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蒙古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松原市蒙古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蒙古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增大,以及一些物种的永久消亡。这一历史性全球变暖就是著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以下简称“古新事件”)。‎ 研究人员推算,在远古时代,每年大约有十亿吨碳排放到大气中。在“古新事件”之前的数千年间,大量富含碳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之后每年以10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当海洋温度逐渐升高,“冻”在海床中的大量甲烷沉积开始解冻融化。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随着它的解冻冒泡进入大气,全球气温开始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温度进一步升高,触发海床中更多的甲烷释放,进而又促进了大气的升温,形成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导致了整个地球变暖,引发了“古新事件”。如今,类似的升温变暖情况很可能再次出现。随着现代海洋的变暖,有证据显示海床中的甲烷可能再一次解冻冒泡。有了“古新事件”的前车之鉴,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预见性。‎ 在科学家看来,“古新事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毁灭者。一些保存在南极洲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物种,在气候变暖伊始就消失了。生活在海洋深处的生物,成为此次事件中最易受冲击影响的对象。它们在数千万年间,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生活在海洋中稍浅水域的微观生物物种却显得特别繁盛,这是气候变化过程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一个早期迹象。深海生物物种的死亡因素可能非常复杂,逐渐变暖的水温以及水中越来越少的氧气,都是罪魁祸首。然而,另一些微生物却刚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适应缺氧环境逆势生存。‎ 那时候,一些海洋沉积物含有大量铁磁性矿物,这种矿物被称为磁铁矿。有些物种可以利用磁铁矿,将其贮存在体内,这可能是因为磁铁矿有两大好处:一是有硬度,可以造就一副钢牙铁齿;二是有磁性,可以帮助生物根据地球磁场确定方向。缺氧水域有利于铁的累积,因此在“古新事件”时期,海洋中利用磁铁矿生存的微生物就可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海水的其它变化往往都是有害的。当海洋吸收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海水会变为弱酸性,PH值降低,导致海洋酸化。我们知道,今天的全球海洋都可见这种酸化,事实上5500万年前也有过海洋酸化现象。随着海水PH 值的下降,酸性物质会溶解掉建造骨骼的碳酸钙,导致深海生物的物种灭绝。同时,海洋酸化也会影响海洋中的浅水生物生存,特别是珊瑚礁遭遇了自5.5亿年前进化至今,最为严重的一次生存危机。除了海洋生物,陆地上的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 在“古新事件”时期,北极的降雨量也比平常要多得多,海平面上升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灾害。例如,这一时期,曾出现北大西洋的岩浆活动。海洋地壳温度升高,推动岩浆向上运动,使海洋变得更窄,进而又加重海平面上升趋势,如此一来海平面可能升高达‎30米。对于陆地上的生物而言,“古新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巨大的。‎ ‎“古新事件”时期,在怀俄明州,植物范围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了数百公里。很明显,那时针叶树林已经基本上从怀俄明州消失殆尽了。也正是在“古新事件”时期,统治地球的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包括马、牛和其它有蹄类动物出现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是这些动物种群的成员变化又将令人大吃一惊。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科学家罗斯·塞科德指出:“有充分证据显示,40%的哺乳动物群在‘古新事件’时期,体形变得越来越小,并且没有一种动物群体形变大。”事实上,一些哺乳动物体形已经变得很小了。‎ ‎(《光明日报》‎2015年9月23日,有删节)‎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形成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增大,以及一些物种的永久消亡。‎ B.在远古时代,每年大约有十亿吨碳排放到大气中,大量含碳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之后每年以10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 C.“冻”在海床中的大量沉积的甲烷开始解冻融化、冒泡,进入大气,随着海洋气温的上升,海床中更多的甲烷被触发释放。‎ D.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海洋温度随之升高,进而又促进了大气的升温,形成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导致了整个地球变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今随着现代海洋变暖,海床中的甲烷可能再一次解冻冒泡,对“古新事件”的研究增加了对全球变暖的预见。‎ B.“古新事件”是自然界的一个毁灭者,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数千万年间,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 C.逐渐变暖的海水水温以及海水中越来越少的氧气等因素,可能都是深海生物物种死亡的罪魁祸首。‎ D.缺氧水域有利于铁的累积,一些微生物刚好可以适应缺氧环境,利用磁铁矿生存,并可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新事件”时期,海水的很多变化往往是有害的,如海洋吸收了二氧化碳,海水PH值降低,导致海洋酸化。‎ B.“古新事件”时期,海洋地壳温度升高,推动岩浆向上运动,使海洋变得更窄,加重海平面上升趋势。‎ C.“古新事件”对于陆地上的生物影响深远,植物范围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针叶树林已经从怀俄明州全部消失。‎ D.