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农村调查热潮,调查者的身份与目的则各不相同。比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服务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调查,李景汉等人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的调查,以及一些学者旨在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的调查等。而在此前后,日本侵略者也曾对我国农村开展调查,如关于满铁的调查等,其目的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通过农村调查解决了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一是认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二是找到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此外,在当时的农村调查热潮中,还有一类调查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这就是以学术为目的的调查,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卜凯的调查就是其中重要一例。 卜凯于1915年以农业传教士身份来华,至1944年回国。近30年里,他把时间、精力和才华几乎全部用于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推出了两部经典著作《中国农家经济》《中国土地利用》。两部著作建基于实地调查之上,调查中的学术路径、统计数据、具体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等,直到现在仍具启示意义。卜凯的中国农业经济思想,特别是思想背后的农村调查成果长期为学者忽视,直到近些年才进入学术视野。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杨学新教授以全新视域进行系统梳理,推出《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全景式地再现了卜凯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历史史料价值。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侵略,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强压豪夺,致使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这表现于多个层面,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可谓其中典型。虽然卜凯多次系统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其中国农业经济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础,但却无意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时过境迁,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的生活状态已今非昔比,但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理解当今现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镜鉴。在这方面,该书以再研究形式提供的历史史料弥足珍贵。 学术路径价值。对于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来说,卜凯不仅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农业经济系,率先进行农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实证方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更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学术路径。卜凯确立了实证原则,做到这一点的途径是调查研究,研究的前提是实地、逐户和地域广泛的调查。实地调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手段。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托进行学术研究,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事实依据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这样的原则和做法符合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该书对卜凯的农业经济学研究原则、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与展示,具有学术路径意义上的借鉴价值。 实际应用价值。卜凯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针对性强又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农村的经济改革要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中国农业要注重规模化效应,宜于集约化生产;关注非生产用地的使用,改土葬为火化;大力植树造林以保护土地资源等。深入挖掘包括卜凯当年提出的上述建议在内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具启迪意义。 第 11 页 共 12 页 (摘编自宫敬才《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史的新探索——读杨学新<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农村调查,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找到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B.卜凯的两部著作,基于实地调查,也全景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特点。 C.杨学新所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便于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利于当今三农工作。 D.卜凯认为,中国的农业要重视规模化效应,这样的建议在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众多农村调查,引出卜凯的调查,视野开阔。 B.文章第二段先指出卜凯的中国农村经济思想渐被世人重视,再例举杨学新的最新力作。 C.文章介绍《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一书时,先总后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D.