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高二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苍南中学 审题:平阳中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秀中纯粹.(cuì)的支持如今已更多地变为“豢.(huàn)养”与“凝视”,而所谓“公 平”,也已消解在控制剪缉走向、买微博热搜等商业手段背后。 B. 沿着斗.(dòu)折蛇行明明灭灭的山间小径向山谷深处徐徐走去,看不见的涧溪,汩汩淙淙.. (zōng)地在旁边流淌着,似悠悠扬扬的一支曼歌。 C. 近来,消费券.(quàn)已成为提振经济的“加速键”。多个城市推出的千万元至亿元级规 模消费券,对当地消费潜力释放起到了可观的撬.(qiào)动作用。 D. 科技的发展让人欣喜,但老行.(háng)当似乎渐行渐远,这让我们产生淡淡的忧伤,那是一 份怀旧的情愫.(sù),那是一种对逝去岁月的湎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 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 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 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 项,“剪缉”中的“缉”书写错,应为“辑”; B 项,斗(dòu)读音错,应读 dǒu;淙(zōng)读音错,应读 cóng; C 项,全部正确; D 项,“湎怀”中的“湎”书写错,应为“缅”。 故选 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 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 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 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甲)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 - 2 - 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未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 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 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乙)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 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 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又是显而易见的。(丙)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 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 享受。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形色色 B. 未免 C. 介入 D. 排斥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 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词语运用是否 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 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A 项,形形色色:指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修饰“苦行主义”,强调各种各样,使用正确。 C 项,介入:进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介入”接的宾语是“争论”,“争论”属于事件,使 用正确。 D 项,排斥: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原句陈述对象为“消费和享受”,强调二者之间的 关系,使用正确。 B 项,“未免”有实在是,不能不说是的意味,一般用于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 给予否定的评价,此处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某种结果,应用“不免”。 故选 B。 【3 题详解】 - 3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 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 和作用。 C 项,第二处逗号应改为分号,表示前后两大项并列关系。 故选 C。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标点符号有 10 种。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 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 3 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4 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切实解决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就要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 宽销售,从而促进城乡消费融通,实现城乡市场的协调和互动发展。 B. 粗暴的“一刀切”切掉的是城市对人们的归属感,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 交融,才能让每个人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C.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年来相关技术不断被研发和推广,中国智能 经济已找到新的突破口并将迎来爆发期。 D. 西部地区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生态体系”,加快构建有 效支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 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 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 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 项,成分残缺,“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错,拓宽销售后面应加上“渠道”; B 项,主客倒置,“切掉的是城市对人们的归属感”错,应该是“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C 项,语序不当,前后句主语不同,前句主语是“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后句主语是“中国 智能经济”,所以前句的主语“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应放在“虽然”后面; D 项,正确。 - 4 -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下最先倒下的都是弱者;但是,__________,这就是英雄的悲 剧。许多人非但不去倾力铲除自己同类中的败类,反而__________,且把英雄的痛苦呻吟当 成音乐来助酒赏玩。 似乎人类已失却了希望,但恰恰是这些英雄仁人志士的头颅和鲜血的溅洗与喂饲,在人类 进化的血腥原野上培植起了一片片希望之花。尽管这个世界的这部历史中有许多该诅咒的卑 鄙和丑陋,但我们正是为了诅咒,也应该去讴歌;因为所有对美的讴歌的本身,_______。 (改选自《第七崇拜:人类的生存悲剧与悲剧英雄》) 【答案】 (1). 在人类社会的法则下最先倒下的几乎全是强者(标志:分号、“但是”转 折、“这就是英雄的悲剧”对横线的概括) (2). 将刀剑直指人类中的英雄。(标志:反 而、且) (3). 就是对卑鄙、丑陋的最好诅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 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空,依据前文“但是”一词可知,此空应是对前边“弱者”的否定,所填关键词应是“强 者”;依据前文“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下最先倒下的都是弱者’”的提示,可知此空应填: 在人类社会的法则下最先倒下的几乎全是强者。 