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精神和坚韧品格。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 26 -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夫妇关系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为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重要的精神生活环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B.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只要大家都担负起这些责任,就能使家庭和谐。 C. 传统的孝强调从孝顺父母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 男尊女卑的现象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开始出现、宋明时最严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 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 文章论证孝道对家庭关系的重要作用时,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 D. 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要进行合理扬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对维护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B.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且不协调,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 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高洁品格并积极进取,是家族、民族发展兴旺的重要基础。 D. 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而传统的夫妇之道则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中, A项,“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说法绝对,原文有“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B项,“只要大家都担负起这些责任,就能使家庭和谐”错误,原文有“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意思是每个人都担负起责任,然后相互配合。 - 26 - D项,“汉唐时开始出现、宋明时最严重”错误,原文有“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意思是汉唐时不明显,但不能推断男尊女卑的现象就是在汉唐时出现的;同时,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不能说宋明时是最严重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项,“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错误,文章第三段探讨了“父慈子孝”对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主要讨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过多讨论“父慈”问题。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D项,“传统的夫妇之道则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错,原文为“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传统的夫妇之道需要进行“合理扬弃”。 故选D。 【点睛】 - 26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今天的孩子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讲,劳动远不是体力劳动这一窄化而狭隘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里,劳动更倾向于指脑力劳动、知识劳动。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小学占11.29%,初中占8.06%,高一占5%,高二占3%。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至少要让学生明白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知识劳动都是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力生活、独力学习的基本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创造美好生活。从生存与生活的立场出发,劳动教育有责任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摘编自《谈劳动教育的前提是如何理解“劳动”》,《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26日) 材料二:新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可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深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学校的劳动实践,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形成合作意识;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双手和大脑;社会公益劳动,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审美情趣。 现代科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会给劳动者带来阵痛,但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今天,人工智能会对劳动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简单的操作型劳动可能会被逐渐取代;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岗位正在涌现,比如自动化机器维护和检修工种等。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我们对劳动尤其是高技能劳动的依赖性就越强。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代最需要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经验,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光明日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三: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劳动教育的正确定位和理解很重要。 - 26 - 在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邝敏洁看来,劳动教育不只是技能学习,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重点不在于学会,而在于鼓励动手与培养兴趣,从而感悟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同时,劳动教育必须基于成长规律,考虑阶段性发展。同样是煲汤,低年级学生学习怎么搭配食材即可,高年级学生可进一步了解背后的饮食文化、地城差异、历史知识等。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邹立波认为,劳动教育应区别于学科教育,又渗透于各学科中。比如,可以和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并在常规课上提倡多动手。项目内容上,劳动教育可以结合地域特色,了解各地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 广州市荔湾区龙津小学校长李红建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走出校门,“打破”围墙,“人人都是劳动教育老师”。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除了多指导孩子做家务、营造劳动氛围外,还可以到校传授自身职业技能。 (摘编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劳动教育为何“热”起来》,新华网2019年7月5日) 4. 