文章中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调查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为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提供情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农村现状的研究。 B.没有实地调查,《中国农家经济》可能就很难问世,进而或许就没有《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一书。 C.为真实反映农村的社会现状,并为他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卜凯多次开展系统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D.卜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率先为中国提出了诸如火化、大力植树造林等建议,有力推进了中国农业社会的进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症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新发传染病,包括变异病原体感染多次出现流行,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国外流行的传染病亦有可能传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小学传染病报告程序流程图》(昵图网) 若不能排除传染病或食物中毒,则应立即报告主管领导,由主管领导决定采取下列措施 按所患疾病类型送相关医院诊治 若可排除传染病或食物中毒 若学生情况紧急,立即送往最近的急救医院救治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来前注意采取隔离等措施 立即向所属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校医根据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其他情况下,学生、授课老师或其他人怀疑有传染病发生 学校内就餐人员中同时出现2个以上在进食后发生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同一宿舍、同一班级或同一楼层内短期内出现相同症状的学生 同一班级或年级内短期内出现多人请病假 立即报告校医以及学校主管卫生工作的领导 第 11 页 共 12 页 材料三: 医学界向来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医学史自古就受到医生们的重视,直到19世纪,医学史还是医生们重要的知识和经验来源。 通过回顾历史,任何重大传染病的流行都有一种规律,在这里我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假说: 信息混杂期:真消息模糊,“小道”消息多,此时流言与谣言四起。在传染病流行的早期,很多预警来自临床医生与患者、患者亲属。例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美国起初否认,甚至审查新闻报道。 无序恐慌期:因传染病原因不明而导致集体焦虑、污名化、医疗挤兑。比如历史上犹太人常常被认为是瘟疫的传播者而遭受迫害;1918年大流感,西欧将西班牙当做替罪羊“西班牙流感”,俄国则是指责土耳其的游牧民族,德国认为是驻法英军中服役的中国籍士兵,美国认为是来自德国;还有疾病的污名化。 过度反应期:疫区空间管控,存在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此时应随时调整策略,对抗疫情与面对战争一样。 理性应对期:随着预防策略的调整,各项措施奏效,民众对疾病的认知也趋于理性,心态也慢慢调整过来。 缓解恢复期:疫情结束,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关键的是公共卫生政策要重新审视疫情,进行再检讨。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人类交往的普遍化,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因素日益增多,风险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要积极应对风险,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SARS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面对传染病,我们要有“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要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 总的来说,尽管我们依然会对突发的传染病产生惊恐,人类对于不断出现的传染病还有待深入认识,甚至不得不接受将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现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为我们应对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的精神,我们可以从容地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 (摘编自张大庆《医学界对传染病社会反应的规律性探索》) 材料四: 17年前,中医药就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的作用与力量。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的防治工作,全程发挥作用,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正在于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仝小林院士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130多种植物。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医和造纸、冶铁等经中亚传播至世界。历史上,中国人民依靠中医药治疗了很多疫病。仅新中国成立后就有多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治疗乙型脑炎,上世纪90年代治疗出血热,2003年抗击非典……中医药都功不可没。 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便宜,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还有藏医、蒙医、苗医、瑶医……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内涵中医药的振兴。对祖国中医药的自信也是坚定的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卫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4.下列对重大传染病流行的五个阶段的假说,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无序恐慌期,传染病原因尚未探明,因此出现焦虑、污名化等现象,一些国家和民族都曾深受其害。 B.在过度反应期,对疫区空间管控过度,会产生消极影响,让人们觉得抗疫如同战争,因此应调整策略。 C.在理性应对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民众对传染病的认知逐渐理性,心态也随之得到了逐渐的调整。 D.