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3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3 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作品 ‎  《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评价 ‎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人物轶事 东坡赤壁 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其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名篇。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在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称为东坡赤壁。‎ 背景链接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他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那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关人生的哲理。‎ 常识整理 6‎ Ⅰ.文学常识 豪放派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Ⅱ.文化常识 ‎1.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2.羽扇纶巾 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 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3.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和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文本鉴赏 ‎(一)研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1.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概括 具体所写(用原文词语)‎ 上片:吟咏赤壁、怀想古人 所见:①‎ 所想:②‎ 下片:仰慕英雄、感叹自己 所忆:③‎ 所慨:④‎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6‎ ‎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的运用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6.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二)研习《定风波》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7.《定风波》一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试完成下表。‎ 词序的内容 对应词中的原句 沙湖道中遇雨 ‎①‎ 6‎ 同行皆狼狈 ‎②‎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 ‎③‎ ‎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几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9.《定风波》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深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10.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 ‎【参考答案】‎ 文本鉴赏 ‎1.明确:①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②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③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 ④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2.明确:(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3.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4.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5.明确:诗人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入世精神。‎ ‎6.明确:(1)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7.明确: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③山头斜照却相迎 ‎8.明确:(1)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2)“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时其“独不觉”,仍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9.明确:作者出游,归途遇雨,从自然界的风雨进而联系到人生的风雨,以小见大,借题发挥。于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中表现出深邃的人生哲理,表达出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10.明确: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6‎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指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的双写)直抒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福祸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