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 ‎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主编:彭小武 班次 姓名 ‎ ‎【学习目标】其中2、3是重点和难点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性质.‎ ‎【课前导学】阅读教材第2-5页,完成新知学习 ‎1.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 ,也简称 ;‎ ‎2.集合中的元素具备 、 、 特征性质;‎ ‎3.集合常用大写字母 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    表示;  ‎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 A  ‎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 .‎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 ; 正整数集,记作 或 ;‎ 整数集,记作 ; 有理数集,记作 ; 实数集,记作 。‎ ‎5.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有:(1)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 ;(2)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 ,一般形式为,其中x代表元素,P是确定条件;(3)韦恩图法;等 ‎【预习自测】首先完成教材上P5第1、2题; P11第1、2题;然后做自测题 ‎1.下列各对象中,能够形成一个集合的是( )  ‎ ‎ A. 所有矮个子的人 B. 接近0的有理数   ‎ C. 比较容易的函数题 D. 一次项系数为4的二次三项式  ‎ ‎2.设A表示“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组成的集合,则茶陵 A; 长沙 A. (填∈或)‎ ‎3.集合的元素是 ,若1∈A,则x= .‎ ‎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大于10而小于20的合数}= ;‎ ‎5.用描述法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为 .‎ ‎【课中导学】首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展示 ‎1.任意给定一个对象和一个集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符合如何表示?‎ 思考题 设x∈R,集合.‎ ‎(1)求元素x所应满足的条件; (2)若,求实数x.‎ ‎2.常用的数集(自然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的专用符号你记住了吗?‎ ‎3.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4.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5.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例1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15以内质数的集合;‎ ‎ (2)大于5小于15的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 ‎(5)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第 2 页 共 2 页 ‎ ‎ ‎【解析】‎ 例2 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 ‎(1)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2)直角坐标平面内X轴上的点的集合;‎ ‎(3)由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4)二次函数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 ‎(5)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 ‎【解析】‎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基础检测】当堂达标练习,(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个村子里的高个子组成一个集合 B.所有小正数组成一个集合 C.集合和表示同一个集合 ‎ D.这六个数能组成一个集合 ‎2. 给出下列关系:① ;② ;③;④‎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 直线与y轴的交点所组成的集合为( ).‎ ‎ A. B. C. D. ‎ ‎4.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为 .‎ ‎5. 集合A={x|x=2n且n∈N}, ,用∈或填空:‎ ‎ 4 A,4 B,5 A,5 B.‎ ‎【能力提升】可供学生课外做作业 ‎1. 设,则下列正确的是( ).‎ ‎ A. B. C. D.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为 B.所有偶数的集合表示为 ‎ C.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自然数} D. 方程实数根的集合表示为 ‎3. 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是( ).‎ ‎ A. B. C. D. ‎ ‎4. 集合中三个元素可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 ‎5. 设集合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课后反思】学完本节课,你在知识、方法等方面有什么收获与感受?请写下来!‎ 第 2 页 共 2 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