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奉新一中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20.9.8) 命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准确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看清题目要求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力争每道题做到规范答题。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第Ⅰ卷 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具体来说,既表现为驱力的外生性,即劳动教育每一次受到重视都源于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推动;又表现为目的的外生性,即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为内在驱动和目的。这一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主要存在着三种解释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第二种是政治经济学的模式,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第三种是教育学原理的模式,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上述阐述能够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如何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因此,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可耻;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倡导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这一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发展。 - 18 - 在观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依靠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品质,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还能够丰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界限,劳动教育始终是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混淆。 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不依托于某一具体的课程或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段,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考核标准。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应该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在制度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一直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整个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着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评价、督促机制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完成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 1.下列观点中能体现劳动教育“外生性特点”的一项( )(3分) A.以劳动和实践统领各种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B.将劳动教育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联系,强调通过具体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C.强调劳动的意义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劳动技术教育。 D.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外生性特点”使我国的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B.文章第二段、第三段,集中阐释了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 C.文章从多个层面论述了重建劳动教育观的具体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文章论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回顾了经典理论,又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具备了“劳动神圣,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就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完成了德智体美教育也就完成了劳动教育。 C.劳动教育缺少具体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因此只能依靠学校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D.要推动劳动教育,需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缺乏监督评价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18 - 1月27日,央视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进行“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地呈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只有一个固定机位,若干工人忙碌工作,不快进,也不切镜头。没想到,竟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 “慢直播”是相对于过去的直播生态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通常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了何事,带有某种形式的解说和主持人旁白,受众还可以看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但“慢直播”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情况,让用户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用户充分的想象空间。虽然单位时间信息量不如“快直播”大,但“慢直播”时间更长,对事件的展示更完整。目前,“慢直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领域。 (摘编自《火神山医院“慢直播”为何火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慢直播”的“慢”,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绝对的长,而是相对节奏上的“慢”。有些人不太喜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慢直播”。比如说很多人没有看过昙花的开放,那么“慢直播”可聚焦这短短的一分钟;或者一些市政工程,它的关键部分往往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结束,这也是“慢直播”非常好的题材范围。当然,要突破“慢直播”在节奏上的迟缓问题,可通过题材的策划,从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用户。 还有一类“慢直播”,它所考虑的是对常规视频内容的一种补充,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它在意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和人们随时可看的一种需求。