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保定三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 “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 “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 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文章第二段结尾和第三段多次表述这个政治主张表现出来的是“朦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强烈”的民族意识。A项信息在第一段开头部分。B项信息在第二段第三行。D项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一直”一词表述不准确;“杂处的局面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的爆发”无中生有。A项信息在第二段第一行。C项信息在第二段中间。D项信息在第二段后半部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述有误,其作用是双重性的。A项信息在第二段开头部分。B项信息在第二段中间。C项信息在第二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选择4-9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 才能不及中人 C. 山东豪骏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解答这类题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识差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2.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3.辨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A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B项,中人,古义,指常人,中等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C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D项,要害,1、身体上致命的部分;2、重要地点或部门。古今同义。故选D。‎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是定语后置句;‎ 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说“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是宾语前置句;‎ C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是说“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来为他送行”,是定语后置句;‎ D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说“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候一餐会吃掉一石粟米”,是定语后置句。‎ 故选B。‎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B. 王好战,请以战喻(喻:做比喻)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具备,完备)‎ C.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故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得罪)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意思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罪”,归咎,归罪;“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意思是“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故选D。‎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 君子不齿(不齿:不值得谈论)‎ B.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C.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 吾从而师之(从:跟随)‎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意思是“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从语法上来看,“务”应是动词,意思是“从事,致力于”;“君子不齿”意思是“君子不屑与之同列”,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于为伍。‎ 故选A。‎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B. “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 “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 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B项,“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是指小孩子。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不相同。按照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故选B。‎ ‎9.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 C. 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在“谨庠序之教”中“庠序”指的是学校教育。‎ D. 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而倔起阡陌之中”的“阡陌”指“田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A项,“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错误,荀子应该是战国末期思想家。‎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之弊,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名之。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遣使迎凤翔法门寺塔内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愈素不喜佛,乃上表。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为之请命。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阳,询吏民疾苦,知潮人有鳄患,乃往视之,为祝。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患乃除。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寻复置学馆,授百生,自是袁州尚儒之风日盛。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旧唐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B.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C.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D.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为从父兄(从父+兄的意思),即堂兄。‎ B. 元和,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 ‎ 调、转、迁、授,全部表示官职的调动。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迁谪、右迁均指降级。‎ D. 表,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读书刻苦。等到长大一点,就能够完整地理解《六经》、百家学等。后来考取了进士。‎ B. 韩愈心怀百姓。即使是被贬为阳山令,依然关心百姓生活,当地人生了孩子很多都用韩愈的姓做名字。‎ C. 韩愈耿直敢言。唐德宗派遣使者迎佛骨入宫,引发官民对佛教的无节制信奉,韩愈直言进谏,触怒德宗,被贬潮州。‎ D. 韩愈性情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对方地位如何变化,态度都始终如一。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13.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2)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患乃除。‎ ‎【答案】10. A 11. C 12. C ‎ ‎13. (1)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宪宗)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2)祷告的当晚,暴风雷霆从潭中生起。几天后,潭水干涸。鳄鱼之患就得以解除。‎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大历贞元年间”是时间状语,其后一般要断开,排除BC两项;‎ ‎“独孤及”是人名,“独孤”是复姓,所以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调、转、迁、授,全部表示官职的调动”错误,授,授予官职;“迁谪、右迁均指降级”错误,“右迁”指的是升级。‎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唐德宗派遣使者迎佛骨入宫”错误,由“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遣使迎凤翔法门寺塔内佛骨入禁中”可知,迎佛骨入宫的是唐宪宗。