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6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抢分点一文言断句题__意标结合三步断句课件
意标结合,三步断句法 1 . 理解大意初判断。 先通读文段,大体了解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看什么人、什么事;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谈论的观点,表达的意思。 2 . 结合选项定关键。 选择题的 4 个选项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别点,缩小判断的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这些断法不同的句子。 3 . 意标结合细分辨。 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词语,文言虚词,对话词、人名官名和文化常识类词语等,二是句式。但标志仅是参考,最终要仔细分辨,靠语意落实。 考点诠释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年来,课标卷将文言文断句作为必考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虽难度不大,但失分现象严重。因此,断句题无论在复习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初 / 令九龄草诏 / 九龄言于说 / 曰官爵者 / 天下之公器 / 德望为先 / 劳旧次 / 焉若颠倒衣裳 / 则讥谤起矣 / B .初 / 令九龄草诏 / 九龄言于说 / 曰官爵者 / 天下之公器 / 德望为先 / 劳旧次焉 / 若颠倒衣裳 / 则讥谤起矣 / C .初 / 令九龄草诏 / 九龄言于说曰 / 官爵者 / 天下之公器 / 德望为先 / 劳旧次 / 焉若颠倒衣裳 / 则讥谤起矣 / D .初 / 令九龄草诏 / 九龄言于说曰 / 官爵者 / 天下之公器 / 德望为先 / 劳旧次焉 / 若颠倒衣裳 / 则讥谤起矣 /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 ( 他 ) 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 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 ” ( 后来张九龄 ) 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张九龄凭借 ( 善于 ) 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 ( 对他们 ) 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 ( 他们 ) 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 张说说: “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 ” 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 ( 皇帝 ) 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 [ 答题流程 ] 三步断句法 第 1 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结合上文可知,这段文字是张说让张九龄起草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谈论自己对官爵的看法。张九龄认为: 。像穿衣裳一样,不能上下颠倒。 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 臣排在后面 官爵是天下 第 2 步:结合选项定关键 比对四个选项可知,这段文字断句的关键点有两处,一处是 “ ” ,与 “ ” 的区别;另一处是 “ ” ,与 “ ” 的区别。 九龄言于说曰 / 官爵者 / 天下之公器 官爵者 / 天下之公器 次 / 焉若颠倒衣裳 / 则讥谤起矣 若颠倒衣裳 / 则讥谤起矣 九龄言于说 / 曰 德望为先 / 劳旧 德望为先 / 劳旧次焉 / 第 3 步:意标结合细分辨 根据文意,画线句是 ,故 “ 曰 ” 应紧接着上文,不能是 “ 曰官爵者 ” ,故排除 A 、 B 两项;根据虚词 “ 焉 ” 用于 ,表示 语气,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C 项。 [ 规范作答 ] [A][B][C][D] 张九龄对张说陈述自己的看法 句末 陈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方反叛 / 仆射王彧举 / 山图将领 / 呼与语 / 甚悦 / 使领百舸为前驱 / 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 / 赭圻二城 / B .