下列对“劳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劳动教育、劳动技术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说明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劳动更倾向于指脑力劳动、知识劳动。 B. 愿意当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的学生,随着学段的升级,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体力劳动。 C. 学校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不同形式的劳动,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深层次的价值观。 D. 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虽然取代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型劳动,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劳动岗位,整体上看,高技能劳动日益重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劳动教育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力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学会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比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 B. 新时代需要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融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当代劳动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注重体力劳动。 C. 劳动教育应注重阶段性发展,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开展同样技能的劳动教育时,最好根据其成长规律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D. 劳动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和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家长参与。 6. 以上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对此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 26 - 材料一主要介绍新时代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及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材料二主要介绍技术发展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影响,材料三介绍了三位教育界人士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和理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B项,“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体力劳动”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愿意当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的学生,随着学段的升级,比例呈下降趋势”只能说明对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讲,“劳动远不是体力劳动这一窄化而狭隘的概念”“劳动更倾向于指脑力劳动、知识劳动”。所以“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体力劳动”曲解文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因此当代劳动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注重体力劳动”理解有误,文中只是说“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并没有说以前的劳动教育只注重体力劳动。 故选B。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对此进行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要考生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可以通过抓住每则材料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来概括主要内容。材料一中,“今天的孩子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讲,劳动远不是体力劳动这一窄化而狭隘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里,劳动更倾向于指脑力劳动、知识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至少要让学生明白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知识劳动都是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力生活、独力学习的基本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创造美好生活”,根据这些语句可从新时代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及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角度概括。材料二中,“新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可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现代科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会给劳动者带来阵痛,但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代最需要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经验,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些内容,可从技术发展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影响角度概括。材料三中,“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劳动教育的正确定位和理解很重要”“在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邝敏洁看来,劳动教育不只是技能学习,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重点不在于学会,而在于鼓励动手与培养兴趣,从而感悟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邹立波认为,劳动教育应区别于学科教育,又渗透于各学科中”“广州市荔湾区龙津小学校长李红建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走出校门,‘打破’围墙,‘人人都是劳动教育老师’”,根据这些内容,可从三位教育界人士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和理解角度概括。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搪瓷缸里的温情岁月 梅寒 - 26 - 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手上就捧着那只白色的搪瓷缸。一屋子的亲朋好友,都用着晶莹剔透的玻璃茶杯,只有他,捧着那个破旧的搪瓷缸,悠然地呷着里面热气腾腾的红茶。那实在是一只很不成样的搪瓷缸,杯体已摔得坑坑洼洼,上面的红漆小字也磨得模糊一片而看不清字迹,常年的茶渍,已把搪瓷缸里面染成浓浓的茶色,看不到一点白颜色。 他却宝贝一样,天天缸不离手。吃饭前用它来温酒,喝完酒又用它来泡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只搪瓷缸的年龄就比他最大的孩子——我老公的年纪还大了。一只茶缸竟然用了三十年,想想都觉得让人不可思议。 那日我心血来潮,一个人跑到外面去买了一只上好的保健杯回来,打算悄悄把他手上那只破旧的搪瓷缸换掉,却被他发现了。 杯子没换成,却意外地换回一段故事,一段他和婆婆与那只搪瓷缸的故事。 