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7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
2009 年度新出版的相关规程规范 国家标准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 ( GB50497-2009 ) , 实施日期 : 2009 年 9 月 1 日 起。主编单位 :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行业标准 《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 ( JGJ167-2009 ) , 实施日期 : 2009 年 7 月 1 日 起。主编单位 : 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大纲要求 ☆ 了解 ☆☆ 熟悉 ☆☆☆ 掌握 ☆ 了解 岩土工程 检测的要求 ☆ 了解 岩土工程 检测的方法 和适用条件 ☆☆☆ 掌握 检测数据分析 与工程质量评价方法 ☆ 了解 岩土工程监测 (包括地下水监测) 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了解 监测数据 在信息化施工 中的应用 ☆☆☆ 掌握 监测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检测 与监测 检测 监测 第十章 岩土工程检测 与 监测 第一节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类型 第二节 基槽检验 第三节 地基处理检测 第四节 桩基检测 第五节 沉降及位移观测 第六节 地下水的监测 第七节 土压力监测 第八节 土石坝安全监测 第九节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 第十节 练习题 + 往年真题 课程内容 岩土 工程 检测 与 监测 基槽检验 地基处理检测 地下水的监测 桩基检测 沉降及位移观测 不良地质作用 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 新增 土石坝 安全监测 基本概念 土压力监测 第十章 岩 土 工 程 检 测 与 监 测 第一节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类型 一、岩土工程 检测(检验) 是为了 提供工程设计参数 ,对工程 设计 进行 校验 和对 施工工艺 能否 达到设计要求 进行 评价 的各种 专门性试验 ;岩土工程 监测 是对工程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 岩土体变形 , 周边环境 及建 ( 构 ) 筑物 本身 的 安全与稳定性 的 变化 进行的 系统和系列 的 观测 和 分析 过程。检测与监测的 目的 是对 勘察成果与评价建议 的 检查 和 验证 ;对 施工质量 的 信息跟踪 ;为工程 设计 及 验收 提供可靠的 依据 。 检测 监测 满足规定? 趋势规律? 验 证 多时点、连续变化 单时点 纠正 预防 二、岩土工程监测的内容 1 、 大面积填方、填海 等地基基础处理工程,应对 地面沉降 进行 长期监测 , 施工 过程 中 还应对 土体变形、孔隙水压力 等进行 监测 。 2 、施工过程中需要 降水 而 周边环境要求监控 时,应对 地下水位变化 和 降水 对 周边环境 的 影响 进行 监测 。 3 、 预应力锚杆 施工 完成 后应对 锁定 的 预应力 进行 监测 ,监测锚杆数量 不得少于 总数的 10% , 且不得少于 6 根 。 4 、 基坑开挖 应 根据设计要求 进行 监测 ,实施 动态设计 和 信息化施工 。 5 、 基坑开挖 监测内容包括 支护结构 的 内力 和 变形 , 地下水位变化 及 周边建(构)筑物 、 地下管线 等 市政设施 的 沉降 和 位移 等。监测内容可按下表选择。 基坑监测项目选择表 √ -- 必测 △ -- 宜测 监测 项 目 地 基 基础设计等级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监控范围内建(构)筑物沉降与地下管线变形 土方分层开挖标高 地下水位 锚杆拉力 支撑轴力或变形 立柱变形 桩墙内力 基坑底隆起 土体侧向变形 孔隙水压力 土压力 甲级 √ √ √ √ √ √ √ √ √ √ △ △ 乙级 √ √ √ √ √ △ △ △ △ △ △ △ 6 、 基坑开挖 对 邻近 建(构)筑物的 变形监控 应 考虑 基坑开挖造成的 附加沉降 与 原有沉降 的 叠加。 7 、 边坡工程施工 过程中,应严格 记录气象 条件、 挖 方、 填 方、 堆载 等情况。 爆破 开挖时,应 监控 爆破对 周边环境 的 影响 。 土方 工程 完成 后,尚应对边坡的 水平 位移和 竖向位移 进行 监测 ,直到变形 稳定为止 , 且不得少于三年 。 8 、对 挤土桩 ,当 周边环境保护 要求 严格 ,布桩较 密 时,应对打桩过程中造成的 土体隆起 和 位移 , 邻桩桩顶标高 及 桩位 、 孔隙水压 力等进行 监测 。 9 、下列建筑物应在 施工 期间及 使用 期间进行 变形观测: ( 1 ) 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为 甲级 的建筑物; ( 2 ) 复合地基 或 软弱地基 上的设计等级为 乙级 的建筑物; ( 3 ) 加层 、 扩建 建筑物; ( 4 )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 或受 地下水 等环境因素变化 影响 的建筑物; ( 5 )需要 积累建筑经验 或进行 设计反分析 的工程。 ( 6 )当 基槽 的 回弹再压缩 对建筑物 本身沉降 、 地下管网 和 邻近建筑物 有 影响 时,应对基槽的回弹进行 精密水准变形监测 。 基坑工程 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 基坑工程 周边建(构)筑物、 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 的沉降和位移 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锁定 降水工程 地基基础处理工程 建筑 地基 基础 设计 规范 边坡工程 桩基(挤土桩)工程 三、现场检测与监测的时间 现场检测与监测工作应在工程 施工期间 进行。对具有 特殊意义 或 特殊要求 的工程 ( 如:一旦损坏将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工程;对 变形及差异沉降有严格限制 的工程;采用新工艺而又 缺乏经验 的工程等 ) ,应根据工程特点,确定必要的项目,在 建设期 或 使用后 的 一定期间内继续进行 。 四、现场监测应注意的问题 1 、现场监测工作应符合 国家或行业 ( 地方 ) 现行有关 规程、规范 的规定及 强制性标准 的规定。 2 、现场监测的观测 记录、数据和图件 ,应保持 整洁 、字迹 工整 、各项 数据齐全 , 严禁 任意涂改和重抄 ,并应 及时整理 和 检查 ;当使用 电子手簿 时,应 及时存贮 。并应 及时 地按照工程要求 整理分析 。 3 、现场监测资料,应 及时向有关方面报送 ,当监测数据 接近危及工程的临界值 时, 必须 加密监测 ,并 及时报告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 4 、监测使用的 量测仪器及计量器具 必须 满足测试要求 , 使用前 应经 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进行 检定 或 自行校准 ,并确保其在 有效周期内 。 5 、监测 完成 后应 及时编制并提交成果报告 ,必要时,应在有关文件上签署意见及结论。成果报告应附有相关曲线和图表,应说明使用方法及仪器设备等,应提供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并进行分析评价, 提出结论性意见及处理意见、建议。 五、岩土工程监测的类型 岩土工程监测一般包括基坑工程、边坡工程、岩土体变形与应力、建筑物变形、场地地面沉降、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监测等。 第二节 岩土工程检测 一、基本要求 岩土工程检测的内容: 地基施工质量的检测 地基处理过程中及处理后质量及处理效果检验 基槽检验 —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揭露的地址情况,对过程勘察成果与评价建议进行检查校验,检查施工揭露的情况是否与勘察成果相符。 二、岩土工程检测方法和适用条件 1 、岩土工程检测主要内容 ( 1 )基槽(坑)开挖后的检验 ( 2 )地基改良与加固过程中及处理后对处理质量、方法、设备、材料及处理效果的检测 ( 3 )桩(墩)基础自身质量及承载力的检测 2 、检测的具体内容 2.1 天然地基基槽 检验 天然地基基槽 检验 任务是: ( 1 ) 检验勘察报告 所述各项地质条件及结论建议是否 正确 ,是否与基槽 开挖 后的地质情况 相符; ( 2 )根据开槽后出现的 异常 地质情况,提出 处理措施 或 修改建议; ( 3 )解决勘察报告中的 遗留 问题。 2 、检测的具体内容 2.1 天然地基基槽 检验 ☆ 当与勘察报告由较大出入时,应建议进行施工勘察。 ☆ 经基槽检验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以防基地下隐藏与勘察报告不符的异常地质情况,给工程留下质量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可提供工程质量事故鉴定的依据。 基槽检验工作应在接受建设单位 ( 或受委托的施工单位 ) 的委托,基础设计依据充分, 具有勘察报告及基础设计文件 的条件下,由 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勘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 2.1.1 基槽检验的主要内容 ( 1 ) 核对基坑的位置、平面尺寸、坑底标高; 案例:基坑位置平移,一端跨越掩埋废沟渠,及时处理。 ( 2 )核对基坑土质和地下水情况; -- 方法 — 先总体再局部 ( 3 )进行 全面 的目测或进行钎探,以了解基底土层的均匀性,及基底下是否存在空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性状; ( 4 ) 通过目测,辅以袖珍贯入仪, 必要时 取样试验或进行 施工勘察 ,以检测地基土是否与勘察报告书描述一致,持力层是否受人为扰动 ( 施工扰动、浸水软化等 ) ; 2.1.2 、基槽检验的方法及一般要求 (1) 审阅、分析研究钎探记录 ,找出异常钎探点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必要时用其他方法 ( 如钻探 ) 进行验证;逐段逐个或按每个建筑物单元详细检查基槽底土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中所提持力层相符,要 特别注意基底有无填土及其分布; 怀柔案例:未发现填土(勘察 --- 验槽),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观测三年 ----- 验槽应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加。 (2)当地基 持力层 土质软弱或不均匀 或存在 软弱下卧层 时,根据需要可利用轻便触探等方法,以查明 持力层 的 密实度 和 均匀性 ,以及 软弱下卧层 的 厚度 及 分布 情况。 (3)基槽检验时应采用适宜的方法检查 古井、人防、地下建 ( 构 ) 筑物、墓穴及虚土 等。 (4)以目测为主的方法检测基槽边坡稳定性,检测地下水位,了解降排水措施及其对基槽的影响。 在基槽检验的过程中,当 地层及地质现状与勘察报告书不符 时,或存在 严重的不良地质作用 ,或基槽 基坑的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 ,或对 周边环境 及 建 ( 构 ) 筑物严重影响 时,应进行施工勘察以 研究补救 及 处理措施 ,施工勘察可采用钻探、动探、轻便触探的方法,以有 针对性 的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为准则,为调整、变更设计方案提供岩土工程 设计参数 ,并提出 处理 的 技术措施建议。 地基的检测报告,应针对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进行编写。基槽检验结果是由施工、设计、勘察等多方会签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验槽记录)。 2.1.3 、使用的仪器工具 在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使用袖珍式贯入仪作为辅助手段。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再基坑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 ( 1 )持力层明显不均匀; ( 2 )前部有软弱下卧层; ( 3 )有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 , ( 4 )勘察 报告 或设计 文件规定 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 2.1.4 、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及间距 表 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及间距表( m ) 排列方式 基槽宽度 检验深度 检验间距 中心一排 < 0.8 1.2 1.0~1.5 ,视地层复杂情况定 两排错开 0.8~2.0 1.5 同上 梅花形 > 2.0 2.1 同上 2.1.5 、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情况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 可不进行 轻型动力触探: ( 1 )基坑不深处有承压水层,触探可造成冒水涌砂时; ( 2 )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时。 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 ( 2 )桩基工程应通过试钻或试打,检验岩土条件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如有异常情况应提出处理措施。当与勘察报告差异较大时,应建议进行施工勘察。单桩承载力的检验,应采用载荷试验与动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直径挖孔桩,应逐孔( 非桩 )检验孔底尺寸和岩土情况。 ( 3 )地基处理效果检验,除载荷试验外,尚可采用静力触探、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波速测试等方法。 强夯、垫层及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检验,除了检测其承载力外,还有其他主要控制项目也应按现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如垫层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评价压实效果; 第三节 地基处理检测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 应 在 施工后间隔一定时间 进行,对 饱和粘性土 地基应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一般应间隔 21 ~ 28d ,对于 砂土和粉土 地基不宜少于 7d ;同时,质量检测宜选择在地基最不利位置和工程关键部位进行。为 验证加固效果 所进行的 载荷试验 ,其施加载荷 应 不低于设计载荷的 2 倍 。 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三点, 1000㎡ 以上工程,每 100㎡ 至少应有 1 点, 3000㎡ 以上工程,每 300㎡ 至少应有 1 点。 每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 1 点,基槽每 20 延米应有 1 点。 非 增 强 桩 体 复 合 地 基 按面积 每 1% ≮ 一点 独立基础 基槽 大面积 处理 每个 基础 ≮ 1 点 每 20 延米 ≮ 1 点 对有 增强桩体的复合地基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合地基、灰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桩复合地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等),其 承载力检验 ,数量为总数的 0.5%~1% , 但 不应少于 3 处 。有 单桩检验 要求时,数量为总数的 0.5%~1% 。 复合地基工程施工完成后的 验收检测 ,应进行 单桩 和 多桩复合 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 ,以最终检验地基处理效果。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短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 ( 或形心 ) 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按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 ( JGJ79-2002 ) “ 附录 A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执行。 质量检测工作及试验工作完成后,应对所获取的检测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检测试验报告,作为施工结束后的工程质量验收依据。 第四节 桩基检测 四节 一、桩基工程的检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对预制桩 ( 包括打入式预制桩及静力压入式预制桩 ) 和钢桩,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打入 ( 或静压 ) 深度、停锤标准、桩端持力层等的检测。 (2)对灌注桩,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桩身质量、桩端持力层等的检测。 (3) 人工挖孔桩 ,应进行开挖尺寸、有无虚土、岩土条件、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 检验桩底下 3d 或 5m 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必要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岩基原位荷载试验和桩侧摩阻力试验, 试验桩数不宜少于同条件下总桩的 1% ,且不得少于 3 根。 四节 二、 桩身质量 检测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质量检验。 直径大于 800mm 的混凝土桩应采用 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 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 10% ,且 每根柱下承台 的抽检桩数不得少于 1 根 。 直径小于和等于 800mm 的桩( 嵌岩桩 )及 直径大于 800mm 的非嵌岩桩 ,可根据桩径和桩长的大小,结合桩的类型和实际需要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或可靠的动测法进行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数的 10% 。 四节 二 1、钻孔抽芯法 : 适用于检测桩径≥ 800mm 的混凝土灌注桩的 桩身混凝土强度、完整性、桩长、桩底沉碴厚度、桩底岩土层性状 等。应观察芯样的混凝土胶结性状、骨料的种类及均匀性,以及桩底岩土层的性状等,并对芯样切取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应根据现场混凝土芯样特征并结合钻芯记录以及试验结果按相关规程规范结合经验进行桩身完整性分类。 四节 二 2、超声检测法 : 适用于检测直径≥ 800mm 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的 完整性 ,通过桩身预埋声测管,采用超声波检测仪,以两个声测管组成一个检测面,分别对所有测面进行检测 ( 三管三测面,四管六测面 ) 。根据检测结果按相关规程规范判断桩身的完整性。 四节 二 3 、 基桩动测法 ( 包括高应变法及低应变法 ) : 高 应变法 适用于检测 基桩竖向 承载力 及 桩身 完整性 ,分析桩侧和桩端阻力; 低 应变法 主要用于检测 桩身的 完整性 。 四节 二 3 ( 1) 激振设备通常采用锤击法;高应变法锤重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1% ,桩径大于 600mm 或桩长大于 30m 时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1.5% 。 