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虹口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嘉定区上外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分析 一、积累运用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歌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呦呦鹿鸣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呦”“常”“事”“颜”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 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 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项,对“前任”不够尊重。 C项,“效犬马之劳”不合“被选为班长发表感言”的语境、语体要求。 D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合“发表感言”的语境、语体要求,且过度夸张。 故选B。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潘知常 ①对于审美救赎的思考,首先当然应该是审美救赎何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审美救赎何为。审美救赎何谓,是对于审美救赎的本体属性的回答,审美救赎何为,则是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回答。在这回答的背后,则是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生存权、审美与艺术的尊严的回答。当然,这也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有关。黑格尔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熟知非真知。无疑,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显然,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 ②人类失落的生命,过去只能在宗教中才能够被赎回,这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宗教救赎,然而,在宗教退出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之后,人类失落的生命就只有在审美与艺术中才能够赎回了,当然,这就是审美救赎的登场。可是,为什么只有审美与艺术才能够赎回?审美救赎又何以可能?过去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对此大多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无疑是因为他们都只关注到了审美与艺术的一般本性,并且只是从审美与艺术的一般特性入手,去对此加以说明,但是却都忽视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也忽视了从特殊本性去对此加以说明,因此,也就未能促成这一困惑的最终解决。 ③换言之,对于审美与艺术,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美从何处来?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美是如何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美是如何拯救我们的?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人类是怎样创造了美?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如何创造了我们?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去挖掘出真正的力量,去唤醒我们。 ④问题的关键,当然在于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象呈现。 ⑤意象呈现是内在的自由生命借助于外在形象所进行的自我建构。正如吉尔伯特、库恩在《美学史》中断言的:“它体现了人们创造象征和符号的独特而神奇的力量。”区别于“超验表象的思”(宗教)、“纯粹的思”(哲学),黑格尔把它称之为 “感性直观的思”。而且,在外在世界不再引起宗教的神秘联想之后,确实已经隐秘地进入了审美与艺术的情怀寄托。它代表着:当今生命中难以解决的东西,都首先可以在审美与艺术中得以象征性地解决,昔日宗教的神奇作用当今也已经被审美与艺术取而代之了。 ⑥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意象呈现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常见的维系于客体、维系于现实。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维系于精神生活,是由客体形象与自由生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是意在将人类的精神生活凸显而出,也将人之为人的无限本质和内在神性凸显而出。因此,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劳·波林曾经说:象征,就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中国人也常感叹“形象大于思想”。事实上,就是因为它呈现的是主体内涵,是生命的对象物,而与赋予形象以意义无关,也与充当形象的注脚无关。 ⑦由此,不难发现,所谓意象呈现,作为象征,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进化的强大杠杆。人类正是通过意象呈现而拥有世界。意象呈现是生命的庆典。通过意象呈现,我们从物的世界迁徙到意义的世界,从功利的世界迁徙到虚无的境界。意象呈现即最后的救赎之物。而现在我们最大的失败也正是遗忘了这一点。语言已经被物化了、工具化了。意象呈现也因此而隐遁不见。因此,我们现在所应当去做的,就是让意象呈现超出自身而指向另外的东西,呈现出意象背后的无名的真实的东西、高于生命的东西、高于死亡的东西。借助于它,我们得以亲近自然而毋需跋山涉水,并且可以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 ⑧由此,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由此不难发现:过去以情感来区别审美与艺术,是错误的。艺术的核心不是情感,而是意象呈现,也就是象征。 (有删改) 3. 第①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何作用? 4. 概括第②段主要内容。 5. 下列对“意象呈现”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意象呈现与“超验表象的思”“纯粹的思”等概念借助神秘联想相互关联。 B. 意象呈现只是一种符合表现,传达客体内涵,是现实的异质同构甚至图解。 C. 