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银川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卷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 课内部分(共 23 分) 1. 下列各项中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gě)争流 颓杞 揕.击(zhèn) 微夫.人之力(fū) B. 提.秦王(dǐ) 赁.屋(lìn) 睡眼惺忪 鲰.生(zōu) C. 火钵.(bó) 长歌当.(dāng)哭 秋毫无犯 百余骑.(jì) D. 逢.孙(fénɡ) 彳. 亍.(chìchù) 嗔目视之 殒身不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 项,杞-圮,“杞”读音为 qǐ,没有“颓杞”一词;微夫(fú)人之力,“夫”是“那”的 意思,应读二声。故 A 错。 C 项,火钵(bō)。这容易受日常生活读音影响,应准确识记;长歌当(dàng)哭。故 C 错。 D 项,逢孙(pánɡ),在这里是古代的姓氏,应读 pánɡ;嗔-瞋,瞋目视之,是用眼睛看,故 应是“目”字旁。故 D 错。 故选 B 项。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 A. 樊於期乃前.曰 B.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C. 此其志不在小. D. 吾得兄.事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东”为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句意为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晋国)的边境。 - 2 - A 项,“前”是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句意为樊於期于是上前说。 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句意为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汜南。 C 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这是他(指刘邦)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D 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为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故选 D。 3. 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毋从俱死也 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⑦是寡人之过也 ⑧沛公安在 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 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 ①⑨/②⑧/③⑤/ ④⑥/⑦⑩ C. ①/②⑧/④⑥/⑦⑨⑩/③⑤ D. 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 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①⑨是被动句;②⑧是宾语前置句;③⑤是 省略句;④⑥是状语后置句;⑦⑩是判断句。所以选 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4.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寡、孤 寡。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中“传”不同于“志”“记”,“传” 是解释经文的著作。 C. 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位。 “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西向侍。 D. 大(dà)夫,古代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 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 3 - B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是错误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 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故选 B。 5. 名篇名句默写。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满载一船星辉 (4).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5).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6). 终已不顾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重点字有:“浅”“斑斓”“遂”“已”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6. 课内翻译。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如今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 (2)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购:悬赏,重金购求;金,当时以铜为金,此处可直接翻译为“金”;“秦王 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2)所 以,之所以……是因为……,用于引导一个原因;出入,偏意复词,此处偏意于“入”,进 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之,主谓间取独,可不译。 课外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4 - 材料一: 法国参议院以 62 票赞成、1 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 从 2018 年 9 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 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 该法案旨在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使用任何与手机相关的设备,除非是出于教 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参议院还决定将该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 高中。 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 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 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 此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 堂,或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8 月 1 日) 材料二: 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 妥善管理呢? 学校也“有苦难言”。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 手机进课堂,要求孩子自觉上交手机。“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 并且,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此外, 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 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学校探索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扎眼新闻也屡屡出现。比如有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 蔽仪,结果导致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如果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上交,一旦被 发现就要销毁,结果引来一边倒的谴责,甚至遭到家长索赔…… “还有学生和家长搬出‘物权法’,控诉学校无权剥夺手机的使用权。”长沙市一位中 学班主任说。 “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叶老师表示,“手机,尤其是 智能手机,并非低龄学生上学的必需品;而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 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 (摘编自《三湘都市报》,2018 年 9 月 27 日) - 5 - 材料三: 材料四: 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 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 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 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不少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手 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一旦离开手机,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 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美国乔治敦大学肿瘤中心主任说:“我们最新的研究,连同以前的研究,都表明打手机 会增加罹患脑瘤的潜在风险,特别在青少年方面。”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 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 11 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 1 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 风险。 (综合摘编自《临床肿瘤学》等杂志)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国参议院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 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 B. 家长对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手机管理存在抵触的情绪,这 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手机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 C. 材料三表明,2014 至 2017 年,使用手机聊天的比例持续下滑,使用手机学习的比例连年 上升,但不能据此判断学生的手机使用日趋合理。 D. 部分青少年患有“手机中毒综合症”,他们以手机为其生活中心,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在 - 6 - 情绪方面出现极端变化,如抑郁寡欢、紧张焦虑等。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有其弊也有其利,因此不必完全禁绝, 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 B. 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 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 C. 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手机交际功能相对弱化, 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正在日趋强化。 D. 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一立场在当 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机构已经达成了共识。 9. 以上材料中,政府部门、学校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D 9. ①政府部门: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 全面发展。②学校: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引导学生 合理使用手机。③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 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 题 A 项,“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于文无 据,根据材料一中第一段表述“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 定”可见法案已将处置权交给学校,并非“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 了一定隐患”这一观点原文并无相关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 D 项,“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 - 7 - 校园使用手机”,表述错误,不合文意。材料一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 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 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 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介绍了法国等西方国家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 校园或课堂;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合肥市某一高中高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表明学生 手机使用不合理,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材料四介绍了青少年长期使用手 机的危害,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而材料二则不同,只是介绍了学校和家 长对孩子带手机进学校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据以上分析可见,并非四则材料“都”旨在强 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 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 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关于政府部门的关注,考生应结合材 料一分析,文本中“法国参议院以 62 票赞成、1 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 机禁令的法案,从 2018 年 9 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 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学 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根据文本“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 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 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可知,政府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 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校对此事的关注;考生可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材料二中“孩 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可见学 校应该“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根据家长存在的困惑,如“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 善管理呢?”,可以得出学校应该“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根据材料三反映 的学生主要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很少用手机学习这一现象,可概括出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合 理使用手机”。