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黄山市 2020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数学(文科)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 如果复数 2 1 ai i   是实数,(i 为虚数单位, a R ),则实数 a 的值是( ) A. 4 B. 4 C. 2 D.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复数的运算及算数的性质即可得. 【详解】由题意得:      12 2 2 21 1 1 2 2 2 a ia a ai a ai i i ii i i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复数 2 1 ai i   是实数, 所以 2 02 a  解得 4a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复数的乘除运算,属于容易题. 2. 若 ,a bR ,则“ 1a  且 1b  ”是“ 1ab  且 2a b 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不等式性质证明充分性成立,举例说明必要性不成立. 【详解】因为 1a  且 1b  ,所以根据同向正数不等式相乘得 1ab  ,根据同向不等式相加得 2a b  ,即 2a b  成立,因此充分性成立; 当 1, 2a b  时满足 1ab  且 2a b  ,但不满足 1a  且 1b  ,即必要性不成立; 从而“ 1a  且 1b  ”是“ 1ab  且 2a b 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 2 - 【点睛】本题考查不等式性质、充要关系判断,考查基本分析判断能力,属基础题. 3. 已知集合  2 1M x x ∣ ,  2 1xN x  ∣ ,则 M N  ( ) A.  B. { 1 0}x x  ∣ C. { 1 0}x x  ∣ D. { 1 1}x x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求出两个集合,再求交集即可 【详解】解:由 2 1x  得 1 1x   ,所以    2 1 1 1M x x x x     ∣ , 由 02 1 2x   ,得 0x  ,则 0x  ,所以    2 1 0xN x x x   ∣ , 所以 M N  { 1 0}x x  ∣ ,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考查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考查了指数不等式的解 法,属于基础题. 4. 平面 // 平面  ,直线 //m  ,直线 n 垂直直线 m 在  内的射影,那么下列位置关系一定 正确的为( ) A. //m  B. n  C. n   D. n 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平面与平面、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结合题意,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对 A :当 m  时,也满足题意,此时 m 不平行于 ,故 A 错误; 对 BC :若满足题意, n 可以在平面 内,或 n  ,故 BC 错误; 对 D :因为 //  , m //  ,直线 n 垂直直线 m 在  内的射影,故 n m ,故 D 正确. 故选: D .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属综合基础题. 5. 若函数 ( ) 2sin( ) 1f x x    ,对任意的 x 都有 ( ) (2 )f x f x  ,则 sin( )  等于 - 3 - ( ) A. 3 B. 0 C.  D.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函数的图象关于 1x  对称,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 ( ) 2sin( ) 1f x x    ,对任意的 x 都有    2f x f x  , 故函数图象关 于 1x  对称,则 1 2 k      ,所以  sin 1    .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属于基础试题. 6. 若一个底面为正三角形、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棱柱的表面积 为( ) A. 36 B. 36 8 3 C. 3 18 3 D. 36 24 3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三视图确定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和高,然后可计算表面积. 【详解】由三视图知正三棱柱的高是 3,底面正三角形的高是 2 3 ,∴底面边长为 2 3 4 3 2  , - 4 - S 底= 1 4 2 3 4 32    ,侧面积为 S 侧=3 4 3 36   , ∴表面积为 2S S 底+ S 侧=8 3 36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视图,考查棱柱的表面积,解题关键是由三视图确定棱柱中各棱长. 7. 