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意在凸显人类的精神,实际上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 D. 意象呈现是替代宗教的救赎物,使得人类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 6. 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运用连续的追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问题。 B. 两组追问形成对比,突出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下文。 C. 本段追问体现了对审美与艺术一般特性与特殊本性差异的关注。 D. 通过连续追问总结上文内容,凸显审美与艺术唤醒我们的作用。 7. 第⑧段认为借助上文内容“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3. 黑格尔话表明 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 4.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 5. C 6. D 7. 参考示例1:作者对“意象呈现”做了概念界定,并探究其本质为“象征呈现”,具有与宗教相似的作用,让人类拥有世界,拥有意义的世界、虚无的境界。之后推进一层,从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审美救赎角度论述。由此,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参考示例2:文章尽管对“意象呈现”的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其作为象征呈现的本质,但是,这些属性以及本质如何达成审美救赎,并未进一步分析。同时,文章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事理分析,缺乏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因此,我认为并未充分论证。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①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何作用,需要概括黑格尔的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熟知非真知”,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结合文本内容“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分析,黑格尔的话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结合后面内容“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分析,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概括文意作答。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结合“为什么只有审美与艺术才能够赎回?审美救赎又何以可能?过去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对此大多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无疑是因为”分析可知,“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意象呈现”的理解,A 项,结合文本内容“区别于‘超验表象的思’(宗教)、‘纯粹的思’(哲学),黑格尔把它称之为‘感性直观的思’”分析,“相互关联”不当。B项,结合“这里的意象呈现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常见的维系于客体、维系于现实。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维系于精神生活,是由客体形象与自由生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分析,“传达客体内涵”错误。D项,结合“在外在世界不再引起宗教的神秘联想之后,确实已经隐秘地进入了审美与艺术的情怀寄托。它代表着:当今生命中难以解决的东西,都首先可以在审美与艺术中得以象征性地解决,昔日宗教的神奇作用当今也已经被审美与艺术取而代之了”分析,“替代宗教的救赎物”分析不当。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结合“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去挖掘出真正的力量,去唤醒我们”分析可知,“凸显审美与艺术唤醒”分析错误,原文为“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意象呈现是内在的自由生命借助于外在形象所进行的自我建构”“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所谓意象呈现,作为象征,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进化的强大杠杆。人类正是通过意象呈现而拥有世界”等分析可知,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也可以认为没有充分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 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 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 8.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 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 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 小说故事由主人公旗旗大婶发现一大堆漂亮而罕见的鱼骨而展开,她向人们宣告了她的发现,这激发了小镇人看鱼骨、前去捕鱼的热情。 E. 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9.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8. AD 9. 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10. 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内容及手法综合性理解及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有意拔高,根据文本最后一段“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可以看出乡长是为了完成活捉大黑熊的工作而出的主意;选项C,“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强,因为文本主要目的是赞扬镇上人们敏感和耐力;选项E, “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根据文本“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可以看出文本主要赞扬镇上人们的耐力和执着的精神。