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5苏轼词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5苏轼词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课后作业(五) 苏轼词两首 练习1 基础巩固 一、知识积累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解析] 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情”应为“无晴”。‎ ‎[答案] C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浪淘(冲刷)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 B.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C.料峭(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 D.回首向来萧瑟(凄凉)处。‎ ‎[解析] B项,应是代指曹操水军;C项,应是微冷;D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远芳侵古道 道狭草木长 C.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阶夜色凉如水 D.一任群芳妒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 A项,分别为形容词,旧的;名词,原因。B项,均为名词,道路;C项,均为动词,好像;D项,均为副词,任凭。‎ ‎[答案] A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B.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出,火且尽 ‎[解析] 例句和B项都是连词,一面……一面。A项,为副词,尚且,还;C项,为副词,将,将近;D项,为副词,将要。‎ ‎[答案] B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0‎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答案] B ‎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 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答案] D ‎7.对《定风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要尽情享受人生。‎ D.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解析] C项,“要尽情享受人生”错误,词人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答案] C ‎8.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10‎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解析] 李煜是南唐后主,应属婉约词人。‎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9~10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比如,肖像描写、美貌的描摩,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解析] 词中没有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答案] C ‎10.这首词的下片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词人为何仅写周瑜一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怀。下片由“遥想”领起,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难就。在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 ‎(二)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1~12题。‎ 定 风 波 ‎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词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词人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10‎ C.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解析] 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答案] D ‎12.词人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定风波》一词的后三句大体相同,词人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之所以独爱这两句,在于它反映了带有词人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词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但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却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词人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词人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三、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对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苏轼。在苏轼之前,填词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视音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与音乐初步分离,进而重视文学因素,首先使词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苏轼在词中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形式技巧也用在词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 ‎[解析] 该语段是围绕苏轼对词的贡献展开的。①空后面一句说苏轼开始注重文学因素,①空前面限定是苏轼填词之前,所以应和后面苏轼的做法相反,即“更重视音乐”。②空,分析前面的内容,共两点:一是苏轼把诗歌“言志”的内容写到词中,二是苏轼把写诗的技巧用在词里。②空后提到苏轼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变化,对应前文,②空应概括苏轼对词内容上的影响,即“使词的内容更丰富”。‎ ‎[答案] ①音乐因素重于文学因素(更重视音乐) ②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坎坷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答案] ①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②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③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练习2 能力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有古为今用、____________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____________。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____________”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____________。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B.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 C.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彰显魅力。‎ D.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解析] A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项,成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 ‎[答案] 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B.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10‎ D.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 ‎[解析] B项,不合语境,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C项,主语应该是以“茶器”为主。D项,该段主要强调茶器的材质,以茶器为主语更好。‎ ‎[答案] 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一如既往 B.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C.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一如既往 D.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解析]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变:指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应用“恒久不变”。‎ ‎[答案] B ‎4.下面是某校一则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六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 知 各年级组、各班团支部:‎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彰显莘莘学子们的精神风貌,校团委将于2018年12月29日至12月31日启动本校第五届艺术节。‎ 本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可以是唱歌、书法、绘画,也可以是小品曲艺、美文诵读、艺术剪纸、服装设计等。‎ 活动初选节目时间为12月10日,每班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初选。凡被选定的节目直接参加艺术节表演。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全体师生对我们的艺术节活动提出美芹之献。‎ 校团委 ‎2018年11月26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 ‎ (1)“莘莘学子们”改为“我校学子” (2)“启动”改为“举行” (3)“围绕”改为“以” (4)“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 (5)“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 (6)“各年级组、各班团支部”要顶格 ‎5.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个论点的对立角度确立新论点,阐发新见解。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反弹琵琶”这一思维方法的特点,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人们常说“近墨者黑”,我说“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在这淤泥中却能长出亭亭玉立、清香袭人的荷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常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未必徒伤悲”。年近50岁才揭竿起义的刘邦够“老大”的吧?可是,他就是在这时推翻秦朝、一统天下的。‎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3)《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浣 溪 沙①‎ 苏  轼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④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汝州时写的。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泡沫乳白、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则暗示词人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 B.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故意“媚”之。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C.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词人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听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10‎ D.“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沫。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形象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A项中说“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则暗示词人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说法牵强,晓寒只是实写天气之寒。词的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已表明词人此时内心的情绪。词人抒发的是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C项中说该词中苏轼是隐逸者形象,说法错误,本词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D项中“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不妥,该句既是比喻,又是夸张。‎ ‎[答案] B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请从含义、情感、作用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清欢”是关键词,意思是清淡的欢愉,该句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理解全词,词人所说的清淡的欢愉所指内涵,蕴含在前面的三句写景画面中。‎ ‎[答案] 含义: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情感:寄寓着词人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作用:以此作结(卒章显志),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 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岁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9.以下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B.“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C.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故,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D.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 ‎[答案] C 10‎ ‎10.词序末两句说词人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词序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末两句概括了此词主旨。上片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片述怀,设想兄弟俩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答案] “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情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是另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都传神地描绘出了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答案] D ‎12.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0‎ ‎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由这首词中的“形胜地,兴亡处”“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可知词人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这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特别是“今如许”一问,更是对眼前国势的悲哀。而苏轼处在北宋早期,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答案] 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但感慨的是人生短暂和功业无成。‎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