第二空,依据前文“反而”一词可知,此空所填内容要与前文形成对比,再依据后文“且” 字后边的内容,可知此空所填关键词应为“英雄”,所以此空应填:将刀剑直指人类中的英 雄。 第三空,依据前文“但我们正是为了诅咒,也应该去讴歌”提示可知,“诅咒”和“讴歌” - 5 - 是一组反义词,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再依据“因为所有对美的讴歌的本身”可知此 空关键词应选“讴歌”的对立面“诅咒”,可知此空应填:就是对卑鄙、丑陋的最好诅咒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 文段脉络,理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 6.下面是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的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 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 字。 【答案】你们先从售后中心那里拿到顾客的资料,然后给顾客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满意度。 如果满意,就直接记入档案;如果不满意,就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记得把相关部门报送 的不满意原因和处理结果也记入档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 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 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要素,“售后中心”“客服中心”“顾 客”“相关部门”要做的事情。重点注意“满意度”处的两种情况的处理方式。最后要注意 要求: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字数的限定是最关键的,考 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点睛】作答语言表达流程图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握流程图的中心,注意流程图的箭头指 向方向,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顺着箭头指示方向进行表达,注意有分叉的时候要表述完整和 准确,字数的要求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和语句间的逻辑要 - 6 - 严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端午节的起源,其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一般称为“五月五日”,专 称“端午”,则可能较晚。有人认为“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原来的端五节 选择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也有人认为因周历建寅,即以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所以“端 五”又称“端午”。这两种说法,可能都缺乏说服力。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曾著有《风土记》一书,记载各地习俗,其书已轶亡,晚 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其中载有《风土记》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端,始 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 字处。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岂三十年端五之义别 有见耶。”或许,“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 (摘编自方铭《楚文化与屈原》,《人民政协报》2020 年 2 月 24 日) 材料二: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 至节、祭龙等等。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之一。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 兴而“阴阳争,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相 沿成习,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夏至节。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 合农事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 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 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摘编自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6 年第 1 期) 材料三:关于端午的起源,一是屈原,一是介子推,又一说暗示这节日是起源于伍子胥 的,还有说是起于越王勾践的。以上四说究竟那一说可靠,或都不可靠,暂时不必管。我们 应注意的是传说的地域分布,四分之三(屈原、伍子胥、勾践)属于南方,这和竞渡与吃粽 子两个主要节目的地方性正相符合,因为竞渡与粽子的先决条件,显然是多河港与产稻米, 而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再就三说看,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属于吴、越的(伍子胥、勾 践),而铸水心镜的扬州,也属于这个区域,这点消息也是值得玩味的。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 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 - 7 - 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 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这是一个合 理的推测,详细的论据,等下文再陈说,暂时我们只想借它为出发点,来再测验一下端午与 龙的关系。如果我们能证明吴、越与龙有某种不可分解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拟定的前提, 即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的前提,便果真可以成立了。 (摘编自闻一多《端午考》,《神话与诗》2005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7. 下列材料中对端午名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午节一般称为“五月五日”,“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五月为午月,也 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B.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风土记》一书,记载了各地习俗,也明确记载关于“端午” 应该为“端五”的说法。 C. 作者根据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上记载内容推断,“端五”变为“端午”,可能只是以 讹传讹。 D. 古人认为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 “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端午的起源 ,说法不下十种 ,其中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 祭龙等说法。 B. 古人以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兴,希望能在这一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 去凶化吉。 