在缓解恢复期,虽然疫情结束,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公共卫生政策要重新审视疫情、再检讨。 第 11 页 共 12 页 5.下列对材料一、二、四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染病在我国曾经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即使到了今天,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而且危害不小。 B.校医要对相关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如果无法排除传染病或食物中毒,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以采取措施。 C.根据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仝小林院士认为,要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D.中医药副作用小,疗效好且价格便宜,维护了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促进了文明共鉴。 6.防治传染病,人人有责。文中就防治传染病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建议?请分条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锚 地 陆颖墨 那时候我在虎门炮台山上招待所体验生活,有一段时间,只有我一个人住在山上,我留神到一件蹊跷事:每当天黑时,就有一位不像本地人的中年妇女趁我不在的时候上山。我就有些上心:她是谁?到山上干什么? 这天晚饭我又注意到她从山下上来了,一直走到二楼我房间门口的外走廊上。她静静地站立着,向远处海面眺望。稍一会儿,她从手提包中掏出一个望远镜,举到了眼前。 她在看什么?我马上想到,不远处的海面上,驱逐舰支队正在进行锚训①。 这位妇女难道要看什么情报?可想想也不对,训练一般是在白天,到晚上,没什么可看的。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找到保卫干事小刘。听我说完情况,他就笑着夸我警惕性高,我一看他笑得不地道。果然他又说,山脚古炮台上旅游点看海景的望远镜是高倍的,哪有这样的特务,舍不得花那几毛钱,还费半天劲爬到你那山上去? 他的话确实有道理,但我心中的疑团还是没有消除。 第二天她又来了,和昨天一样,看了一会儿之后放下望远镜,居然伸开双臂在空中比划起来。 我很快发现,她使用的是海军的旗语,只是手中没有信号旗。我边看着她的手势,边翻译是什么意思。她用词断断续续,还尽是最常用的,却又看不明白,有点“密电码”的味道。好不容易,我看懂了一句:“舱里机组正常。” 这有什么意图?这信号发给谁看?而且,说的是关于我们的军舰!忍不住,我开门出去了。 她像是有点吃惊,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惊慌,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并没有中止手中的动作。 再找到小刘,正要把新情况和他通报,他倒先开口说:“怎么,警惕性还是高?实话跟你说吧,你说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这才告诉我,那妇女原来是“太行山”号导弹驱逐舰舰长老周的妻子。她是从东北老家赶来探亲的,部队临时决定锚训,和丈夫没能说上话。夫妻两个只能隔着这不远的几海里看个影子。她就在山下家属招待所住着,明知道丈夫这次训练得五十天,在她的这个假期无法回来,可她宁愿这样住着。 “我上军校前就在老周手下当信号兵,你小子,怀疑到我嫂子头上了。” 我有一点不明白:“舰长不是可以让家属随军么?” 是呀,道理上是这么说,可舰长家就他这个独子,两个老人都有病,家里怎么弄? 我不再说什么,就把打旗语的事给他说了,他听了,叹口气:“也真是呀,说不上话,人家打打手势,还不行么?前几天,她才从我这儿找了本旗语教材,没想到这么快就会了!”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可是,她的旗语是怎么打的?我们一句都看不懂,他老公就能明白?我就把这些和小刘说了。他有些不相信,但还是不情愿地说:“咱们去看看。” 等我们赶到山上,天有些暗了。按照平常,她也该回去了,可今天却没有走的意思,依旧在挥舞着手臂,也依旧是我们看不懂。不过,我又找出一句看懂了却不明白什么意思的:“688升梯正常。” 她见我们过去,又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小刘不干了:“怎么嫂子,光认识周舰长就不认识我了。” 她对我们抱歉地点点头:“对不起,这几天打扰你了,也就这儿能看见那边。” “就这儿?”小刘伸着脑袋张望了一下:“我说呢,从山下看,‘太行山’号正好叫‘松花江’号挡住了。” 我赶紧表态说:“嫂子,没事,一点也不打扰,以后你尽管来。” 她笑了笑:“不用了,明天我就要走了。” “明天?”我们一愣:“不是说要住一阵子的么?” 她说:“家里来了电报,说他爸的身体又……” 我们俩一怔,一下子想不出说什么好。过了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那你跟舰长的话……挥完了没有?”这个“挥”字用得勉强。 她又笑了笑:“怎么说呢?要说,哪有个完?只是还没告诉他我就要走,总想拖到最后,让他晚知道一会儿…” 我看看天已变黑,她怎么挥那边也看不见了,就非常不安:“都怪我们,这一打岔,害得你们……。” 她连忙阻止:“别这么说。这么多年,没打声招呼就分手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听到这些,更不知说什么好了,就问:“大嫂,明天你什么时候的车?” “中午。” 那有了,你明天上午来这儿再挥呗!”她摇摇头,“那不行,训练时间我万万不能影响他。每天,我总是在晚饭后才来看他……” 好一阵沉寂,只听到山下的潮声阵阵传来。 她觉察到我们的难堪,诚恳地说:“你们不要上心,这信号旗的打法我也刚学了个皮毛,再多的话也没法儿说了。” 我觉得她说的也在理,不单是为了安慰我们,就顺势问:“好些旗语,我们都看不明白,舰长他……” 她把脸扭向海中,看着那边:“他会看懂的……” 我不甘心:“那舱里机组正常是什么意思?” 她笑了:“是场里的鸡和猪产量都增长了。” 原来如此,我有点想笑,但丝毫笑不出来。再问“那688升梯正常呢?” 她说:“就是他老爸爸的身体在好转……” 原来如此!想必这些都是舰长最关心的,他怎么能看不懂呢?这些,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才琢磨出来的。我又不明白了:“不是来电报说他爸爸身体……” “有我在,不要他分心!”她这句话说得很果断。 我心里一热。就在这时,对面山上的信号灯亮了。对,信号灯!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声对小刘说:“伙计,快拿手电来!” 小刘举起手电说:“我用这个给你发信号,有什么话就都说出来。” 就这样,那只手电以一个水兵妻子的口吻,向大海诉说起来。 很快,“太行山”号舰上也闪起了手电光。 “他看到了!”她兴奋起来。 就在这时,其他的军舰上,亮起了一点又一点的手电光,都是朝这边回信号。我傻眼了:“坏了,都以为自己的家属来了!” 大嫂也愣住了,连说这怎么好。 小刘说:“都乱点什么鸳鸯谱,我马上说明一下,让他们别瞎起哄。” 不料大嫂拦住:“别……” 第 11 页 共 12 页 “怎么?” “……要他们能看懂,就让他们都看吧。” 海面上一片繁星依旧在眨着眼睛,看样子,是都看懂了。 【注】锚训,是舰艇部队的一种训练方法,军舰驶离码头,在离海岸不远处抛锚训练,舰上的人可以看见陆地,却不能上岸,时间一般是一两个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锚地”为题意味深远,既写出了妻子与丈夫隔海遥看时内心的守望,又体现了舰队上全体官兵对祖国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B.