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学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一、问题探究(12分钟)(1)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何目的?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为烛说秦埋下伏笔。(3)烛之武出场可谓一波三折,有哪些波折?从三折中看出他们各自做人的态度是什么?①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②郑伯诚恳的态度。为人臣,当为国效力。③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4)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縋而出?攻守、防备之道。(5))烛之武出场运用了什么样的说辞艺术,达到目的的?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6)晋文公退兵的理由有哪些?为什么决定退兵还要派人留守要塞?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二、人物形象分析(8分钟) 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郑 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秦 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三、艺术特色鉴赏(4分钟) 参考答案:(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四、课后的启发(16分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