C. 作者认为,关于端午起源说法即便不可靠,也可以用来作为推测的依据,并得出端午最早 起源于吴、越之地的结论。 D. 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后来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 端午节才渐渐传播到各地。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关于端午起源的基本观点。 【答案】7. C 8. C 9. ①“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 ②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③端午 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 【解析】 【7 题详解】 - 8 -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相关概念的文本内容, 划定概念的阐述区间;其次,认真分析作者对此概念的正确理解,主要抓住其特征,作用等 方面的论述;最后,要逐个分析选项,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 致。 A 项,曲解文意,“是因为五月为午月,也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错,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端 午节的起源……这两种说法,可能都缺乏说服力”可知,是两种不同说法的合并,生搬硬凑, 同时也都缺乏说服力; B 项,曲解文意,“也明确记载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错,依据材料一第二段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曾著有《风土记》一书,记载各地习俗,其书已轶亡”可知, 其书已轶亡,不可“明确”; C 项,正确; D 项,混淆概念,“古人认为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 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这句话是正确的,但 是它不是关于端午名称的确定,而是端午时间的确定。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 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 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 项,“关于端午起源说法即便不可靠,也可以用来作为推测的依据”错,依据材料三第一段 “以上四说究竟那一说可靠,或都不可靠,暂时不必管”可知,作者的意思是此处不考证。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或许,‘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可知,作者认为 这种变法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 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等。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 - 9 - 源自先秦的夏至节”可知,作者认为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是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依 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如果我们能证明吴、越与龙有某种不可分解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拟 定的前提,即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的前提,便果真可以成立了”可知,作者认为端 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的说法有可能成立。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 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河(节选) 沈从文 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 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 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村落中 乡下人为耕牛过冬预备的稻草,傍附树根堆积,无不如塔如坟。河下船埠边,有从土地上得 来的瓜果、薯芋,以及各种农产物,一堆堆放在那里,等待装运下船。三五个小孩子,坐在 这种庞大堆积物上,相互扭打游戏。更远处有皮鼓铜锣声音,说明某一处村中人对于这一年 来人与自然合作的结果,因为得到满意的收成,正在野地上举行谢土的仪式,向神表示感激, 并预约“明年照常”的简单愿心。 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守坳的,是个弄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 岸来做干鸭子。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 “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 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 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 他预备过河去看看。对河萝卜溪村子里,住了个人家,和他关系相当深。他得把这个重 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 脚乱。因此收拾了摊子,扣上门,向河边走去。 上了渡船,掌渡的认识他,正互相招呼,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一个年纪较小的,脸黑 黑的,下巴子尖尖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围腰上还扣朵小花,用手指粗银链子 - 10 - 约束在背后,链子尽头还系了一个小小银鱼作坠子,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 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年青 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 “满满①,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 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 你买了多少好东西!”他又向那个长脸的女孩子说:“二妹,你怎么,好像办嫁妆,场场都 是一背笼!……”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 杂货,所以开玩笑,说是陪嫁用的。那个枣子形脸的女子,为人忠厚老实,被老的一说,不 好意思,腮帮子颈脖子通红了,掉过头去看水。 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②,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 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 的。谁说的?我说的。” 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 听到,回过头去抿着嘴笑,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 老水手说:“夭夭,你一个夏天绩了多少麻?我看你一定有二十四匹细白麻布了。” 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也不回。“我一个夏天都玩掉了,大嫂子麻布多!” 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③。” 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 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 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 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 “你怎么知道观音爱好?” “观音不爱好,怎么不怕路远,成天从紫竹林到南海去洗脚?