若从集合 { 2,1,2}A   中随机取一个数 a ,从集合 { 1,1,3}B   中随机取一个数b ,则直 线 0ax y b   不经过第四象限的概率为( ) A. 2 9 B. 1 3 C. 4 9 D. 1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本事件总数 3 3 9n    ,由直线 0ax y b   不经过第四象限,得 0, 0a b  ,由此利 用列举法求出直线 0ax y b   不经过第四象限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从而可求出概率 【详解】解:从集合 { 2,1,2}A   中随机取一个数 a ,从集合 { 1,1,3}B   中随机取一个数b , 则基本事件总数为 3 3 9n    , 因为直线 0ax y b   不经过第四象限, 所以 0, 0a b  , 所以直线 0ax y b   不经过第四象限包含的基本事件有:(1,1),(1,3),(2,1),(2,3), 共 4 种, 所以直线 0ax y b   不经过第四象限的概率为 4 9 ,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概率的求法,考查古典概型、列举法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8. 秦九韶算法是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即使在现代,它依然是 计算机解决多项式问题的最优算法,其算法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若输入的 0 1 2, , , , na a a a 分 别为 0,1,2, ,n ,取 5n  ,根据该算法计算当 2x  时输出的结果为( ) - 5 - A. 512 B. 258 C. 851 D. 256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先表示出对应的 na 的值,再依次计算循环语句,直到 k n 时,输出对应 S 即可 【详解】由题可知, 0 1 2 3 4 50, 1, 2, 3, 4, 5a a a a a a      , 0 1k  , 0 5 5S a  ,输入 的 2x  ; 计算 1 0 4 2 5 4 14S x S a       , 1 01 5, 1 2k k    ; 计算 2 1 3 2 14 3 31S x S a       , 2 12 5, 1 3k k    ; 计算 3 2 2 2 31 2 64S x S a       , 3 23 5, 1 4k k    ; 计算 4 3 1 2 64 1 129S x S a       , 4 34 5, 1 5k k    ; 计算 5 4 0 2 129 0 258S x S a       ,5 5 不成立,此时输出 5 258S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由循环程序框图计算输出结果,有条理、规范的书写是解题的关键,属于 中档题 9. 已知双曲线 2 2 2 ( 0)x ky k k   的一个焦点与抛物线 2 8y x 的焦点重合,则该双曲线的 - 6 - 离心率是( ) A. 3 B. 2 C. 6 D.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求抛物线的焦点为 (2,0) ,将双曲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由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2,0) ,求 得 k ,求得离心率. 【详解】由抛物线 2 8y x 的焦点坐标 (2,0) ,双曲线 2 2 2 ( 0)x ky k k   , 得 2 2 12 2 x y k   ,则 22 2 2k   ,得 1k  ,故焦距 2 4c  ,实轴长 2 2 2a  , 则离心率 2ce a 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属于基础题. 10. 2017 年中学数学信息技术研讨会,谈到了图像计算器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图输入曲线 方程 28 ( 1 6 5) 0y x x       ,计算器显示线段 AB ,则线段 CD 的曲线方程为 A.  2 3 2 4 2 0x y x x        B.  2 3 2 4 2 0x y x x        C.  2 3 2 4 2 0x y x x        D.  2 3 2 4 2 0x y x x        【答案】A - 7 - 【解析】 根据题中示例可知:之所以可以表示为  2 8 1 6 5 0y x x       之所以可以表示线段 AB . 因为方程等价于 8 0 1 6 5 0 y x x         ,即 8 1 6 y x     ,即为线段 AB . 由此可得题中线段 CD 的方程为: 3 0 2 4 x y x       ,等价于  2 3 2 4 2 0x y x x        . 故选 A. 11. 如图,在等腰直角 ABC 中,斜边| | 6BC  ,且 2DC BD uuur uuur ,点 P 是线段 AD 上任一点, 则 AP CP  的取值范围是( ) A. [0,4] B. 9 ,410     C. 90,10      D. 9 ,10  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设 AP AD  ,用 ,AB AC   表示出 ,AP CP   ,得到 AP CP  关于  的函数,根据  的范围计算 函数的值域得出答案.