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一部语文自主检测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 26 -‎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 26 -‎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 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 26 -‎ ‎“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 “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 “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 “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D 3. B ‎ ‎4.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 ‎5. 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③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坚持博杂读书,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原文“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 C项,“《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选项缩小了范围。‎ D项,“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关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作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 故选A。‎ ‎【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原文“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 A项,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B项,说的是“残缺的艺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C项,说的是“美的残缺”,与残缺产生美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D项,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材料二共分为4段,其中第1段为总说,提出观点,主要说的是“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设置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第2-4段为分论,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3-4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就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释原因。这样形成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5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牽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 26 -‎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 26 -‎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時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 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 26 -‎ C. 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 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 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 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 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8. 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 ‎8. 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 ‎9.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解析】‎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欣赏对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错在“没有女演员”。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分析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塑造的方法等方面。本题考到了结构上蓄势,手法上采用对比,对音乐的描写方法。‎ C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信积极”、“追求进步”、“勇敢无畏”等角度概括汪可逾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她 的言谈举止,列举具体的事情进行分析。例如,“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小说中的汪可逾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这表现了她是一个自信、积极的女学生。“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这表明她积极追求进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概括为: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据此,本题从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 26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也就是要分析小说或者重要情节的作用,这就要从情节本身、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手法的使用、主题的设置等方面回答。阅读小说,找到文中对汪可逾的演奏的描写的语段,结合上述所说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由此可见,内容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结构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可见,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综上分析,本题从三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 - 26 -‎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夫贯高等谋反,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欲以身死之。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_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日:“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数年,叔以官卒。‎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B. 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 26 -‎ C. 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D. 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文中指高祖对赵王傲慢无礼 B. 髡钳,古代的刑罚,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颈叫“钳”。‎ C. 孝文帝,是用谥号来称帝王,谥号是人死后给予褒奖的称号。‎ D. 