材料四涉及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文本中“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 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 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 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 功能失调等”,可见医学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充分的调查;文中“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 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 11 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 1 个小时,将会 - 8 - 增加患脑瘤风险”,这些文字也表明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 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 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 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 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沙抬头看着太阳 马慧娟 ①老沙蹲在田埂上不肯回家。中午的太阳在天空像个大火球,烤着他,也烤着他的玉米。 他的脑门上全是细密的汗珠,多了就汇成一滴,顺着鼻尖、下巴滴到脚下的土地里。老沙脸 上被汗拉出一道道印记,像一条条弯曲的小河。 ②玉米底部的几片叶子已经枯黄,顶部的叶子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干旱让它们拼尽最 后一丝力气仍然不能避免枯萎。 ③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着玉米无精打采,他的眼睛湿了。他是个勤快的 农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会亏待人。 ④自从搬迁到这个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劳动是别人的两倍。第一年地不平整, 别人都凑合着种,老沙不,他叫了辆铲车把地整了一遍,然后平铲车铲出的壕沟又忙了半个 月,结果种出的玉米还不如别人家的。 ⑤第二年,别人还是按原来的方式种,老沙却种起了覆膜玉米。七月高温,覆膜的地非 但没保墒,地表温度还比没覆膜的地高,把玉米差点烧死。老沙急了,不眠不休在地里撕薄 膜,一时成了别人的笑话。等秋收,玉米又一次不如别人家的好。 - 9 - ⑥近两年流行拿平地机平地,老沙又平了一遍地,把所有的农家肥集中到地里,又换着 花样给地里上化肥。别人的地锄一遍,他骂着让家里的老婆儿子锄两遍;别人都用化肥车推 化肥,他把化肥一把一把丢在玉米跟前,再拿铁掀铲土埋掉。他就不相信,他如此实诚地对 待土地,土地还能亏了他? ⑦但是现在呢,脚下的土地干得快裂开口子了,急得他想用流出的汗、滴下的眼泪拯救 一棵玉米。抬头看着天空,太阳面无表情,云彩也躲得没有一片。 ⑧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儿子说他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 土地上。他暴怒:不种地你吃个啥?!儿子说:好多人不种地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没见饿死一 个,你就知道守着你的地,你守着,反正我不管了。老沙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说:你给我 滚,不要再回来! ⑨老婆和一帮女人去温棚上摘辣椒了,一个小时六块钱。天没亮就走了,棚里温度那么 高,一上午挣个二三十块钱有什么意思?可没这二三十也不行啊。老婆十天半个月也能给他 几百块,要买农药,要买化肥。老婆今年都没有给她自己买二件衬衫,想到这,老沙有点怨 恨脚下这片土地了,它怎么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呢? ⑩老沙被太阳晒得头晕,看着远处,大地似乎要着火了一样,翻腾着阵阵热浪。他听见 有人喊他,一回头,老婆找来了。老婆头巾上还残留着几片辣椒叶子,衣服后背一片汗渍, 眼睛有些失神。 ⑪老婆抱怨他,这么热的天不在家待着跑出来干吗?老沙哼了一声不愿意回答。老婆看 着低头耷脑的玉米,重重地叹口气,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田埂上,陪着 玉米一起晒着。 ⑫老沙的电话响了,掏出来一看,是儿子打来的。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 眼接通了,儿子问了一圈家里的事情,然后又问:玉米咋样?电话在免提上,老沙是能听到 儿子的询问的,他一下子眼睛湿了,好像受人欺负的小孩看见大人了。 ⑬儿子继续安慰,玉米已经那样了,让他们不要再难过了,老话说,犁得细,磨得光, 真主不慈悯没指望。他在外边已经找到活了,让老沙不要担心,干到年底,一定比玉米的收 成好。 ⑭老沙又一次抬头看着太阳,太阳仍旧面无表情,想着儿子在外面每天顶着太阳要干十 个小时的活,老沙开始后悔打了儿子一巴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7 期,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10 - A. 小说前两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土地的干旱, 又表现了农民老沙的辛苦与焦急。 B. 老沙总是勤快、实诚地对待土地,却多年收成不好,儿子不愿同守土地,选择出门打工, 体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C.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外出打工的儿子来电,“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 一眼”,就体现了老沙的不善表达和老婆的不满。 D. 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质朴, 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 小说第③段和第⑫段两次写到老沙“眼睛湿了”,请分析他这两次流泪的原因。 12. 小说以“老沙抬头看着太阳”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10. C 11. 第一次是因为长时间天气干旱导致玉米枯萎,老沙心疼而流泪。第二次 是因为听到外出打工的儿子询问家里玉米的情况,老沙为自己辛苦劳作却没能换来好收成而 感到委屈,同时也为儿子对自己的关心而感动。 12. ①这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写出了老沙因土地干旱而产生的 焦急、无奈的心情;③深化主题,突出了老沙对土地的深厚感情;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 读兴趣。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项,“不善表达”错,结合文本内容“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儿子说他 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土地上”“老婆看着低头耷脑的玉米,重重地叹口气,也不 知道说什么好了。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田埂上,陪着玉米一起晒着”分析可知,老沙和儿子理 念不同闹着情绪,加上庄稼现状不好,写出了老沙难过复杂的内心。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玉米底部的几片叶子已经枯黄,顶部的叶子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干旱让它们拼尽最后一 丝力气仍然不能避免枯萎。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着玉米无精打采”,长时间 天气干旱导致玉米枯萎,老沙心疼而流泪。 “老沙是能听到儿子的询问的”,听到外出打工的儿子询问家里玉米的情况而感动;“他一 - 11 - 下子眼睛湿了,好像受人欺负的小孩看见大人了”,老沙为自己辛苦劳作却没能换来好收成 而感到委屈;“儿子继续安慰,玉米已经那样了,让他们不要再难过了,老话说,犁得细, 磨得光,真主不慈悯没指望”,为儿子对自己的关心而感动。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 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老沙抬头看着太阳”,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 着玉米无精打采,他的眼睛湿了。他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会亏 待人”,写出了老沙因土地干旱而产生的焦急、无奈的心情。“自从搬迁到这个地方,他在 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劳动是别人的两倍”“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儿子说 他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土地上。他暴怒:不种地你吃个啥”,突出了老沙对土地 的深厚感情。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 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 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 太傅曰:“请入,图之①。”……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 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 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 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 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 - 12 - 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 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造.