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 3 2, 0AB AC AB AC     , 1 1 2 1( )3 3 3 3AD AB BD AB BC AB AC AB AB AC                  , - 8 - 设 AP AD  ,则 2 3 3AP AB AC     , 2 ( 1)3 3CP AP AC AB AC          , 所以 2 2( ) [ ( 1) ]3 3 3 3AP CP AB AC AB AC              22 2 24( 1) 10 63 3 9AC AB          , 因为 0 1≤ ≤ , 所以当 3 10   时, AP CP  取最小值 9 10  ,当 1  时, AP CP  取最大值 4, 所以 AP CP  的取值范围是 9 ,410     ,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数量积运算,属于中档题. 12. 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 )f x 满足: ( ) ( ) 1f x f x  , (0) 3f  ,则不等式 ( ) 2x xe f x e  的解集为() A. (0, ) B. ( ,0) (3, )   C. ( ,0) (0, )  D. (3,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构造函数 ( ) ( ) ( )x xg x e f x e x R   ,由 ( ) ( ) 1f x f x  得 ( )g x 的单调性,再将不等式 ( ) 2x xe f x e  转化为 ( ) 2x xe f x e  , 又由 (0) 3f  ,得 (0) 2g  ,所以 ( ) (0)g x g ,由 构造函数 ( )g x 的单调性,即可求解. 【 详 解 】 设 ( ) ( ) ( )x xg x e f x e x R   , 则 ( ) ( ) ( ) ( ) ( ) 1x x x xg x e f x e f x e e f x f x          , ( ) ( ) 1f x f x  , ( ) ( ) 1 0f x f x    , 又 0xe  , 所以 ( ) 0g x  , ( )y g x  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对于不等式 ( ) 2x xe f x e  可转化成 ( ) 2x xe f x e  , ( ) 2g x  , 又 (0) 3f  , (0)g  0 0(0) 3 1 2e f e    , - 9 - ( ) (0)g x g  , 而 ( )y g x 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0x  ,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构造函数,利用其导函数取得正负的范围得出构造函数的单调性区间,从 而求解不等式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合适的新函数,并且分析其单 调性和特殊点的函数值,属于中档题. 第Ⅱ卷 二、填空题 13. 在 ABC 中,角 A ,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 c ,满足 tan tan 1 tan tanA B A B   , 2c  .则 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 2 1 【解析】 【分析】 先由 tan tantan( ) 11 tan tan A BA B A B     ,得到 4C = ,再由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求得 ab 的最大值,再由面积公式 in1 2 sS ab C 求得 ABC 面积的最大值. 【详解】由 tan tantan( ) 1 tan tan A BA B A B    tan tan 1 1 tan tan A B A B   1  ,即 tan 1C   , 又 (0, )C  ,得 4C = ,则 2 2 2 cos 2 a b cC ab   ,得 2 22 4 2 2 a b ab   , 得 2 2 4 2 2a b ab ab    ,得 4 2 2 ab   , 当且仅当 a b 时, ab 有最大值 4 2 2 , 故 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 1 2sin 2 12 2 2 ab C     . 故答案为: 2 1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求积的最值,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属于中档题. - 10 - 14. 已知实数 x , y 满足 3 0 2 0 3 5 0 x y x y x y          ,则 2 2 2 1x y y   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 4 5 【解析】 【分析】 先画出不等组表示的可行域,令 2 2 2 22 1 ( 1)z x y y x y       ,表示可行域中的点 ( , )x y 到点 (0,1)P 的距离的平方,从而可求出其最小值 【详解】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如图所示,令 2 2 2 22 1 ( 1)z x y y x y       ,表示 可行域中的点 ( , )x y 到点 (0,1)P 的距离的平方, 由图可知点 (0,1)P 与可行域中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点 (0,1)P 到直线 2 0x y  的距离, 即 2 2 0 2 2 51 ( 2) d     , 所以 2 2 2 1x y y   的最小值为 4 5 , 故答案为: 4 5 【点睛】此题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几何意义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属于基 础题. 15. 