多远一条路!”弄渡船的 一面悠悠闲闲的巴船,一面向别的过渡人说:“我说知道就知道。我还知道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存心不良要登极,我们湖南人蔡锷不服气,一掌把他推下金銮宝殿。人老成精,我知 道的事情多咧。” 几句话把满船人都逗笑了。 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 多。 渡船到河中时,夭夭向老水手说:“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 - 11 - 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我们在对河稻草堆上看到它,老以 为真是着了火。” 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 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 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 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④,我不同你说了。” 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是远 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们父亲说话的。 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 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 过完渡,几个人一起下了船,沿河坎小路向着萝卜溪走去。 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 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看来一切都象征当地的兴旺, 尽管在无章次的人事管理上,还依然十分兴旺。 (选自《长河》第二章“秋”,有删改) 【注】①满满:小叔叔通称。②八铺八盖:八床盖被,八床垫被,为最丰盛的陪嫁物。③爱 好:喜欢精美。④拗手扳罾:言故意扭着。 10. 赏析画线处的语言特点。 11. 概括“老水手”形象。 12. 选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 13. 结合全文,说说湘西农村社会具体“美”在何处。 【答案】10. 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以动写静手法),形象描写出深秋枫叶红得 热烈、绚烂,红得极致的特点。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透露出夭夭说话语气的热切、性格 的活泼。③口语化表达,“真好看”“总烧不完”“老以为”等口语朴实率真,既有地方特 色,又符合人物形象特征。 11. ①生活阅历丰富。文中“老江湖”“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 等语句可知他半生漂泊如今暂得安定。②善良、热情,关心乡里事情。老水手去萝卜溪向村 中带头人报告“新生活”的消息,可见他对乡里事情的上心。③性情幽默,说话风趣。老水 手调侃夭夭姊妹俩买好东西好像办嫁妆,打趣夭夭大枫木树下有小伙子唱歌,言语中透露着 幽默与风趣。④保守,对“新生活”心怀不安。听到赶路人谈论“新生活”,老水手心有不 - 12 - 安,担心枫树坳如今的安稳、兴旺因此遭到破坏。 12. ①通过对话,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②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夭夭、 老水手、掌渡船的等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于对话中塑造并逐渐丰满。③使情节淡化,叙述散 文化。节奏舒缓,娓娓而叙,形成独特的叙述风格。 13. ①朴素美好的生活场景。村落中稻草堆积,各色各样农产物等待装运下船,三五个小孩 相互扭打游戏,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朴素美好的生活。②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丰收后野地上 举行的谢土仪式、夭夭姊妹的穿着搭配、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等展现了湘西的社会礼俗。 ③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老水手对夭夭的打趣赞美以及船上气氛 的和乐自然,都体现了湘西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句子所用艺术手法、句式或用词特 点,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表达效果。 “叶子同火烧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 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两句也采用了以动写静手法,形象描绘出深秋枫叶的热烈、 绚烂,赞美了枫叶红到极致的美。从句式上来看,划线的句子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透露出 说话者夭夭语气的热切,表现了夭夭性格的活泼开朗。而“真好看”“红上了天”“总烧不 完”“老以为”等口语化表达朴实率真,既符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又符合说话者夭夭活泼开 朗的性格特征。划线的句子表现得非常鲜活有力,读来让人感觉故事中“夭夭”的形象如在 眼前。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 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 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从“弄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他虽说是个老江湖” 可知,老水手半生漂泊如今暂得安定,生活阅历丰富;从“他得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 一村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老水手于 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 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可知,老水手善良、热情,关心乡里事情; 也可以从老水手听到赶路人谈论“新生活”就担心枫树坳如今的安稳可知,老水手思想保守; - 13 - 从“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杂货,所以开 玩笑,说是陪嫁用的”“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 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 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 舍不得!’”可知,老水手性情幽默,说话风趣。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 想内容和表达效果,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从“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满满,你过河吗? 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就说:‘夭夭,你姊妹赶 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东西!’”“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 有八铺八盖,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 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末后的话 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 去抿着嘴笑……”等处可知,故事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 乡土人情;更有利于塑造夭夭、老水手、掌渡船的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对话中塑造 得逐渐丰满;同时,故事以对话形式展开,淡化了情节,使故事的节奏舒缓,作者娓娓道来, 形成独特的叙述风格。