春日午后,门前月台上,暖洋洋的太阳底下,他捧着一大搪瓷缸热气腾腾的红茶边喝边聊,婆婆戴着老花镜,正一针一线缝补着他的一件旧衣。他的目光悠悠,已穿过岁月的重重山水,重新回到那年那月…… 那只搪瓷缸是他进矿第二年,矿上发给他的奖品:那一年,她还同他一样健壮年轻。那时家里经济状况还很不好,那只搪瓷缸就成了家里最体面的一件用具。那种体面,却只属于常年在地下劳作的他。每次,一身煤粉、一身疲倦的他钻出矿井时,她一定会准时捧着那只搪瓷缸笑嘻嘻地守在那里。那只搪瓷缸,五冬六夏,盛放的内容始终不变,全是热气騰騰的白开水。她说,刚从井下上来的人,最需要的就是那杯热乎乎的暖胃的水。其实,矿上一直供应热开水的,盛水的保温桶就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 “你们不知道,你妈她年轻的时候,胆小是出了名的。可自从去给我送水,那胆子就越来越大了。那时候,从咱家到矿上,要走二十多分钟,中间是一片乱石岗子坟地,埋了不知多少被矿井吞了命的……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天不亮你妈就提前醒了,顶着星星就往矿上走,为的是我一上来就能看见她,就能喝上热乎乎的水……也真难为她了,一送就是几十年……一杯热水送上去,任是谁都可能轻易做到,可要把那一杯热水持续不断、风雨无阻地送几十年,能如此做的,可能也就你妈……”公公呷一口茶,扭头看婆婆,满眼里都是笑意温情。婆婆不抬头,脸却微微红了:“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也跟孩子们提……” “不提怎么行,不提他们怎么知道?这只搪瓷缸,可是给咱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什么东西都能丢,它可不能丢。”再呷一口茶,公公的目光就落到那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上。眼眸里,是与他看婆婆时一样的温情脉脉。 - 26 - “其实,那时候,要是单纯为了去给你送那口热茶,还真的没那个必要。我就是不放心你,每次你下井,我这颗心都得提起来,在井口上,看着你黑头黑脸地从井下升上来,我这颗心才又放回去。我就是想去看看你,让你知道井上还有人牵挂着你……” “嘿嘿,我知道。我一直知道呢。每次在井口上看到你,我都跟自己说,明天早上,这个人还来给我送热水,我不能让她扑空……”话说至此,公公的眼圈儿已微微地红了。 在矿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其实他们每天都是在阎罗殿门口转悠。从下到矿井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一只脚迈进了阁罗殿里。那卑贱的生命,就不再单单属于自己。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几十年,公公也曾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险情。他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早上还鲜活的生命瞬间就被黑色的巨浪吞没……他自己也曾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他不吃不喝,竟然奇迹般生还…… “那一次,要不是想着你妈天天在井口抱着个搪瓷缸等啊盼啊,我可能真的就放弃了,估计阎罗地府里的日子也不过就那样子了……” “是,那次可真快把我吓死了……” 听着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将那一段岁月轻轻铺展在我们面前,再去看公公手上那只古旧的搪瓷缸,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原来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一只小小的搪瓷缸,就装下了所有的爱和温情的岁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将破旧的白色搪瓷缸置于与亲朋好友都使用的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的对比之中,在不协调之中设置了悬念。 B. 春日午后,门前月台,婆婆带着老花镜缝旧衣,营造了温馨的气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映衬了小说的结局。 C. 小说借公公之口讲述了搪瓷缸对温情岁月的见证,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并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平常岁月里的温情。 D. 公公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不吃不喝竟能奇迹般生还,既是生命奇迹,也是爱情的奇迹,是爱的信念给了公公苦苦坚持的力量。 8. 小说中的婆婆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议论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①贤惠体贴,每天总能在丈夫一钻出矿井就笑嘻嘻地递上一杯暖胃的热水;②执着勇敢,为了丈夫克服胆小的心理,天不亮就出发,独自穿过坟地,坚持送水几十年;③含蓄深沉,对丈夫爱得深沉,却从不多言,只是以送水的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牵挂。 - 26 - 9. 示例一:结尾画龙点睛。①结构上,这段文字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与开头,使得小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公公婆婆朴素而隽永的爱情,升华了感情;③说明了“我”对生活的认知已由浅到深。 示例二:结尾画蛇添足。①结构上,文章末段第一句既收束了对往昔的温情回忆,也呼应了小说的开头,小说行文到此已经首尾圆合了,再生发后面的议论,多此一举;②小说表达的主题到末段第一句已经十分清楚了,添上画线句子,使得小说的主题过于直白,少了含蓄的韵味;③“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已经写出了“我”对生活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必再加画线句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春日午后,门前月台,婆婆带着老花镜缝旧衣,营造了温馨的气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映衬了小说的结局”说法错误。“也暗示、映衬了小说的结局”属于过度解读,同时选项所述情节也不具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 - 26 - ”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婆婆的性格特点,结合“每次,一身煤粉、一身疲倦的他钻出矿井时,她一定会准时捧着那只搪瓷缸笑嘻嘻地守在那里”分析可知,她每天总能在丈夫一钻出矿井就笑嘻嘻地递上一杯暖胃的热水,可见贤惠体贴;结合“你妈她年轻的时候,胆小是出了名的。可自从去给我送水,那胆子就越来越大了。那时候,从咱家到矿上,要走二十多分钟,中间是一片乱石岗子坟地,……为的是我一上来就能看见她,就能喝上热乎乎的水……也真难为她了,一送就是几十年……一杯热水送上去,任是谁都可能轻易做到,可要把那一杯热水持续不断、风雨无阻地送几十年,能如此做的,可能也就你妈……”分析可知,她为了丈夫克服胆小的心理,天不亮就出发,独自穿过坟地,坚持送水几十年,可见她执着勇敢;结合“其实,那时候,要是单纯为了去给你送那口热茶,还真的没那个必要。我就是不放心你,每次你下井,我这颗心都得提起来,在井口上,看着你黑头黑脸地从井下升上来,我这颗心才又放回去。我就是想去看看你,让你知道井上还有人牵挂着你……”分析可知,她对丈夫爱得深沉,却从不多言,只是以送水的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牵挂,可见她含蓄深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句子的作用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题干“有人说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议论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观点一,结尾画线句画龙点睛:从结构上看,画线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原来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一只小小的搪瓷缸,就装下了所有的爱和温情的岁月”照应了标题“搪瓷缸里的温情岁月”,以及小说的开头“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手上就捧着那只白色的搪瓷缸。