“古新事件”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对后世研究者探索现代气候变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马蜂窝旅行网近期发布的《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对自然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对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资料根据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度现场演示材料翻译)‎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其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分获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后,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 B.申遗的成功客观上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C.土司文化没有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所以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申报不是当务之急。‎ D.由材料二可见,非法活动、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划及居住是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分别涨了248%和16%,这表明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 B.自然遗产管理上,美国高度重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C.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因此亟须拯救。‎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的是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作拯救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6.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一名汽车兵,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但是,最受大家欢迎的是被解放军原总后勤部授予“红旗兵站”称号的纳赤台兵站的烧豆腐。处于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常年云雾缭绕,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它成了我们心中的一个标志。多少次,奔波一天的汽车兵在薄暮中老远看见那盏红灯笼发出的光亮,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和力量:啊,到家了!可以美美饱餐一顿,好好歇歇脚了。‎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由于雪天路滑,只听“扑通”一声,车子掉进了路边的一个雪坑里。在战友的帮助下,车子被拖了上来。但有两片钢板被颠断了,水箱也颠得漏了水。副连长看了看,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嘱咐我修好后赶到纳赤台兵站去会合,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时间已到了晚上21时30分,我们几乎被冻僵了,几个人顾不得喘一口气,急忙打开车灯,开车上路。‎ 终于,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了。我一看表,已是零点40分。副驾驶员小乔嘀咕道:“这么晚了,看样子我们吃不上晚饭了。”‎ 我笑了笑,说:“放心吧,炊事班的老班长是不会让咱们挨饿的。”‎ 果然,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 正是兵站炊事班的老班长徐宏武。‎ 徐班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厅,每人先送上一碗温开水。我充满歉意地说:“老班长,让你久等了!”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 不一会儿,一盆高压锅蒸的米饭和面条,一盘肉末烧豆腐、一盘肉丝炒豆芽便送上了餐桌。这地方气压低,没有高压锅,米饭面条都煮不熟。老班长嘟囔道:“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3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 小乔眨眨眼说:“老班长,你的话太烫人了!”至此,我们身上的寒气和疲劳一扫而光,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徐班长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的班长。‎ 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兵站沿线都不能种菜,兵站吃的菜大都从兰州买来,长途运输浪费很大,冬天路上冻掉一半,夏天路上烂掉一半,吃到大家嘴里的普通菜也成了高价钱。‎ 老班长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那年,他趁着汽车兵搞冬训、兵站接待任务不多的空儿,千里迢迢回了趟老家。到家后,他一头钻进了镇上一个豆腐坊,去拜师学艺做豆腐。一个月的假期到了,他带回的“宝贝”是一盘磨豆腐的小石磨,还有两把钢口很好的菜刀和一块磨刀石,都是当时在高原买不到的。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氧气“定量”供应,空手走路尚感吃力,人推着石磨转圈一个个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憋得喘不过气来。推着推着,眼一黑,腿一软,摔倒了。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锅豆腐,放在嘴里一尝,哎呀,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坐下来开“诸葛亮会”,有人提醒了一句:是不是水质有问题!是呀,这里的水质太硬,平时喝在嘴里就有股苦味,对做豆腐肯定有影响。于是,他们又反复试验,把做豆腐的水提前烧开,使水碱沉淀下去,再用清水煮豆浆,果然,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以后,他们用上了昆仑泉水,这问题才得到了圆满解决。于是,过往人员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豆腐菜。‎ 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名声也一下在青藏线上传开了。‎ 吃完饭,我一抬头,在红灯笼的照耀下,我看见墙上贴着驻站部队送给兵站的一封表扬信,上书10个大字:“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上路前,我把写好的表扬信贴在了餐厅的门上,上面是14个大字:“双手巧做百样饭,红灯照暖万人心。”