故答案选AD。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要求告诉我们阅读的语句,那么需要认真阅读这三处景物描写,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首先看景物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处“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第一处景物主要描写了寒风沉默,火盆的火热烈、活跃,此处用这些景物烘托旗旗大婶第一次期望的紧张的心情;第二处“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次处境主要描写了天气灰蒙蒙、星星黯淡了、江面上的一堆堆火盆的残渣和人们的脸,这些景物主要点出人们在江面上待了一晚上,但是没有多大收获;第三处“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第三处景物主要描写了渔火忽明忽暗、远方的大山、毛茸茸的太阳、镇上的缕缕炊烟,这些景物主要衬托人们经过一夜的劳动的疲劳;根据这些景物描写的内容一方面烘托人们的心情,另一方面为人物活动提供北京,第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根据以上归纳可回答问题。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标题含义及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等角度作答。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解答本题可从标题的含义、文本内容、写作背景和小说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以“鱼骨”为标题的效果,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首先从情节结构上看“鱼骨”是全文的线索,从旗旗大婶发现“鱼骨”,到众人到河边捕鱼,直到故事结尾乡长揭示秘密,可以看出“鱼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其次,从人物形象看,从旗旗大婶发现鱼骨,到人们一整夜在江边捕鱼,可以看出人们的坚韧、执着的精神;第三,从小说主题上看,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第四,从人们的情感上看,人们看到鱼骨,不由得想起以前结绳捕鱼,直到到江边捕鱼,反映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1. 辛弃疾,号________,南宋著名词人。“摸鱼儿”是这首词的________。 12.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设问 借代 B. 设问 比拟 C. 夸张 比拟 D. 夸张 借代 13. 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闲愁”指什么?词的下阕是怎样抒发“闲愁最苦”的? 【答案】11. (1). 稼轩 (2). 词牌 12. B 13. 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烟柳断肠处”,运用象征手法,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摸鱼儿,词牌名,又名“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以晁补之词《摸鱼儿·买陂塘》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七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一句七仄韵,后段十二句七仄韵;双调一百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六仄韵,后段十二句五仄韵等变体。代表作有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等。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需要结合上阕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用设问修辞。“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这是用比拟修辞。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词内容理解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闲愁’指什么?词的下阕是怎样抒发‘闲愁最苦’的”,结合词内容分析概括“闲愁”内容。明确抒情手法,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君莫舞”三句,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等。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阮籍宇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踽,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2)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 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3)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籍诣都亭奏记曰( ) (2)旬日而还( )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释义。 (1)补吏之召,非所克堪 ( ) A忍受 B难堪 C胜任 D可以 (2)籍由是不与世事( ) A赞许 B参与 C给予 D交往 16. 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 17. 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18. 依据第(2)段内容,简要概括阮籍的形象特点。 【答案】14. (1). 拜见 (2). 十日为一旬 15. (1). C (2). B 16.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 17. 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18. 有才华,阮籍不贪图功名利禄,有远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诣”,阮籍拜见都亭,呈上奏记,写道。译为拜见。 (2)“旬”,一旬就回来了。译为十日为一旬。