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现代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一、引子 —— 平地一声惊雷 山东省在 2019 年 11月30日至12月3日进行了面向2020年高考的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这次全省范围的新高考模拟考试是2020年高考命题的风向标,对2020届高考复习备考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从这以后,大家的训练的模拟题都变成这样了。 请大家一定反复研究这套模拟题! 最大意外就是 —— 语文 ——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感觉不会再爱了。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语文题型全变了,老师说‘换汤不换药’,没想到不仅换了药,连装药的碗都换了……” 11月30日11点半,山师附中本部考点,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山东新高考模拟统考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 “孩子考完语文回来说,题型有不同,诗歌赏析没练过,而且诗歌的内容也没太读懂。”11月30日中午语文考试结束后,有家长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另一位家长也表示, 孩子考完语文回来也说语文题型全变了,“特别是那首《刈禾女之歌》,也完全不知道想表达啥。” 记者发现, 现代文阅读《刈禾女之歌》难倒了不少考生,诗中的“我的心空而常满”,也因此成了准高考生口中的“新梗”。有考生在留言中说,“我的‘心空’是因为题型全变了,完全摸不着头脑;‘常满’是因为一想到后面还有四科考试,心里又满满的忧虑。” 有考生留言说,自己所在考场的监考老师正是语文老师,“老师拆封看了卷子之后脸色很严肃,我们就知道不妙!” 但这一考查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符合核心素养下的 高考语文命题评价体系 要求。 这一动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文学类文本复习 不可只专注于小说、散文, 还要顾及现当代诗歌 ,甚至戏剧。 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 叶嘉莹 其实,最大的意外就是没有意外 高考解读 ——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 鉴赏 文学作品的要求(部分)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二、课程目标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 写作 四、课程内容 2019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9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生必须 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 的能力。 参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夹在旧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中的 2020 年高考现代诗歌的备考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山东模考试题《刈禾女之歌》,了解高考现代诗歌(新 体 诗)的命题思路,培养高效解答 现代诗歌的能力 。 2. 能 从 形象、语言、技巧、构思、意蕴、情感 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能写简单的诗歌评论。 冲刺阶段 语文成绩提高的关键 —— 典型例题的积累 典型例题(收获知识能力)的迁移 70% 最佳的例题是教材 《死水》 《再别康桥》 音乐美: ① 押 韵 。 韵脚 为:来、彩 ; 娘、漾;摇、草;箫、桥;来、彩。每节押韵,逐节 换韵 。 ② 节奏 。 音节 的波动, 旋律变化。 音节轻盈柔美 。 “ 轻轻”“悄悄”等 叠字的反复运用 ,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 节奏 ,而且将那股热烈的 情绪 压在诗的内层(情感和语言的关系)。 ③ 结构严谨 。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 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 ① 全诗选用“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 视觉 上的 色彩 想象 。 意象 选择 意象组合 意象象征义 —— 柳 草 ②通过 动作性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 画面包含动态 ,给人以立体感。 顺序 —— 透视 建筑美: 全诗共七 节 ,每节四行,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字数 句数(行) 节 其实,还有主题美 —— 多义幽微朦胧 —— 告别诗 爱情诗 理想诗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指诗的 辞藻 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 节与节 之间要匀称, 行与行 之间要均齐,从诗的 整体外形上 看有整齐之感。 划重点 按照做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思路梳理一下 —— 请大家做好笔记 适当扩充 —— 形成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解题思路) 形象 —— 意象选择 / 意象组合 / 意象的修饰语 / 意象的动态感 语言 —— 节奏 / 旋律 / 押韵(韵脚、换韵、一韵到底、 韵母的选用 ) / 音尺、音节长短 / 音调高低 / 轻重音(音步) / 句式(长短、分行、整散、倒装、语气类型) / 词语的选用(叠词、矛盾对立的词语) / 炼字 / 语言风格和特色 表达技巧 ——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 / 表现手法(象征、烘托、渲染、白描、动静、虚实、联想、想象、抑扬) /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结构 (开门见山 / 画龙点睛 / 情景先后 / 实虚先后) / 人称 / 抒情主体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情感倾向 / 情感变化 节数 / 行字 / 字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 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例 1 2020 年新高考模拟 回到引子 —— 没读懂 黄老师观点 —— 没关系 别紧张 给个理由先: 1. 一个诗人把丰富的阅历,复杂的情感和长期构思放在一首诗里,让一个高三学生几分钟读懂了,这首诗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学不学都一样?是的) 以意逆志 —— 作品中有一些幽微的内容,作者也未必能表述完善,而且还有阐释学,作品有自己的生命力。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时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2. 文学作品的理解受语文基础、语言感受、 阅读经验、 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很多经典作品,相信随着 大家的 成长会有比各种公式定理更切身感受。 (学不学都一样?不是,学习能带来理解能力的提高) 考高分,就备考冲刺而言,技巧有三 ①一定要勾画原文 —— 文本意识,答案就在文章中 ②答案就在做题听课的积累中 —— 学不学都一样?