焉 造:到……去 B. 却.行为道 却:退 C. 所善.荆轲可使也 善:交好,友善 D. 愿足下急过. 太子 过:超过 1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15.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 同。 B. 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C. 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 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16.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答案】13. D 14. D 15. B 16. ①既想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 - 13 - 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②燕太子丹眼看秦国将要消灭六国,军队已经临近易水,担心灾祸就要到来,为这件事很是 忧虑。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 项,“愿足下急过太子”中“过”如解释为“超过”,既不合语意,也不合常情。从文中来 看,这句话是田光对荆轲所言,让荆轲马上去见太子,句中的“过”应是“拜访”。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 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 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臣”“骐骥”“一日”“其”“驽 马”“之”,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闻”意思是“听说”,听说的内容是 后面骐骥的表现,如断成“臣闻骐骥”,意思就变成“我听说骐骥”,故排除 A 项、C 项。 且“盛壮之时”是指“骐骥”;“其衰”的主语是“其”,其“骐骥”,而“驽马……”的 主语是“驽马”,这是两个句子,故应断开,且“也”是句末语气词,故排除 B 项。 这段话句意为: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 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B 项,“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太子只亲自拜 访了鞠武,文中说“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田光又对荆轲说“愿足下急过太子”, 由此可知,田光和荆轲应是去拜访太子。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肆”,扩大;“封”, - 14 - 边界;“阙”,侵损;“焉”,哪里。 ②“且”,将要;“兵”,军队;“以”,同“已”,已经;“临”,靠近,接近,临近; “至”,到来;“患”,担心,忧虑;“之”,代词,这件事。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 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鞠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 鞠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 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 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先生,他的智谋 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 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 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 请教说:“燕、赵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 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 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 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 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 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 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 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 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 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 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 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恨 别① 杜甫 - 15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 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 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 应。 C.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 举动,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 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8. 这首诗的题目是“恨别”,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答案】17. C 18. 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胡骑 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 听到河阳连战告 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C 项,“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是错误的,应是委婉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散文首句写到“洛城一别四千里”,意思是作者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 - 16 - 四千里之遥,写出了作者远离家乡,并且离家之远,这是“恨”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句写到 “胡骑长驱五六年”,意思是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写出了战乱的 久远,这是“恨”的第二层含义。二、三联写到“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 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意思是草木由青变衰,作者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 在江边渐渐老去。作者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写出了兵 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这是“恨”的第三层含义。尾联写到“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意思是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 下幽燕。写出了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这是“恨”的第四层含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_____的社 会历史画卷。3000 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 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 迁表现出髙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 还是“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 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 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 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 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 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天衣无缝 B. 