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2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实战演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2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实战演练

考点二 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 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 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 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 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 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 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 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 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 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 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 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 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 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 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 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 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 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 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 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 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 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 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 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 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 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 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 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 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 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 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 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答案】C 【解析】“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中生有。 2.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写人会死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 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 【解析】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 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④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⑤~⑦段,追忆怀 念母亲;⑧~⑨段,找到疗救方法。 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 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 “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 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 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 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解析】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 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 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 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 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