小说多处运用铺垫照应手法,如 “我”一开始对两个旗语意义的困惑与后面“她”的解释,既妙趣横生,又使结构严密、紧凑。 C.小说中“我”对周舰长妻子的怀疑与小刘对周舰长妻子的信任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我”虽然有一定的警惕性,但是军事经验不足。 D.小说选材以小见大,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择军属探看军人的一些细节,在叙述中蕴藏着情感,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 8.小说中舰长老周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文中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好在周舰长夫妇彼此的手电光信号中结束,文中最后一段描写多余。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说说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聂冠卿,字长孺,歙州新安人。五世祖师道,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迁大理寺丞,为集贤校理、通判蕲州。坐尝校《十代兴亡论》谬误落职。 再迁太常博士,复集贤校理。言:“天下旬奏狱,笞、杖并覆,而徒、流不系狱者乃不以闻,非所以矜慎刑罚之意。请自今罢覆笞、杖罪,自徒以上虽不系狱,亦奏覆。”从之。判登闻鼓院,历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累迁尚书工部郎中。 初,翰林侍讲学士冯元修大乐,命冠卿检新阅事迹。又预选《景祐广乐记》,特迁刑部郎中、直集贤院。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判太常礼院,纠察刑狱。奉使契丹,其主谓曰:“君家先世奉道,子孙固有昌者。”尝观所著《蕲春集》,词极清丽,因自击球纵饮,命冠卿赋诗,礼遇甚厚。还,同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入翰林为学士。母亡,起复,判昭文馆。未几,兼侍读学士。 冠卿每进读《左氏春秋》,必引尊王黜霸之义以讽。一日,坠笏上前,帝悯冠卿丧毁羸瘠,既退,赐禁中汤剂。未几,告归葬亲,至扬州卒。诏以其弟太常博士世卿通判宣州。初,世卿监延丰仓,掘地得古砖,有隶书字,半漫灭。其可辨者云:“公先世饵霞栖云,高尚不仕,累石于江滨。”又云:“水龙夜号,夕鸡骇飞。其年九月十二日卒,年五十有五。”冠卿始见而恶之,至是,校所卒岁月及其享年,无少异者。 冠卿嗜学好古,手未尝释卷,尤工诗,有《蕲春集》十卷。 (节选自《宋史·聂冠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B.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第 11 页 共 12 页 C.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D.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是对轻罪犯人的一种刑罚。 B.知制诰是官名,唐时由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宋时有外制和内制之别。 C.《左氏春秋》简称《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首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D.卒,死亡。古代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聂冠卿仕途相对顺畅,少有挫折。进士及第,除因为校对《十代兴亡论》有谬误而被削夺职名外,官职多次得到升迁。 B.聂冠卿富有仁心,主张慎刑。任太常博士时对刑罚程序提出建议,主张笞刑、杖刑停止审核,徒刑以上的也停止审核。 C.聂冠卿嗜学好古,才华出众。参编《景祐广乐记》受赏;契丹国主欣赏他的《蕲春集》,赞叹该集用词极其清雅秀丽。 D.聂冠卿一心为国,尽职尽忠。判昭文馆不久,又兼侍读学士,在给皇帝讲读《左氏春秋》时用尊王黜霸的大义加以讽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徒、流不系狱者乃不以闻,非所以矜慎刑罚之意。 (2)冠卿始见而恶之,至是,校所卒岁月及其享年,无少异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江 白居易 炎凉昏晓苦推迁,不觉忠州已二年。 闭阁只听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 莺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句留坐水边。 唯有春江看未厌,萦砂绕石渌潺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在忠州时的感受,寒来暑往,生活苦闷,岁月却不知不觉流逝二年。 B.颔联承接首联,巧用“只”“空”两个虚词,细致地写出了诗人闲适与自在的心情。 C.颈联描写江边美景,动静结合,交代诗人驻足停留江边之由,为赞春江作铺垫。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细腻:抒发了自己人生的不得意,表达对春江的喜爱。 15.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如何表达对“春江”的喜爱之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2)《劝学》中荀子强调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两句是: , 。 (3)《离骚》中屈原用 , 两句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第Ⅱ卷 表达题 第 11 页 共 12 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停课不停学”的举措,对线上教育来说,可谓是“ ”。大力发展线上教育,可构建师生线上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 。 构建师生线上学习共同体,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评价机制。教师需要转变“为教而教”的传统理念,真正实现“为学而教”。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台前走向幕后,通过课程模式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应创新评价机制。在线上课程中引入多元、交互的评价体系,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由形成性评价转变为终结性评价,利用信息化记录手段为辅,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 “停课不停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终将成为一段记忆,但线上教育 ,它将成为学生课后 的重要平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定心丸 愿景 方兴未艾 去粗取精 B.及时雨 愿景 方兴未艾 拾遗补缺 C.定心丸 愿望 如日中天 拾遗补缺 D.及时雨 愿望 如日中天 去粗取精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却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 B.