‎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国戚诸贵”, 皇亲国戚们;“以”,认为;“罪”,对……加罪;“言”,为动用法,为……说情;“乃”前省略主语“宪宗”;“乃”,于是,就。(2)中,“祝”,祷告;“起于湫中”,状语后置句,从潭中生起;“数”,几;“涸”,干涸;“乃”,就;“除”,解除。‎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韩愈,表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氏。父名仲卿,无声名地位。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从不等人奖励(来诱导)。等到长大一点,就能够完整地理解《六经》、百家学等。大历贞元年间,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而独孤及被称为模仿的最好,知识分子的广泛尊崇他。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在自己这一代重振古文。不久考中进士。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在处理世务上很笨拙。后来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上书批评宫市的弊端,德宗皇帝很生气,贬他到阳山做县令。他很关怀老百姓生活,当地人生了孩子很多都用韩愈的姓做名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皇帝派遣使者迎接凤翔法门寺塔内佛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疏文奏上,宪宗非常恼怒,将疏文出示给宰臣看,打算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为他请求保全性命。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达潮州之后,上书谢罪。宪宗看到奏章后,很感动懊悔,意欲重新起用韩愈。皇甫镈向来忌恨韩愈为人耿直,便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可考虑调到别郡。”任命韩愈为袁州刺史。当初,韩愈到潮阳上任以后,向属吏询问百姓有何疾苦,知道潮州有鳄鱼之害。于是韩愈前去视察,为百姓祷告。祷告的当晚,暴风雷霆从潭中生起。几天后,潭水干涸。鳄鱼之患就得以解除。 袁州风俗,在别人家的男女奴婢,超越契约期限就会被没收进出钱人家。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收为家奴的男女,归还给他们父母。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不久(韩愈)又设置学馆,教授四方百位学子,从此袁州崇尚儒学的风气日见昌盛。韩愈性情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这两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科考得中,荣获利禄官位。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有诗:“无限风光在险峰”。李白笔下的蜀道不仅逶迤千里,更是风光奇险,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石相激之气势,又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山谷轰鸣之惊惧,真是风景无限。‎ ‎(2)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得以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他与琵琶女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好古文 (6).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 同是天涯沦落人 (8). 相逢何必曾相识 (9). 人生如梦 (10). 一尊还酹江月 (11). 金戈铁马 (12). ‎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湍、喧豗、砯、壑、博、知、涯、沦、酹、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天气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僵硬的雪柜。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着自己这当农夫的命。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 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 “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 ‎ “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 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 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1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不好,道路泥泞难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 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我”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 老头在和“我”的对话中,从一开始就是在挑起事端,中间又屡次激起我的怒火,逼我回应他。‎ D. 文章第5段反复强调“今天”“一月份的任何一天”‎ ‎ “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等时间点,以此凸显“我”内心的怨愤情绪。‎ ‎18.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9.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 D 18. ①描写了冬天冰冷的天气,凌冽的东风、恶劣凌乱的乡间景象。②渲染出压抑浑浊的气氛。③衬托出我恶劣糟糕的、烦闷怨怒的心情。④为后文“我”与老头儿的交谈勾勒背景。⑤与标题“好天气”形成对照/与后文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 ‎19. 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暗含了对“我”的讽刺和批评。“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心灵却丧失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明亮,不仅要用眼睛去看世界,更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之美。‎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我”觉得世界丑陋无比的原因,不仅是丢了母牛和天气不好,更主要是对身为农夫的命运不满。且“天气不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非实情。B项,“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不正确。老头儿并非是“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而与我搭讪。C项,老头自始至终都没有挑起事端的意图,“我”纯粹是因为主观感受而将怨气转至老头身上。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由“天气冰冷”“东风抽打”“树篱狰狞凌乱”“光秃秃的树干”可确定,此段描写的是冬天乡间的景象,景物的特点是冰冷的、凌乱的、恶劣的。处于这样的景物中的“我”“疲惫而沉重”,心头充满火气,可见景物描写对人物心情起到了衬托作用。景物描写处于开头段,景物的冰冷凌乱,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这样的天气与标题的“好天气”是完全相反的,这就形成的对比;再结合后文对老头的描写,可知道,此段对恶劣天气的描写还与后文老头的乐观形成了对比。‎ 点睛: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所考查的景物描写在文章的开头段,所以还要看到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与标题形成对比、与下文形成对比的作用。‎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所考查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处,有卒章显志的作用,解答时要结合上文来分析。从上文可知,老头是一个盲人,“眼睛看不见”指的就是眼瞎这件事。然而眼瞎的老人却感受到了大自然中存在的美景,所以“我并不比你瞎”指的是老头的心灵“不瞎”,所以此句意在告诉“我”,也告诉读者,瞎与不瞎的标准不是眼睛能不能看见,而是心灵能不能感受到,启示读者要用心灵去发现美好的事物,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老头说“我并不比你瞎”,“比你”二字表明在老头的眼中“我”是瞎的,因为“我”虽然有正常的眼睛却看不到美,心灵已经“瞎”了,所以老人的这句话对“我”有讽刺的意味。‎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__。‎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蒸蒸日上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 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C.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D.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答案】20. B 21. D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分析,选用“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主要写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发展,选用“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结合“16天撰写了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一战成名”分析,选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结合“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分析,选用“杞人忧天”。