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 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 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 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村落中 乡下人为耕牛过冬预备的稻草,傍附树根堆积,无不如塔如坟。河下船埠边,有从土地上得 来的瓜果、薯芋,以及各种农产物,一堆堆放在那里,等待装运下船。三五个小孩子,坐在 这种庞大堆积物上,相互扭打游戏。”可知,湘西农村社会的“美”体现在朴素美好的生活 场景中;从“更远处有皮鼓铜锣声音,说明某一处村中人对于这一年来人与自然合作的结果, 因为得到满意的收成,正在野地上举行谢土的仪式,向神表示感激,并预约“明年照常”的 简单愿心”“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 - 14 - 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 子吧……’”可知,湘西农村社会的“美”体现在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中;从“年青人眼睛 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 有刀头肉,焖黄豆芽。’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 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东西!’”“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早 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 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 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去抿着嘴 笑……”“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 是远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们父亲说话的。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 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 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可知,湘西农村社会的“美”体现在温暖 融洽的人情关系中。 【点睛】鉴赏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 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表现主题等方面分析语句的作用。②要注意分 析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及其对表达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①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盖彼但 见今之讲周、程、张、朱者,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 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 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 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 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 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 - 15 - 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 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 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 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 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 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 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 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 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 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 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 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 免矣。 【注】①李贽(1527 年—1602 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原姓林,名 载贽,后改姓李,名赘,号宏甫,又号卓吾,又别号温陵曙上等。②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 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 哓哓:争辩不休。 B. 兹尚未厌.足 厌:厌倦。 C. 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穿窬:穿壁越墙,即偷盗。 D. 挟数万之赀. 赀:同“资”,财物。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臣乃.敢上璧 B. 志于.高官重禄 急于.星火 C. 所.挟者重 重为乡党所.笑 D. 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 则施施而.行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一个黄姓书生打秋风的故事,来批判那些假道学,并为那些人挖空心思、名利双收 - 16 - 的行为感到可耻。这样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 B. 作者爱憎分明,既赞颂了郑子玄质朴笃实,有羞耻之心,不肯讲学,又批判了那些趋附权 贵的假道学,尖锐揭发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的真面目。 C. 作者认为,郑子玄之所以不肯讲学,是因为他目睹了现今的所谓圣人和山人欺世获利的丑 恶行径,且不想与这些人同流合污。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D. 本文叙事生动,说理精辟,笔锋犀利,把商人与所谓山人进行类比,认为他们都是可鄙的。 由此,作者进行深刻反省,以完善自我品行。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 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 (2)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 也。 【答案】14. B 15. D 16. D 17.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 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 18. (1)回来的时候再经过这里,经过这里就多相聚几天再分别,现在太过仓促了,实在舍 不得分别。 (2)然而怎么知道我没有商人的行为和想法,穿着佛教的外衣用来欺瞒世人,骗取名声呢? 如有的话请对我进行责罚,我不袒护短处。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 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B 项,“厌:厌倦”错,应通“餍”,满足。句意:现在仍没有满足。