它往往会应用在一些特殊区域、特殊地点里面的一些监控角度。这其实是监控需求本身的一种价值外溢。所以在“央视频”的“慢直播” - 18 - 栏目里,会看到一些著名的景点、众所周知的热门地点的“慢直播”,实际上重点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地标特点,而并不在于它直播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内容。(摘编自《解读“慢直播”的价值新定义》) 材料四: 就“慢直播”这一技术手段本身的运用而言,凡是受众关注度高的新闻,都有进行“慢直播”的基础。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在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凡是场景相对集中、人们关注度高、亟须第一时间了解进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另一种是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比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等,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同时也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提高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于新出现的“慢直播”,当下最主要的是对内挖掘价值、本地扩大合作,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跟外界联合共享这些并不一定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事情上。能够挖掘的“慢直播”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的背后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有了“慢直播”镜头,相当于在现场安排了一个24小时不休息的记者,会捕捉到过去被错过的镜头。(摘编自《“慢直播”发展前景如何》) 4.下列对“慢直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慢直播”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不存在镜头切换,只是展现现场情况。 B.“慢直播”与“快直播"相比,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相对比较少,但对事件的展示更为完整。 C.“慢直播"只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题材。 D.“慢直播”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其结合AR等技术手段可为观众提供真实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与“慢直播”相比,速度快,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处理痕迹。 B.调查显示,观众喜欢“慢直播”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样的直播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感。 C.“慢直播”只是展现现场情况,无须旁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这些领域。 D.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应当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因为“慢直播”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 6.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提高“慢直播”的吸引力。(6分) - 1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造 车 的 人 靳以 在回家的途中,有一节路是傍了一条河的,河岸上有几间简陋的房舍,那里面就是住了那个造车的人和他的一家。 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坐在车上或是步行着,总要望着那里,就是在当着走近的时候望不到什么,过了那一节路也要频频回首。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四五年的日子了。 时日使那条河成为一条污秽的浅溪,使那个造车的人的胡子成为花白,他仍然是穷困的,虽然他每天都是勤苦地工作着。 最初遇到他,是在夜间,远远只望见风箱吹着的炉火一下一下地闪亮,那是美丽的夜,星星像珠子一样地洒满了天,自己还以为那是终日浮在水上的渔人们在烧一把野火呢。走近了时,便看见一个三十几岁的妇人正在把了风箱的拉手坐在那里,膝头上趴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年岁仿佛的男人,从火中取出那车轮的铁皮在铁砧上击过一番之后急忙地钉到造好的木轮上;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扶着那木架,更年轻的一个女孩举着一盏煤油灯。他有一张瘦瘦的面颊,衬出更高的颧骨,有两撇黑大的胡子。他迅速地把铁钉都用钢锤钉好,和那个男孩子纯熟地把这车轮放到盛了水的水槽中,立刻“嗤——”响了一声,还冒了白的水气。 他像是满意了,用手摸着胡子,又把一个弧形的铁皮丢到炉里去。那妇人又起始一 下一下地拉着风箱。乘了这一点的闲暇,他放下锤子,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工作。他的眉毛更紧地皱起来,上额的纹路像吹皱的池水。然后他蹲在一旁,把脸用手掌很用力地自上而下抹了一回,这像是能解去他身体上的和灵魂上的困顿。随着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 但是他的工作并不是这样单纯,他要把堆在门前的木材,用他自己的手和他的妻儿的手,造成一辆辆存有古风的、粗笨的大车。我看见过他和他的儿子用长锯切断那圆形的木材,我也看见过他怎样把那木材在火上烘成弯弯的形状,用斧子和刨子使它成为光滑的,于是那美丽的质纹,很清晰地显了出来。在这里面他像是能找出来无上的快慰, 用眼睛注视着,用手来摸着,多少好的幻想在那上面生出来。他的心中有万分的满意, 脸上淌下来的一滴汗,带了一点点的泥污,落到他的面前,激碎了他的空想,他觉得疲惫了,摇摇头,站起身来,觉得十分疲惫了。 - 18 - 装了一袋烟,悠悠地抽着,怕只有这一刻才真的是他最舒适的时候呢。可是,工作,无论如何,为了一个原因,对他是颇重要的:他需要立刻拿起工具来,——那里有四个张大的嘴,等候他来喂呢! 十几年来,没有一次我看见他安闲地坐着,喝着清茶,如他那样年纪的人常喜欢做的那样。他造了许多辆车,让许多人坐了车到远处去,可是他一直像生了根,不停地苦作着,一直脱不开贫苦,一家人都是又黄又瘦。 一天早晨,经过那河边的路,我望到地上有还未曾被风吹散的纸灰,更听见有女人哀哭的声音。屋门打开了,他和他的儿子抬了一具三尺长的棺木,盖了小小的一方红布;而女人的哭声更加高了起来,他像是毫无感情地,如往日一样地皱着眉。他迟缓地向着西面行去。在他的右手,还提了一把铁铲。 我很少看见他笑,——为了快乐而笑着,就是当着一辆车由他的手中完成了,他也还是平淡的,因为他早已知道还有另外的一辆车也需要他的苦作造起来。 他真正欢喜来过的日子,怕就是为他儿子娶媳妇那一天了,却只有这么一天。 到后来我就看到一个穿了红衣的年轻女人帮同他们操作,可是同时他的女儿不见了。我想或许是因为不增加食口,他的女儿也被遣嫁到别人家去了。 有了妻的儿子显出一点慵懒来了;因为这外来的女人,一向静穆的空气也震破了。 还算好的是诟谇都发生在那个妇人和那年轻的女人之间,他却仍是默默地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但是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起于他心中的苦痛了。 离家五年后,每次经过那里就看到横着堆在那里的木材,几个已经造好了的车轮蒙着尘土躺在那里。他一个人默默地让工作消磨着他的时日。他不说话,也没有可以和他说话的人。有时候他停了停手,稍稍直起点腰来,眼睛望着面前的那条河;那河,现在大部却是露了黄泥的河底,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小流缓缓地淌着。之后,他就又弯下身去,继续着他的工作。 在他前面的那条河,有时候为太阳晒得没有一滴水,还裂着不成形的龟纹。 人老了,河也干涸了! 可是,到了夏天,河里又涨了水,他还是在河边工作着。 一九三三年 (选自《渡家》,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部分描写了“我”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初遇造车人的场景,表现了造车人一家为生计密切配合、辛勤劳作的日常生活状态。 