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滴水不漏 C. 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D. 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 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 - 17 - 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 独特的叙事脉络。 D. 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 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 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 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答案】19. D 20. B 21. C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 相矛盾。 第一空:“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 切齐备。根据语境“《史记》体大思精”,第一个横线处填包罗万象更为贴切。 第二空:“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 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或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世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起伏 跌宕”这一语境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用波澜壮阔。 第三空:“独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 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后文“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知,第三个横线处应用独具慧眼。 第四空:“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滴水不漏” 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两者适用对象不同。根据后面“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 统一”这一语境,第四个横线处应用天衣无缝。 分析可知,D 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 D。 【20 题详解】 - 18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A 项,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 C 项,中途易辙,“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主语应是“人物传记”。 D 项,成分残缺,无主语。 故选 B。 【21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的照应关系,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 B、D 两项; 根据下文“合传是以类相从……”叙述结构,补写的语句应句式一致,可排除 A 项。 故选 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 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 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 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 内容重复。 22. 对联体广告是指用对联的形式创作的广告。作为广告形式的对联自古有之,古代商店门口 的“楹联”,就是宣传商品的广告方案,如“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酒馆楹 联)。下面是古代两幅药店门口对联中的用语,顺序已经打乱,请根据提示重新组合补写成两 幅对联。(用语不得遗漏) 架上 懒病 不惜 心灾 药生尘 不能治 怎可除 除世上灾 治天下 病 (1)上联:只愿世间人无病,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天下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世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惜架上药生尘 (2). 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 (3). 世上人除世上灾心灾 怎可除 - 19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 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 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1)结合“世间”“人无病”分析,下联应该用“架上”“药 生尘”等,选用合适的词语,对出下联即可。(2)结合“懒病”“心灾”“不能治”“怎可 除”“除世上灾”“治天下病”分析,把词语分类,“懒病”“治天下病”“不能治”为一 类,“心灾”“怎可除”“除世上灾”为一类,调整语序,对出对联即可。 【点睛】对联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 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联末 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 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 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复。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 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 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 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抒情、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②字数不少于 800 字;③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 【答案】例文: 我还是我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后花园,当我们感到烦忧或困惑时,打开后花园,里面春光明 媚,行云流水,里面搭着逍遥桥,流着忘忧泉,飞着天堂鸟。走进里面,让心灵放飞…… ——题记 清晨,被包裹在狭窄公交车上的我,穿梭于薄暮下的围城之中。不管是凄风冷雨的深秋, 还是阳光明媚的暖春,我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有无数次了。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 我竟觉得脚步沉如千斤,仿佛脚下穿着的不是运动鞋,而是一双铁鞋。我走在辽阔无边的磁 - 20 - 物中,寸步难移。 大概是受了早上那件事的影响吧!得知被认为是稳坐宝座的我,被挤下了英语导优班的 名列,顿时感觉如五雷轰顶,辉煌一下子离我远去。我的心,仿佛进入了深秋季节的树林。 我就像是正在捡起落叶的那个人,在苦笑着怀念那逝去的青翠。失败的人啊,你的内心里该 贮存有多少苦楚? 我无力地走着,路仿佛格外漫长。突然,一束强烈的阳光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努力睁 开眼来,才发现眼前竟是多美的一景啊!太阳挣扎着想逃脱于地平线的束缚,那是一种不愿 服输的性格啊!在阴云的笼罩下,太阳的光芒逐渐消失,取代它的只是令人恐惧的阴影。难 道太阳还是无法战胜那无边的黑暗势力?然而,我想错了,一缕缕微光再次展现出来,“皇 天不负有心人”,它拼命地履行着那份执著,然后阳光洋洋洒洒地照向每一个角落,阴云屈 服了! 我顿时醒悟了过来,自己的境遇和这景象不也如此相似吗?原来自己不过是那没认识自 己的年轻人。有一个年轻人常常埋怨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哲人便告诉他:“你能把地 下的那一粒沙捡起来吗?”“这当然不可能!”青年人鄙夷地说。“如果地下是一粒珍珠, 你还会担心捡不起来吗?”青年人明白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这就是自己,真实的 自己。