四节 二 3 ( 2) 低应变检测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高应变检测应给出实测的力与速度信号曲线。 四节 二 4 、 当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为桩身存在严重缺陷的 Ⅳ 类桩时,应进行工程处理;当桩身完整 检测结果为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的 Ⅲ 类桩时,应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同时应进行单桩承载力校核。 四节 三、 工程桩竖向承载力 检验 工程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竖向承载力检验的方法和数量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现场条件,结合当地可靠的经验和技术确定。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宜采用静载试验,检验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 1% ,且不得少于 3 根。 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主要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方法,对于大吨位桩基也可采用自平衡式载荷试验法进行试验, 检测数据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 3 根;当工程桩数少于 50 根时,不应少于 2 根。 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 四节 三1、在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情况 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1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 ( 2 )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 3 )本地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四节 三 2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方法的类型: 三 2 ( 1 ) 慢速维持荷载法 :具体作法是按一定要求将荷载分段加到试桩上,每级荷载维持不变直到桩顶下沉降量达到某一规定的 相对稳定标准 ( 每小时的沉降不超过 0.1mm ,并连续出现 2 次 ) , 然后继续加下一级荷载。当达到规定的终止试验条件时,便停止加荷,再分级卸荷直到零载,试验周期一般为 3 ~ 7d ; 四节 三 2 ( 2 ) 快速维持荷载法 :试验加载不要求每级的下沉量达到相对稳定, 而以等时间间隔连续加载。终止加载条件为:出现可判定荷载的陡降段或桩顶产生不停滞下沉,无法继续加载; 四节 三 2 ( 3 ) 等贯入速率法 :试验以保持桩顶等速贯入土中,连续加载,按 荷载 - 下沉量曲线确定极限荷载; 四节 三 2 ( 4 ) -1 循环加载卸载试验法:有的在慢速维持荷载中以部分荷载进行加载卸载循环,有的对每一级荷载达到稳定后重复加载卸载循环,也有以快速维持荷载法为基础为每一级荷载进行重复加载卸载循环。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四节 三 2 ( 4 ) -2 长期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和抗拔桩承载力 的检验宜分别采用单桩水平荷载试验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检测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 1% ,且不得少于 3 根 。单桩水平荷载试验,采用接近水平受力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或对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进行检验和评价,试验加载宜采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也可采用慢速维持加载法进行试验;单桩竖向抗拔试验,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宜按慢速维持荷载法,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加载反力装置宜采用锚桩。 第四节 桩基检测 四、桩基检测报告 桩基检测完成后,应对获得的所有原始记录 ( 如岩芯描述、混凝土试样、试验资料等 ) 进行归纳整理、数据分析与判定,作出结论和建议,提出桩基检测或监测报告,为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使用功能的最终验收提供依据。 第四节 四、桩基检测报告 桩基检测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 1 )检测目的、任务、工作量及完成情况; ( 2 )桩基设计及施工概况; ( 3 )检测设备、工艺及基本原理; ( 4 )桩基施工质量状况及成桩主要参数; ( 5 )检测结果及分析; ( 6 )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对工程使用的影响; ( 7 )结论与建议。 第五节 沉降及位移观测 一、沉降及位移观测的 目的 1 、监视 新建 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施工质量及使用与运营期间的安全; 2 、 监测建筑场地和已建建筑物 (包括古建筑和工程设施)的稳定性; 3 、检查、分析和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事故; 4 、 验证 有关建筑地基基础、结构 设计 的理论和设计参数的 准确性与可靠性 ; 5 研究变形规律, 预报 变形趋势。 第五节 二、 沉降及位移观测的内容 1 、基坑回弹观测; 2 、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3 、建筑相邻影响和场地沉降观测 4 、建筑场地滑坡观测 5 、建(构)筑物变形观测,如主体倾斜、裂缝、挠度、日照变形和风振观测等 三、监测建 ( 构 ) 筑物的选取 当建 ( 构 ) 筑物邻近有基坑开挖、大面积打桩、基础施工、降水工程、高边坡施工及其下部隧道开挖等情况时,应对该建 ( 构 ) 筑物及施工场地进行沉降、位移监测。监测的建 ( 构 ) 筑物一般按照 基坑深度 ( 或边坡高度 )1.5 ~ 3.0 倍的距离范围 进行选取,同时 考虑建 ( 构 ) 筑物的基础设计情况、建造年代 等因素进行选取。 第五节 四 、沉降、位移观测和监测控制网的建立 1 、施工开始前,应根据监测点精度要求确定监测网等级,进行施测方案设计,重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2 、沉降及位移观测精度要求,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3 、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 ( 构 ) 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 式中 m s —— 沉降量 s 或位移分量 s 的观测中误差 (mm) ; m Δs —— 沉降差 Δs 或位移分量差 Δs 的观测中误差 (mm) ; Q —— 网中最弱观测点高程或坐标的权倒数; Q Δ —— 网中待求观测点间高差或坐标差的权倒数; u —— 单位权中误差。 第五节 四、 4 、求出观测点高程或坐标中误差后,按以下原则确定: ( 1) 当仅给定 单一变形允许值 时,应按所 估算 的观测点精度, 选择相应 的精度等级; ( 2) 当给定 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 时,应 分别估算 观测点精度,并根据其中 最高精度选择 相应的精度等级; ( 3) 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 低于四等精度 要求时, 采用四等精度 ; ( 4) 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 第五节 五、变形测量点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 控制点 和 观测点 ( 监测点 ) 。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每项工程应有 3 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 , 基准点 应选在 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 的位置; 工作基点 应选在 靠近观测目标 且 便于联测观测点 的 稳定 或相对稳定的位置; 观测点 应选在 变形体上 能反映 变形特征 的位置。 控制点 和 观测点 的 观测 ,应在 埋设标石半个月后 进行。 第五节 六、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和观测 1 、观测使用的 仪器设备 ,应按现行规范规定的项目进行 检验、校正 ,并作出详细 记录 。 2 、平面和高程 监测网 应作 定期检验 。建网 初期 宜 半年 检测一次;点位 稳定 后,可 适当延长 检测周期。当检测成果出现 异常 ,或测区 受外界因素影响 ( 如自然灾害 ) 时,应 及时进行检测 。 3 、监测点的 首次观测 ,宜 独立观测 2 次 。 第五节 六 4 、 变形观测的周期 ,应根据建 ( 构 ) 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应以能 系统地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观测频率一般按设计要求或委托方的要求,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可逐日或隔数日一次,直至施工结束。当观测中发现变形 异常 时,应及时 增加观测次数 。 5 、各周期的观测 成果应及时处理 ,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对重要的监测成果,应进行变形分析,并对变形趋势作出预报。 