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 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 17 - A 项,第一个“乃”是副词,竟;第二个“乃”是副词,才。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比。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C 项,第一个“所”和后边动词“挟”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和“为”一起构成被 动句,译成“被 ”。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D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曲解文意,“认为他们都是可鄙的”错,第四段“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意思是“再 说商人又有什么可以鄙视呢?”作者不认为商人可鄙。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 依据语法特点,“由此观之”为固定结构,后边断开;第一个“者”字和“也”字为判断句 的标志,所以在两个字后边断开;“耳”为句末语气词,后边断开;“则”字为连词,引出 下一句,所以,两个“则”字前断开;依据句子结构,“幸而能诗”和“不幸而不能诗”句 式相仿,所以独立成句,应断开。 译文:由此来看,现在所说的圣人,其实和现在自称山人的那些人是一样的,只是有幸运有 不幸运的不同罢了。幸运能写诗,就自称为山人,不幸运不能写诗,就不称自己为山人而称 自己为圣人。 答案为: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 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 【18 题详解】 - 18 -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经过;“卒卒”同“猝猝”,仓促;诚,实在。 (2)然,然而;安,怎么;商贾,商人;“诛”,责罚;“护痛”,袒护短处。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 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 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郑子玄,是丘长孺父子常在一起作诗论文的朋友。他的文章虽然不及丘长孺父子,但品 德朴实而且有知羞耻的心,不愿去讲学。他只看到今天讲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的人,以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些人都是口里讲着道德而心里想着高官,志 在成为巨富;既然已经得到高官,成为巨富,仍然照样讲着道德,说着仁义;又跟人争辩不 休:“我想要劝勉讽戒社会习俗。”他认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没有能超过讲周敦颐、程颖、 程颐、张载、朱熹的人了。 黄生经过这里,听闻刚从京城去长芦去打秋风,又跟着别处去担任新的职务。遇到了更 有权势的官僚,便舍弃了长芦的长官,随即调转马头往北,而撞风冒寒,不顾年老,已经到 了麻城,对我说:“我想游览嵩少,那个有地位的人也想游览嵩少,于是拉着我一起走,因 此来到这里。但是有权势的人(他)已经在城里等着我,在这种情形下,我不能在这里住上 一夜了。回来的时候再经过这里,经过这里就多相聚几天再分别,现在太过仓促了,实在舍 不得分别。”我猜测他的内心实在是对在林汝宁那里捞油水难以割舍吧。林汝宁三次上任做 官,黄生没有一次不跟着前往,去了回来一定满载,现在仍没有满足,竟敢欺骗我说是想游 览嵩少。他用游览嵩少山的名义,隐藏到林汝宁处去打秋风来欺骗我;又担心林汝宁怀疑他 打完秋风半路离开寻找我,于是再用舍不得我李贽的原因,再来寻访李贽为理由来使林汝宁 满意:真是名利双收,肉体享受得到满足,名声品行得到保全。今天宣传道学的人,和他有什 么不同呢! 由此来看,现在所说的圣人,其实和现在自称山人的那些人是一样的,只是有幸运有不 幸运的不同罢了。幸运能写诗,就自称为山人,不幸运不能写诗,就不称自己为山人而称自 - 19 - 己为圣人。幸运能讲良知,那么就自称为圣人,不幸运不能讲良知,那么就不称圣人而称自 己为山人。这样翻来覆去,为骗世人和名利,名义上是山人心里却和商人一样追求名利,口 里讲着道德而心里想着穿墙偷盗。已经是可鄙视了,为了掩盖打秋风的目的,竟然标榜是游 嵩少,以为别人是可以欺骗的,那就更加可鄙了。现在讲道德性命之学的道学家,都是和标 榜游览嵩室山的黄生一样患得患失,而志气在于高官厚禄,美好的田宅,吉利坟地,庇护后 人,都是在林汝宁那里假托理由舍不得李贽。郑子玄不愿意讲学,确实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了。 再说商人又有什么可以鄙视呢?带着数万资金,经历风浪波涛的危险,受到关卡上官吏 的侮辱,在集市交易中忍受诟骂,辛苦劳累无法形容,所携带的很重,所得到的微不足道。 然而还要和卿大夫们结交,这以后才能收到利益而避开危害,怎么能够傲慢地坐在公卿大夫 之上呢!今天这些所谓山人,视之为商人,但实际上没有一点资本;称为山人,却不是公卿的 门不踏,所以是可鄙的。尽管如此,我难道就没有这种表现吗?然而怎么知道我没有商人的 行为和想法,穿着佛教的外衣用来欺瞒世人,骗取名声呢?如有的话请对我进行责备、惩罚, 我不袒护短处。即使如此,像他们那样患得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肯定不会去做的。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 呈史留守致道② [宋]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 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寻, 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 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 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潜《松窗杂录》载秦准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人肺腑,渔人 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9. 首句中___________一词直接点明诗词的题材,其中“危”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0. 分析下阙的表达技巧。 【答案】19. (1). 吊古 (2). 高 20. ①用典。用谢安被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实 - 20 - 际上是无奈之语,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借用“宝镜”典,言寻觅 不到“宝镜”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之才无人鉴察。②反问。“谁劝杯中绿”,通过反问, 表达壮志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③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比喻、象征)。“江头风怒” 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明确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明确在句 子中的含义,必须结合诗句来答。 本题要求从首句找出点明诗词题材的词语,结合题目《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呈史留守致道》 可知,这首诗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是诗人登上建康赏心亭所抒发的情感,“吊古”的 意思是凭吊古人的陈迹,是一首怀古诗。诗人登上高楼,却落得闲愁无穷。所以,“危楼” 中的“危”意思是“高”,和李白的“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句形 容建康赏心亭的高耸。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结合诗歌所写内 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 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意思是: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被迫 在东山闲居,也被悲哀的筝声引起伤恸。