长; (2)建立空间坐标系,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法以及向量关系,建立方程关系进行求 解即可. 【解答】解:(1)取 BC 的中点 E,C1B1 的中点 F,则四边形 AEFA1 为平行四边形, ∵AB=AC=2,∴AE⊥BC, ∵侧面 BCC1B1 为矩形, ∴BC⊥EF, ∵EF∩AE=E, ∴BC⊥平面 AEFA1, 则 BC⊥A1E, 则∠A1EA 是二面角 A﹣BC﹣A1 的平面角, 则 tan∠A1EA= ,则 sin∠A1EA= ,cos∠A1EA= , 设 AA1=x, ∵AB⊥AC,AB=AC=2, ∴CE=BE= , ∵∠A1AB= , ∴A1B2=x2+22﹣2×2xcos =x2+2x+4, 又 A1E2=A1B2﹣BE2=x2+2x+4﹣2=x2+2x+2, 在△AEA1 中 x2=A1E2+22﹣2×2A1E =x2+2x+2﹣ • , 即 • =2x+2, 平方整理得 3x2﹣4x﹣4=0,得 x=2 或 x=﹣ (舍), 即侧棱 AA1 的长为 2; 设平面 A1BC 的法向量为 =(x,y,z), 由 • =﹣2 x+ y﹣ z=0, • =﹣2 y=0, 则 y=0,令 x=1,则 z=﹣2,即 =(1,0,﹣2), = =( ,0, ), 设 =m =( m,0, m),0<m<1, = + =(﹣ ,﹣ ,0)+( m,0, m)=( (m﹣1),﹣ , m), ∵AD 与平面 A1BC 所成角的正切值 tanθ= , ∴sinθ= , 即 sinθ= =|cos< , >|=| |= , 平方得 7m2﹣10m+7=0, 此时判别式△=100﹣4×7×7=100﹣196=﹣96<0, 则方程无解, 即在侧棱 CC1 上不存在点 D,使得直线 AD 与平面 A1BC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线段的长度的计算以及线面角的应用,涉及余弦定理,勾股定理 以及同角的三角函数 的关系,综合性较强,难度极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