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却依然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的自信面对人生,我是不是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真感谢那次我走进了自己的后花园,叩问了我,读懂了我,并找到自己内心那个隐秘的 答案。 阳光明媚,春花如潮!一样的我,头顶着变幻的日月星辰,奔着脚下不停的步履,带着 自己的特殊感悟,在属于自我的道路上奋勇追逐……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题干提示语中的“渺小”和“重要”充满了思辩意味,审题和立意时如果拘限于此,就会无 所适从。“读我”是个动宾短语,“读”的内涵可理解为“品读”、“审视”“扪心自问” 等意思;“我”字限定了写作对象,写作中,可写真实的自我,可写他人的自我,也可写事 物的自我,但必须是第一人称,如果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写真实的自我应该是最切题的。 “读我”即审视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能准确读出“我”的存在具有二重性:既渺小,又伟 大;既是普通的,又是独特的。在“读我”的过程中,透出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辨。可写“我” - 21 - 的存在无足轻重,不必在乎自我,但是再渺小的存在自有它的价值,因为海水的浩淼是由无 数渺小的水滴汇聚而成的,所以,虽然无关紧要,却不可自轻自贱;也可写“我”的存在不 可替代,应该看重自我,个体虽微不足道,但“我”的消失,世界也便失去存在的意义,“我” 虽是普通的一员,但条件许可,“我”有可能影响周围的一切。文章可以写读出怎样的“我” 来,可以谈为什么要“读我”,也可以阐述怎样“读我”,还可以对“读我”的行为进行评 价。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思维一定不要囿于材料中的那个犹太谚语,只在“我的渺小和 我的重要”上打转,拓展不开;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材料的引导,而信马由缰,否则容易造成 偏离题意。 从文体的控制来看,题目明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而且对表达方式也做了要求,“以叙述、 描写为主,兼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这一点上,学生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文体 意识,千万不能写成散文或议论性性散文,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四不像”的作文。 参考立意: (1)读我的过去和现在,是为了读未来更精彩的自己。 (2)我是一颗尘埃,但我却又是世界之王。 (3)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焰火。 (4)对自我的检索和审视,方知道我的微不足道和不可替代。 (5)读自己,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6)我在“读我”中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自信、希望和未来的方向。 可用素材: (1)这是怎样的夜?在夜色中模糊失真的自己,在淡淡的灯光下恋上了疲倦。想问自己在做 什么,极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不能。最近的我是怎么了?整天是一片迷茫,明知道只有 勤奋方是唯一的出路,可我怎么努力、怎么挣扎,却始终摆脱不了迷离的现实。有时觉得自 己真无可救药了,一切变得那么虚空,有时甚至想放弃上学,对人生充满了怀疑。有时也庆 幸自己,一觉醒来还有呼吸,我还真真切切地活着,又可以拥有完整的一天。“痛并快乐地 活着”,或许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吧! (2)已经到凌晨了,路上没有行人,如钩的新月看着我,累了,躲进了云层。夜风温柔地逝 去了,在心头留下一抹淡淡的槐香。深夜的疲倦竟在淡淡消去,守着窗儿,看夜仍浓,关上 睡眼朦胧的灯,享受一个人的清静,享受黑夜的快乐,静静地想着我的略带忧伤的心事。黑 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审视自我,看清我的现在,看清那还不太确定的未来。凉 风吹得我有些凉意,我回过神来,人们常说的天空蓝好像曾经也属于我,为什么只恋上黑色 - 22 - 的夜?在这么一个寂寞的夜晚,一个藏着泪水、自卑与懊恼,独自坐在窗前苦苦挣扎的人, 难道是我?倘若现在的“我”将成为过去,我的快乐会回来吗?一缕阳光从窗中的一条缝射 进来,刺得我的眼生疼,阳光如约而至,黑夜收起了它冷冷的面具,昨夜的一切像是一场游 戏一场梦,别了,昨夜的我。 (3)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达命数,何用苦张罗。闲邀三朋俩友,对芳 樽浅吟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早晨,凉凉的风,几颗露珠滚落到草丛, 偶有一两只飞鸟掠过头顶的天,我走在路上,带着全新的自己出发,心暖。 (4)有一则故事,一只乌鸦看到一只老鹰飞身扑下悬崖抓走了一只小羊后,心生羡慕,便学 着老鹰的样子冲下悬崖,没想到却被羊毛缠住爪子,让牧羊人抓住了。看到这则故事的人都 不免会笑出声来,但我们不如从现代生活中找找例子,如在历史上,赫鲁晓夫执政时不注重 本国实情而盲目效仿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使得国民经济损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 紧张局面,以及在新中国建立时期,因以苏联为前导,也犯了不少类似于“邯郸学步”错误。 (5)金·奥特雷刚出道之时,想要改掉他得克萨斯的乡音,为了使自己像个城里的绅士,便 自称为纽约人,结果大家都在背后耻笑他。后来,他开始弹奏五弦琴,唱他的西部歌曲,开 始了他那了不起的演艺生涯,最终成为全世界在电影界和广播界最有名的西部歌星之一。正 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们用不着去模仿别人,要学会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 发光点,倘若天下人都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6)审视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超越,它能为我们提供奋斗的能量。“1+1 声音工作室” 是一个主要工作人员全是由视障者组成的电台。通过电台,向残障人士传递信息,帮助他们 融入社会,走出心理阴影,这取得了巨大成功。每一位视障工作者都审视着自己,知道自己 虽然看不见光明,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却能用声音开启世界,活出自己的不平凡。他们 拥有了这般信念,便产生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抹去曾经的伤痛,自我超越,不畏艰 难,为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自我梦想而奋斗着。 (7)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形象、人格都有其相应的潜在的独特性,就像树叶一样,大致看上 去都一样,但仔细比较一下,不可能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人就更应该如此,即使是孪 生兄弟姐妹,外表大致都一样,却总能在性格上找出它们的差异。生活中总有些人会去模仿 别人,忘记自身的特点,常常看见别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就会也去买,但穿在自己身上是否 合适,却不去考虑。总之,在生活中,追求一个并不合适自己的模式的人很难获得成功,也 很难获得幸福。保持自己的本色,在顺其自然中充分发展自己是最明智的。 (8)审视自己,就必须进行自我沉淀,然后痛快淋漓地向浅薄的自己、虚伪的自己乃至卑劣 - 23 - 的自己告别。面对每个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们需要让清者上扬,让浊者下降,使生命轻 松明亮。这就好比一杯清水,虽然空气中的尘埃不断想要破坏它的清澈,但没有得逞,我们 看到的依然是一杯清澈的水,只是底部有些许沉淀,这是因为浊者下降。然而,这不是要我 们隐藏缺点,而是在发现缺点后敦促改正的手段,因为不断积压的结果就是尘埃占据了大半 杯水。通过审视自己,进行自我沉淀,我们最终轻装上阵,踏上人生的旅途。 行文结构: 文章可以按照“受挫——自我否定——自然事物对我的启发——对自我的重新认识——突出 精神围困——走向未来”的行文思路来构建。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可以在文首设置悬念, “我竟觉得脚步沉如千斤,仿佛脚下穿着的不是运动鞋,而是一双铁鞋。我走在辽阔无边的 磁物中,寸步难移”,以此写自己的受挫;然后写自己在现实中的切身感受,重点写自己在 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下的体验;接着再写自己受到自然事物的启发,“它拼命地履行着 那份执著,然后阳光洋洋洒洒地照向每一个角落,阴云屈服了”,于是“我”从自我否定中 突围了出来,重新认识了自我,也就是“读我”;接着再引用哲人启示总爱抱怨自己的才能 无法得到发挥的年轻人的事例,再次开启自己的心智;最后以“真感谢那次我走进了自己的 后花园,叩问了我,读懂了我,并找到自己内心那个隐秘的答案”结束全篇,还可以在文末 来一点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让结尾带上一些诗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