用谢安被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志不得 伸的情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意思是: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 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谁劝杯中绿”,反问手法,表达诗 人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意思是: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 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或者是象征 的表现书法,或者是比喻修辞手法,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 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 【点睛】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 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 - 21 - 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材料二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①也,宁戚。” (《论语•八佾》) 材料三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②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以益 损也……创巨者,其日久;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所以为至痛极也。 (《荀子.礼论》) 【注】①易:铺张。 ②称:相合。 21. 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思想。 22. 分析上述材料,对于“三年之丧”,孔子与荀子的看法有何异同? 【答案】21. (1). 克己复礼(或仁) (2). 通权达变 22. (1)相同点:孔子和荀子都赞同“三年之丧”,并认为守丧三年的原因是个体内心情感 的驱动。(2)不同点:孔子强调“三年之丧”的情感出发点是爱,是对父母的感念和爱的回 报,是仁的表现;荀子强调“三年之丧”的情感出发点则是痛,是父母去世所带来的感情创 伤和痛苦太深,需要这么长时间愈合,是极为悲痛的外在表现。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尤其是中国 古典名著,可精读也可浅读,掌握主要的相关情节,把握主题。 材料一中依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的句意,孩子 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在这三年中尽心竭力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孔子看来, 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做法是“天下之通丧”,这并不是勉强而为,而是出于对父母的深挚感情。 所以体现的思想是:“孝”是仁义道德的核心,“孝道”是儒学之本,尽“孝”不仅是儒者 的人生首要责任,更是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学说,也可以叫做 “克己复礼”,意思是指儒家所提倡的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材料二中依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句意,孔子认为,就礼节仪 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 正哀伤。孔子在这里阐述了“礼”的真义:“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 饰的事物。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在这里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一想,孔子明确说明 了礼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 - 22 - 的根本。这充分体现了他通权达变的思想,即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办法,不死守常规。 【2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领悟作品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逐词逐句分析句意,体会 作者的态度或情感以及对待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依据本题,首先解释“三年之丧”,即守丧三年,是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作为封建社会 的基本丧制,它对社会的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这较长的三年时间里,既不能行礼仪、从 事生产劳作,也不能有任何的娱乐活动,只能让自己处于久痛哀思的状态。孔子认为只有这 样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深情重。但是在孔子看来,守丧三年并不只是一个数字,关键是在于内 心的态度,是对父母的感念和爱的回报,是仁的表现。荀子和孔子一样,是“三年之丧”的 鼓吹者和支持者,这是二人的相同点。但荀子认为“三年之丧”,是父母去世所带来的感情 创伤和痛苦太深,需要这么长时间愈合,是极为悲痛的外在表现。 【点睛】名著阅读的几点建议: 这主要是根据你的年纪,专业和预期目标具体来设定的。如果你想涉猎,丰富自己阅读量, 那么不必细看,粗略了解情节人物,甚至可以选择精选本来读。但如果想进一步文本细读的 话,就要逐句逐句的读,对名著人物的一个表情一句话,都揣测回味。最好能借助名家的评 论导读一起来读,读到优美的句子或哲理的句子,要做好记录。而且最讲究第一感觉,你对 某句话的第一见解是什么,也要及时记录下来。最后读完还要有一篇读后感想。好书不应只 读一次。特别是名著,读一遍往往难以真正读懂读透。第一遍涉猎浅读,记录下第一感觉滴 第一见解。第二遍细读,深读,借助导读来读,看看你的看法与名家看法相差出入有多少, 这对于你对文学敏感度,见解深读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然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这是天下统 一的服丧期限。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心吗? 材料二: 孔子说: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 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材料三: 三年的服丧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说:这是根据人的感情确定礼仪制度,凭借这个整治亲族, 区别亲近的人和疏远的人之间,高贵的人和卑贱的人之间的不同礼节,而不能再增减的了…… - 23 - 创伤大的,它愈合的时间就长,疼痛厉害的,它愈合的就慢,三年的服丧……是用来给极其 悲痛的感情所确立的最高期限。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 语·子罕》)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而 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钩党之捕遍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 墓碑记》)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 霖铃》) (5)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 相》) 【答案】 (1). 仰之弥高 (2). 钻之弥坚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 (5). 且矫诏纷出 (6).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7). 竟无语凝噎 (8). 暮霭沉沉楚天阔 (9). 两朝开济老臣心 (10).