顿首,即叩头,头叩地而拜,文中指田叔对孝文帝非常尊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叔刚直清廉,素有贤能。他为人严苛廉洁,喜欢结交有德望的人。后经赵午举荐,被任命为郎中,得到赵王赏识。‎ B. 田叔忠肝义胆,无惧生死。赵王属下刺杀高祖不成后,朝廷下令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田叔毅然追随赵王至长安。‎ C. 田叔思虑缜密,体贴君心。他查清梁王有罪的事实,又给皇帝提供妥当建议,使皇帝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D. 田叔智慧理政,灵活处事。他初为鲁相时,为袒护鲁王,惩罚了状告鲁王的百姓,使鲁王主动偿还百姓财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14. 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2)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查办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详细事实,回朝回复皇帝。 ‎ ‎14. ①在朝廷下令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时,孟舒却至死追随赵王。②匈奴侵扰边疆时,孟舒知道士兵疲惫,不忍心对士兵发号施令。‎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句中,“与语”意思是“跟他们谈话”,语意完整,前后需要断开。“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中“毋能出其右者”是陈述“汉廷臣”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尽拜为郡守”中,“拜”的宾语是“郡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谥号是人死后给予褒奖称号”解说错误,谥号有褒有贬。‎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D项,“为袒护鲁王,惩罚了状告鲁王的百姓”分析错误,田叔惩治告状的百姓,是为鲁王立威,同时也为了感化鲁王,令其归还百姓的钱财。‎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会,恰好;发觉,被发觉;诏,下诏。‎ ‎(2)案梁,到梁国查办这个案件;具,俱,都;还,回朝。‎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 - 26 -‎ 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概括:‎ ‎①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在朝廷下令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时,孟舒却至死追随赵王。由此可知,孟舒对赵王的忠心,是一位长者。‎ ‎②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匈奴侵扰边疆时,孟舒知道士兵疲惫,不忍心对士兵发号施令。孟舒爱护士卒,士卒也都敬爱他。‎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译文:‎ - 26 -‎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为人刻峭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愿被囚系。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汉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厚长者吗?”田叔回答说:“臣哪里能够知道!”皇帝说:“先生是长者啊,应该能够知道。”田叔叩头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 贯高等人谋反,皇上下达了确切明白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头发颈带刑具,跟随赵王张敖到他要去的地方,想要为他效死。匈奴王冒(mò,墨)顿(dú,读)刚刚征服北夷,又来我们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回答说:“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 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田叔刚刚到任,一百多位百姓主动找他,指责鲁王夺取财务的事情。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几年后,田叔在鲁国相国的任上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官秦中二首① (其一)‎ 袁枚 十年辞阙竟重还,一檄文书又赴官。‎ 双履凫飞②朝汉远,五羊皮③少入秦难。‎ 歌声旧爱伊凉④听,山色新添华岳看。‎ 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 - 26 -‎ ‎[注]①袁枚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外放知县,后辞官定居随园。因家中拮据,乾隆十七年再次出山,被分发陕西候补官缺。此诗即作于赴官陕西的途中。②凫飞:汉王乔典故,传说王乔有仙术,每月初一、十五乘双凫朝见皇帝。③五羊皮:春秋楚人百里奚为虞大夫,虞亡,为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赎他,用为相。④伊凉: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竟”和“又”二字表现了作者因生活所迫而复出为官的深深无奈。‎ B. 颔联运用的两个典故准确贴切,符合诗人赴官实际,突出路途的遥远艰难。‎ C. 诗人听说关中名胜古迹众多,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 D. 本诗在叙述方式上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相近,都用诗人自述的形式。‎ ‎16. 诗歌颈联描述了诗人赴官途中的所见所闻,请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答案】15. C 16. ①表现了作者对秦中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的喜爱,能含蓄形象地表达出到秦中为官的欣慰。②与上联叙写行程艰难形成转折,使情感不拘于无奈忧愁;为下联写立志为官秦中做情感铺垫,让情感转变更加自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错误,“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因为诗人前往的地方是汉唐故都长安,不禁豪情奔放,而发出“男儿须到古长安”的感慨,而不是“要到长安游历赏玩”。‎ 故选C。‎ ‎【16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此诗即作于袁枚赴官陕西的途中。此时的袁枚对赴官还抱着喜悦和憧憬,因所前往的地方是汉唐故都长安,不禁豪情奔放。辞阙十年,重返京城;一檄文书,分发陕西。叙完赴官秦中的缘由,再借“凫飞”和“五羊皮”两个典故写自己前往秦地上任,离京城越来越远,离秦地越走越近。随着离秦地愈近,诗人的心情也愈发忐忑。诗人因养家的压力需再次出山做官,而又畏惧做官繁难向往自由的矛盾心绪流露出来。但毕竟能够赴官秦中还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诗人想到自己以前喜欢的伊、凉曲调就是出自盛唐时期的长安,这次去秦地一定可以大饱耳福;又想到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去秦中赴任,可以饱览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色。更令人欣喜的是传说关中胜迹如云,可供游赏,诗人不禁发出如此的壮哉豪言:“男儿须到古长安!”袁枚运笔如画,流动着诗人感情的波涛,隐含着赴任秦中的向往愉悦气氛。尤其是尾联“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脍炙人口,成为历代咏长安的名句。“歌声旧爱伊凉听,山色新添华岳看”,意思是自己以前喜欢的伊、凉曲调就是出自盛唐时期的长安,这次去秦地一定可以大饱耳福;去秦中赴任,可以饱览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色,含蓄形象地表达出到秦中为官的欣慰。结构上与上联“双履凫飞朝汉远,五羊皮少入秦难”叙写的行程艰难形成转折;同时为下联写立志为官秦中做情感铺垫,让情感转变更加自然。‎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遐思。‎ ‎(2)《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江畔何人初见月 (2). 江月何年初照人 (3). 天生我材必有用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5). 相顾无言 (6). 