四方反叛 / 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 / 呼与语 / 甚悦 / 使领百舸为前 / 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 / 赭圻二城 / C .四方反叛 / 仆射王彧举 / 山图将领 / 呼与语 / 甚悦 / 使领百舸为前 / 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 / 赭圻二城 / D .四方反叛 / 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 / 呼与语 / 甚悦 / 使领百舸为前驱 / 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 / 赭圻二城 / 解析: “ 举 ” 是举荐的意思,宾语为 “ 山图 ” 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 C 项。 “ 前 ” 修饰 “ 驱 ” , “ 前驱 ” 是先头部队的意思,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B 项。 答案: D 参考译文: 周山图,字季寂,是义兴郡义乡县人。山图少年时贫穷微贱,靠受雇抄书自谋生计。有气魄和才干,担任吴郡晋陵的防郡队长。宋孝武帝讨伐太初,山图参与立功,赐予爵位关中侯。泰始初年,担任殿中将军。各处发生叛乱,尚书右仆射王彧举荐山图领兵,皇上叫来山图和他交谈,很满意,派山图带领一百艘战船作为先头部队。山图和军主佼长生等人攻克贼寇占领的湖白、赭圻两城。镇军将军张永在彭城讨伐薛安都,山图率领两千士卒到武原接应,被敌寇骑兵追赶,与敌兵交战,杀伤很多人。敌兵围困加紧,山图结成阵势拼死战斗,随后突破围困杀出,敌兵溃败不能阻挡。众人称赞山图勇猛,称他为武原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转洪洞令 / 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 / 其族晚得遗券 / 周取以还之郡 / 吏咎周 B .转洪洞令 / 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 / 其族晚得遗券 / 周取以还之 / 郡吏咎周 C .转洪洞 / 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 / 其族晚得遗券 / 周取以还之 / 郡吏咎周 D .转洪洞 / 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 / 其族晚得遗券 / 周取以还之郡 / 吏咎周 解析: “ 洪洞令 ” 是名词,不能断开; “ 周取以还之 ” 的 “ 之 ” 代词,做 “ 还 ” 的宾语, “ 之 ” 后要断开。 答案: B 参考译文: 李周,字纯之,陕西冯翊人。考中进士,调任长安都尉。转任山西洪洞县令。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说: “ 有利于百姓,也就是有利于国家啊。 ”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 ( 表示 “ 我 ” ) 、尔、汝 ( 女 ) 、公、卿、君、若 ( 表示 “ 你 ” ) 、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 / 继迁悖逆之人乎 / 陛下今日杀之 / 明日继迁可擒乎 / 若其不然 / 徒坚其叛心尔 / B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 / 继迁悖逆之人乎 / 陛下今日杀之 / 明日继迁可擒乎 / 若其不 / 然徒坚其叛心尔 / C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 / 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 陛下今日杀之 / 明日继迁可擒乎 / 若其不然 / 徒坚其叛心尔 / D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 / 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 陛下今日杀之 / 明日继迁可擒乎 / 若其不 / 然徒坚其叛心尔 / 解析: “ 况 ” 是表让步的连词,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 A 项和 B 项; “ 然 ” 在句中是 “ 代词 ” 不是 “ 连词 ” ,故 “ 然 ” 要紧连着 “ 不 ” ,构成短语 “ 不然 ” ,排除 A 项和 D 项。 答案: C 参考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继迁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吕端进了朝堂直接说: “ 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 ( 刘邦之父 ) ,想要烹煮他,高祖说: ‘ ( 如果你一定要烹他 ) 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 ’ 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 ” 太宗说: “ 那怎么办呢? ” 吕端说: “ 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 ” 太宗连连称好,于是运用了吕端的计策。 