B. “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一句,既写出了造车工作的繁重,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 C. 文章通过对造车人悲惨人生经历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工作勤苦、生活艰辛、内心孤独、隐忍苟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 18 - D. 文章多次写到河,开头部分写时间使河变为一条污秽的浅溪,结尾处写河干涸之后又涨水,赋予了这条河世事变迁的象征义。 8. 文章多次描写造车人的工作情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9. 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持续关注造车人这一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也。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及长,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尤工文辞,藻思清赡。早孤家贫,养母以孝闻,甘旨或阕,忧见于色。亲友讽令干禄,举进士。天宝十三年,玄宗御勤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暮而罢。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时登科者三人,绾为之首,超授右拾遗。天宝末,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绾自贼中冒难,披榛求食,以赴行在。时朝廷方急贤,及绾至,众心咸悦,拜起居舍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会鱼朝恩死,载以朝恩尝判国子监事,尘污太学,宜得名儒,以清其秩,乃奏为国子祭酒,实欲以散地处之。载贪冒日甚,天下清议,亦归于绾,上深知之,以载久在枢衡,未即罢遣。是年三月,载伏诛,上乃拜绾中书侍郎。绾久积公辅之望,及诏出,朝野相贺。绾累表恳让,上属意稍重,绾不敢辞。绾有宿痼疾,居职旬日,中风,优诏令就中书省摄养,每引见延英殿,特许扶入。时厘革旧弊,唯绾是瞻,恩遇莫二。绾累抗疏辞位,频诏敦勉不许。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书御医,旦夕在侧,上闻其有间,喜见容色。数日而薨,中使在门,驰奏于上,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绾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口不问生计,累任清要,无宅一区,所得俸禄,随月分给亲故。(选自《旧唐书·杨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B.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C.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D.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 18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举”,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亦称“制科”。 B.“公辅”,指三公及辅相,均为天子的辅佐大臣。 C.“旬日”,常指十日。古人将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 D.“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绾学问广博,考中进土。杨绾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博通经史,特别擅长文辞,文思清丽高远。奉养母亲以孝闻名,不顾亲友的反对,考中了进士。 B.杨绾忠心耿耿,受到任用。天宝末年,安禄山反叛,杨绾自叛贼那里冒险逃出。沿途乞讨赶赴皇帝驻扎之地,被任命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C.杨绾备受恩宠,无人能比。杨绾任职中书侍郎才十天,中风,皇上让他到中书省调养,并允许杨绾由人搀扶进宫;当时改革旧弊,全都由杨缩决定,恩宠礼遇无人能比。 D.杨绾不营家产,接济亲故。杨绾生活俭朴,从不留心经营家户,虽然常常担任显贵要职,但是没有一处住宅,所得的俸绿,按月分给亲戚故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载贪冒日甚,天下清议,亦归于绾,上深知之,以载久在枢衡,未即罢遣。(5 分) (2)绾久积公辅之望,及诏出,朝野相贺。绾累表恳让,上属意稍重,绾不敢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 18 - 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5.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形象。 (3)屈原《离骚》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坚持高洁志行不怕千难万险,九死无悔的忠贞情怀。 (4)《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青梅竹马的美好时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题。 “成功的谈判,双方都是胜利者。”这是美国著名谈判专家杰勒德·尼伦伯格的一句名言。然而,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却与这一理念________,一再________、一味漫天要价,导致谈判严重受挫。美方的行为,低估了中方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和意志,也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________,中美经贸谈判,一开始就是围绕贸易不平衡问题谈的。可是,在谈判过程中,美方不断扩大范围、频频提出不合理要价。即便如此,中方始终以最大诚意和善意回应美方关切,以_______的态度对待彼此分歧,尽最大努力推动谈判进程,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既是对“合作共赢”理念的践行,也是对两国和世界人民负责。( )。既然是经贸谈判,就要围绕“经贸”来谈。倘若在谈判中,不断抬高要价,甚至试图把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内容塞入协议,只能是为谈判设置障碍,何谈诚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背道而驰 得寸进尺 众所周知 求同存异 B. 背道而驰 欺上瞒下 众擎易举 如出一辙 - 18 - C. 分道扬镳 得寸进尺 众擎易举 求同存异 D. 分道扬镳 欺上瞒下 众所周知 如出一辙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好的谈判协议的圆满达成,离不开谈判双方你来我往的多个回合 B. 一个好的谈判协议要达成,必须照顾到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C. 彼此核心立意和重大关切,需要在谈判协议中加以体现我们的关切 D. 要达成一个好的谈判协议,彼此核心立意和重大关切就需要我们关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中方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和意志不容低估,美方的这种行为,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 B. 美方的行为,不仅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也完全低估了中方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和意志。 C. 不仅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美方的这种行为,也完全低估了中方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和意志。 D. 对形势的严重误判,导致美国低估了中方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和意志,美方须为此付出代价。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________。