不是 不停梳理,不停反思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③借助选择题,提升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6.下列对本诗 相关 内容 的理解 ,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咬文嚼字,研读每一处可能的设误点 A.“大城外是山/ 山外 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 对比 。( ?设置的思考点 )(对家乡的 甜美 回忆) 对 故乡(原乡)的眷恋 ,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 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 。 B.“我 想 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 心理活动 ,表达她 对拥有原野 感到 欣喜 。(劳作 创造 收获)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 我 的头巾”,写 刈禾女 劳作时的 欢快 ,也写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 和谐 。(细节 —— 欢快要联系上下文) 物和 “ 我 ” 金黄 的 穗子 在 风里摇 / 在 雨里生长 / 如今我来 日光下 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 (轻快) 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 (拂过 / 抚过 ) 我的头巾 在 麦浪 里 / 我看不见自己 —— 物我一体,融入自然,和谐进一步表达 蓝 的天空有 白 云 / 是一队队 飞腾 的 马 欢快如何来的 —— 色彩词语 / 一系列动词 / 一系列意象 —— 蕴含着感情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 宏阔的视野 观 看原野 , 着意写 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 渺小感 。(诗歌中掺杂着好多幽微的情感,有时连作者也不一定能感悟清楚)也可能有,但要判读更侧重什么! 从整体出发!! —— 原诗中有 “ 我是原野上的 主人 / 风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 / 风与云 / 在我的镰刀之下 / 奔骤而来 ” ,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有反思才有进步 —— 小结本题收获: 1. 明确题干要求 下列对本诗 相关 内容 的理解 ,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 对比 2. 咬文嚼字,研读每一处可能的设误点 想 —— 心理活动 主人 —— 对拥有原野 3. 选项对比互证 她 对拥有原野 感到 欣喜 —— 刈禾女 劳作时的 欢快 4. 色彩词语 / 一系列动词 / 一系列意象组合 —— 对感情 抒发的作用 5. 表达意图认定的原则 —— 在比较中判定侧重点和情感的主要指向,从诗句本身出发,从整体出发,结合上下文把握!!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能迁移理解 宏阔的视野 着意写 渺小感 人与自然和谐 6. 主题在选项中出现 对家乡的回忆思念 对拥有原野 的 欣喜 劳作 / 收获 / 创造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精神原乡 缺憾之美 献身祖国 例题迁移 7.下列对小说 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 第二人称 ,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我 —— 刈禾女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 语言描写 ,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 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着孙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7.下列对本诗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 前四行 ,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 节奏 也变得 舒缓 ,这种 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舒缓 / 情感紧促? ) 注: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 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 阶段性变化 简称节奏。 具体的阶段性变化例子有:如音乐快慢激烈缓柔、美术韵律、文学作品铺垫高潮结尾等。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 静与动 、 空间与时间 的结合, 这 是 该诗 常用的 表现手法 。(命题语言要准确)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 通感 的修辞手法,以 抒情的笔触 表达了刈禾女 愉悦 的心情。 强烈的愉悦 D.“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 祈使语气 和 加快节奏 ,增强了 抒情效果 。 5+7+ 4 小结反思: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角度 ①A项 节奏舒缓变化 带有情感倾向 —— 字数、 音节 增多 D项 加快节奏 增强抒情效果 —— 字数、音节减少 诗句音节、字数的变化 ②B能认定 静与动 、 空间与时间 的结合, 常用的 表现手法 。(命题语言要准确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结构) ③C 通感 的修辞手法 强烈的情感 愉悦心情的认定(内容) ④D 祈使语气 增强 抒情效果 陈述句 疑问句 —— 强烈 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 感叹句 —— 强烈 8.“为什么我的心 也 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8. (4分)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辩性和哲理性。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反思答案: ① 语句理解类题型必须有 文本意识 —— 类比和联想 ②借鉴古诗鉴赏的思路 —— 四维要素 —— 释字 空?空虚 空阔 空旷 满?满足 充实 充盈 ③从文字表达的本身特点和效果来总结 —— 矛盾 对立统一 智慧表达 思辩深度 哲理阐发 引人思考 ④答案的缺点 没有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还是有些空而无当。 空 —— 思念山外的家 对家的眷恋 (人生缺憾美的表达) 满 —— 人与自然和谐的喜悦 收获的快乐 拥有原野的喜悦 (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的微妙心态) 9.诗歌从 刈 禾女的 角度 抒情 ,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请 结合诗歌 简要 分析 。(6分) 9. (6分)①可 直陈内心 ,并将 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 结合起来,让 刈禾女的 形象 更为丰满 。 此角度什么样的答案应该得高分? 第一人称角度 , 便于抒情 有哪些答题角度? 