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 (1)“堪”,您召我去填补官吏的出缺,我不胜任。译为胜任。故选C。 (2)“与”,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译为参与。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坏”是拆除的意思,主语应该是“阮籍”,前面应该断开;“坏”的宾语为“府舍屏鄣”,“使”前面需要断开;“法令”是“清简”的主语,可以单独成句。 句意:阮籍骑驴到东平郡,拆了郡府围墙,使郡府能看见外面,外面也能看见郡府。精简法令。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谓”,认为;“之”,代词,他;“惟”,只有;“以为”,认为;“胜”,胜过,超过;“咸”,全、都;“异”,与……不同。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依据第(2 )段内容,简要概括阮籍的形象特点”,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分析,阮籍有才华。结合“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分析,阮籍并不热衷于功名富贵,对于那些名利看得非常淡。结合“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分析,他有远见。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朝丞相下属的官吏。很有名。阮籍相貌出众,志气远大,卓尔不群,率性而为,不受羁绊。但是喜怒不形于色。有时关起门来读书,几个月不出来。有时登临山水,整日不记得回来。博览群书,尤其钟爱《庄子》、《老子》。嗜好喝酒。会放声长啸。擅长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忽然之间超然物外、旁若无人。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太尉蒋济听说阮籍有杰出才华,就召他去做官。阮籍拜见都亭,呈上奏记,写道:“尊敬的贤明主公,因为您有高尚的道德,处于朝廷高位。英雄豪杰向往您的垂青,贤能的人争相为您效劳。敞开府门招贤纳士的日子,人人争先恐后来做您的下属。征召贤良的文书发下来,竟然先点了无德无能的我的名。从前,子夏在西河边上,文侯上门扶着扫帚等他;邹子在黍谷地里,昭王陪他赶车。衣着粗陋的人离群索居,特立独行,王公大人之所以礼贤下士,是因为这些人身怀着道。如今,我没有邹子他们的道,只不过表面上和他们一样粗陋。很不好意思让您看上了。真的不合适。我正要在东阜南面耕种,缴纳种黍稷的赋税,背着柴草,疲惫不堪,脚力不强健。您召我去填补官吏的出缺,我不胜任。恳请您收回错给我的恩宠。这样做,您更光彩。”开始的时候,蒋济担心阮籍不来。见到奏记,很高兴,派遣士兵迎接阮籍。但是阮籍已经离去。蒋济大怒。于是,乡亲都劝阮籍要想清楚。阮籍才去做了官吏。后来以有病为由辞职回家。后来又做了尚书郎,不久以后又以有病为由不做了。到曹爽辅助皇帝统治,召阮籍做参军。阮籍以有病为由推辞,躲在乡下。一年多曹爽就被杀了。人们佩服阮籍有远见。 阮籍本来有安邦济世的志向。处于魏朝、晋朝这个时候,天下多变动。名士少有能全生养年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经常喝醉酒。晋文帝开始想为晋武帝向阮籍提亲。阮籍连续醉了六十日。没法说,就算了。钟会多次拿时事问阮籍,想借他赞成或反对什么而使他犯罪。都因为阮籍酒醉而幸免。到晋文帝辅助皇帝统治的时候,阮籍曾经轻描淡写地向晋文帝说:“我以前曾经到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晋文帝很高兴。立即封阮籍做东平相。阮籍骑驴到东平郡,拆了郡府围墙,使郡府能看见外面,外面也能看见郡府。精简法令。一旬就回来了。晋文帝任命阮籍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①(宋) (1)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②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2)—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琦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3)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噫!人固动物(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⑤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苏舜钦:北宋诗人,号沧浪翁。政治上属革新派,因而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亭。②租赁。③独木桥。④北边曲岸上。⑤通“悯”,悲悯。 19. 第2段主要交代了沧浪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0. 可填入第(4)段空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 耳 B. 矣 C. 也 D. 哉 2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22. 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 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部。 B. 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建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 第三段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不禁生发对往日计较荣辱得失的追悔。 D. 尾段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23. 综观全文,分析作者建造“沧浪亭”的目的。 【答案】19. 环境、命名、作用 20. A 21. C 22. D 23. 苏舜钦更借此抒发胸中丘壑,因而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与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2段主要交代了沧浪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需要根据第二段内容分析概括写了关于沧浪亭的内容。孙承祐所遗下的池馆,以它环境之美,以它“旁无民居”的幽僻,让作者一下子捕获到了与其心灵所需相契之点。以“顾”、“得”、“趋”等字真切地写出了他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亭名“沧浪”,取义于先秦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结合“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分析,交代了沧浪亭的环境优美。这是苏舜钦从他蒙受不白之冤的经历出发而产生的特殊心态。