‎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分析,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摸索”的先后顺序,是先“学习”,后“摸索”。分析选项内容,D项衔接恰当。‎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有两处错误,中途易辙,前面主语为“俄罗斯”,后面主语为“‘张小明’记者”,排除C项、D项。‎ 成分残缺,缺介词,“并”后面应该加上介词“以”,排除B项。‎ 故选A。‎ ‎23.下面是某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同学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 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所以做本体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句话,读之令人警醒——“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我们的“敌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不知道。正如相机不知道敌人是手机,方便面不知道敌人是“饿了么”。‎ 而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的热映再次引发了民众的热议与深思。该片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可以说科幻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 ‎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请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或对未来的展望谈谈你的看法,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广度。‎ ‎【答案】范文】‎ 人需远虑,还要近忧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子一语道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如何面对一切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尤其在这个“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时代,在这个“敌人”随处潜伏,不可预料的社会,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心怀忧患。‎ 心怀忧患,“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打败尼康的,不是佳能,竟是2000万的柔光自拍;打败康师傅方便面的,不是白象、东三福,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外卖平台。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与自己无关的产业最后竟消灭了自己。究其根源,还不是这些企业在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格局不够,无备有患。正如以前瞻性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的影片《流浪地球》告诉我们的一样:人需远虑,还要近忧,如此我们才不会“流浪”。‎ 华为为何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次又一次令国人沸腾?还是在于其有长远眼光、全球视野,当别的手机厂商盯住流量、注重外形之时,华为已经在拥有领先世界的5G技术之下又将眼光投入到正在兴起的无人驾驶领域。难能可贵的是,高瞻远瞩之下,华为又能常怀忧患意识。华为的企业文化推崇“狼”的精神,以敏锐的嗅觉,警觉的姿态,假想一切不可预见的“敌人”,常怀进攻之志,永葆奋斗者的风貌。正是这份“远虑”“近忧”,让华为长盛不衰,愈显锋芒。‎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生活中,我们只有居安思危,既需远虑,又要近忧,才可以退求进,以危求安,不被别人“消灭”,长存于世。尤其在这个“跨界打劫”、飞速变化的时代,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下一个竞争对手会是谁,打败你的不是“敌人”,而是这个不可预测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个开阔的视野,多维思考问题,说不定想到的某些点,就能串联成线,就可以比别人早一点看到未来,看到机遇。“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面对不可预料的未来,唯有立足当下,心怀忧患,多一份危机感,才会多一份面对未知的从容!‎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人需远虑,还要近忧。只有增强忧患意识,高瞻远瞩,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才能把握主动权,化解风险挑战,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如此才能确保中国梦的航船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自从科幻文体出现在高考卷中,人们便对科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刘慈欣的系列作品让我们明白“科幻”绝不是让人诟病的简单穿越,也不是不切实际的狂想,它体现的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深刻思索,它是在探讨“科学”与“幻想”之间的关系基础之上引导人们进入到思维的最深处。从这一点来说,这道作文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这样的新材料作文,我们应首先从理解材料入手。材料中提到的“敌人”显然不是自己同领域的,这样的敌人难以预料,也就是说每一个主体并不是被自己的同行或对手打败的,打败他们的应该是这个时代。所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中的“我”和“你”并不是真正的对手,而是一切我们无法预料而皆有可能的事物。所以当对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立关系时,就容易使人们懈怠,反其意而立之,我们只有时刻警醒,高瞻远瞩,紧观时代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思考就与《流浪地球》中的“放眼未来”“忧患意识”不谋而合了。基于此,我们可以谈“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等,再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或对未来的展望谈看法,要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广度。‎ 参考立意:‎ ‎1.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 ‎2.心怀忧患,放眼未来。‎ ‎3.关注时代发展,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4.既要远虑,又需近忧。‎ 可用素材:‎ ‎1.尼康可能从没想过它们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智能手机打败,方便面巨头也可能没想过越来越懒散的人会有一天竟然拒绝它们。时代并没有给这些处在鼎盛时期的企业任何提醒就抛弃了它们,它们也没能在时代之中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走向下坡。所以,任何人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时代打败你,可能并不是你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只是因为你只是在时代潮流之中不能立于潮头。每一个“弄涛儿”只能向涛头而立,方能“手把红旗旗不湿”。‎ ‎3.马从不曾忘记奔跑,因为它知道只有跑得快才能逃避敌害,获得生存;蚂蚁一入秋就开始不停忙碌,因为它知道只有积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小树在还是苗的时候就不停地向深处扎根,因为它知道只有根扎得牢才能顶得住暴雨狂风。动植物尚且知道在安逸的条件下为以后的艰难做准备,我们人类呢,不是更应该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4.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天,人们往往会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要知道,糖衣炮弹有时比冷兵器的杀伤力来得更为强大。你的对手可能是“智能手机”“外卖”等你意想不到的对象。‎ ‎5.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前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又怎么能够脚踏实地地向未来发起挑战,又怎么能够如初升的朝阳般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向上攀登,直至达到人生的辉煌点?因此,摒弃盲目的优越感,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我们才能在发展路上越探越深,越行越远。‎ ‎6.“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7.在顺境中看时代,在危机中求生存,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推动自身前进发展,你人生将更加稳定和开阔,更加丰富和精彩!‎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人需远虑,还要近忧。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