2005 年高考《大地山河》 —— 典例迁移 (1)本文主要分三幅 画面 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 组织 到一起的? (1)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构成行文的线索。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便于组织画面。几幅画面?(小说 时空转换 时空穿插 蒙太奇)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2)既要有 宏观的把握 ,也要有 身临其境的体察 。 (结合选项) 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 内在的韵律感 ; (内在情感抒发和人称和外在语言的关系 正向对应 ) 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宫, 多角度 呈现 人与原野的关系 ; (通感,描写角度) ④从 “我”的角度抒情 ,“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 层次感 。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方便主观心理描写, 易于抒情, 更具 真实感 。 代入感强,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 ,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能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使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限知视角,可以使故事曲折生动形。 收获反思: 抒情的方式 ①人称。 第一人称,可以和小说结合 ——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答案的 ①和 ④ 可 直陈内心 ,让 诗中的主体 形象 更为丰满 。 作者和抒情主体间的联系 ,增加了诗歌的 层次感 刈禾女 ——“ 我 ”—— 诗人 关联 ②思路,结构,线索,内容构成(意象 ) ,时空转换 意象跳跃(联想、想象)、嫁接 —— 回忆和现实的转换点在哪里?如今前至少有两个层次 ③内在情感和外在语言(节奏、韵、音节、音调、句式、旋律)一致和矛盾 外在语言的矛盾更能传达情感 ④艺术表现 —— 描写的角度 —— 修辞 迁移 —— 意象跳跃(联想、想象)、嫁接 —— 回忆和现实的转换点在哪里? 春宫怨杜荀鹤 【注】 早被婵娟误, 欲妆 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 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 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 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6.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 再进一步 背景解读 —— 知人论世 一九三七 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 文化原乡 。 对现实的鞭挞,对理想的向往。 “九叶派 ”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 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 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多重主题 —— 思乡 精神原乡 劳动喜悦 收获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 拥有原野的幸福 为原野献身 走进了一首诗 / 走进了一个丰盈的内心世界 / 阅读感受任何规律方法都难以替代 典例小结 —— 抒情性 ①诗歌 知识 —— 现代诗歌 当代诗歌 新体诗(新体诗) 旧体诗 近体诗(今体诗) ②诗句意思理解 —— 多义 / 侧重 / 意象 / 词语选用 / 句式选用 ③主题的界定 —— 背景 / 象征 / 选项的提示 ④节奏 —— 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对诗人情感的抒发 ⑤手法 / 技巧 —— 通感 动静 时空 人称 视角 抒情主体 细节 感官 虚实 联想 ⑥语句表达 —— 哲理 思辨 矛盾 象征 精警 ⑦形式 停顿 分行、错行、断句 ⑧对仗、平仄,用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 外是 山 山外是我的 家 我 记起家中 长案上的 水瓶 我 记起门下 车水的深深的 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 也 是 空而常满 金黄 的 穗子 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 我来 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 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 有 白云 是一队队 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 年四月卅日 在 苏格兰高原 例 2020 年新高考模拟 例 3 迁移 3—— 诗歌短评写作 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 思想 和 艺术 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6分)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 地站在树桩 上 。 树桩只 发出 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 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 唱 。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 向世界呼喊 , 让人们 永远憧憬 那被剥夺的满树春 光 。 迁移 3—— 诗歌短评写作 诗歌的 思想层面 的赏析往往是指诗歌 选材的典型性 、 内容的深广性 、 主题的深刻性 等,诗歌 艺术层面 赏析角度一般有 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构思技巧 等等。 参考答案 ①综合运用了 比喻、比拟 的修辞手法。把三片绿叶比喻为三只小鸟,又将小鸟拟人化,写它们的歌唱和呼喊。 ②诗歌选用 树桩、嫩叶的意象 ,运用 象征 手法,用嫩叶的歌唱表现对 生机、希望的赞美 和渴望。 ③ 语言 清新,明白易懂,情真意切。 (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评分细则: 从修辞手法(着眼于语言)、表现方法(着眼于篇章)、主题深刻性、语言风格或特色(着眼于整体)、构思技巧等多个方面分别赋分,每个角度2分,其中手法、表现方法、语言特色、构思技巧等各1分,不同角度的分析各1分。比喻和拟人同属于同一角度,答出其中一种或两种且分析正确即可得2分。 如果考生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分别组织答案,则交叉或重叠部分不重复计分。 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 叶嘉莹 诗歌不会式微,如果诗人为这个时代呐喊 —— 诗歌在 “ 抗疫 ” 中的作用 请战书 吕游 母亲,我把指纹留下了 像盛夏的树叶,留下了脉络 我必须向着阳光生长 向着武汉,两江交汇的地方 请完成清单中的两个练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一个人文学水平高低取决于他对诗歌的领悟程度 学习目标 1. 通过梳理高考试题,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升高效解答 现代诗歌的能力 。 2. 能运用所学知识, 写出具有一定价值(时代、个人,艺术水平)的现代新诗。 反思上节课内容,确认一下笔记,这是能前进的基础。 思维体操每节课都要做,摆脱语文课后头脑空白的情况。 ①诗歌知识——现代诗歌 当代诗歌 新诗( 新体诗) 旧体诗 今体诗 ②诗句意思理解——多义/侧重/意象/词语选用/句式选用 ③主题的界定——背景/象征/选项的提示 ④节奏——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强化诗人的情感 ⑤手法/技巧——通感 动静 时空 人称 视角 细节 感官 虚实 联想 ⑥语句表达——哲理 思辨 矛盾 象征 精警 ⑦形式 停顿 分行、错行、断句 ⑧对仗、平仄,用韵 方法:典例积累 勾画原文 选项贯通 梳理反思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例 1 —— 典例迁移。 金黄的稻束 —— 郑敏① 金黄的稻束 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 想起无数个疲倦的 母亲 , 黄昏路上 我 看见 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 我们 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 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 历史 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 你们 ,站在那儿, 将成为 人类的一个思想 。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 时间 ,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你们”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 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反思: 现代诗的时空意识 带有矛盾色彩的词语 —— 空而常满 ——矛盾 对立统一 智慧表达 思辩深度 哲理阐发 刈禾女——“我”——诗人 关联 (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 展开联想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 空间 性的位移变化,传达一— 时间性 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 消极、 “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 不协调 ,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 等形象 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意象组合 意象修饰 矛盾的对立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 ,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反思: 时间空间感 ( 2 ) A “ 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和( 1 ) B “ 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的选项互证 。 消极 —— 带有矛盾色彩的词语 —— 空而常满 ——矛盾 对立统一 智慧表达 思辩深度 哲理阐发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 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 和 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 ,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人在时光之中的无奈,可以和 ( 2 ) A、( 1 ) B相互印证。(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1 )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你们”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 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 2 )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 ,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我——母亲——我们——你们 注意句号的节点,停顿,倒装和层次 整体看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 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你们 —— 作者的思考 我们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 你们 ,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3 )“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 请简要分析。(4分)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 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 ,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契合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 个象征 。(内在心灵 —— 外在意象) 它首先是 收获的象征 ,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 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 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 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 这个意象 不仅真,而且美 ,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 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 总结(对参考答案的调整): 自然意义 / 收获的象征 / 联想劳动者的桥梁 —— 对劳动者母亲的赞美 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寄托哲理感受的载体 —— 永恒与瞬间 平凡与伟大 遵循结构思路的规律( 情景先后/实虚先后) 抒情主体作用答题典例 —— (请再梳理提升) (4)如何理解“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4)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 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 。 “不过”“而”的语气 表明:稻束的精神 超越了历史 ,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 超越 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进入思辩 哲理的层面 ) 反思: 深化主旨 升华主旨 梳理语句解读题的思路 特别强调不太重视的虚词一类。为什么,风向标! 特别强调不太重视的虚词一类。为什么, 风向标!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领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 押韵 ,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 抒情色彩 。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③“ 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 例 2 请 任意 选择一个角度赏析 白连春的《加在一起》 示例一:诗人选取 简单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选材内容上的典型意象组合) 。