【 特别注意 】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灵活 ① “ 乎 ” 用在句中相当于 “ 于 ” 时,不能点断。如: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 “ 也 ” 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③连词 “ 而 ” 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 “ 而 ” 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④ “ 夫 ” 有时也作指示代词 ( 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 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断句时,应注意以下 6 类虚词: ①句首时间词: “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 其前一般要断开。 ②句首发语词: “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 ” 其前一般要断开。 ③关联词: “ 虽、虽然、纵、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 ” 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④ 表疑问语气的 “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 其前一般要断句。 ⑤句尾语气词: “ 也、矣、焉、耳 ” , “ 耶、与 ( 欤 ) 、邪、乎 ” , “ 哉、夫 ” 其后一般要断开。 ⑥ “ 以、于、为、则、而 ” 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解析: “ 遣 ” 是谓语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是仆射,前面要断开; “ 当时疑惧 ” 和 “ 无敢 ” 这两个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大臣们,因此,其前要分别断开; “ 喜 ” 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 “ 曰 ” 后面必须断开; “ 今日之言 ”“ 必非太后之意 ” 是表否定的判断,主谓之间要断开; “ 愿加三思 ” 是愿皇帝三思,前面要断开。 答案: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 / 遣宣帝还东府 / 当时疑惧 / 无敢厝言 / 喜即驰入 / 谓宣帝曰 / 今日之言 / 必非太后之意 / 宗社至重 / 愿加三思 / 参考译文: 毛喜字伯武,毛喜年少时好学,善写草书隶书。文帝曾对宣帝说: “ 我的每个儿子都用 ‘ 伯 ’ 作为名字,你的每个儿子应用 ‘ 叔 ’ 作为名号。 ” 宣帝拿这事询问毛喜,毛喜立即列举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多位古代名人贤士上报,文帝阅后称好。文帝驾崩,废帝年幼无知,宣帝录尚书辅佐政事,仆射到仲举等人假托太后的命令,遣送宣帝回东府,当时群臣心存疑虑恐惧,但没有谁敢置一词。毛喜立即驱马入朝,对宣帝说: “ 今天所下的命令,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事关国家兴亡,望三思而行。 ” 宣帝最终听从了毛喜的计策。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 ( 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 )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动容貌斯远 / 暴慢矣 / 正颜色斯近 / 信矣 / 出辞气 / 斯远鄙倍矣 B .动容貌斯远 / 暴慢矣 / 正颜色 / 斯近信矣 / 出辞气 / 斯远鄙倍矣 C .动容貌 / 斯远暴 / 慢矣 / 正颜色 / 斯近信矣 / 出辞气 / 斯远鄙倍矣 D .动容貌 / 斯远暴慢矣 / 正颜色 / 斯近信矣 / 出辞气 / 斯远鄙倍矣 解析: 这段话共三句,并且都是以 “ 矣 ” 结尾的陈述句,故先依此断开,然后根据前后句式的对称,再进一步切断;也可通过比较,看哪一项句式对称、整齐,选哪一项。故答案为 D 。 