一屋子的亲朋好友,都用着晶莹剔透的玻璃茶杯,只有他,捧着那个破旧的搪瓷缸”,使得小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买了一只上好的保健杯回来,打算悄悄把他手上那只破旧的搪瓷缸换掉”,应是觉得“搪瓷缸”太不成样子了,但是在了解了“搪瓷缸”背后的故事后,“那只古旧的搪瓷缸”就像“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我”感受到的是公公婆婆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不仅凸显了“我”对生活的认知由浅到深的过程,而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观点二,结尾画线句画蛇添足:从结构上看,文章末段第一句“听着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将那一段岁月轻轻铺展在我们面前,再去看公公手上那只古旧的搪瓷缸,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既收束了对往昔的温情回忆,也呼应了小说的开头,小说行文到此已经首尾圆合了,再生发后面的议论,多此一举。从内容上看,“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已经写出了“我”对生活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画线句子纯属多余。小说“公公婆婆朴素而隽永的爱情”的主旨,在末段第一句已经表达的十分清楚了,如果删去画线句子,恰当的留白,会给读者更多的回味余地,效果会更含蓄隽永。 【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 26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C.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D.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 五经,即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六艺就是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论语》、《春秋》。 C.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 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应召。 (2)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首先“治威严”“整法度”都是动宾式结构,中间应该断开,可排除AB两项。比较CD - 26 - 两项,“上下”如果作前一句的宾语,那么“肃然称为政理”的主语就是“张衡”,不符合句意,所以“上下”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大意是: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 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B项,“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论语》、《春秋》。”错,其中的《论语》不属于六艺内容,应该是《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理解错误。这是把原文中“五载复还”错误理解成“五年后,就回了原籍”,“五载复还"意思是经过五年才重新回来担任原来职位。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奇: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有奇才;累:多次;应:应召。 第二句得分点:书典:典籍;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未有之也”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 【点睛】 - 26 -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 26 -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一句中,“千古”有时代感,照应题目中的“怀古”;“江山”有现实感,照应题目中的“京口北固亭”。 B. 词的上片使用了两个典故。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先写刘裕的丰功伟绩再写瞻仰他的遗迹。 C.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用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的失败提醒当朝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词人以此正告朝廷收复失土刻不容缓。 15. - 26 - 这首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的理解。 【答案】14. B 15. 这三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他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词人由此典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词人以廉颇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词的上片使用了两个典故。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先写刘裕的丰功伟绩再写瞻仰他的遗迹”说法错误。“写刘裕,先写刘裕的丰功伟绩再写瞻仰他的遗迹”错,写刘裕,是由他的遗迹联想起他的功业。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内容,谈谈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句的理解。本句的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一次落空。 - 26 -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甄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见山地阐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2)柳永《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将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放在一幅画面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苏轼在《定风波》中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仕途沉浮已处变不惊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今宵酒醒何处 (4). 杨柳岸 (5). 晓风残月 (6). 回首向来萧瑟处 (7). 归去 (8). 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受”“宵”“晓”“萧瑟”。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 ,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让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中。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有两成。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 的路上! - 26 - 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但是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 的星也就那么几颗。( )。身为家长,如果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快马加鞭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屡见不鲜 B. 揠苗助长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屡见不鲜 C 快马加鞭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层出不穷 D. 揠苗助长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层出不穷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研究机构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的孩子仅有两成。 B. 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仅有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C. 据研究机构调查: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有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仅有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就是在孩子塑造人格及“三观”时,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 B. 