已知圆 1C : 2 2 22 4 0x y ax a     ,( a R )与圆 2C : 2 2 22 1 0x y by b     , (b R )只有一条公切线,则 a b的最小值为______. 【答案】 2 【解析】 - 11 - 【分析】 由圆的方程求出圆心坐标及半径,再根据两个圆只有一条公切线可得两圆内切,即圆心距等 于两个半径之差,进而可得 2 2 1a b  ,设 cos sina b  , ,根据三角函数的范围求出 a b的最小值. 【详解】圆 1C : 2 2 22 4 0x y ax a     的圆心 1C 坐标  ,0a ,半径 1 2r  , 圆 2 2 2 2 2 1 0C x y by b    : 的圆心  2 0,C b ,半径 2 1r  , 由两个圆只有一条公切线可得两个圆内切,圆心距 2 2 1 2 2 1 1C C a b     , 所以可得 2 2 1a b  , 设 cos sina b  , , R , 所以 2 sin 2, 24a b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4 2 k k Z       时, 即 3 2 ,4 k k Z      时, a b的最小值为 2 . 故答案为: 2 . 【点睛】本题考查由两个圆的公切线的条数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由三角函数的范围求 代数式的最小值,属于中档题. 16. 将函数 2( ) 2 4sinf x x  的图象向左平移 5 6  个单位后得到函数 ( )g x 的图象,若函数 ( )g x 在区间 0, 2 a     和 73 , 6a      上均单调递增,则实数 a 的范围是______. 【答案】 2 ,9 3       【解析】 【分析】 化简函数解析式为 ( ) 2cos2f x x ,由图象平移写出 ( )g x ,根据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求得求出其 增区间,可令 0,1k  得函数在 y 轴右侧的两个增区间,比较已知增区间可得 a 的不等关系, 从而解得结论. - 12 - 【详解】∵  2( ) 2 1 2sin 2cos2f x x x   ,∴ 5 5( ) 2cos2 2cos 26 3g x x x              , 由 52 2 2 23k x k        ,解得 ,3 6k x k k Z       , 0k  时,增区间为[ , ]3 6   , 1k  时,增区间为 2 7[ , ]3 6   , 若函数 ( )g x 在区间 0, 2 a     和 73 , 6a      上均单调递增, 则 0 2 6 2 733 6 a a          ,解得 2 9 3a   . 故答案为: 2 ,9 3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平移变换,考查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掌握余弦函数的单调 性是解题关键. 三、解答题 (一)必考题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 文明发展理念.某苗圃基地拟选用某种植物支援荒山绿化,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该种植物幼 苗从种植之日起,第 x 天的高度( cmy )进行观测,下表是某株幼苗的观测数据: 第 x 天 1 4 9 16 25 36 49 高度 / cmy 0 4 7 9 11 12 13 作出如散点图: - 13 - (1)请根据散点图判断, y ax b  与 y c x d  中哪一个更适宜作为幼苗高度 y 关于时 间 x 的回归方程类型?(给出判断即可,不必说明理由) (2)根据(1)的判断结果及表中数据,建立 y 关于 x 的回归方程已知幼苗的高度达到 29 cm 才可以移植,预测苗圃基地需要培育多长时间? 附: 1 2 2 1 ˆ n i i i n i i x y nxy b x nx        , ˆˆa y bx  1 n i i x   7 1 i i x   1 n i i y   7 1 i i i x y   2 1 n i i x     1 7 i i ix y   140 28 56 1567 4676 283 【答案】(1) y c x d  ;(2)196 天. 【解析】 【分析】 (1)由散点图直接判断 y ax b  与 y c x d  哪一个更适宜作为幼苗高度 y 关于时间 x 的回归方程类型; (2)令 ( 1,2, ,7)i it x i   ,由所给的公式和数据,先求出 ˆy 关于t 的回归方程,再得到 ˆy 关于 x 的回归方程,再令 ˆ 29y  ,求出对应的 x 值. 【详解】(1)由散点图知, y c x d  更适宜作为幼苗高度 y 关于时间 x 的回归方程 - 14 - (2)令 ( 1,2, ,7)i it x i   ,则 y ct d  28 47t   , 56 87y   , 7 7 1 1 283i i i i i i t y x y      , 7 7 2 1 1 140i i i i t x      7 1 7 2 2 2 1 7 283 7 4 8 59ˆ 2.128140 7 47 i i i i i t y ty c t t             ˆ ˆ 8 2.1 4 0.4d y ct       所以 ˆ 2.1 0.4y t  故幼苗高度 y 关于时间 x 的回归方程 ˆ 2.1 0.4y x  由 ˆ 2.1 0.4 29 196y x x      (天) 由此可预测苗圃基地需要培育这株幼苗 196 天才可以移植荒山. 【点睛】本题考查了散点图的应用,求回归方程,还考查了换元法的应用,学生的运算能力, 属于中档题. 18. 