答案: D 参考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 “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喜欢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针等修辞格,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有时文章为了华丽,篇中多有四六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解析: 根据上下文,这段文字明显是一问一答的对话,依据对话标志和完整的对话语气,可以断开。正确的标点符号应是:试问: “ 何人? ” 停骑漫应曰: “ 不知何许人。 ”“ 将往何处? ” 又漫应曰: “ 去处去。 ” 顷刻东逝,疾若飞隼。 答案: 试问 / 何人 / 停骑漫应曰 / 不知何许人 / 将往何处 / 又漫应曰 / 去处去 / 顷刻东逝 / 疾若飞隼 参考译文: 新城县县令崔懋,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去济南,到了章邱西边的新店,遇到一个妇女,大约三十多岁,高高的发髻好像皇宫里的装束,发髻上戴着一个毡斗笠,锦缎衣服,弓鞋,穿着便于行动的紧身衣。腰里佩剑,骑一匹非常精神的黑驴,妇女神采四射,走得很快。尝试着问她是什么人,停住毛驴随便回答说: “ 不知道是什么人。 ”“ 要去哪里? ” 又随便答道: “ 去要去的地方。 ” 一会儿向东跑去,快得飞鹰也追不上。崔懋说: “ 可惜我急着要到济南去,来不及追踪她的踪迹,我怀疑她是剑侠。 ”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 “ 曰 ”“ 云 ”“ 言 ”“ 谓 ”“ 道 ” 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 “ 曰 ”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公清奉法 / 皆此类也 / 同在官 / 明察长于校练 / 家法修整 / 为世所称 B .其公清奉法 / 皆此类也 / 同在官明察 / 长于校练 / 家法修整 / 为世所称 C .其公清 / 奉法皆此类也 / 同在官 / 明察长于校练 / 家法 / 修整为世所称 D .其公清 / 奉法皆此类也 / 同在官明察 / 长于校练家法 / 修整为世所称 解析: 这段文字中,有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断句要紧紧依靠这些句式。 “ 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 ” 是判断句; “ 同在官明察 ” 是判断句,以下句子,都是承这句话省略主语 “ 同 ” 的省略句。 “ 长于校练 ” 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 “ 在校练方面有特长 ” 。 “ 为世所称 ” 是被动句,主语是 “ 同 ” 而不是 “ 家法修整 ” 。 答案: B 参考译文: 安同,辽东的胡人。安同的长子安屈,太宗在位时掌管太仓之事。偷盗粳米数石,想用来赡养双亲。安同知道后大怒,上奏皇上请求杀掉安屈,并弹劾自己不能教训儿子,请求治罪。太宗十分赞赏并宽恕了他,就令长期供给安同粳米。安同的清廉守法,情形都如同此类。安同为官明于考察,长于校验,家法严厉,为世人所称颂。及至他在冀州,年岁已老,颇有钱财,大建寺庙宝塔,为百姓所苦。神二年,安同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高阳王,定谥号为恭惠。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①判断句,如 “ …… 者, …… 也 ”“ …… 也 ” 等;②反问句,如 “ 不亦 …… 乎 ”“ 孰与 …… 乎 ”“ 其 …… 乎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③被动句式,如 “ 为 …… 所 …… ”“ 受 …… 于 …… ”“ 见 …… 于 …… ” 等;④固定句式,如 “ 如 …… 何 ”“ 况 …… 乎 ”“ 何 …… 为 ” 等。 一、整体读文: 理清人物生平事迹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传主 :刘悛 生平 : 辟从事 —— —— 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 加 —— 散骑常侍 —— 领 、尚书 —— 年六十一卒,赠 。 主要事迹 :① ;② ;③ 。 拜驸马都尉 宁 朔将军 骁骑将军 太常,常侍、都尉 修治郡南江古堤 助守石头,父战死,扶丧 而归 入蜀铸钱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 ( 文言断句题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蒙城渡水 / 南百许步平地掘土 / 深二尺得铜 / 又有古掘铜坑 / 深二丈 / 并居宅处犹存 B .从蒙城渡水南 / 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 / 得铜 / 又有古掘 / 铜坑深二丈 / 并居宅处犹存 C .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 / 平地掘土深二尺 / 得铜 / 又有古掘铜坑 / 深二丈 / 并居宅处犹存 D .