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络的双向互动。从文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乎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 24 -‎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自桫椤《如何理解网络文络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文相结合的产物。‎ B. 文络先是互相排斥,然后又互相吸引,其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C. 网络文学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学,使之更为读者所喜爱。‎ D.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上,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络的关系入手,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 B. 文章在论述文络的结合时,从文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C. 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网络文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D. 文章先强调“网络性”的重要,再结合实际分析,梳理出它应具备的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得列更好的发展。‎ B. 由于网络的力量大于文络文络性”而非“文学性”。‎ C. 一部网络作品,如果具备了高度的“网络性”,就基本可以认定它是一部好作品。‎ D. 目前,网络文学的各个环节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先是互相排斥,然后又互相吸引”错误,“排斥”和“吸引”是同时存在,并无先后顺序,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文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C项,“网络文学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学……”错误,选项偷换概念,从文章第二段来看,用一些特定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文络”而非“网络文学”。D项,“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差异”错误。文章第三段说“在这个过程中,文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故选A项。‎ ‎【2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中“大量篇幅”一说错误。文章只是在第三段提到网络文学的现状,故不能说是使用“大量篇幅”。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由于网络的力量大于文学”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网络文络性”并不是因为网络的力量大于文络文学的特点决定的。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 24 -‎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 24 -‎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 材料四:‎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1955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 B.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 - 24 -‎ ‎ 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D. 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在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这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 C. 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 D. 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 和光辉。‎ ‎6. 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 ‎6. (1)有助于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2)有助于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 受公共服务。(3)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4)有助于 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对促进国家“强起来”有重大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选项偷换概念,文中说的是“北京话”成为“……的基础语言”,而非“北京方言”。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24 -‎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绝对化,材料三中说的是“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原文是“有助于……”。C 项,“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错误,选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四中说的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中说的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D 项,“国家的繁荣富强……”错误,选项的前提错误,原文的前提是“世界语言大会的成功举办”。故选A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题干上明确了答题的区间是材料三,那么解答时从材料三中的语句来总结分析。材料三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这些语句具体体现了我国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考生结合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 - 24 -‎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亲的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乐师,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 “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意里,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摆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荷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境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地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儿。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 - 24 -‎ 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了“惊”,从另一片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起跳的姿势——“扑通”一声,跳入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沙鸟带声飞”或“池花对影落” ——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⑪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⑫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瑕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又清新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将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B. 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C. 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 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8. 结合第⑦段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段画线部分。‎ ‎9. 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4 -‎ ‎【答案】7. D 8. 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 ‎9. 春季:桃李梨花开满堤岸,蛙声一片。夏季:塘荷遐想,月下荷塘。秋天:菊花盛开、蜂蝶嬉逐、织娘鸣唱。冬天:野生芭茅,蔓草仙藤,银装素裹。寄寓了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恋喜悦的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A项,“通过描写和想象”表述有误,文中并无“想象”;B项,本文并未运用“夸张”的修辞手;C项,“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表述不恰当。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为:①回答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描写了什么内容,③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具体到本题,结合“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扑通’一声,跳入碧青的水里”分析可知,划线部分采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结合“袅娜”“惬意”“含着笑靥”“打着盹儿”“宁静”“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 ‘翡翠恋人’”等可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通读全文,先划分文章层次,确定文章行文思路,然后进行分层概括;最后标画出每个层次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结合本文内容,即可概括出四季景物。