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郊区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郊区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五校联考 高二语文 第一卷(共36分)‎ 一、基础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A.粳米(gēng) 曲肱(gōng) 摭取(zhé) 卷帙浩繁(zhì)‎ B.慰藉(jiè) 淬火(cuì) 潢潦(liáo) 小有舛漏(chuǎn)‎ C.忿懥(zhì) 哀矜(jīn) 恤孤(xù) 见素抱朴(jiàn)‎ D.谀佞(nìng) 偾事(fèn) 停爨(cuàn) 经训菑畲(zī shē)‎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脚踝 踯躅 赝品 陷阱 铁裙箍 犄角之势 B.打褶 痉孪 虬曲 龌龊 搽香粉 噤若寒蝉 C.宅邸 勋绶 皱襞 安详 一垛墙 惊惶不安 D.精粹 沉缅 果脯 腼腆 扣板机 欢呼雀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徒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徒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徒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徒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遺传给它们,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徒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B.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C.《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D.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三教”: 儒家、道教、释(佛教),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 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 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粱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 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于”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7.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二州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C.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环堵: 环绕,缠住。‎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己显闻 显闻:显达闻名。‎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闾里,乡里,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按照匠人营国制度,居住区可分为国宅和闾里。‎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帽子。‎ C.公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爵位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河北,省名。与《鸿门宴》“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意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方山子少年时一身侠气。他仰慕西汉著名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使酒好剑,挥金如土,乡里的游侠都尊奉他。‎ B.方山子有壮志难酬之苦。他壮年的时候想通过读书来驰名当代,但他看清了世道凶险,于是就萌生了隐居的想法。‎ C.方山子晚年时安贫乐道。他在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房,吃素食,悠游自得。‎ D.方山子有异人之处。他出身功勋之家却没有置身官场,家境殷实却放弃荣华富贵,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 第二卷(共114分)‎ 四、(共24分)‎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0分)‎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滴尽致。‎ ‎(2)词中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恨”的原因。(6 分)‎ ‎15.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共6分)‎ ‎(1)“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诗人用“ , ” 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2)阅读古诗词,我们不妨对其他语言现象展开联想,以便于我们语言学习和积累。比如,李煜《虞美人》中“ , ”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物是人非”。‎ ‎(3)在社会交际中,我们引用古文表达思想情感,会显得特别文雅。比如参加某学术会议,与会人员既有知名的前辈,又有后起之秀,我们应该用“ , ”来赞美会议的盛况。‎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 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哪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权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感不解。‎ ‎⑪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⑫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⑬那岩羊还是没动。‎ ‎⑭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⑮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⑯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⑰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⑱他心疼极了。‎ ‎⑲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⑳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㉑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㉒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㉓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㉔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圓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㉕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圆石不是岩羊的歇脚处,天性机敏的岩羊在人靠近时却纹丝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 B.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好奇——疑惑——心疼——沉重”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带领读者感受一个艰难生命的终结,并启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C.小说第⑨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天山深处特有的风景图,也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D.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17.小说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分)‎ ‎ ‎ ‎ ‎ ‎18.试分析第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 ‎ ‎ ‎ ‎19.小说第③自然段“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并肢解老岩羊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6 分)‎ ‎ ‎ ‎ ‎ 六、《论语》整本阅读考核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20.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于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 (2分)‎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 ‎ ‎ ‎ ‎21. (5分)‎ 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如果从以下《论语》名句中选择一句,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100字。‎ 甲:德不孤,必有邻。乙:君子和而不同。‎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观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请以“态度与高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