这种不仅要摆脱政事,甚至要摆脱一切人间往来唯与“鱼鸟共乐”的极端追求,是他心理上对黑暗现实所作出的逆向反应,主要讲沧浪亭的作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 结合“人固动物”“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分析,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动物”,受外物所感而动。此处虚词不需要译出来,用“耳”即可。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C项,“消磨掉了”错误。“日”,每天;“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磨戛”,摩擦撞击。句意: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与民同乐”错误。文章的最后部分,从对往事的“返思”再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是由个人的遭遇而引出的在普遍意义上对人生处世问题的探讨,但即便如此,其中仍充满作者自己的感情体验。他体会到“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坦率地表示,自己被废,并重新寻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这两个外界条件,才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得失之原,也才能从对仕宦的沉溺中完全得以解脱。没有涉及“与民同乐”。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综观全文,分析作者建造‘沧浪亭’的目的”,需要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经历、沧浪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这篇文章虽为记亭而作,但苏舜钦更借此抒发胸中丘壑,因而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文中成为推进内容发展的关键。文章第一部分重在记叙,但在写构亭之前,以主要笔墨叙述了一个对高爽虚辟之地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这一佳地既然是作者在心情郁闷的情况下努力求索所致,强调了他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提出的“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则表明作者从对景色的沉迷转为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从对往事的“返思”再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是由个人的遭遇而引出的在普遍意义上对人生处世问题的探讨,但即便如此,其中仍充满作者自己的感情体验。自己被废,并重新寻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这两个外界条件,才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得失之原,也才能从对仕宦的沉溺中完全得以解脱。 点睛】参考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三、写作 24.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材料提示要求作文。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一首诗《痕迹》是这样写的:“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你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痕迹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见证。 请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选材,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复杂记叙文,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痕迹 我们诞生于这片星空之下,那么星空也会将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生理特征全部消失,只留一具即将火化的肉体;第二次是当你的亲朋好友来参加你的葬礼,在堂院中流泪哀悼,悲恸不已;第三次则是所有人都将你遗忘,这才是真正的死亡。 可我不惧,也不信。总有人将你铭记。 如今走过十几年的春夏秋冬,步入高中。每日披着朝霞离开家,随着清风与花香到达学校。朝每一位老师问好微笑,扶着车穿梭过小道。原本崭新的黑板上如今已满是划痕,一笔一画是书写的痕迹,记录着师长的付出与学生们的辛苦,将在三年时间中见证着孩子们步步成长。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我们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运动会。在绿色的草地上,砖红色的跑道中,蔚蓝的天空之下,少年们在阳光下肆意奔跑,汗水挥洒在空中,奋力争夺。而我们则挥臂呐喊,为他们献上最真挚的祝福。冲过终点,无论名次如何,这些肆意奔跑的人将是我们最大的荣耀。相机将此时此刻拍下,保存完好。而我心中,也将其铭记,永不忘却。 我们渐渐成长,已经历了十多个岁月。而父母则悄悄老去,偶尔听父母谈起我儿时,欢声不断。说我小时候颇为骄横,却都讨大人喜欢,不是这人牵,便是那人抱,有时还要闹着坐父亲肩膀上。牵我小手最久最紧的,便是母亲。直到现在同我过马路时,还是握紧我的手,眉眼满是担心与爱护。 这一牵,便从小牵到大,从春牵到秋,甚至有可能从黑发牵到白头。 父母是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怀胎十月,父亲满怀期待,终于迎接到了我们。而后将我们悉心照顾,将我们养育成人,其中心血与辛苦我不敢想象,只是坚信,我们是父母最大的期望,我们是父母最惦念,是父母心中最深的印记。 近日无意间看过这样一句话“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与右手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在所知物理学中最富有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辰。 我们从这片星空诞生,经历人间风雨,留下无数痕迹。我们于这片星空死亡,最后成为原子,星空将我们铭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痕迹”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作文的标题是“痕迹”。“痕迹”的字典意义是“物体留下的印儿”“残存的迹象”,根据字典的解释,“痕迹”可以有形的,是实指,如脚印、伤疤、皱纹、一张照片、一本书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是虛指,如某一刻的感动、人生的某种经历等。