第五节 七、监测网的布设 1 、 水平位移监测网 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目的、精度要求和监测点的观测方法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可采用导线网、边角网、 GPS 网、轴线等形式一次布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 独立坐标系统 ,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点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观测墩。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及觇牌的类型和规格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第五节 七 2 、 垂直位移监测网 ,应布设成闭合环形一次布网。水准基点应埋设在 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坚硬土层上 ,亦可利用稳固的建 ( 构 ) 筑物。 起始点 高程宜采用 测区原有高程系统 ,无条件时亦可自定高程系统。垂直位移监测网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监测及测量规范的规定。 第五节 八 、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要点 1 、 水平位移观测点的位置 ,对 建筑物 应选在 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 等处; 线状构筑物 应选在 端点 、 转角点 及 必要的中间部位 ; 护坡工程 应按 待测坡面成排布点 。观测点的埋设应稳固且便于观测, 当设置上、下标志时,应使上、下标志和某一测站点在同一铅垂面内。 2 、 水平位移观测 可根据需要与现场条件选用下列方法: ( 1) 测量地面观测点在 特定方向的位移 时,可选用下列几种 基准线法 。 ① 视准线法 ( 包括小角法和活动觇牌法 ) 。 ② 激光准直法 。 ③ 测边角法 。主要用于 地下管线 的观测。 ④采用基准线法 测定绝对位移 时,应在基准线 两端各自向外的延长线上 ,埋设基准点或按检核方向线法埋设 4 ~ 5 个检核点 。 第五节 八 2 ( 2) 测量观测点 任意方向位移 时,可视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 前方交会法 或 方向差交会法 、 导线测量法 或 近景摄影测量 等方法。单个建筑物亦可采用直接量测位移分量的方向线法,在建筑物纵、横轴线的相邻延长线上设置固定方向线,定期测出基础的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 ( 3) 对于观测内容较多的大测区或观测点远离稳定地区的测区,宜采用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或 GPS 测量方法。 第五节 八 3 、 沉降观测点 的布置,应以能 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 ,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4 、 垂直位移 ( 沉降 ) 观测 ,宜采用 几何水准法 ,亦可采用静力水准、三角高程等测量方法。监测点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等级 监测点高程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mm) 观测方法 二 等 ±0.5 ≤ 按国家 一 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 等 ±1.0 ≤ 按现行国家标准 《 工程测量规范 》 二 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四 等 ±2.0 ≤ 按现行国家标准 《 工程测量规范 》 三 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第五节 八 5 、沉降观测应从 完成基础地板施工时开始 ,一般 至基本稳定 ( 连续两次半年不超过 2mm ) 终止。当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应根据要求进行观测。 第五节 九 、地基土变形观测要点 1 、地基土变形观测,其监测点应根据监测对象、任务要求、工程地质情况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布设,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 1) 监测点应布设在 变形体和受其影响的地段 ; ( 2) 监测点应组成 断面观测线 ,各观测线宜 平行或正交,或成幅射线状; ( 3) 观测线的方向 应与预计 的水平位移方向或 已发生 的位移 方向一致或垂直 。 2 、测量 土体内部侧向位移 ,可采用 测斜仪 观测方法。 3 、地基土 分层沉降观测 ,应测定地基内部 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降速度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第五节 十 、基坑变形观测要点 1 、基坑监测是对 基坑整个寿命期 内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监视,其作用有: ( 1) 对边坡 稳定状态及时预报 ,确保基坑内作业的人、机、物安全,确保基坑周边建 ( 构 ) 筑物安全; ( 2) 指导对基坑支护的加固、补强以及支护方法的选定; ( 3) 为基坑支护技术分析提供有效数据,以便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作指导。 第五节 十 2 、深基坑监测点选择原则 ( 1) 监测点应能 充分反映边坡的稳定状态 ,即监测点应选在 预计移动 ( 沉降 ) 的最大位置 ; ( 2) 在 一个断面内应能反映边坡变形规律,即在同一断面上应能作出变形曲线 ; ( 3) 监测点 移动值 便于支护结构的 应力分析 ; ( 4) 重要部位 ( 危险部位 ) 应加密监测点 ; 3 、基坑 水平位移观测 可采用 基准线法、极坐标法 等, 垂直位移观测 可采用 几何水准 与 三角高程测量法。 第五节 十 4 、 基坑 回弹 观测,应测定深埋大型基础在基坑开挖后,由于 卸除地基土自重而引起的基坑内外影响范围内外相对于开挖前的回弹量 。 ( 1) 回弹 观测点位 的布置,应按基坑形状及地质条件以 能测出所需各纵横断面回弹量 为原则。可按下列要求布点: 第五节 十 4 ( 1 ) 、 ① 在基坑的 中央 和 距坑底边缘约 1/4 坑底宽度 处以 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 设点。 对 方形、圆形 基坑,可按 单向对称布点 ( 一般不小于 4 个 ) ; 矩形 基坑,可按 纵横向布点 ( 一般布设 5 ~ 7 个点,当基坑底面积大于 1000m2, 深度超过 6m 时,布点数应为 7 个以上 ) ; 复合矩形 基坑,可 多向布点 ( 布点数一般不小于 9 个 ) ;地质条件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增加点数。 第五节 十 4 ( 1 ) 、 ② 基坑外 的观测点,应在 所选坑内方向线 的 延长线上 距 基坑深度 1.5 ~ 2 倍距离内 布置。 ③ 所选点位 遇到旧地下管道或其他构筑物 时,可将观测点 移至与之对应方向线的空位 上。 ④在 基坑外相对稳定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 ,选设 工作基点 及为寻找 标志用的定位点 。 ⑤观测 路线 应组成起迄于工作基点的 闭合 或 附合 路线,使之具有 检核 条件。 第五节 十 4 、 ( 2) 回弹 标志 应 埋入基坑底面以下 20 ~ 30cm 。 ( 3) 回弹观测 精度 可按前述的规定 以给定或预估的最大回弹量为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 后确定。但最弱观测点相对邻近工作基点的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 ±1.0mm 。 ( 4) 回弹观测不应少于三次 ,具体安排是:第一次在基坑 开挖之前 ,第二次在基坑 挖好 之后,第三次在 浇灌基础混凝土之前 。当需要测定分段卸荷回弹时,应按分段卸荷时间增加观测次数。当 基坑挖完至基础施工的间隔时间较长时,亦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 第五节 十 4 、 ( 5) 基坑开挖前的回弹观测 ,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配以铅垂钢尺读数的钢尺法;较浅基坑的观测,亦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配辅助杆垫高水准尺读数的辅助杆法。 ( 6) 基坑 开挖后 的回弹观测,可先在坑底一角埋设一个 临时工作点 ,使用与基坑开挖前相同的观测设备和方法, 将高程传递到坑底的临时工作点上 。然后,细心挖出各回弹观测点,按所需观测精度,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测出各观测点的标高。 第五节 十 一 、观测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 1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 及时整理和检查 外业观测数据; 2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各条件方程自由项限差、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及复测基线限差等,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每测站高差全中误差、高差偶然中误差等均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3 监测网的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应根据工程需要,采用经典严密平差法或自由网平差法、 GPS 网平差法。 第五节 十 一 、 4 、监测网点位稳定性的检验,可采用下列方法: ( 1) 采用 经典严密平差 时的检验方法,复测后两次平差值的较差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式中 Δ —— 两次平差值较差 (〃) ; μ —— 单位权中误差 (〃) ; Q —— 权系数。 ( 2) 采用自由网平差时的统计检验方法; ( 3) 经典法与统计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节 十 一 、 5 、内业计算的数值取位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 10.5.2 内业计算的数值取位要求 类别 方向值 (〃) 边长 (mm) 坐标 (mm) 高程 (mm) 水平位移 (mm) 垂直位移 (mm) 监测 网 0.01 0.1 0.1 0.01 0.1 0.01 监测 点 0.1 1.0 1.0 0.1 1.0 0.1 第五节 十 一 、 6 、观测点的变形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相邻两观测周期,相同观测点有无显著变化; ( 2) 应结合荷载、气象和地质等外界相关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几何和物理分析。 第五节 十 一 、 7 、 水平 位移测量 结束 后,应根据工程需要,提交下列有关 资料 : ( 1) 水平位移量 成果表; ( 2) 观测点平面布置 图; ( 3) 水平位移量曲线图 ; ( 4) 有关 荷载、温度、位移值相关曲线图 ; ( 5) 水平 位移和 垂直 位移 综合曲线图 ; ( 6) 变形分析报告 等。 第五节 十 一 、 8 、 垂直位移 测量结束后,应根据工程需要,提交下列有关资料: ( 1) 垂直位移量成果表; ( 2) 观测点位置图; ( 3) 位移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 4) 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 ( 5) 等位移量曲线图; ( 6) 相邻影响曲线图; ( 7) 变形分析报告等。 第六节 地下水的监测 地下水的监测是指对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压、水温及流速、流向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 随时间或空间变化规律 的监测。 地下水的监测应根据岩土工程和建筑物稳定性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第六节 一、应进行地下水监测的情况 ( 1 )地下水位升降影响岩土稳定性时; ( 2 )地下水位上产生浮力对对地下室或构筑物的防潮、防水或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时; ( 3 ) 施工降水对拟建工程或相邻工程有较大影响时; ( 4 )施工或环境条件改变,造成的孔隙水压力、地下水压力变化,对工程设计或施工有较大影响时; ( 5 )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区域性地面沉降; ( 6 )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使沿途发生软化、湿陷、胀缩时; ( 7 )需要进行污染物运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时。 第六节 二、监测内容 地下水的监测应根据工程需要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主要监测内容有: 1 、 水位 监测:查明地下水位(最高、最低水位)、水位变化幅度范围;查明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体(江、河、湖等)、大气降水的联系; 2 、 水质 监测 : 查明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成分变化;查明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等级。 第六节 二 3 、 水压 监测:开挖深基坑、洞室、隧道工程;评价岸边、斜坡稳定性工程;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工程等,都应对岩土的孔隙或裂隙水压力进行监测。当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产生潜蚀作用、管涌现象,引起基坑坍塌、矿井突涌时,也应对地下水进行监测。 4 、 降水工程地面沉降 的监测:长期抽降地下水,可能引起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失稳等不良现象时,应对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进行监测。 第六节 三、监测工作布置原则 监测点、线的布置应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性状和工程要求而确定。 1 、在 平原及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 ,监测点可布成 方格网状 ,监测线应 平行或垂直 地下水 流向布置 ,间距不宜大于 40m 。 2 、在 狭窄地区 ,当无地表水体时,监测点可按三角形布置;当有地表水体时,监测线应垂直地表水体的岸边线布置。 第六节 三、 3 、 在水位变化大的地段、上层滞水或裂隙水聚集的地段应布置监测点 。但赋有多层含水层存在时,必要时可分层设置监测孔,以了解不同含水层的水位、水质、水压、水温及其联系情况; 4 、 在滑坡、岸边地段 ,应在坝肩、坝基、坝的上下游和滑动带设置观测点。对于基坑,可在垂直基坑长边布置监测线。 5 、监测点的间距视地下水的梯度或地形坡度的大小及离地表水体的远近而确定, 当地下水流梯度大(或地形坡度大)或靠近地表水体时,间距可小些 ,否则可大些,但不宜超过 400m 。 6 、监测 孔深度应达到可能最低水位或基础施工最大降深 1 m 处。 第六节 四、监测方法 1 、 地下水位动态 监测:宜采用已有的水井、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或工程中的钻孔、探井等进行。当钻孔易堵塞时,可在钻孔中安装过滤器进行监测。 2 、 水质 监测:应定时取水试样,按监测的目的、要求进行水的物理化学成分分析。 当地下水 可能被污染 时,应在 不同范围、不同深度取水试样进行化验分析,查明污染水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程度。 第六节 四、 3 、孔隙水压力观测 ( 1 )孔隙水压力观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观测的目的主要是监测孔隙水压力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作为施工控制的依据;在区域稳定分析时,孔隙水压力的分布状态可作为稳定计算的依据。 主要用于地基的振冲挤密、强夯和强夯置换、排水固结加密及各种打入桩的施工监测、区域孔隙水压力的观测,开挖基坑边坡的稳定观测,滑坡稳定观测等。 第六节 四、 3 、 ( 2 )观测 设备 及工作 原理 目前常用孔隙水压力计进行观测,孔隙水压力仪的形式有三种液压式、气压式、电感式,电感式又可分为钢(振)弦式、电阻应变片式、差动电阻式。 ① 液压式孔隙水压力计 :分 双管 式和 单管 式 两 种,常用的为封闭双管式。它是由测头、传压导管和量测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当测头埋入土体中,孔隙水压力通过透水石及传压导管传至零位指示器,使水银面发生变化,用活塞调压筒调节压力,使水银面回到起始位置,此时压力表上所示的压力,经计算后则的土体中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如下: u = p + ρ w g h 式中 u — 土中孔隙水压力( kPa ); p — 压力表读数( kPa ); ρ w — 水的密度( g/cm 3 ); h — 测点至压力表基准面高度( cm )。 第六节 四、 3 、 ( 2 ) ② 气压式孔隙水压力计 :目前常用的为气压平衡孔隙水压力计,其工作原理是:土中孔隙水压力通过透水石作用于薄膜上,薄膜向上变形与接触钮接触,电路接通,灯泡亮(或用电位计指示),然后从进气口通入压缩空气回薄膜,使薄膜上的压力与土的孔隙水压力平衡,灯泡熄灭,此时压力表指示的压力乘上有关标定系数后,即为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如下: u = c +a p a 式中 u — 土中孔隙水压力( kPa ); c 、 a — 压力表标定常数; p a — 压力表读数( kPa )。 第六节 四、 3 、 ( 2 ) ③ 钢(振)弦式 :其工作原理是:土中孔隙水通过装在测头的透水石,传到压力薄膜上,压力薄膜受力产生挠曲变形,引起装在薄膜上的钢弦变形,随之引起振弦自振频率的改变,用频率计测定频率变化的大小,经过换算即得孔隙水压力。 第六节 四、 3 、 ( 2 ) ③换算公式如下: u =K ( f 0 2 - f 2 ) 式中 u — 土中孔隙水压力( kPa ); K — 测头的灵敏度系数( kPa /Hz 2 ); f 0 — 测头零压时的频率( Hz ); f — 测头受压后的频率( Hz )。 注意:上述换算公式 《 工程地质手册 》 第三版,建筑出版社, 1992 《 岩土工程手册 》 ,建筑出版社, 1994 ,相同 《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不同。 u =K ( f 0 - f ) 第六节 四、 3 、 ( 2 ) ④ 电阻应变片式 :其其工作原理是:土中孔隙水通过装在测头顶盖上的透水石,施加压力于贴在电阻应变片上的压力传感器的弹性薄膜片上,薄膜片的变形引起贴在其上的箔式电阻应变片四个桥臂的电阻变化,用恒流供电的接受仪表,读出与孔隙水压力成正比的输出电压,用下式换算出作用在薄膜片上的孔隙水压力: u = K ( ε 1 - ε 0 ) 式中 u — 土中孔隙水压力( kPa ); K — 测头的灵敏度系数( kPa/ με ); ε 1 — 受压后的测读数( με ); ε 0 — 受压前的测读数( με )。 第六节 四、 3 、 ( 2 ) ⑤ 差动电阻式 :其工作原理与电阻应变片式基本相同,区别是压力传感器非电阻应变片,而是差动电阻。 u = K ( A - A 0 ) 式中 u — 土中孔隙水压力( kPa ); K — 测头的灵敏度系数( kPa/ με ); A — 测定值( με ); A 0 — 初读数( με ) 第六节 四、 3 、 ( 3 ) 、 埋设方法 埋设方法包括 钻孔 埋设法、 压入 埋设法、 填土 埋设法、利用 旁压试验 和 静力触探 试验同时测定土的孔隙水压力。 第六节五、监测时间与要求 ( 1 ) 动态 监测: 监测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水文年,平均每 3~5 天监测一次 。特殊地段如离河流、湖泊、水渠距离近时,应加美监测次数。