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课内文言文(共41分)‎ ‎1.通假字。‎ ‎(1)莫春者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3)批大郤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敢倍德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莫 (2). 暮 (3). 晚 (4). (2)采 (5). 彩 (6). 彩色 (7). (3)郤 (8). 隙 (9). 空隙 (10). (4)倍 (11). 背 (12). 背叛 (13). (5)知 (14). 智 (15). 明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要求,如本题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1)“莫春者”意思是“晚春”,“莫”同“暮”,晚;‎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意思是“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采”同“彩”,彩色;‎ ‎(3)“批大郤”意思是“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郤”同“隙”,空隙;‎ ‎(4)“不敢倍德”意思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倍”同“背”,背叛;‎ ‎(5)“失其所与,不知”意思是“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知”同“智”,明智。‎ - 18 -‎ ‎2.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 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3)依乎天理 古义: ‎ 今义:天然的道理。‎ ‎(4)故略上报 古义: ‎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表程度副词 ‎(6)将军战河北 古义:‎ 今义:河北省 ‎【答案】(1)吝惜,舍不得 ‎(2)中原地区 ‎(3)牛的天然结构 ‎(4)回信 ‎(5)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6)黄河以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把握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词,对于古今异义词,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 18 -‎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意思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爱”古义是“吝啬”“吝惜”“舍不得”;‎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意思是“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中国”古义是“中原地区”;‎ ‎(3)“依乎天理”意思是“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天理”古义是“牛的天然结构”;‎ ‎(4)“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是“回信”;‎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思是“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非常”古义是“意外的变故”;‎ ‎(6)“将军战河北”意思是“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河北”古义是“黄河以北”。‎ ‎3.句子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答案】(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2)秦朝时,他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了他。‎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获取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招待客人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什么害处。‎ ‎(5)敬重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7)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 - 18 -‎ 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8)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 ‎(9)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乃”,于是;“夜”,名词做状语,连夜;“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应为“以事具告”,“以”,把。第二句中,“游”,交往;“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之”,代词,他。第三句中,“既”,已经;“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第二个“封”,名词,疆界;“肆”,扩张;“阙”,侵损。第四句中,“若”,如果;“舍”,放弃;“以为”,省略代词“之”,即“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估计一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使者;“共”同“供”,供给;“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第五句中,第一个“老”和第一个“幼”都活用为动词,敬重,爱护;第二个“老”和第二个“幼”都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儿。第六句中,“明”,视力;“察”,看清;“舆薪”,整车的柴草。第七句中,“谨”,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反复陈述;“颁”同“斑”。第八句,“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好”,追求;“进乎技”,超过技术了。第九句,“若”,你;“为寿”,敬酒;“毕”,完毕,结束;“因”,趁机;“坐”同“座”,座位。‎ ‎4.根据课课文,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 “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D. 《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答案】C ‎【解析】‎ - 18 -‎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错误,“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故选C。‎ ‎(二)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5.默写。‎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 (3). 为国以礼 (4). 其言不让 (5). 善始者实繁 (6). 克终者盖寡 (7). 既得志 (8). 则纵情以傲物 (9). 为天下理财 (10). 不为征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毋、繁、傲、理、征。‎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 18 -‎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绩: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 B. 宁能衣其夫子 衣:使……穿衣 C. 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 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 18 -‎ B. 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 C. 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 D. 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答案】6. D 7. C 8. C ‎ ‎9. (1)等到孟子长大之后,学习六艺,最终成就了大儒的名声。‎ ‎(2)现在你荒废了学业,这样将来免不了做供人驱使的奴仆,而且没有办法远离灾祸啊。‎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谢”,道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C项,本题可根据文言句式的对称性来断句。“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这三部分的结构形式一致,由此可排除A、D两项;“不察于礼”“责礼于人”的主语都是“子”,即孟子,两者是并列关系,故“不察于礼”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说法错误。原文是“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 18 -‎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及”,等到。“卒”,最终。‎ 第二句得分点:“厮役”,供人驱使的奴仆。“离”,远离,避免。‎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邹国孟轲的母亲,称孟母。(最初)她的房舍靠近墓地。孟子年幼的时候,嬉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之类的事,蹦蹦跳跳地模仿筑穴埋葬。孟母说:“这不是我用来让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离开了,居住在集市的旁边。孟子嬉戏、玩耍的是模仿商人沿街叫卖之类的事。孟母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让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搬迁,居住在学校旁边。孟子嬉戏、玩耍的是模仿摆设俎豆等祭祀用品之类的事和作揖逊让等行为举止。孟母说:“这才是真正可以用来让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居住在那里。等到孟子长大之后,学习六艺,最终成就了大儒的名声。君子称赞孟母善于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教化孩子。《诗经》说:“那个美好的人啊,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18 -‎ 孟子年少的时候,放学回到家,孟母正在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问他说:“你学习到什么程度了?”孟子说:“依然如往常一样。”孟母用刀割断了还未织完的布匹。孟子害怕,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剖断的这匹没织完的布一样。君子努力学习来树立名声,好问来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安定、宁静,做事可以远离灾祸现在你荒废学业,这样将来免不了做供人驱使的奴仆,而没有办法远离灾祸啊。这和依靠纺织缉麻而生存有什么不同,中途废弃而不做,怎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长期如此又怎能不缺乏粮食呢?女子如果荒废了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如果懈息于道德品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是沦为盗贼,就是沦为奴隶、劳役。”