由所给材料来看,“岁月会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往事会在我们心上留下痕迹”“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痕迹”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令人愉悦,有的让……这些“痕迹”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考生写作中可以写有形的“痕迹”也可以写无形的“痕迹”,可写“经历”也可以写“感悟”,只要围绕“痕迹”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注意主题要积极向上。 参考立意:通过“痕迹”表现亲情,叙写亲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痕迹,表现亲人之间的深情。通过“痕迹”表现友情,叙写朋友之间交往的痕迹,表现朋友之间纯真的友情。通过“痕迹”表现成长,叙写自己成长的痕迹,表现自己的成长的历程等。 行文结构:紧扣题目,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如“残红点点,春逝留痕;晚霞氤,日落留痕;怪石嶙峋,水过留痕轻如一粒沙,也能一条路显示自己的痕迹;微如一滴水,也要穿石划下自己的痕迹,无悔的人生,要烙上自己独特的痕迹”等。然后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如划出痕迹,告别空白,人生没有痕迹,便毫无意义;舞动的痕迹,有个性的痕迹,彰显独特自我;踏出痕迹,启示后世,那一根线条或许能为迷失的人指清方向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或长或短,成圆或直,或明或暗,痕迹成就无悔的人生”等。 【素材】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声、这名,便是痕迹。其实万物皆如是。 春蚕死了,却留下了华丽的羽裳;那羽裳便是蚕的痕迹。夏荷残了,却留下了溢清的芬芳;那芬芳便是荷的痕迹。秋菊谢了,却留下了“人比黄花瘦”的感伤;那感伤便是菊的痕迹。冬梅落了,却留下了“玉雪为骨冰为魂”的风骨,这风骨便是梅的痕迹。 当雪花满天飞舞;当空中云卷云舒;当大海潮起潮平;当庭前花开花落;大自然用昼夜四季向我们诠释更替,又让万物都留下它们自身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痕迹。这其中,最醒目的还应数人类的痕迹。 屈原“怀白壁自投汨罗以死”;那忧愁幽思的《离骚》是他的痕迹。那“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慨亦是他的痕迹。他文学的痕迹,更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痕迹。 杜甫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那悲天悯人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他的痕迹,那推己及人的关照:“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亦是他的痕迹。他诗赋的痕迹,更是他关心人民、忠君爱国的痕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痕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痕迹;《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痕迹;戈壁中的绿洲是席宝力皋的痕迹…… 残红点点,春逝留痕;晚霞氤,日落留痕;怪石嶙峋,水过留痕轻如一粒沙,也能一条路显示自己的痕迹;微如一滴水,也要穿石划下自己的痕迹,无悔的人生,要烙上自己独特的痕迹 划也痕迹,告别空白人生一页白纸,没有线条的勾勒,没有色彩的辉映便一文不值,人生亦如此,没有痕迹便毫无意义蔺相如不愿在两虎相半中弃国事不顾的语音至今绕梁;烛之武巧施雄辩,化解国难的事亦依旧为人称颂;百万雄师在江湖翻滚间穿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今闻名发展之中他们都以自己的痕迹,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在时间的洪流,你是愿意做一朵激越的浪花,跃出自己的痕迹,还是一滴安份的水珠,让大海融掉身形,直到消亡? 舞动的痕迹,彰显独特自我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丝纹理脉络,都是它独一无二的痕迹,张泉灵是北大德语系著名才女,毕业后的好本可以靠德语翻译,走上一马平川的人生,但她去毅然来到央视,挑战陌生的主持行业2007年,也获得了主持界最高殊荣——金话筒奖这就是人生的痕迹,不只是铅笔勾勒的线条,更有墨笔铺成的色彩,这就是独特的她在艺术界,同样的构图,同样的色彩,真品和赝品的价格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如东施效颦,邯婵学步,没有个性的痕迹是得不到别人认可的 踏出痕迹,启示后世那一根线条或许能为迷失的人指清方向,那色彩或许能为迷失的人指清方向,那色彩所绽放的光芒,或许能驱散暗夜浓雾痕迹不能模仿,但能给人以借鉴牛顿告诉我们,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痕迹为借鉴,摸索出自己伟大的痕迹,南非总统曼德,曾经的囚犯,现在是国家的英雄,人民的神,他用他的痕迹启示着人生执着与勇气我们享受着前人的智慧,充实着自我,踏出自己痕迹同时,或许还能留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或长或短,成圆或直,或明或暗,痕迹成就无悔的人生。 岳鹏举匹马战番贼,枪挑小梁王。武,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开得三百斤硬弓,二百四十步外能九箭齐中红心。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言言比金石,字字赛珠玑。一首《满江红》写得人是热血澎湃,心沸神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你固执地背负那针针见血精忠报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抹刺眼而又肃穆的血痕。 牛顿,于细微处思考科学,在平凡中探索真理。你开创了一代经典力学,在微积分方面也有经典成就,把人类科学引向一个新的高度。你由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又牵着万有引力的线拴住了远在九天之外的海王星,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熠熠闪光,永不磨灭的划痕。 经大忠,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力挽狂澜;他始终战斗在一线,3天3夜没合眼,而家中的亲人全部遇难。他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和同志们用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在人们心房最深最柔软的角落划下了一道深深地印痕。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