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语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接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挪榆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这些________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________的命运,在________之后被人遗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B.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C.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D.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 18 -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D.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物竞天择 B.大相径庭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 C.迥然不同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大浪淘沙 D.大相径庭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大浪淘沙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为学校“纪律教育周”活动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8 - 奉新一中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C 【属于第一段中提到的“目的外生论”。】 2.D【文中没有总结实践成果。】 3.D【 A.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由三个方面构成,“就是”二字缩小了范围;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C.劳动教育是依存于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过程中的,但是还要相应的制度约束。】 4.C【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表述不当。“只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题材”分析有误,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可用来“慢直播”,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也可用来直播。 5.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应当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分析错误。根据“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可知这一判断无依据,因而后面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6.①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进行“慢直播”。②在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③寻找“慢直播”的价值外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三,考生应对材料三的内容进行梳理,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归纳分析,注意不要遗漏。题干中有“分析如何提高‘慢直播’的吸引力”的要求。因此答题时找到文中与“慢直播”的吸引力的相关信息.然后分析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答案即可得出。 7. B【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一句,既写出了造车工作的繁重,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其中,“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于文无据。】 8. ①写出了造车工艺的复杂和造车人工作态度的严谨。②展现了造车人工作状态的变化,串联起了造车人的人生遭遇。③聚焦不同的造车场景,使内容紧凑,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④场景的变化昭示了人物命运,揭示主题,引人深思。 9. ①同情他不幸的命运:造车人手艺精湛高超,工作勤奋,可依然贫苦,生活不幸。②敬重他坚忍的生活态度:他经受艰辛、痛苦,但依然坚强地生活。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作者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忧虑他们的前途命运。 - 18 - 10.C【原文标点: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人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孤立中道"与“清贞自守”都是描绘人物的品行,“私谒”是一个词语,不可断,意思是私下拜访。】 11.D【“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2. A【“不顾亲友的反对”与原文不符,原文“亲友讽令干禄”意思是亲友婉言劝说他谋求官职。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正、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A项实际考查对“亲友讽令干禄”的正确理解。】 13.(1)元载贪图财利日甚一日,天下公正的议论,也倾向于杨绾,皇帝十分清楚,因元载长期执掌权要部门,没有立即罢免发遣。(得分点:“甚”“清议”“枢衡”“即”“罢遣”各1分) (2)杨绾久负宰相的声望,等到诏书下达,朝里朝外的人相互庆贺。杨绾多次上表恳求辞让,皇帝十分坚定,杨绾不敢推辞。(得分点:“望”“累”“让”“属意”“辞”各1分) [参考译文]杨绾,字公权,是华州华阴人。杨绾天生聪慧,四岁时,出类拔萃,机敏才识过火。长大后,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博通经史,特别擅长文辞,文思清丽高远。杨绾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奉养母亲以孝闻名,有时没有美味的食物,杨绾就会愁容满面。亲友婉言劝说他谋求官职,考中进士。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勤政楼,以通晓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科策试举人,命有关部门提供膳食,到黄昏才停止。除考中辞藻宏丽科以外,其他各科另外应试诗赋各一首。制举考试诗赋,是从这时开始的。当时考中制举的有三人,杨绾名列第一,破格授任右拾遗。天宝末年,安禄山反叛,肃宗在灵武即位。杨绾自叛贼中冒险逃出,穿过荒草杂树沿途乞讨,赶赴皇帝驻扎之地。当时朝廷正急于求贤,等杨绾赶到,众人都感到很高兴,任命他为起居舍人、知制诰。改任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按旧例,资历深的中书舍人称为“阁老” - 18 - ,官署中的杂料钱,五分之四归阁老。杨绾认为依照品级官秩都是同列,应当平均发放,于是全都平均发放,特别受当时舆论的称赞。当时元载执政,公卿百官都依附他,杨绾我行我素恪守正道,清廉自守,不曾私下拜谒。元载认为杨绾一向声望很高,表面上尊重他,心里却猜忌疏远他。适逢鱼朝恩死去,元载乘机提出鱼朝恩曾任国子监事,玷污了太学,应选用有名望的儒者,来澄清此职,于是奏请杨绾任国子祭酒,实际是打算用闲散职务来打发他。元载贪图财利日甚一日,天下公正的议论,也倾向于杨绾,皇帝十分清楚,因元载长期执掌权要部门,没有立即罢免发遣。这年三月,元载被处死,皇帝就拜授杨绾为中书侍郎。杨绾久负宰相的声望,等到诏书下达,朝里朝外的人相互庆贺。杨绾多次上表恳求辞让,皇帝十分坚定,杨绾不敢推辞。杨绾多年来痼疾缠身,任职十天,中风,皇帝特地下诏叫他到中书省调养,每次在延英殿引见,特意允许他由人搀扶进来。当时改革旧弊,全都由杨绾决定,恩宠礼遇无人能比。杨绾多次直言上疏辞让官职,皇帝累次下诏敦促鼓励不同意他的请求。等到杨绾疾危,皇帝天天派宦官到他的家里探问,尚药局的御医,早晚服侍在他的身旁,皇帝听说他的病情好转,喜形于色。几天后杨绾去世,宦官就在门前,驱马迅速报告皇帝,代宗震惊悲痛了很久,停止朝会三日公杨绾以俭薄自乐,从不留心经营家产,不曾过问生计,连续担任显贵要职,没有一处住宅,所得的俸禄,按月分给亲戚故旧。 