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对孩子人格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C. 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孩子塑造人格及“三观”时 D. 对孩子人格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应用“揠苗助长”。 - 26 -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是就两个事物而言,偏重于彼此距离越来越远;“南辕北辙”是就同一事物而言,偏重于行动和目的恰恰相反。语境指的是一些家长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上的错误做法,由此可知应用“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结合前面“银河星布”可知,此处应用“璀璨夺目”。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语境修饰的是“悲剧”,应用“层出不穷”。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二是“超过七成多”成分赘余,可删去“多”或“超过”;三是“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成分残缺,应在“科学家”前加“以”。 B项,“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 C项,“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成分残缺,应在“科学家”前加“以”。 D项,“超过七成多”成分赘余,可删去“多”或“超过”。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中,C项,将句子的状语“在孩子塑造人格及‘三观’时”放在句末不恰当,可排除。A项和D项,句子的重点在“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而不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与文段表达的重点不太吻合,可排除。 故选B。 【点睛】 - 26 -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下面是一则通知的主体部分,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我校将于10月20日举行诗歌朗诵大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比赛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音乐文件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概不接待。 【答案】①“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②“母校”改为“全校”;③“找一找”改为“提供”;④“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⑤“,其他时间概不接待”删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第一处“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比赛时的背景音乐”,“万事俱备”与后面的“急需……”自相矛盾,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句中的“母校”改为“全校”,因为是校团委发出通知;通知是书面语,因此句中的口语“找一找”改为“提供”;“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只需大家提供音乐背景,因此将“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不存在接待的事情。 四、文学常识题(6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 (3)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被后世诗家尊为“_____”。 - 26 - (4)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字长。《史记》是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苏武传》作者_________,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答案】 (1). 《狂人日记》 (2). 浪漫主义 (3). “诗圣” (4). “元曲四大家” (5).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6). 班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填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中,《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儒客大家。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时值暑期和旅游旺季,很多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迎来了大批参观者,可同时也成了一些人休闲乘凉的地方。不少人在大厅内席地而坐,还有些人脱下鞋子“解放双脚”。这些人理由五花八门:等同伴、快到中午了先吃点东西……但“外边太热”这点是一致的。 工作人员表示:“虽不禁止席地而坐,但如果有脱鞋、大声喧哗、躺卧之类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会过去提醒,绝大多数游客也会配合。” 对于游客来说,席地而坐有时是无奈之举。以记者体验为例,从北京的某一博物馆参观完来到另一个博物馆,不间断站立、行走约五个小时,已经非常热、疲惫。原本其中一个博物馆内设有休息座椅,但相对于庞大的参观人数,无异于杯水车薪。 - 26 -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据此作文,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博物馆该如何应对“火爆”的夏天 今年夏天,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较往年异常火爆:参观者多,休闲乘凉的人也多。那么这种蹭凉行为是否可取呢?人们参观累了,馆外又热气逼人,在凉爽的馆内歇歇脚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作为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来引导纳凉的游客。 每年暑假都是旅游旺季,许多人都把参观博物馆作为自己出游的不二选项。前来参观的有到此开阔眼界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也有渴求充实自己的成年人,以及充满情怀的老人。他们在博物馆一览丰富的展品,接触各类知识与文化的熏陶,这不正切合博物馆设立的初衷吗?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逃离户外翻滚的热浪,正可谓一举两得!即使那些以避暑为主要目的的游客,也能受到馆内良好氛围的熏陶与濡染,这或多或少有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人们选择到博物馆而不是商场来消暑,这种行为本身就含有对文化的倾慕与向往,又有何不可呢?博物馆之所以免费对公众开放,是因为它是文化服务机构,除了学习、教育功能外,也具备娱乐功能。因此只要没有影响到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就没有人能将游客拒之门外。 面对博物馆部分游客“席地而坐”“脱鞋”等不雅行为,请先不要急着批评游客。每年暑假都是参观高峰,博物馆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些临时座位供参观者休息呢?服务部门的管理本来就应该是动态的嘛!有椅子谁又愿意坐地下呢?是不是还可以在一些区域增加一些趣味互动项目?一方面可以调动游客兴趣,使他们能在乘凉的同时学习到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分散休息区的客流量,巧妙地解决人多座少的问题。 对于那些专门到博物馆蹭凉的少数人,他们也是博物馆的潜在服务对象,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掘他们的需求。如在休息区展出一些特色展品吸引他们的眼球。站在游客的角度想一想——来都来了,眼前有这么方便的参观机会,不去看看岂不可惜? 至于馆内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就要靠工作人员辛勤劳动来加大管理力度了。