‎ 我们鸣着喇叭表示感谢,出发上路。走出很远很远了,我回头一看,兵站门前那盏大红灯笼于薄明中仍在闪闪发光。‎ 啊,昆仑山的灯光,照着一批批汽车兵,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节选自‎2018年3月30日《解放军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于纳赤台兵站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汽车兵的任务艰巨危险,又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及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我”开的车“有两片钢板被颠断了,水箱也颠得漏了水”,而“副连长看了看”“便带车队走了”。这里用副连长的残酷无情来反衬徐班长的温暖可亲。‎ C.徐班长是一个豪爽的陕北汉子,作为一个军人,他不摆老资格,而是敬业奉献,爱兵如子,在人烟稀少的青藏线上给了汽车兵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D.小说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简明扼要的对话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炊事班班长形象,歌颂了现代军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8.小说以“昆仑山的灯光”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老班长回家探亲”这一情节上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一情节对于小说有何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仇,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秦州,据城门以慰揖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 类皆如此。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 ‎(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 ‎ 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B.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C.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D.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郎,是中国古代官名,西汉时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从隋唐开始,为六部的副长官,地位次于尚书。‎ B.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多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 C.社稷,是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开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专指国家。‎ D.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指授予官职时,“拜”与下文“寻除南秦州刺史”的“除”用法基本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弼出身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安定社稷以求取功名。”‎ C.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在李弼的诱导下,其部下归附太祖,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5分)‎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忆 少 年 曹 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时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C.词的含义清晰,落点在告诫后人珍惜光阴,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事事,正如白居易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全词语言平易精练,通俗易懂,无矫揉造作,一气呵成。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15.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在表现手法与情感上的异同。(6分) ‎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 之情或思念之意。《锦瑟》一诗中就有一联提到杜鹃“       ,       ”。‎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 ,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美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很多来自日常语言,不免存在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许多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命题和争论,特别是这种争论的混乱性质,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此造成的。例如前些年十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几种不同含义,却并没弄清楚。分析哲学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去做一些非常必要的澄清,(        )。这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特别值得提倡。而研究美学和艺术领域的语词、语句、用法、含义等,也仍然是一项         的工作。 ‎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        ,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事实上,尽管一直有各种怀疑和反对,        ,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相反,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        ,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可见,人们还是需要和要求这种探讨,希望了解什么是美,希望了解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欣赏的概括性的问题或因素。