第③④段写春景,“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可知描写了春季的桃花、李花、梨花和蛙声;第⑤⑥⑦段写夏景,“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这会儿有一只蛙”,可知描写的是夏夜的游鱼跳蛙,月下荷塘;第⑧⑨段写秋景,“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可知描写的是菊花、蜜蜂、蝴蝶;第⑩段写冬景,“‎ - 24 -‎ 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可知描写的是野生芭茅、蔓草仙藤、雪。分析情感,需要结合所描写的景物,“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在这样好的诗意里”“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这些语句都蕴含着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恋、喜爱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分为以下几方面: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②描写手法:白描,虚实,动静关系,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间接描写:衬托,烘托,渲染。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对比、反衬,通感等等。遇到此类题目,根据文本选择恰当手法,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湛字惠公,琅琊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 - 24 -‎ 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10. 下列对文中斜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B. 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C. 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D. 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即汉博士教授的学生。博士弟子经考核,一般可在郡国任文学职务。‎ B. 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官职任免的官,地位逐渐重要,权势渐大。‎ C. 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 蒸祭,古代君王在一年中的四季举行宗庙祭祖仪式,文中的蒸祭是作为四时之祭中冬祭的专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得官民信任,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 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 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 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13.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 24 -‎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如果一季粮食没有收成,国君吃不下饭;如今百姓都饿,怎么能独自饱餐呢?‎ ‎(2)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供给),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时他家有个管事的一向有力气,商量想为伏湛起兵,伏湛恨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杀了他,把人头在城中示众,来晓谕百姓,从此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 ‎“谋”是“商量”的意思,“起兵”作“谋”的宾语,故“谋……起兵”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徇首城郭”意思是“把人头在城中示众”,句意完整,“示”的意思是“晓谕,使人知道”,宾语是“百姓”,“以示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是掌管官职任免的官”错误,尚书是掌管文书的官职。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 故选B。‎ ‎【1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错误,原文为“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意思是光武帝命令尚书选拜官的日子,还没来得及到任,因为皇上宴会召见时他中暑,病重去世,可见“中暑而死”时,伏湛还没有上任,所以还未担任尚书令。 ‎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登”,谷物成熟;“彻膳”,撤减膳食,吃不下饭;“奈何”,怎么。(2)中“安平”,安定平和;“资”,依靠;“图”,图谋攻取。‎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伏湛字惠公,他是琅琊东武人。伏湛生性孝顺友爱,年轻时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几百人,成帝时,靠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五次升迁后,到王莽时做绣衣执法,受命督察大奸,升任后队属正。刘玄登位,任用他做平原太 守。当时突然兵乱兴起,天下惊慌騷动,而伏湛独自很安逸,教学不停止。他对妻子儿女说:“如果一季粮食没有收 成,国君吃不下饭; 如今百姓都饿,怎么能独自饱餐呢?”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俸禄全分送乡邻,来他家作客 的一百多家。当时他家有个管事的一向有力气,商量想为伏湛起兵,伏湛恨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杀了他,把人头 - 24 -‎ ‎ 在城中示众,来晓谕百姓,从此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一郡,是伏湛保全的。光武帝登位,知道 伏湛是名儒老臣,想让他主管机要,召拜尚书,派他主管制定旧有制度。当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认为伏 湛才能胜任宰相,拜任他做司直,行大司徒亊。光武帝车驾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建武三年,终于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阳都侯。当时彭宠在渔阳反叛,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他,伏湛上疏劝说道:“如今京城空 虚,费用不足,没有能使近处降服却先对付边塞之外;况且渔阳的地方,紧挨北狄,狡猾的敌人受困逼,必定求助 北狄的帮助。另外现在所经过的县镇,尤其穷困种田的人家,大多在城市,听说官兵要来,应当已经把粮食收藏好 了。大部队远行二千多里,人马疲劳,运粮艰难。现在兖州、豫州、青州、翼州,是中原的城市,但盗賊横行,没 有来得及听从教化。渔阳以东,本是边塞,土地连接塞外敌人,赋税很少。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何况 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而陛下舍近求远,避易就难,四方惊疑奇怪,百姓害怕,这的确是臣感到疑惑的。 还是希望陛下向远处观察文王重视用兵广泛谋划,往近处考虑征伐前后的事宜,询问有关官吏,让他们献出全部计 策,采纳其中好的,由陛下来考虑选择,以中原的利益为忧念。”光武帝看了他的奏章,终于没有亲自出征。当时贼 人徐异卿等一万多人占据富平,连续攻打他不投降,只说:“愿意向司徒伏公投降。”光武帝知道伏湛被青州、徐州 人信服,派他到平原,徐异卿等人当天归降,被护送去洛阳。这年冬天,光武帝车驾征伐张步,留伏湛镇守京城。 当时在高庙举行蒸祭,而河南尹、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伏湛没有报告光武帝,坐罪被免官。六年,改封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户,派他去封地。建武十三年夏,朝廷征召伏湛,光武帝命令尚书选拜官的日子,还没来得及到任,因为皇上宴会召见时他中暑,病重去世。赐给棺材,光武帝亲临吊唁祭莫,派使者送葬修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 李群玉 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 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 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 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24 -‎ 首联从秋天景色写起,寥廓江天,一行北雁,令人生愁,“欲尽秋”三字将伤感基调融于其中。‎ B. 首联后句将本与自己无关的雁寓于主观情感色彩,“一行”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生动可触。‎ C. 颔联叙述了诗人目前的境遇,诗人在“秦云外”,而亲人在“楚水头”,两者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D. 尾联以景结情,写作者孤身一人倚江楼,遥望江水的画面:“空”字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情感。‎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思想之情。题目中的“怀关中亲故”和颔联中的“音书寂绝”表现了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牵挂亲朋。(2)身世蹉跎、时光易逝之悲。颔联的后半句直抒自己“身世蹉跎”。颈联中的“年貌暗随”可以看出诗人青春年华一年一年逝去,其中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的感慨。(3)羁旅他乡的孤独之苦。诗人在楼台之中,观茫茫江水,“秦云外”“江湖晚”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而“风凄日冷”以及“寒空独倚”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之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然后将选项与理解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亲人在楚水头”分析有误,“楚水头”应是诗人辗转漂泊之地,体现的是诗人漂泊之意,而不是亲人所在之地。故答案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能力。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题目,本诗题目是“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从题目中“怀关中亲故”不难看出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深深的思念。