从蒙城渡水南百许 / 步平地掘土 / 深二尺得铜 / 又有古掘 / 铜坑深二丈 / 并居宅处犹存 答案: C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字,也称为 “ 表字 ” ,是古人成年后在一种仪式上命名的称呼。 B .从事,官名,自汉代始,三公、州郡长官皆自征召僚属,多以 “ 从事 ” 称之。 C .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人, “ 禅 ” 为 “ 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 ” , “ 让 ” 指 “ 让出帝位 ” 。 D .赠,也称 “ 追赠 ”“ 追晋 ” ,指古时在有贡献的官员临终时皇帝为其加封官职或爵位。 解析: D 项 “ 追赠 ” 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 D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刘悛关注民生 , 身先士卒 。郡城南江古堤久废,他组织百姓修缮,施工期间江水忽至,百姓弃工逃跑,他亲自上堤督阵,修好了堤坝。 B .刘悛极尽孝道,用心守丧。其父亲战死后,他在坟墓侧旁守丧,冬季不穿棉服。太祖写信劝慰他,要他多顾今后,稍微尽力压抑自己的悲痛。 C .刘悛治政有方,百姓爱戴。明帝驾崩,他带着郡印返回都城,数千百姓来送行。老百姓赠送给他丰盛的物品,他为之感动得流下眼泪。 D .刘悛心系国家,钱盈国库。他在蜀州发现了铜山,向皇帝启奏下令采铜铸钱。皇帝听其建议,派使臣进蜀铸得铜钱一千余万。 解析: C 项因果颠倒, “ 刘悛流下眼泪,百姓为此深受感动 ” ,然后 “ 百姓才赠给他丰盛的物品 ” 。 答案: C 答案: (1) 他父亲刘勔在大桁作战而死 , 刘悛当时也身患疾病 , 被人扶到路边 , 大声痛哭着寻求刘勔的尸身 。 ( 关键词是 “ 时 ”“ 疾病 ”“ 次 ”“ 求 ” ) (2) 现在的蒙山是以前秦的严道属地,而且蒙山距离南安二百里,依据这些看来必定是邓通当年铸钱的地方。 ( 关键词是 “ 故 ”“ 去 ”“ 案 ”“ 所铸 ” ) 三、原创预测: 编者原创 , 多练一点 。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并献蒙山铜一片 / 又铜石一片 / 平州铁刀一口 / 上从之遣 / 使入蜀铸钱 / 得千余万 B .并献蒙山铜 / 一片又铜石 / 一片平州铁刀 / 一口上从之 / 遣使入蜀铸钱 / 得千余万 C .并献蒙山铜 / 一片又铜石一 / 片平州铁刀 / 一口 / 上从之遣 / 使入蜀铸钱 / 得千余万 D .并献蒙山铜一片 / 又铜石一片 / 平州铁刀一口 / 上从之 / 遣使入蜀铸钱 / 得千余万 解析: 根据文言句式,数量词做定语一般后置,排除 B 项和 C 项; “ 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得千余万 ” 可根据主谓句断开,其意思是: “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遣使臣进蜀去铸钱,铸了一千余万钱。 ” 答案: D 参考译文: 刘悛,字士操,是彭城安上里人。起初刘悛被征召做从事,跟随父亲刘勔在广陵征讨竟陵王刘诞,凭借功劳拜授驸马都尉。他出任安远护军、武陵 ( 今湖南境内 ) 内史。郡城南江古堤,年久颓废没有修整。刘悛修治还没完工,江水就忽然来了,百姓放弃工役奔逃,刘悛亲自作表率劝勉他们,堤坝才得以修好。宋明帝驾崩,上表请求返京奔丧,得到皇上批示带着郡印返回都城。办事小吏和百姓有几千人来送行,刘悛握着每个人的手,流下眼泪,百姓为此深受感动,赠给 他丰盛的物品。桂阳王发难,他被加授宁朔将军,协助别人守护石头城。他父亲刘勔在大桁作战而死,刘悛当时也身患疾病,被人扶到路边,大声痛哭着寻求刘勔的尸身。他在坟墓侧旁守丧,冬季不穿棉服。太祖写信劝慰刘悛说: “ 顺承纯厚的天性哀伤过度,转而令人担忧,伤心悲痛太深。终止哀伤,保全生命。这是先王明白的规矩,难道说夏天不穿单衣,冬天不穿棉衣,撤去温暖的卧席,这样悲号着,就能够完成他的孝性吗?应当多顾今后,稍微尽力压抑自己的悲痛。 ” 世祖 ( 萧道成 ) 辅政,有心想要铸造钱币,因正处在禅 让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施行。永明 ( 武帝 ) 八年,刘悛启奏世祖说: “ 南广郡内的蒙山下有个城叫蒙城,约二顷地,有四所烧炉,高一丈,宽一丈五尺。从蒙城渡过河向南百来步,平地掘土掘到二尺深,得到了铜。还发现了古代掘铜坑,有二丈深,并且发现古代掘铜者住的房屋遗址也存在。邓通,是南安人,汉文帝曾赏赐严道县铜山让他铸钱,现在的蒙山是以前秦的严道属地。而且蒙山距离南安二百里,依据这些看来必定是邓通当年铸钱的地方。就近询问蒙山土居少数民族人,据说 ‘ 很值得经营 ’ 。此项建议若能施行,利润非常 之大。 ” 并献上蒙山铜一片,铜石一块,平州铁刀一口。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遣使臣进蜀去铸钱,铸了一千余万钱。刘悛改授为散骑常侍,领骁骑将军,尚书依前未变。后命其守护皇陵。逝世时,享年六十一。追赠太常,常侍、都尉依前不变。谥号为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