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命题和争论,特别是这种争论的混乱性质,就是其根本原因。‎ B.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命题和争论,特别是这种争论的混乱性质,就是由此造成的原因。‎ C.美学和许多文艺理论中的命题和争论,特别是这种争论的混乱性质,其根本原因在此。‎ D.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命题和争论,特别是这种争论的混乱性质,就是由此造成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使人们习惯于比较严格地、科学地注意使用概念、语词和语句 B.使人们习惯于比较严格地、科学地注意使用概念、语句和语词 C.人们习惯于比较严格地、科学地注意使用概念、语词和语句 D.人们习惯于比较严格地、科学地注意使用概念、语句和语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任重道远 削足适履 迄今为止 不绝如缕 B.负重致远 削足适履 古往今来 连绵不绝 C.任重道远 因噎废食 迄今为止 连绵不绝 D.负重致远 因噎废食 古往今来 不绝如缕 ‎20.下面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防范学生溺水事故的预警通知》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 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随着夏季到来,学生涉水、洗澡行为增多,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学生淹死事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实实在在地落实安全责任,结合当地水文、水情特点,做好安全教育、联防联控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效提防事故发生。‎ ‎21.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 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为苏武设计一段表明忠于汉室不变志节的内心独白 ‎,字数在60~90之间。(6分)‎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苔 袁 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读了袁枚的诗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A 2.B 3.C 4.C 5.C 7.B 10.B 11.C 12.A 14.C 17.D 18.A 19.C ‎1.【答案】A ‎【解析】是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不是原因,答非所问。‎ ‎2.【答案】B ‎【解析】不是所有海洋生物都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 ‎3.【答案】C ‎【解析】“针叶树林已经基本上从怀俄明州消失殆尽了”,而非“全部消失”。‎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A项,逻辑错误,“并不直接挂钩”错,可可西里和鼓浪屿旅游热度的上涨数据表明了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有直接关系。B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并没有被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D项,范围缩小,除了“各国政府”,还有“公众”。‎ ‎6.【答案】①国家管理,公益为先。将世界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放在首位,并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与限制。②根据价值,分类管理。对于保护价值高的,限制旅游;对于保护价值相对低的,让其更多承担旅游功能。③政企分开,明确职能。让政府与企业分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④区分性质,专业化管理。不同的文化遗产应根据性质加以管理保护,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三、材料四中,可从材料三中美国的管理模式中概括出①②两点,从我国的现状可概括出第③点,从材料四中“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可概括出第④点。‎ ‎7.【答案】B ‎8.【答案】①‎ 情节上,“昆仑山的灯光”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具有串联情节的作用,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②人物上,“昆仑山的灯光”使徐班长的形象更鲜明,徐班长就像这“昆仑山的灯光”给了“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③环境上,“昆仑山的灯光”似乎照亮了人烟稀少的茫茫青藏线,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④主题上,“昆仑山的灯光”正象征了徐班长这样的革命军人,从而以此歌颂了现代军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以“昆仑山的灯光”为题,交代了小说的环境,成为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凸显了人物形象,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歌颂了现代军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具体作答时,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9.【答案】(1)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2)①从小说情节角度:正因为老班长回家探亲才有了下文做豆腐、豆腐脑和豆浆等故事的发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延伸和发展。②从人物形象角度:这一情节更加直观生动地塑造了老班长敬业奉献、爱兵如子的伟大形象。③从小说主旨的角度:这一情节塑造了以老班长为代表的伟大军人形象,歌颂了现代军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④从读者的角度: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解析】“老班长回家探亲”这一情节出现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解答小说情节的作用意义类型题目,主要从情节本身、人物形象、小说主旨、读者等角度组织“答案”。‎ ‎10.