已知递增的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1 1S  , 2S , 3 1S  , 4S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 1 2 ( 1) (4 4)n n n n nb a a    ,求数列 nb 的前 2n 项和 2nT . 【答案】(1) 2 1na n  ;(2) 2 4 3(4 3)n nT n    . 【解析】 【分析】 (1) 1 1 1a S  ,用 d 写出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nS ,再由已知三数成等比数列可求得 d ,得 通项公式; (2)由(1)得 nb ,把 nb 拆成两项的代数和,这样 2nT 中前后两项中就可以相消,从而求得结 论. 【详解】(1)由 1 1S  知等差数列 na 首项为 1,所以 n ( 1) 2 n nS n d  - 15 - 由 2S , 3 1S  , 4S 成等比数列可得 2 3 2 41S S S  所以 2(2 3 ) (2 )(4 6 )d d d    解得 2d  或 2 3d   由递增的等差数列 na 知 0d  ,所以 2d  所以 1 2( 1) 2 1na n n     (2)因为 1 2 ( 1) (4 4) ( 1) (4 4) 1 1( 1)(2 1)(2 3) 2 1 2 3 n n n n n n n nb a a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1 2 3 4 2 1 2n n nT b b b b b b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 5 5 7 7 9 9 11 4 1 4 1 4 1 4 3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4 3 4 3 3(4 3) n n n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等比数列的性质,考查裂项 相消法求和.数列求和中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分组(并项)求和法、倒序相加法是特 殊的方法,是特殊数列的求和法.在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前提下还必须掌握 这些特殊求和法. 19. 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 PA  平面 ABCD , 3PA AB BC   , 1AD CD  , 120ADC   ,点 M 是 AC 与 BD 的交点,点 N 在线段 PB 上,且 1 4PN PB . (1)证明: //MN 平面 PDC ; (2)在线段 BC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平面 MNQ  平面 PAD ,若存在,求出点Q 的位 - 16 - 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点 Q 为 BC 中点. 【解析】 【分析】 (1)由 AB BC , AD CD 知 BD 是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点 M 为线段 AC 的 中点,由已知可得 ABC 为正三角形,从而可得 3 2BM  ,再由 1AD CD  , 120ADC   , 可得 1 2DM  ,从而有 1 4 BN BM BP BD   ,得 //MN PD ,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证得 //MN 平面 PDC ; (2)连接 QM 延长交 AD 于点 E ,由 ABC 为正三角形和 ACD△ 为顶角为120 的等腰三 角形可得到 MQ AD ,又因为 PA MQ ,PA AD A  ,所以 MQ  平面 PAD ,从而由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 【详解】(1)因为 1AD CD  , 120ADC   , 所以 3AC  , 由 AB BC , AD CD 知 BD 是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 所以点 M 为线段 AC 的中点, 由 3AB BC AC   , M 为线段 AC 的中点可得 3 2BM  , 由 1AD CD  , 120ADC   , M 为线段 AC 的中点可得 1 2DM  , 所以 1 4 BN BM BP BD   ,所以 //MN PD , 因为 PD 在平面 PDC 内, MN 在平面 PDC 外, 所以 //MN 平面 PDC ; (2)当点Q 为 BC 中点时,平面 MNQ  平面 PAD ,证明如下: 连接 QM 延长交 AD 于点 E , 因为正 ABC , M 为线段 AC 的中点, 所以 30MBC   , 60MCB   , 因为直角 BMC△ ,Q 为 BC 中点, 所以 BQ MQ QC  ,所以 30BMQ DME     , 因为 1AD CD  , 120ADC   , M 为线段 AC 的中点, - 17 - 所以 60MDE   ,所以 MQ AD , 因为 PA  平面 ABCD , 所以 PA MQ ,又 PA AD A  , 所以 MQ  平面 PAD , 因为 MQ 在平面 MNQ 内, 所以平面 MNQ  平面 PAD ,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和面面垂直的判定,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属于中档题. 20. 已知椭圆 M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1 2 ,短轴的一个端点到右焦点的距离 为 2. (1)试求椭圆 M 的方程; (2)设圆O : 2 2 2 ( 0)x y r r   是椭圆 M 长轴和短轴四个端点连接而成的四边形的内切圆, 过圆O 上的任一点 A 作圆O 的切线交椭圆 M 于 B ,C 两点,求证: 2| |AB AC r‖ . 