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10 谈中国诗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运用了比喻;“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7 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运用了排比;“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运用了比拟。故选B项。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原文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济南秋天的特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需要结合语句的句式特点分析表达效果。原句中“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突出山脚颜色的变化,表现济南秋天的特点。该句“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作定语,修饰“条子”,没有突出山脚颜色变化的画面感和节奏感。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参考答案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第一处,结合“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分析,此处可以填入“忽然又温暖一会儿”;第二处,结合“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分析,此处主要讲“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二、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7 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朝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声音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7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答案D解析A项,对文中“与之相对”一句理解有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C项,原文说的是“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B.第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答案C解析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徒诗是有音乐性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不能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7 C.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D.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答案D解析D项,原文上下两句非条件关系,原文只是说“‘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三、表达能力提升7.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参考答案(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才能有所成就。解析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可抓住前面“琳琅满目的货摊”与“我用不着的东西”来归纳,概括钱钟书的观点可抓住“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来归纳。8.下面是一则招聘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小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万~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邮箱,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参考答案①将“五名”改为“各五名”;②将“15万~20万左右”改为“15万~20万”;③将“网开一面”改为“面议”;④将“有兴趣的”改为“有意向者”;⑤将“致电”改为“来电”。7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五名”有歧义,应标注是一共五名还是每科五名;“15万~20万”是约数,和“左右”重复;“网开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此处应该是“条件可放宽”的意思;“有兴趣的”属口语语体,此处应用书面语;“致电”指给别人发电报或打电话,此处应为“来电”。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 夜郎自大,井中之蛙,见树木不见森林,突显了自我封闭的危害。材料 团结 退步 失职众人划桨开大船 前怕狼来后怕虎 做天和尚撞天钟孤掌难鸣 得过且过 裹足不前 独木难支 畏首畏尾 敷衍塞责答案示例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众人划桨开大船,突显了团结的重要作用。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前怕狼来后怕虎,突显了退步的消极心理。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做天和尚撞天钟,突显了失职的具体表现。解析首先,明确所给材料的主旨。其次,将表现内容一致的事实放在一起。再次,理顺“突显”与“作用”的关系,注意要符合逻辑事理。最后,参照所给示例整合语句表述出来即可。教师篇资源链接《谈中国诗》技法赏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费明富钱钟书的诗论具有浓郁的散文特色,其语言艺术成就很高,且有很多分析推赏的文字。笔者拟就其文中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并着眼其全局作一简要分析。《谈中国诗》原本的受众是外国读者,但对于中国读者,甚而所有读者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并能启迪心智,让人顿悟甚而豁然开朗。它在整体思路上,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来概括,即“虽然中国诗相对于外国诗具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相同之处还是非常鲜明”,所以“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用“虽然A但是B”的句式,针对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让读者去感受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相异相通之处,而这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7 西洋诗歌遵循“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的脉络发展,而中国诗则是没有史诗,也不经历戏剧诗,而直接出现抒情诗,之后才有戏剧诗的繁盛。再如诗歌的篇幅,虽然西洋也主张篇幅要短,但是真正短小者是中国诗,以至“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但是这些外在的不同,相对于本质的相同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中国诗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而魏尔兰的“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又何尝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呢?济慈推赏“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而中国诗则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这些都是契合这种境界之美的佳句。再如“何处是”是中西俱用的诗歌“公式”,表达着人类共有的情感价值取向。第二阶段是说虽然中国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是中外诗歌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美却是相通的,格雷的《墓地哀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其口吻情景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似得令人惊讶。而类似这样的相同,不只是我们的发现,“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这样的辩证分析,这样的思辨色彩,让本文已经透过现象揭示出了对象的本质。但这并没有完结,作者又将思路延展,向深处挖掘,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一些颇具哲理意味的佳言妙语便像连珠炮似的相继爆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摘自2011年5月《语文报·高二版》新课标769期,有改动)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