【答案】B ‎【解析】根据人名“弼”和地名“洛”,应在二者之间断开,可排除A、C两项;根据官名“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可知,“加”是授予官职之意,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C项,“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答案】A ‎【解析】A项,担任刺史只有李弼祖父、父亲和他三代人,不是“六代”;同时“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文中无此信息。‎ ‎13.【答案】(1) 恰好遇上太祖军队抵达,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向南逃跑,占据险要之地来亲自坚守。(得分点:会,至,南出,险,固。)‎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善于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授于他郎中一职,两次迁升担任了太史令。(得分点:雅,术学,公车,特征,再迁。)‎ 参考译文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李贵丑,任平州刺史。他的父亲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赠为凉州刺史。‎ 李弼从小就有远大抱负,体力超过一般人。当时正处于魏室衰亡祸乱时期,李弼对亲近之人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亲历战阵,荡平寇贼,安定国家以博取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仅靠着门第等级求得美名尊位呢?”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任命他为别将,他跟随尔朱天光西征,打败赤水蜀。以战功升征虏将军,封为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击败了他们。在作战时,李弼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无敌,贼众都惧怕他,说:“不要阻挡在李将军的军队前面呀!”‎ 尔朱天光前去洛阳,李弼隶属侯莫陈悦,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骑常侍衔。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河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又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军队驻留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军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告侯莫陈悦道:“贺拔岳没有罪,可是您却杀害了他,您又不能安抚、收编他的部众,使他们没有可以归顺、依附的人。宇文夏州将他们收编并利用他们,得到他们的拼命效力,都说要为主将报仇,他们的用意本来就不小。如今应当解除兵权谢罪,不这样的话,恐怕必然遭受灾祸。”侯莫陈悦惊慌不定,拿不出主意来。李弼知道侯莫陈悦必败,就对他亲近的人说:“宇文夏州才智和谋略超过世人,他的品德仁义值得世人师法。侯莫陈公才智很小而图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呢?我们如果不想办法,恐怕要同他一起被诛杀灭族。”恰好遇上太祖军队抵达,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南逃,据守险要之地以自守。次日,李弼偷偷派使者告诉太祖,许诺背叛侯莫陈悦前来投降。当夜,‎ 李弼集合部众说道:“侯莫陈公想回到秦州,你们为什么还不收拾行装?”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妻妹,所以特别受侯莫陈悦亲信重用,部众都相信李弼的话。人心惊慌,无法安定,纷纷溃散逃走,争着往秦州去。李弼驰马先到秦州,在城门前对他们尽情安抚,于是(侯莫陈悦的部下)带领部众归顺太祖。侯莫陈悦因此失败。太祖对李弼说:“只要您和我一条心,即可平定天下。”击败侯莫陈悦以后,所俘获的金银财宝和奴婢,都是挑选好的赏赐给李弼。命令李弼仍然以原来官职镇守原州。不久,任命他为秦州刺史。‎ 李弼每次率兵征讨,都是早晨接受命令,晚上便出发,从不过问个人私事,也不曾在家里住宿过。他忧虑国事、忘记自身,大多是这样的情况。加上他性情沉稳果敢,卓有见识,所以能将功名保持到最后。孝闵帝元年十月,他在职位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周世宗当天就为他哀悼。等到下葬的时候,三次亲临吊丧。并赐给他大辂车、龙旗,从住宅到墓地都陈列兵卒,谥号为武。不久,追封他为魏国公,又配祭在太祖的祭庙。‎ ‎14.【答案】C ‎【解析】C项,“落点在……无所事事”错,全词落点应在“恨”上;“白居易”也错,“百川……”这几句诗出自汉乐府诗《长歌行》。‎ ‎15.【答案】手法相同:都是通过“拍阑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情,刻画人物形象。‎ 情感不同:本词表现怀念旧友,感慨时过境迁的愁怨之情;(如果答成羁旅思乡之愁也给分,关键点落在“愁情”上)辛词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6.【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答案】D ‎18.【答案】A ‎【解析】前一句子的主语是“分析哲学”,根据同一个句子中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C、D两项,因为它们把主语更换成了“人们”;B项,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概念、语句和语词”语序不当。故选A项。‎ ‎19.【答案】C ‎20【答案】①“洗澡”改为“游泳”;②“地方”改为“地区”;③“淹死”改为“溺水”;④“实实在在地”改为“切实”;⑤“提防”改为“防范”。‎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辞运用的得当等。‎ ‎21【答案】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 ‎【解析】歌词中“心存汉社稷”是中心,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将“难中难”加以细化即可。‎ ‎22.提示:《苔》这首诗写了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观自信地在春天来临之际,也和牡丹花儿一样,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儿来。末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可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表现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得到他人的赞美。可以有如下立意:①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并且为之奋斗;②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生拥有别样的美丽;③让乐观自信之花尽情绽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