【答案】(1) 2 2 14 3 x y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 1 2 ce a   , 2a  可求得 ,c b ,得椭圆方程; (2)由椭圆性质可求得 2 3 7 r  ,由OA BC ,因此要证 22| | OAB AC r A ‖ ,只要证 OB OC ,在直线 BC 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 为 y kx m  ,同时设  1 1,B x y ,  2 2,C x y , - 18 - 由切线得 .k m 满足的关系式,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化简可得 1 2 1 2,x x x x ,计算 1 2 1 2OB OC x x y y    ,代入由切线得所关系可得 0OB OC   ,直线 BC 斜率不存在时,直 接求出 ,B C 两点坐标,也可得 0OB OC   ,从而证得结论成立. 【详解】(1)因为短轴的一个端点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2,所以 2a  , 又离心率为 1 2 ,所以 1c  ,所以 3b  , 所以椭圆 M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由对称性知,椭圆 M 长轴和短轴四个端点连接而成的四边形为菱形 2 2 2 3 7 abr a b    要证 2| |AB AC r‖ 只需证OB OC 当直线 BC 的斜率存在时,设 BC : y kx m  ,  1 1,B x y ,  2 2,C x y 则 2 | | 2 3 71 m k   所以  2 27 12 1m k  ① 由 2 2 14 3 x y y kx m       得 2 2 23 4 8 4 12 0k x kmx m     当   , 1 2 2 8 3 4 kmx x k    , 2 1 2 2 4 12 3 4 mx x k        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1OB OC x x y y x x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                2 2 2 22 2 2 2 2 2 1 4 12 7 12 18 3 4 3 4 3 4 k m m kk m mk k k          由①得 0OB OC   所以OB OC 当直线 BC 的斜率不存在时, B ,C 两点的坐标为 2 3 2 3, 7 7      或 2 3 2 3, 7 7       则 0OB OC   ,所以 OB OC 又OA BC ,由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可得 2| |AB AC r‖ . - 19 - 【点睛】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考查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解题方法是“设而不求”的 思想方法,即设直线方程,设交点坐标  1 1,B x y ,  2 2,C x y ,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后可 得出 1 2 1 2,x x x x ,把这个结论代入其他条件求解即可.本题解题关键是问题转化为证明 OB OC ,从而只要计算出 0OB OC   即得. 21. 已知函数 ( ) lnf x x mx  . (1)讨论函数 ( )f x 的单调性; (2)当 0m  时,若函数 ( )y f x 的图象与函数 2 2y m x 的图象交于  1 1,A x y ,  2 2,B x y 两点,且 1 2 1x x e   ( 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答案】(1)答案见解析;(2) (0,1) . 【解析】 【分析】 (1)求出函数的导数,通过讨论 m 的范围,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即可; (2)问题转化为 2 2( ) lnF x m x x mx   有两个大于 1 e 的零点,结合函数单调性的性质得到 关于 m 的不等式组,解出即可. 【详解】(1)依题意, (0, )x  , 1 1( ) ( 0)mxf x m xx x      . ①若 0m  ,则 ( ) 0f x  ,故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②若 0m  ,令 ( ) 0f x  ,解得 1x m   . 则当 10,x m      时, ( ) 0f x  , ( )f x 单调递增,当 1 ,x m       时, ( ) 0f x  , ( )f x 单调递减; 综上所述,当 0m  时,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当 0m  时, ( )f x 在 1 ,m      上单调递减,在 10, m     上单调递增. (2)令 2 2 lnm x x mx  ,则由题意可知 2 2 ln 0m x x mx   有两个大于 1 e 的实数根, 令 2 2( ) lnF x m x x mx   ,则 2 2( ) lnF x m x x mx   有两个大于 1 e 的零点 - 20 - 2 1 (2 1)( 1)( ) 2 ( 0)mx mxF x m x m xx x        . 