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或 者是给出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注意“弥”的书写;(2)注意“瞬”的书写;(3)注意“矫”的书写;(4)注意“噎”“霭” 的书写;(5)注意“襟”的书写。同时注意要求只选 3 小题。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 24 -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网络时代,生活愈发便利,动动手指便可享受购物、缴费、挂号等服务,然而 在我们感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老年人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 材料二 担心日渐衰老的父母看病不方便,一位北漂女孩儿回家探亲时,为父母从手机 上下载了看病软件,又手绘了 8 页示意图,帮助老人熟悉掌握软件操作流程。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互联网+”如何服务老年群体 当社会一往无前地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变得空前地高效和便捷,作为年轻人,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预约、网上交费, 甚至连看病都能通过网络进行。过去需要跑很远的路,排很长时间的队,现在动动手指,分 分钟就可以完成,这是高科技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就像之前提到的,这也只是年轻人或者 中青年人的感受,老年群体似乎一直没有赶上互联网技术这趟快车,面对功能日益强大的网 络,他们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一族。 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不应该遗忘老年群体,我们的高科技应该考虑到老年群体的需求,推 出更多操作简单的“傻瓜”软件,开设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电脑培训机构,让老年朋友也能享 受高科技便捷和快乐,这是社会尊老敬老、关爱老人的重要表现。 的确,当年轻人能够通过网络预约挂号缩短排队时间,而老年人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 辛苦等待时;当年轻人按几下键盘就可以交上水电费,却需要老年人走很远的路才能做到时; 当年轻人通过时髦的团购软件买到打折的商品,老年人却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才能买到时, 这个互联网社会真的是有失公平。 可是,这真的全是互联网和高科技的“罪过”吗?我们身边相同年纪的老年人,有的可 以玩转微信,有的却连短信都不会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或者是受教育程度和观 念的差异,或者是视力退化的因素。基于网络服务的安全性还跟不上它的便捷性,有些老年 人从内心就排斥网络交易,担心遭遇资金安全问题;有些老人根本看不清电脑上的字,或者 看一会儿眼睛就难受,身体条件阻碍了他们使用电脑和手机。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上网 程序如何简化,很多必要的能力还是无法忽略的,要想让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从认识键盘和汉 - 25 - 语拼音学起,接受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或者一丝不差的记住各种各样的网络密码, 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老年人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群体需要给予特殊的关爱,这种关爱应该是首先意 识到他们身上难以改变的客观条件,由社会各方面通过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实现。比如,很 多医院不仅可以通过网络预约挂号,还开通了电话预约服务;一些提供缴费服务的窗口单位, 在大厅里安装了自助缴费机,还配有服务人员给予协助和指导;很多餐饮店也增设了电话送 餐服务……只要老年人会打电话,同样可以享受便捷,节省时间。对于老年群体,我们可以 也应该从这个思路去努力,用他们愿意接受且无需费劲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 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的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 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 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道题包含两部分内容。材料一谈论的重点是老人群体和互联网科技的关系,材料二 谈论的重点是子女给父母尽孝时,应当帮助父母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联网操作流程,让父母跟 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因此,综合两则材料,可见应该以尽孝从精神关心入手;“互联 网+”时代,请别落下父母;步入老年的父母更需要“技术反哺”等立意写作。 立意: 子女当“技术反哺”父母 心系空巢老人,莫忘精神食粮 “互联网+”时代,请别落下父母 网络时代,谁来扶老人一把 素材: 1.当前,互联网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民众带来的便捷越来越多,一部智能手机在手, 只需手指轻轻一点,衣食住行全都不成问题。5G 普及在即,互联网势必更加全面彻底地与传 统行业相结合,照此发展,互联网有望与生活的每个细节紧密相连,离开了互联网,或许就 会寸步难行。 2.但由于不少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不懂得上网,难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不 仅如此,由于其他人更加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就意味着老年人反而可能更难以获得资源,成 - 26 - 为互联网技术的受害者。老年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表达的阵地缺失, 话语权很小,老年人面临的互联网困境就容易被社会所忽视。 3.以网约车为例,过去老人尚还可以在路边招手拦车,但在当前,由于年轻人可以通过手机 软件叫车,很多行驶中的出租车早就被人叫走了,于是老年人打车就面临更加困难的窘境。 老年人在“互联网+出行”之间要有中间服务,否则,他们就会成为被网约车遗忘的群体。 4.据了解,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推出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和 硬件产品,如一些网络搜索引擎推出鼠标手写功能;北京市民政局与企业合作推出了“小帮 手老年手机”。但是这类产品数量屈指可数。开发产品的企业大多不看好老年人市场,认为 老年人产品的盈利模式不清晰。“科技发展太快了,只考虑到一些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我们 岁数大了接受不了这些新鲜事物,有时候觉得学也学不会,只好放弃了。” 有的老人无奈表 示。 层次结构: 标题切合题意,《“互联网+”如何服务老年群体》,第一段摆事实,“老年群体似乎一直没有 赶上互联网技术这趟快车,面对功能日益强大的网络,他们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一族”。第二 段,论述互联网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因为“这是社会尊老敬老、关爱老人的重要表现”; 第三段又是事实;第四段从老年人角度分析原因。最后一段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整体文章 条理清晰,论证透彻。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 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 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 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 可说。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