当监测场地较大时,各孔监测时间、日期应尽量统一,以便于资料的对比利用。 ( 2 ) 水压力 监测:孔隙水压力的观测周期应以能控制孔隙水压力变化为原则。当孔隙水压力变化较大时,应缩短观测周期;当孔隙水压力变化不大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 当孔隙水压力在 施工期间 发生 变化 ,可能 影响 建筑物的 稳定 时,应到 施工结束 或孔隙水压力降低到某一 安全值 后方能 停止 监测;当地下水的 浮力 对建筑工程有 影响 时,孔隙水压力的监测应进行到浮力 可能消除为止。 第六节五 ( 3 ) 水质 监测:一 年 不宜少于 4 次, 丰水 期和 枯水 期各不少于 1 次。 ( 4 )在监测工作同时,应收集当地的水文、气象资料,如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位、水质、水量及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了解环境地质情况,是否有污染源存在等。 ( 5 )用 化学分析法 监测水质时,采样次数每 年 不应少于 4 次,并进行相关项目的分析。 第六节 六、监测资料的整理和应用 1 、地下水监测资料的整理和应用 将现场监测收集的原始资料 逐日 、 逐旬、逐月、逐年地进行整理编制 ,并提出如下成果: ( 1 )地下水和降水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地下水与地表水体的动态变化曲线,水压动态变化曲线; ( 2 )不同时期的水位埋深图、等水位图,不同时期有害化学成分等值线图、矿化度等值线图等; ( 3 )预测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趋势,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体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受污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分析等; ( 4 )论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不良作用、危害程度、防治措施。 第六节 六、 2 、孔隙水压力监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应用 ( 1 )、在振冲挤密施工中,振冲器的重复水平振动的侧向挤压作用使砂土结构逐渐破坏,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砂土颗粒向低势能位置转移,使砂土由松散变为密实。当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土体开始变为流体,这样土体加密的可能性将会减少。 第六节 六、 2 、 ( 2 )在地基浅层处理施工和打入桩的施工中,由于土体的挤密,从而提高了孔隙水压力,当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不好,其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造成土体结构的破坏。强夯时可能会形成 “ 橡皮土 ” ;打入桩可能会出现桩尖的偏移,造成歪桩。 第六节 六、 2 、 ( 3 )在排水固结施工时,土体中孔隙水排出,土体逐渐固结,地基土发生沉降,从而达到提高强度的作用,通过对孔隙水压力的观测,可以检验施工的效果,并根据下式求得土体在不同时间的固结度。 Ut= ( u 0 - u t ) / u 0 10.6-6 Ut -土层在 t 时的平均固结度; u 0 -土层在排水之前的孔隙水压力( kPa ) ; u t -土层在 t 时的孔隙水压力 (kPa) 。 第六节 六、 2 、 ( 4 )在开挖基坑边坡和滑坡稳定性观测过程中可以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稳定性综合评价。一般当基坑和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时,其孔隙水压力值的变化应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孔隙水压力值发生突变时,可能是基坑或滑坡失稳的迹象。 当孔隙水压力观测用于施工监测和滑坡稳定时,一定要考虑综合评价,因为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六节 六、 2 、 ( 5 )可以根据孔隙水压力与荷载、观测时间等关系,绘制各种孔隙水压力曲线,判定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如绘制 孔隙水压力与荷载关系曲线 (以孔隙水压力为纵坐标,荷载为横坐标),根据此曲线可判断施工期间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便于 控制施工加荷的大小 。孔隙水压力开始一般随土体上部荷载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荷载达到某一限度时, 孔隙水压力突然增加,曲线上形成突变点,此时表明土体产生了剪切破坏,荷载已超过土体强度。 第六节 六、 2 、 ( 5 )绘制 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变化曲线 (以孔隙水压力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根据此曲线可 控制加荷速率 ,并可计算土的固结系数,推算土体在加荷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固结度。也可以绘制孔隙水压力等值线图,判定孔隙水压力的分布状态。 孔隙水压力与 荷载 关系曲线 --- 控制施工 加荷的大小 孔隙水压力与 时间 变化曲线 --- 控制 加荷速率 第七节 土压力监测 一、监测目的 1 、验算挡土构筑物各特征部位的土压力理论分析值及沿深度分布规律; 2 、为验证挡土构筑物和建筑物基础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依据; 3 、积累各种条件下的土压力大小及变化规律,为提高理论分析水平积累资料。 第七节 二、监测内容 1 、静止(包括挤压应力变化)、主动和被动土压力; 2 、挡土构筑物的位移,主要为转动和水平位移; 3 、拉锚的拉力和顶撑的压力; 4 、水压力,包括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等。 第七节 三、土压力现场原型观测设计原则 土压力现场原型观测,应符合荷载与挡土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应 反映各特征部位(拉锚或顶撑电,滑体破裂面底部,反弯点及最大变形点)及挡土结构沿深度变化规律 。 第七节 四、资料整理和应用 1 、理论计算 挡土构筑物所受土压力的性状与许多因素有关,在分析土压力观测资料前应根据构筑物的不同情况进行理论计算。有观测结果分析理论计算,改进计算方法。 2 、将挡土结构应力的 监测值进行整理 ,绘制拉锚结构拉力与时间关系曲线、拉锚结构拉力与深度关系曲线、顶撑结构支撑反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顶撑结构支撑反力与监测断面关系曲线。 第七节 四、 3 、位移和变形 在土压力作用下,挡土构筑物的位移和变形是随着各施工阶段变化的。为分析构筑物土压力与变形的相互关系、构筑物位移及变形规律,需绘制不同时间沿深度变化曲线,并绘制个施工阶段的唯一变形时间过程线。 对于柔性挡土结构的拉锚结构所受的拉力,应按不同施工阶段绘制拉力时间变化过程线。 第八节 土石坝安全监测 一、土石坝安全监测的工作内容 1 、监测系统设计 选定总体监测方案、观测项目及仪器设备;绘制监测系统布置图、施工详图;编写设计说明书、观测技术要求;编制监测设备清单和监测系统的工程概预算书。 2 、仪器设备埋设安装 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及配套;按设计图纸施工;做好施工纪录,填写考证标;绘制竣工图。 3 、现场巡查和观测 严格按规范及管理制度的规定,定时到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并做好记录。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及时整理形成巡查、观测结果,制表造册并进行分析;若发现异常现象立即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定期进行系统地分析,评判大坝工作状态,研究影响因素及大坝的变化规律,编写资料分析报告,提出工程运营和维修加固的意见。 第八节 二、土石坝安全监测项目 土石坝安全监测项目表 表 10.8-1 监测类别 观测项目 1 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含日常、年度和特种 3 类) 2 变形 表面变形、内部变形、裂缝与接缝、岸坡位移、混凝土面板变形 3 渗流 渗流量、坝体、坝基渗透压力,绕坝渗流 4 压力(应力) 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应力),接触压力、混凝土面板应力 5 水文气象 上下游水位,降雨量、气温,库水温波浪,库前(及库区)泥沙,冰冻 6 地震 地震强震、动孔隙水压力 7 、水流 泄水建筑物水力学 第八节 三、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监测资料整理 ( 1 ) 检查 对各种观测项目的原始数据和巡视检查记录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及时检查,如有漏测、误测(记)或异常,应及时补(复)测、确认或更正。 ( 2 ) 计算 及时进行各观测物理量的计算或换算,填写记录表。用计算机或人工计算,都要保证计算方法正确,成果合理。 ( 3 ) 绘制曲线 通过计算机或手工绘制测量量的过程线,考察和判断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对成组的同项目测点,宜绘制观测值分布图。有的项目还需要绘制相关图、等值线。 ( 4 ) 整理巡视检查记录 及时整理巡视检查记录(包括摄影、摄像资料),校对有关系统和观测设施的变动、检验、校(引)测情况,以及各种考证图、表等,确保资料的衔接和连续性。 第八节 三 2 、监测资料整理年度整编 主要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数据校审,绘制图表,初步分析,编写说明,刊印建档等。 3 、监测资料分析 ( 1 )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主要有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和数学模型法 。 ( 2 )监测资料分析的工作内容 主要包括分析巡视检查结果、观测量的过程变化、效应量的影响因素,应用数学模型分析,分析异常问题,进行安全评价。 第九节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 一、 应监测 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情况 1 、 场地及其附近 有 不良地质作用或地质灾害,并 可能 危及工程的安全或正常使用时; 2 、工程建设和运行, 可能加速 不良地质作用的发展或 引发 地质灾害时; 3 、工程建设和运行,对 附近 环境 可能 产生显著不良影响时。 第九节 二、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监测的 内容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监测,应视场地及附近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实际需要 编制监测纲要 ,并有效实施。 纲要 内容 包括:监测目的和要求、监测项目、测点布置、观测时间间隔和期限、观测仪器、方法和精度、应提交的数据图件等,并及时提出地质灾害预报和采取措施的建议。 第九节 三、 岩溶土洞 发育区应着重监测的内容 1 、 地面变形 ; 2 、 地下水位的动态 变化; 3 、 场区 及其 附近 的 抽水 情况; 4 、 地下水位变化对土洞发育和坍塌发生的影响。 第九节 四、 滑坡 监测内容 1 、滑坡 体 的 位移 ; 2 、滑 面 位置 及 错动 ; 3 、滑坡 裂缝 的 发生 和 发展 ; 4 、滑坡 体内外 地下水位、流向、泉水流量和 滑带 孔隙水压力; 5 、 支挡结构及其工程设施的位移、变形、裂缝 的发生、发展。 第九节 第九节 五、崩塌监测 当需 判定崩塌剥离体或危岩的稳定性 时,应对 张裂缝 进行观测。对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崩塌,应进行系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 时机 、 规模 、 塌落方向 和 途径 、 影响范围 等作出 预报 。 第九节 六、 现采空区 监测内容 现采空区,应进行 地表移动 和 建筑物变形 的观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观测线 宜 平行 和 垂直矿层走向 布置,其 长度 应 超过移动盆地的范围 ; 2 、 观测点的间距 可根据 开采深度 确定,并 大致相等; 3 、观测周期应根据地表变形速度和开采深度确定。 第九节 七、 地面沉降 的监测 因城市或工业 抽水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 ,应进行区域性的地面沉降监测,基本内容包括: 1 、地面沉降 长期 观测; 2 、地下 水动态 观测; 3 、对 已有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可不进行变形测量的是() A 、加层、扩建建筑 B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C 、受临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建筑 √ D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 乙级 的建筑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2 、关于建筑变形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建筑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宜 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也可 采用独立系统 B 、建筑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必须 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但 也可 采用独立系统 C 、建筑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宜 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但不可 采用独立系统 D 、建筑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必须 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但不可 采用独立系统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3 、按照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的规定,关于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建筑位移和特殊变形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必要时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 B 、建筑 沉降 观测应设置 平面 基准点 C 、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工作基点 D 、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4 、按照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的规定,下列有关沉降观测的规定, 不正确 的是()。 A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B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确定 √ C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 基坑 施工时开始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5.5.1 基础 施工时开始 D 、布设沉降观察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5 、关于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次数与时间间隔应视地基与加载情况而定 B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C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 2~3 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 D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 沉降比 的大小确定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5.5.5--4 由 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 判定。当最后 100d 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0.04 mm/d 时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6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察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其观测次数应满足()。 A 、除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 5~6 次,第二年观测 2~3 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 1 次,直至稳定为止 √ B 、除特殊要求外,可在 第一年观测 3~4 次 , 第二年观测 2~3 次 , 第三年后每年观测 1 次 ,直至稳定为止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5.5.5--2 C 、除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 3~4 次,第二年观测 1~3 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 1 次,直至稳定为止 D 、除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 3~4 次,第二年观测 1~2 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 1 次,直至稳定为止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7 、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判断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时,应有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最后 100d 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0.04 mm/d 时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塑性能确定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5.5.5--4 B 、当最后 100d 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0.03 mm/d 时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塑性能确定 C 、当最后 100d 的沉降速率小于 0.02~0.04 mm/d 时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塑性能确定 D 、当最后 100d 的沉降速率小于 0.02~0.03 mm/d 时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塑性能确定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8 、关于高层和大型建筑物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以下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 、应在建筑地基中心附近 2mX2m 或各点间距不大于 50cm 范围内,沿铅垂线方向上的各层土内布置 B 、点位数量和深度应根据分层土的分布情况确定 C 、最浅的的点位应在基础底面下 50cm 处 √ D 、最深的的点位应在有效压缩层 顶面 以上不大于 50cm 处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5.4.2 最深的的点位应在超过压缩层理论厚度处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砾石或岩石层上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9 、关于建筑场地滑坡观测的周期,以下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 、建筑场地滑坡观测的周期应视滑坡的活跃程度及季节变化等情况而定 B 、当发现滑速变快,或遇暴雨、地震、解冻等情况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C 、一般情况下,雨季应比旱季观测次数多些 √ D 、滑坡体 上部荷载减少 时 可以减少 观测次数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1 、关于树根桩的构造,下列要求 不合适 的是()。 