14.A【A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15.①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任答3点,层次要鲜明,有理有据,每点2分) 【诗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处登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16.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 琶半遮面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4)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17.A【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得寸进尺,比喻贪得无厌;欺上瞒下,欺骗上级,蒙蔽下属和群众。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合力,就容易把事情做成功。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因此选A。】 18. B 【围绕一个好的谈判协议来谈,要照顾到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要注意句式的统一。】 19. B 【主要从对美方的行为进行分析,再把握递进句式。】 20.C【“只要……就”太绝对,且与“有时候”语境不符,故排除B和D;“进而” - 18 - 是递进关系,应先“先入为主”,后“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故排除A和D。】 21.B【根据前文“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推断,“网络词汇”扩大范围,表意宽泛,不合语境,故排除A和C;“一定会”过于绝对,不合语境,故排除C和D。】 22.C【迥然不同: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的远,很明显不一样。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起到成年期之间的精神特征;也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23.【解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首先把握材料的内容,本题给了三段材料,材料一简要介绍了教师教育惩戒权,材料二引述了鲁迅散文中关于老师的“戒尺”的文字,材料三则谈论尊师重教与家国兴亡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归纳各则材料大意,还要认真思辨、深入探究,全面把握和理解材料内容,防止偏题或跑题。然后明确材料的价值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教育惩戒和教育惩戒权有明确的价值肯定,考生不得否定。接着要分析材料的要求,题目要求考生思考“教育惩戒”问题,并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一己认知。立意方向不仅应包含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判断,更应关注到“教育惩戒”与“学生”“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文体,“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谈谈你的认识”,这些提示语暗示考生以写议论文体为宜。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惩戒乃师之担当。 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可用素材: - 18 - 1、教育,已在今天的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教育惩戒,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教育惩戒,可以让教育更进一步地发挥好处,振兴国家。 2、《礼记》有云:“四维不张,则国亡矣。”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它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廉耻观以及道德品行。教师在教育惩戒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走上正轨,磨炼其品质,进而大张其四维。 3、教育惩戒,可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对学生过度宽容,则会造成无尽的伤害。多少学生由放松变为放纵,多少学生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意,多少学生凭借教师的宽容肆意顶撞教师?“民之于国,则如木之于林。若无良木,则无茂林”,民族的树林需要良木,可人非圣贤,便需要依靠教育惩戒,来敦促学生、警醒学生,使他们朝着品学兼优、明辨廉耻的方向发展前行。 4、鲁迅曾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成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也便是教育惩戒中最重要的一点,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不少教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过度打骂学生。虽然这亦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前途未来的关心与担忧,但却更多地给学生带来了阴影。教育惩戒,便应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偶然有而不常有,同时给学生留下严肃形象,使惩戒规则成为帮助学生严而律已的工具。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生来便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如果任其自由发挥,则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此时,教育的戒尺,则可发挥其不可比拟的作用。 6、教育惩戒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今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教兴国。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惩戒制度。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并没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后悔一生的事情。而教育惩戒则在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学生因一些观念上的误解而与同学产生矛盾,教师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与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优秀地走下去。 7、“立国之本乃教育”,希望学生和家长体谅教师的不易之处,支持教师的工作,也期盼教师能够运用好手中的戒尺,以教育的戒尺培育好时代的新人! 8、教育惩戒权的确立有利于形或良好的尊师重教,贵师重傅的氛围。老师是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祖国花朵贵师重傅学到自立自强,祖国花朵是国家的希望,作为祖国花朵的少年自立自强,则祖国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 行文思路: - 18 -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范文示例: 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记载了“朴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来适当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关学生禁闭的权利。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惩戒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不久,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教育的良性回归。 - 18 -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