惟有泪千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畔”“初”“材”“复”“惟”,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6 -‎ 我的故乡在贛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 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喧嚣的人群; ( ① ),它有叮咚的流水,有黛色的群山,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傲立寒冬。一到春天,茶山上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父辈们踏着露水,迎着朝霞,采摘茶树新出的嫩芽。每逄周末,我们一群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采摘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四十斤。在当时,四块钱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 了不少乐趣;而农人 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离开故乡已经有几十年的光景,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 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然而,辛勤和辛劳从那时起就已经融化到我的血液里了。现在,我要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 ②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浸润 增加 得天独厚 少不更事 B. 浸染 增添 与生俱来 少不更事 C. 浸润 增添 与生俱来 不谙世事 D. 浸染 增加 得天独厚 不谙世事 ‎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排比 拟人 借代 B. 夸张 对偶 比拟 C. 借代 夸张 比拟 D. 拟人 排比 对偶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 C 19. D ‎ ‎20. ①但它又是富硕的②滋养了我的精神(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1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①空,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这里是形容土地都渗透着红色文化,故应选用“浸润”。第②空,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增添:添加,加多。这里是说“茶山给我们苍白的生活添加了不少乐趣”,可见不是在原有的乐趣上再增加乐趣,故应选用“增添”。第③空,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与生俱来:表示个人的特别、不可替代性,一生下来就是如此。这里是说“农家人的勤俭生活态度”一生下来就是如此,不可替代,不可更改,故应选用“与生俱来”。第④空,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不谙世事: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上的种种事情没有了解,缺乏社会经验。这里用来形容少年懵懂的岁月,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人情世故,故应选用“不谙世事”。‎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明白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本题中,文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如“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是它们滋养了我的精神”;有排比,比如“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喧嚣的人群”“ 它有叮咚的流水,有黛色的群山,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傲立寒冬”;有对偶,比如“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等。‎ 故选D。‎ ‎【20题详解】‎ - 26 -‎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第(1)空,前面的句子先总说“它是贫穷的”,后面又具体阐释了“贫穷”的表现:“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喧嚣的人群”,根据空格前的分号和与前文相似结构的后文“它有叮咚的流水,有黛色的群山,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傲立寒冬”,说明此处应填写一个与“它是贫穷的”意思相反、结构相同的句子。因此,应填“但它又是富硕的”。第(2)空,根据前文“我要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和空格前的“是它们”,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具体地阐释感谢那段岁月和土地的原因的句子。根据后文“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可知“那段岁月和土地”带给我的是精神财富方面的收获。所以这里应填写“滋养了我的精神”或者“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电视直播带货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②但它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③强调对“场景”的搭建、参与感的营造,④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⑤为观众能够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消费体验。⑥而且,电视台与各大社交媒体及电商平台强强联合,⑦实现了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跨屏联动。⑧不仅是媒体融合的探索尝试,⑨更是扩内需、促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益举措。‎ ‎【答案】②搭配不当。“秉持”改为“采用”或“模式”改为“理念”;③结构混乱。删去“对”或在“参与感”前加“对”;⑤语序不当。“能够”应在“为观众”前;⑧成分残缺。“不仅”前加主语“电视直播带货”。‎ ‎【解析】‎ ‎【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②动宾搭配不当。“秉持”不能与“模式”搭配,可以把“秉持”改为“采用”或着把“模式”改为“理念”;③介词“对”的位置不当,造成了结构混乱。可以删去“对”或在“参与感”前加“对”;⑤语序不当。“能够”应在“为观众”前;⑧成份残缺,缺少主语。可以在“不仅”前加主语“电视直播带货”。‎ ‎22. 小说常常借助诗意场景来营造意境,刻画人物,增强文本的诗意。请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个诗意场景进行鉴赏。要求:符合作品内容,语言简洁,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情投意合,想干一番事业。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他们在桃园准备好祭品,焚香跪拜,结为生死兄弟。展现了他们忠肝义胆、患难相随,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责任和担当。‎ 示例二:“宝钗扑蝶”。蝴蝶迎风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蝶在前面飞,她在后面追。她顾盼生辉,时而穿花渡柳,时而屏住呼吸,凝神静气地俯身靠近,意境优美,展现了少女在青春时期天真活泼的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该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来考查的时候,仅仅是考查对名著情节、人物特点等识记能力,现在的考查上升到鉴赏的程度,无形中加大了难度。 题干要求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个诗意场景进行鉴赏,解答此题需要明白“诗意场景”的内涵。“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简单说就是给人以美感的场景。鉴赏的角度就是“营造意境,刻画人物,增强文本的诗意”。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宴长江曹操赋诗”“三十七回中描写隆中景物”等场景都比较诗意。