因为 0m  ,则当 10,x m     ,时, ( ) 0F x  , ( )F x 单调递减; 当 1 ,x m      时, ( ) 0F x  , ( )F x 单调递增; 又当 x   时, x   所以,要使函数 ( )F x 在 1 ,e     有两个零点,当且仅当: 2 2 1 1 0 1 ln 0 1 1 m mF e e e F mm m e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 0 1m  ; 综上所述,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0,1) .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单调性,零点问题,考查导数的应用以及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 想,是一道综合题. (二)选考题:请考生在第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4 3 x t y t     (t 为参数)曲线 1C 的 参数方程为 cos 1 sin x y       ( 为参数),以 O 为极点, x 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直线 l 和曲线 1C 的极坐标方程; (2)若曲线 2C : ( 0)3    分别交直线 l 和曲线 1C 于点 A , B ,求 | | | | OB OA . 【答案】(1) 3 cos sin 4 0      , 2sin  ;(2) 3 4 . 【解析】 【分析】 (1)把直线的参数方程和曲线的参数方程转换为直角坐标方程,最后转换为极坐标方程. - 21 - (2)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式的恒等变换和极径的应用求出结果. 【详解】(1)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4 3 x t y t     (t 为参数),转换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3 4 0x y   ∴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 3 cos sin 4 0      ∵曲线 1C 的参数方程为 cos 1 sin x y       ( 为参数),转换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 22 1 1x y   , 整理得: 2 2 2x y y  ∴曲线 1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sin  (2)曲线 2C : ( 0)3    分别交直线l 和曲线 1C 于点 A , B , 所以 sin 3 cos 4 3          ,解得 4 3A  . 同理 2sin 3      ,解得 3B  , 所以 | | 3 3 4| | 4 3 A B OB OA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和直角坐标方程之间的转换,三角函数关系式 的恒等变换,极径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转换能力及思维能力,属于基础题型.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3. 已知函数 ( ) | 2 1| | 2 4 |f x x x    . (1)求函数 ( )f x 的最小值; (2)若 ( ) | 1|f x k x  在 R 上恒成立,求实数 k 的取值范围. 【答案】(1)5;(2) 10, 3     . 【解析】 - 22 - 【分析】 (1)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 ) | 2 1| | 2 4 | | (2 1) (2 4) | 5f x x x x x         ,即可求得 最小值; (2)令 1t x  ,则 ( ) | 1|f x k x  恒成立,可转化为 ( 1) | |f t k t  恒成立,即 | 2 3 | | 2 2 | | |t t k t    恒成立,再分类讨论,即分 3 2t   , 3 02 t   , 0t  ,0 1t  , 1t  五类讨论,求出 k 的范围,再由各类求出的 k 的范围求交集得到答案. 【详解】(1) ( ) | 2 1| | 2 4 | | (2 1) (2 4) | 5f x x x x x         当且仅当 (2 1)(2 4) 0x x   即 1 22 x   时取等号 所以 ( )f x 的最小值为 5. (2)令 1t x  ,则 ( ) | 1|f x k x  恒成立,可转化为 ( 1) | |f t k t  恒成立, 即| 2 3 | | 2 2 | | |t t k t    恒成立, 当 3 2t   时,则 2 3 2 2 ( )t t k t        恒成立,得 14k t   恒成立,得 10 3k  ; 当 3 02 t   时,则 2 3 2 2 ( )t t k t      恒成立,得 5k t  恒成立,得 10 3k  ; 当 0t  时,则5 0 恒成立, k R 当 0 1t  时,则 2 3 2 2t t kt    恒成立,得 5k t  恒成立,得 5k  ; 当 1t  时,则 2 3 2 2t t kt    恒成立,得 14k t   恒成立,得 5k  ; 综上可知, 10 3k  ,即实数 k 的取值范围 10, 3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以及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属于中档题.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