A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小于 C20 B 、钢筋笼外径宜小于设计桩径 40~60mm ,主筋不宜少于 3 根 C 、对软弱地基,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的钢筋长度不得小于 1/2 桩长;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时应全长配筋 √ D 、对 强度较高 的地基土,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的钢筋长度不得小于 1/2 桩长;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时应全长配筋 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2 、树根桩施工是,关于注浆,当采用一次注浆时,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值和开始注浆时的起始压力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最大工作压力值 起始压力值 √ A 、≮ 1.5MPa , ≥ 1MPa B 、 ≮ 1MPa , ≥ 1.5MPa C 、 ≮ 1.5MPa , ≥ 2MPa D 、 ≮ 2MPa , ≥ 1.5MPa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1 、按照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的规定,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的是()。 √ A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3.0.1-1 √ B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0.1-2 √ ☆ 加层、扩建建筑 3.0.1-3 √ C 、受临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3.0.1-4 √ D 、 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 3.0.1-5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2 、按照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的规定,关于沉降观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5.1.1 √ B 、 对于深基础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5.1.1 √ C 、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确定 5.1.2 √ D 布设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5.1.3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3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包括以下( )内容。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8 — 2007 ) 5.5.1 √ A 、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 沉降差和沉降速度 √ B 、计算建筑物基础的倾斜 局部倾斜 √ C 、计算建筑物的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D 、测定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4 、高层和大型建筑物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的内容包括以下( )方面。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5.4.1 √ A 、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量 √ B 、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速度 C 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D 、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5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主要包括( )。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6.2.1 √ A 、测定建筑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固定点的倾斜度 倾斜方向及倾斜速率 √ B 、测定上层相对于下层观测点的倾斜度 倾斜方向及倾斜速率 C 、计算建筑物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 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 √ D 、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差异沉降间接确定刚性建筑的整体倾斜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6 、建筑场地滑坡观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 JGJ 8-2007 ) 6.5.2-1 、 -2 、 -5 √ A 、滑坡面上的观测点应均匀布设 √ B 、滑坡周界外稳定的部位和周界内稳定的部位,均应布设观测点 √ C 、对已加固的滑坡,应在其支挡锚固机构的主要受力构件上布设应力计和观测点 √ D 、动量较大和滑动速度较快的部位,应适当增加布点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7 、既有建筑地基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地基检验结果,提出地基的综合评价 √ B 、 应根据地基检验结果,结合当地经验,提出地基的综合评价 √ C 、 应根据地基与上部结构现状,提出地基加固的必要性和加固方法的建议 D 、应根据地基现状,提出地基加固的必要性和加固方法的建议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8 、对既有建筑基础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 应根据基础裂缝、腐蚀或破坏程度以及基础材料的强度等级,判断基础的完整性 B 、应根据基础裂缝、腐蚀或破坏程度以及基础材料的强度等级,判断基础的强度 √ C 、 应按实际承受荷载和变形特征进行基础承载力和变形验算,确定基础加固的必要性和提出加固方法的建议 D 、应按实际承受荷载和变形特征进行基础承载力验算,确定基础加固的必要性和提出加固方法的建议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9 、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或增加荷载的既有建筑,其基础最终沉降量可按下式确定 S = s 0 + s 1 + s 2 式中,为地基基础加固后或增加荷载后产生的基础沉降量。则()。 √ A 、 当地基基础加固时,可采用地基基础加固 后 经检测得到的压缩模量通过计算确定 B 、当地基基础加固时,可采用地基基础加固 前 经检测得到的压缩模量通过计算确定 √ C 、 当增加荷载时,可采用地基基础加固 前 经检测得到的压缩模量通过计算确定 D 、当增加荷载时,可采用地基基础加固 后 经检测得到的压缩模量通过计算确定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10 、能用来观测强夯处理的孔隙水测压计有 A 、立管式 √ B 、水压式 √ C 、电测式 √ D 、气动式 真题 十、练习题(二)、多项选择题 11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方面。 √ A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 √ B .岩土工程施工或治理 √ C .岩土工程检测和监测; √ D .岩土工程监理; E .岩土工程概预算 答案: ABCD 。 真题 第一天 第一天 第二天 上式判别有湿陷性> 0.025 β 修正系数( cm-1 ) 承压板面积 0.50㎡, β=0.014 0.25㎡, =0.020 取最小值 第二天 谢谢大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