《红楼梦》中的“宝黛读西厢”、“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踏雪”、“湘云醉卧”等场景都比较诗意。鉴赏的时候要先简述一下诗意的场景,然后点出这样描写有什么的效果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21日,重庆潼南区米心镇8名小学生结伴至附近河滩玩耍,期间1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其余7名学生前去施救,一并落水。6月22日,经全力搜教,8名落水青少年全部被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 事故发生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7名学生前去施救,不幸遇难,体现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7名学生自身没有施救能力而去施救,不幸遇难,造成更大的损失,不值得提倡;还有人认为,8名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学校和家庭安全教育欠缺。‎ - 26 -‎ ‎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在班级内交流。‎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安全教育不能流于纸上谈兵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安全教育不能流于纸上谈兵”。‎ 近日,重庆市潼南区发生一起8名小学生到童家坝涪江河一宽阔河滩处玩耍,一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旁边七名学生前去施救,造成8人同时遇难的惨痛事件。‎ 如果从传统观念来看这起1人落水,7人相救,8人均遇难的事件,似乎可以说是爱心发扬、舍己救人的优秀传统在这些孩子身上的体现。但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讲,未成年人没有救援义务,也没有救援能力,而如此结果,则是安全教育的悲哀。‎ ‎8名小学生同时遇难,相关家庭该是多么悲痛!社会更应从这起悲剧中吸取教训。酷暑已至,人们周末相聚水边乘凉避暑本是常情。但是8名小学生在没有成年人陪同的情况下到江边玩耍,明显缺乏安全意识。同时,这群小学生更缺乏救人与自救方面的常识。一名小学生不幸落水后,同行的小学生本应尽可能地呼救、报警寻找成年人帮忙。但由于缺乏常识,他们忙乱中下水施救,结果不仅没能救人,还一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没有安全意识,缺乏安全知识,这不仅是上述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更是许多地方中小学生面临的现状。每一年媒体报道的未成年人溺水身亡事故都不在少数,且与上述悲剧类似的事件不止一起。悲剧之所以一再发生,是因为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一直停留于纸上谈兵,学生没有获得感,难以入脑入心。据一些基层教师、家长反应,不少学校的安全教育就是老师发通知、家长填回执,上面写的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谈,往往被各方忽视。学生真正需要的案例教学、急救知识等真正管用的安全教育内容,往往在教育体系中付之阙如。‎ 安全教育不是小事,更不是简单的事,而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必修课。在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且注重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十分接近现实危险的模拟环境中获得教育,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未成年人生命本就脆弱,如果因为教育上的疏漏酿成事故,将是每个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 26 -‎ 面对这起事件发出的警示,社会有关各方应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家校联合,细化安全教育;还是为父母陪同创造条件,必要的措施必须加强,必须让未成年人尽快补上安全教育这门课。作为学生的我们更要树立安全意识,认真上好安全教育课,为自己负责。‎ 希望开始暑假的千万少年儿童,每一个都能在新学期安全归来!‎ 谢谢大家!‎ 高二一班XXX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审题:这是一则时评材料,材料有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叙述主要事件:重庆潼南区米心镇8名小学生结伴至附近河滩玩耍,期间1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其余7名学生前去施救,一并落水,造成8名学生遇难。第二段是针对该事件的不同评论,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施救的性质看,肯定施救学生见义勇为的精神;二是从行为结果看,损失重大,不提倡;三是从原因层面指出学校和家庭安全教育欠缺的问题。三种评论侧重的角度不同,关注的层次也不同,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和挖掘,也可以综合三个方面整体剖析事件的因果。不管选择哪一种角度,这是一种时评文,关注的话题中心是“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考生写作时首先要就事论事分析评论,不能抛开材料写作;还要注意发言稿任务要求,明确班内交流的写作情境。‎ 参考立意:(1)见义勇为,也要量力而为(2)家校合力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3)创新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素材:‎ ‎(1)应该看到,学校通知到位,家长尽到责任,在减少学生出现溺亡事故上必不可少。但近年来年年出现溺亡事件,显然光靠一纸通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究其因,一到暑假学生们离开学校,放飞自我,家长不可能天天陪着孩子,步步盯着孩子,时时看住孩子。如果说城里孩子还有各类培训班可上,农村孩子则基本上属于无拘无束的状态。‎ ‎(2)有关通报也分析称,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这些情况值得深思。‎ ‎(3‎ - 26 -‎ ‎)以多发生在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为例,有关部门能否对此类区域进行必要的管治?比如除了游泳危险的警示牌外,尽量设置栏护网。再以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为例,可否辟出专门区域供孩子学习、生活,让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度过暑假?‎ ‎(4)无论对农村孩子还是对城里孩子,学校都要真正加强行之有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警惕意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求生技能。开展形式多样、且易于为孩子接受的防溺水知识普及、溺水风险警示教育,这是不可或缺的一课,应尽快补上。‎ ‎(5)1人落水、7人去救,结果一并落水身亡的悲剧,也引申出对传统“见义勇为”观念的反思。未成年人在体能、认知、力量等方面远逊于成年人,救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这种见义勇为,并不值得鼓励。类似的是,没有专业技能的人在一些情况下救人救灾,同样也得不偿失。见义勇为也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当自己没有能力时,可以用其他方式参与,如拨打110、119,或者大声呼救、立即向附近的成年人求救等。‎ ‎(6)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救人,才是值得提倡的做法。安全知识是救命的知识。当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被未成年人所知晓,也被父母、教师等相关人群熟悉之时,当这些原则能被所有人理解并付诸行动时,类似8名孩子遇难的悲剧才有可能避免。‎ 结构示例:《安全教育不能流于纸上谈兵》,发言稿。开篇简引材料,“造成8人同时遇难的惨痛事件”突出严重后果;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分析教训,指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没有安全意识,缺乏安全知识;联系类似事件,分析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一直停留于纸上谈兵,学生没有获得感,难以入脑入心;结合国外安全教育的方式、内容创新的案例,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尾扣题,发出呼吁。‎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