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C.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削弱,而是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D.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师的作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利用信息化记录手段为辅,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 B.由形成性评价转变为终结性评价,利用信息化记录手段为辅,以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 C.由形成性评价转变为终结性评价,辅之以信息化记录手段,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 D.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利用信息化记录手段,以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 20.根据下面材料,概括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传播效果良好的理由。分三点作答,每点不超过20个字。(5分) 中国姑娘李子柒以拍摄古风美食短视频出名,她的视频有很好的海外传播效果。视频内容独具风格,堪称网络传播时代的中国“田园诗”。李子柒在美丽如画的中国乡村采摘、烹饪、劳作,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现美食、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李子柒的视频含有被外国网友广泛认同的情感需求和价值理念,具有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力量。视频还具备恰当的国际传播渠道和视觉呈现方式。李子柒及其团队运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发布的短视频生动直观、新颖易懂。李子柒向世界打开了美丽中国的一扇窗口。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①___________,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②__________,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③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除了别有用心的人,正常的人都能“不信谣,不传谣” 。但谣言往往以“真相”出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鉴别出谣言、炼就火眼金睛。 请分享你鉴别谣言的思考或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第 11 页 共 12 页 2020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11 页 共 12 页 1.B(3分)(张冠李戴) 2.D(3分) (比喻论证无中生有) 3.B (3分) (A以偏概全C曲解文意D无中生有) 4.B (3分) (曲解文意) 5.D (3分) (扩大范围) 6.(6分) ①特殊部门(如学校)要建立健全流行病报告程序。 ②疫情信息及时准确,防治过程要透明。 ③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提高身体免疫力。 ④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 (每点2分,任意3点满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得分。) 第 11 页 共 12 页 7.C 8. 形象特征: ①热爱祖国,坚守岗位。每天坚持长时间的训练,长达50天的锚训期间不上岸与妻子见面。②孝顺父母,牵挂家人。费劲心思地与妻子“旗语”交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家里的生活情况。(每点2分) 刻画方法:侧面描写。老周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妻子的叙述及小刘的介绍展现出来的。(2分) 9.(1)多余。 ①从生活常理看,文中的手电光是老周妻子发出的,各家情况又不一样,尾段却说“都看懂了”,未免牵强,不够真实。 ②从叙事技巧看,其他军舰上的人到底能不能看懂手电光,故事有一定悬念,这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尾段则破坏了小说的悬念效果。 ③从主题表达看,在彼此的手电光信号中结束全文,就已经能够表现她对丈夫的理解与关心和以她为代表的军属对军人保家卫国的支持。 (2)不多余。 ①从生活常理看,手电光虽是老周妻子发出的,但其他舰上的军人长期与亲人分别,想说的话可能都很相似,“都看懂了”符合常理。 ②从表达效果看,尾段运用比拟修辞,将手电光比做星星,营造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美丽意境,给读者美的享受。 ③从主题表达看,更能从个体到群体角度写出了锚地的军人与亲人分别、心中牵挂的常态,更体现出军人保卫国家、军属积极支持的无怨无悔的高尚品德。 10.D(3分) 11.C(3分) 12.B(3分) 13.(10分) (1)那些判服役、流放没有被关进大牢的犯人却没有上报,这不是用来体现刑罚要谨严慎重的本意。(“闻”、“矜慎”、判断句式各1分,文通字顺2分。) (2)聂冠卿当初看到这些文字就感到厌恶,到了这个时候,核对他去世的年月和他的寿命,(与古砖上的记录)没有丝毫不同。(“恶”、“校”、“少”各1分,文通字顺2分。) 14.B(3分) 15.(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①对比手法。诗歌先写苦闷与单调的忠州生活,后写美丽的春江,前后对比,突出诗人对春江的喜爱与赞叹。 第 11 页 共 12 页 ②衬托手法。三四两联,诗人通过“唯有”一词用江边鸟语花香、茵茵绿草衬托出对春江之美的喜爱。 ③直接抒情(或卒章显志)。诗歌尾联用“看未厌”,直接表达诗人对碧透而宛传的春江的喜爱之情。 16.(6分。每空1分。增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B(3分) 18.B (3分) 19.D(3分) 20.(5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①视频内容呈现中国传统生活的独特风格; ②视频情感和价值观受外国网友广泛认同; ③视频国际传播渠道和视觉呈现方式恰当。 21.(6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①真实是历史的灵魂 ②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 ③又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 22.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第 11 页 共 12 页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 12 -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