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从“远鸿”“音书寂绝”看出羁旅漂泊异乡的寂寞思乡之情;从“身世蹉跎”看出诗人半生飘零,岁月蹉跎,英雄老去的悲愁慨叹之情;从“年貌暗随黄叶去”看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悲叹之情。‎ - 24 -‎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实是一种抓住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行不顾细谨 (2). 大礼不辞小让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为变徵之声 (6). 士皆垂泪涕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需注意“谨”“萧”“徵”“涕”的书写。‎ ‎【点睛】名句默写的几种识记方法: ‎ 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 ‎ 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 ‎ 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 ‎ 四、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印度《经济时报》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大国一直试图发展自己的航空领域,他们的科学家正 努力着,正向外国行业巨头的声望和市场份额发起挑战”。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在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引领带动下,( ),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中国商飞公司充分利用国际民用飞机优质资源,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提升我国民机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 - 24 -‎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步入 的航天国家俱乐部,在未来,大飞机很有可能将会和目前非常有竞争力的民用核能产业、高铁列车技术一道,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又一张名片。‎ 专家认为,中国航空产业特别是民用大飞机项目,与欧美的波音、空客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差距。在研制过程中可能遭到欧美等航空产业强国更严密的技术封锁、市场钳制,发展仍 。尽管如此, 的是,C919的成功研制,深刻证明了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打破技术封锁,“世界工厂”也有能力制造出属于自己的高端产品。‎ ‎17. 以此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全力以赴 崭露头角 任重道远 无庸赘述 B. 宵衣旰食 凤毛麟角 责无旁贷 毋庸置疑 C. 全力以赴 凤毛麟角 任重道远 毋庸置疑 D. 宵衣旰食 崭露头角 责无旁贷 无庸赘述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飞机C919随着总装下线,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B. 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 C. 随着大飞机C919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D. 随着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建成了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B. 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建成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 C. 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有望建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形成 D. 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得以建成,形成全国一盘棋局面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指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其中。“宵衣旰食”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 24 -‎ 政务,此处指科学家的努力,应该用“全力以赴”。第二处,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多指青少年)。风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和事物,此处修饰航天俱乐部,故选“凤毛麟角”。第三处,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任重道远:负担重,路途远。根据语境,此处是说中国航空产业在研制过程中可能遭到欧美等航空产业强国更严密的技术封锁、市场钳制,发展仍负担重,路途远。选“任重道远”。第四处,无庸赘述:用不着多。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语境中没有“用不着多说”的意思,故选“毋庸置疑”。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下线总装”不合逻辑,应该为“总装下线”;“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语序不当,应改为“随着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缺少主语,可该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再来看选项,A项,“大飞机C919随着总装下线”语序不当,“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缺少主语。B项,“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语序不当,“下线总装”不合逻辑。C项,“下线总装”不合逻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成分残缺。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A项,内容符合逻辑,但全句无主语。B项,无主语,且先形成,后建成再带动不符合逻辑。C项,“有望建成”“全国盘棋的局面形成”“也带动了地方錾济的发展”,二者前后矛盾。故选D。‎ - 24 -‎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恩师好!时光荏苒,与您分别几年,我甚是想念。您的音容宛在,常入梦来,令我寝食难安。作为您的门墙桃李,深深感谢您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对我倾尽绵薄之力,让我不孚众望,考入理想大学。‎ 教师节来临,祝恩师身体康健,工作顺意!‎ ‎【答案】(1)“音容宛在”改为“音容笑貌”;(2)“寝食难安”改为“难以忘怀”,或去掉“令我寝食难安”;(3)“门墙桃李”改为“学生”;(4)“绵薄之力”改为“全力”;(5)“不孚”改为“不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这是写给恩师的信,适用对象错误,改为“音容笑貌”;“寝食难安”,形容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都到了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的地步,不合语境,改为“难以忘怀”;“门墙桃李”,称他人的学生,改为“学生”;“绵薄之力”,常用作自谦之辞,改为“全力”;“不孚”,不能使大家信服,结合“考入理想大学”分析,改为“不负”。‎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 24 -‎ ‎【答案】散客或团队,既可预定入住宾馆,也可直接人住。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内消费,也可以在店外消费,结账完毕即可离开宾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类型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本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散客和团队都是可以预定后入住宾馆,也可以不经过预定直接入住。入住后两个箭头分别指向“店外消费”和“在住消费”,也就是说既可以在店外消费也可以在住消费;最后两个箭头都指向“结账离店”。考生把这些内容表述清楚就可以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④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⑤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 ‎⑥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竟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以上六句都摘自领导的近期讲话。读了这些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24 -‎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日日都是月圆花好,天天都是风淡云轻,那当我们遇到穷山恶水狂风暴雨时,不妨,让我们在心底默默的暗暗的来鼓励一下自己,轻声的告诉自己,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自己再一次坚信自己,挑战自己,加油,加油,一直“加油”!‎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 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天道酬勤,日新月异,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加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六句话。这六句话六句都摘自习近平主席的近期讲话。写作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思路点拨:这六句话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奋斗,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奋斗的特点或意义:第①②句阐述奋斗与幸福的关系;第③句阐述奋斗与时代的关系;第④句强调奋斗是长期的,需要持续不断;第⑤句强调奋斗的目标要明确,要把个人奋斗与人民利益结合在一起;第⑥‎ - 24 -‎ 句强调要把奋斗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两三句,以此为基础立意作文。体裁要求: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