相信绝大多数游客都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博物馆向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每一位游客,博物馆工作的创新有其必要性,只有巧妙创新、及时应对新问题,达到启迪人们智慧和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双重效果,才能实现公益性开放博物馆的初衷——更好地服务于优秀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解析】 【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一、审读材料内容。 材料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博物馆里一些不文明行为以及类似乘凉情况的出现应该怎么办,大家看法不一。材料中涉及到博物馆和游客两方,应该从这两方的角度分析。 (一)博物馆角度 博物馆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一件件展品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向公众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以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的工作也要讲究创新性,视野要进一步拓展,不能只为进馆参观的游客服务。对博物馆来讲,那些专门前来纳凉的市民虽然不是参观的游客,但是他们却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如果博物馆能增加一些有趣的、好玩的、具有互动性的展览项目,有相当一部分纳凉的市民就有可能会被吸引过来,这岂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坦然接受公众乘凉也未尝不可。同时,置身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博物馆环境,既要营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更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细微之处和点点滴滴做起。这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培育优良的品质、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是乘凉休闲,都必须始终与文明相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游客角度。 市民在炎炎夏日寻找纳凉之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诸多不文明行为在博物馆频繁上演,不仅给其他参观者造成影响,给博物馆的正常运作秩序和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在外国友人面前划上了不光彩的一笔,给国人的素养和形象抹黑。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因为公共文明意识淡薄而发生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为此,无论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是乘凉休闲,不仅要遵守公共秩序,更要坚守社会公德,始终与文明相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审读题干要求。 本题作文题干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据此作文,阐述你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可以从分析原因入手,重点阐述具体的做法。要做到说理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参考立意: - 26 - (1)暑假期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骤增,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重视与渴望;(2)在博物馆内的公共空间席地而坐甚至脱鞋,显示出人们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3)博物馆暑期参观人数增加,而可供游人休息的椅子却没有相应增加,说明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4)天气炎热,政府还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为人们避暑提供方便;(5)恪守底线,公共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6)允许市民进入博物馆纳凉,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7)公民在公共场所失礼,其实源于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的缺失;(8)加强对入馆纳凉市民的管理和引导,维护好良好的公共秩序,让公共文化场所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结构示例: 文章开头可对人们到博物馆里蹭凉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们在馆内歇脚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博物馆如何引导那些蹭凉的游客。第二段可围绕论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人们前往博物馆的动机,指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参观者来到博物馆都或多或少会有所收获。接下来还可以分析博物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具有学习、教育和娱乐等多种功能,因此博物馆的大门应该对所有的人敞开。接下来第三段可以委婉地指出博物馆管理方面的不足——没有根据暑期参观者众多的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还可以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最后一段再一次强调博物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素材积累: 1、当然,对此类问题的发生,也不能一味苛责市民的涵养缺失,博物馆自身的管理示范和活动僵化也难辞其咎,所以,只有多方把控、馆民携手,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博物馆参观氛围:首先,加强宣传,让市民素养提起来。政府可以通过新闻、网络、流媒体等加强对个人公共场合举止的规范宣传,以例举的形式让市民了解哪些行为不能做,而博物馆也可以以参观须知的形式,通过LED屏、墙面标语、展板等形式对参观者进行提醒。其次,合理引导,让参观休息分开来。博物馆可以在场馆内设置专门的休息区域并告知市民休闲活动仅可在特定区域进行,分区而治、疏堵结合,既满足市民的休息需求也不至于影响正常的参观秩序,更好地履行其承载的服务使命。最后,创新思路,让文化展览活起来。博物馆可以依托自身馆藏内容同时结合新时期的民众需求,设置更多互动式、参与式的参观活动,如影音展览、3D体验等,更好地吸引民众眼球,增强参观感受。 - 26 - 2、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因为公共文明意识淡薄而发生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博物馆既是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公共场所,还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博物馆的举止行动,不仅体现了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而且对于提升现代化城市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持城市良好的环境和秩序,让文明浸润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特别是在博物馆这样重要的公共诚,更加尤为重要。 3、无疑,置身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博物馆环境,既要营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更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细微之处和点点滴滴做起。这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培育优良的品质、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是乘凉休闲,都必须始终与文明相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4、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