“鸟鸣”与“露珠”组成鸟语花香、温馨甜美的“早晨”;“蝴蝶”与“花朵”组成花团锦簇、蜂蝶翻飞的“春天”;“青草”与“骏马”组成生机勃勃、广袤无垠的“大地”;“泥土”与“汗水”组成硕果累累的“收成”;“水珠”与“背影”组成温暖和谐的“家园”;“我”“你”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组成我们的大“中国”。 随着意象的变化,诗歌的情感越来越浓,由爱自然,到爱家园,最终上升到爱国家 。 示例二:这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在 结构形式上很有特点 :寓变化于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具有古典诗词的 韵律美 。诗歌每一节的结构相似,均衡对称,“是小的,轻的”“加在一起”“就成了……的最爱”这些词句,在每节固定的位置反复出现,营造出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旋律 。同时,每一节的内容各有不同, 起笔 于“早晨”“春天”的 时间 内容, 着笔 于“大地”的 空间 内容, 落笔 于“收成”“家园”的 情感 内容,最终 收笔 于“中国”的 家国 情怀。全诗回复跌宕,深情动人。 示例三:这首诗歌选 取微小的事物来表现宏大的内容,独具匠心(选材技法上的以小见大) 。以一声鸟鸣、一滴露珠来表现“清晨”这个时间段,以一只蝴蝶、一朵花儿表现“春天”这个季节,以一棵青草、一匹骏马表现“大地”这样的场景,以一块泥土、一滴汗水表现“收成”的来之不易,以一粒水珠、一个背影表现“家园”的和谐温馨。最后,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深情,诗人把“一个我”“一个你”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四两拨千斤,吟诵出一首对祖国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抓住一至两个赏点,角度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晰,表达流畅即可) 年份 考查方式 题目数 诗题 1999 年全国 选择 1 我爱这土地 —— 艾青 2000 年北京春季 选择 1 雷— — 杜运燮 2000 年全国 选择 2 金黄的稻束 —— 郑敏 2001 年北京春季 选择 1 偶成 —— 戴望舒 2001 年全国 选择 1 海 —— 臧克家 2002 年北京春季 选择 1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2020 年山东模考 选择 + 主观 2+2 刈禾女之歌 —— 辛笛 例 3 ( 1999 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 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我 是一只鸟,          我 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 我 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 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背景关联 典例迁移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 例 4 ( 2000 年北京春)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 年于新加坡 A .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 40 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 .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 .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 .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   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 ( 2000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 2 )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1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例 5 ( 2001 年北京春季)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 -- -这些迢遥的 梦 。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 年 5 月 31 日 A .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 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 B .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 .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 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  D .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 例 6 ( 2001 年全国卷)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 1956 年) A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 .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 .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 例 7 ( 2002 年北京春季)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A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 .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 .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 .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 例 8 以 2002 年高考为代表的诗句仿写题型 可以作为一个桥梁,走进真正的诗歌创作 按要求仿写 海是水的一部 字典 :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读上面的 小诗 ,展开想象,仿写一首( 不要求字数相同 ) 诗意生活 —— 把思考和感悟写成诗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 小结 —— 1. 知识体系梳理不停步 2. 题型 选择 / 赏析性简答 / 赏析性评论 / 仿写 / 给主题的写作 作业 1.完成任务单中的练习 2.请以“致敬最美逆行者”为内容,进行现代诗的写作训练。 请以“开学了”为内容,进行现代诗的写作训练。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致敬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雪花纷飞的冬日,你逆风而来,樱花盛开的春天,你微笑离开。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却看不清 你 的面容 春色正浓 我们要开学了 与诗相伴 春天,青春 永驻心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