孟子害怕,从此以后每天尽心尽力地学习,不敢停止,拜子思为老师,终于成为闻名天下的学者。君子称赞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诗经》说:“那个美好的人啊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娶妻之后,有一次将要进入自己的房间,看到他的妻子在房间里脱去上衣,露出身体,孟子不高兴,就离开没有进入房间。他的妻子将此事告诉孟母,请求回到娘家,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礼仪,在寝室中是不必遵守的。现在我在自己房间里偷偷地脱去上衣,而丈夫看到我后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对待了。女人的规矩,不能在客人家中住宿。请让我回到父母家去吧。”于是孟母唤来孟子对他说:“按照礼法来说,将要进入家门,先问一声谁在里面,用这种办法来表示恭敬;将要进入厅堂,一定抬高声音说话用这种办法来告知别人;将要进入房门,眼睛一定向下看,担心看到别人的隐私。如今你不知晓礼节反而责怪别人失礼,不也错得很厉害吗?”孟子道歉,于是留住他的妻子。君子称赞孟母懂得礼,而且明白做婆婆和做母亲的道理。‎ 二、语言文字应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从十几年前贴吧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________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感到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但“古风”作为一个________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宏阔的大历史,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________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需受众提高鉴别力。‎ - 18 -‎ ‎1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 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 C. 处处有新意的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D. 古风音乐处处有新意,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1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水到渠成 包罗万象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B. 水到渠成 一应俱全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C. 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D. 顺理成章 一应俱全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1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 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C. 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D. 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设。‎ ‎【答案】10. B 11. C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从文意来看,根据上文“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可知,下文应衔接的是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题中A项,第一个分句强调的是古风的新意,与上文的“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 18 -‎ C项,“处处有新意的古风”中定语“处处有新意”,与上文的“新的方式”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D项,第一个分句“古风处处有新意”强调的是新意,与上文“全新的方式”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题中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成语强一方面可的是“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文中 “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不是成功的事情,只是产生的结果,故错。‎ 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成语强调的是产生某种结果。上文说古风音乐产生的原因,“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是自然产生的结果,应选“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成语强调的是丰富。根据下文“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爱情故事”可知,该处强调的是古风的内容丰富,应用“包罗万象”‎ 一应俱全:应该具备的,统统都有。成语强调的是应该有的都有。根据下文“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爱情故事”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并非是古风应该都具有这些内容,故错。‎ 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成语强调的是做作不自然。上文“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强调的是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且与“爱情故事”搭配不当,故错。‎ 无病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上文“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强调的是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符合语境。‎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成语形容的对象是人,原文中形容的对象是作品,故错。‎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成语强调的是以假充真,可以形容作品,符合语境。‎ 故选C。‎ - 18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题中.B项语序不当,应先“想象”,再“建构”;‎ C项语序不当,应先说“大历史”,再说“小人物”;‎ D项搭配不当,“建设”应改为“建构”。‎ 故选A。‎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补句的命题规律:“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3.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蘑菇圈》(中篇小说)近日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者阿来系我国著名作家,尤以小说创作见长。为提高同学们的鉴赏与写作能力,校广播站将播出访谈节目《大家作品欣赏》,届时由吴明老师为大家解读这部小说,敬请关注!‎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 ‎【答案】①“《蘑菇圈》(中篇小说)”改为“中篇小说《蘑菇圈》”。‎ ‎②“系”改为“”。‎ ‎③“尤以……见长”改为“尤其擅长小说创作”。‎ ‎④“大家作品”改为“名家作品”。⑤“届时”改为“到时”。‎ ‎【解析】‎ - 1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由题干“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片段”可知语言使用的场合,故“《蘑菇圈》(中篇小说)”不当,因为括号中的内容是不读出来的,所以无法传递出“中篇小说”这一信息,可以改为“中篇小说《蘑菇圈》”;作为广播稿,语言使用要通俗易懂,“作者阿来系”中“系”意思是“是”,带有文言色彩,可以改为“是”;“尤以小说创作见长”不当,“见长”意思是“指显得有特长,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语境要表达的是阿来擅长小说创作,可以改为“尤其擅长小说创作”;“大家作品欣赏”中“大家”易产生歧义,“大家”既有名家之意,也有众人之意,此处可以改为“名家”;“届时”语体不当,过于正式,与“广播稿”这一场合不合,可以改为“到时”。‎ ‎14.下面是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示例)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的人表示不会选择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把握图的类型,如本题属于框架图,然后分析图的构成,最后按照顺序进行陈述即可。由题干“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可以知道本次调查的主题;由图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吸烟的危害,二是是否吸烟的意见,吸烟的危害包括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而在得知这些危害后,还有四成以上的人表示吸烟,近六成的人表示不会吸烟。‎ 三、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底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 18 -‎ ‎【答案】例文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①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②坚守底线,坚守善良。‎ ‎③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④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还有一些人,竟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苟且活了下来;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⑤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⑦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 ‎⑧坚守底线,坚守忠贞。‎ ‎⑨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 ‎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 - 18 -‎ 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奥万年!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 ‎⑪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话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话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加话题的话题作文,写作前必须弄清几个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底线”?为什么不能越过“底线”(越过“底线”有什么危害?)“底线”这个题目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万一不小心越过了“底线”,该怎么办?还可以弥补吗?如果可以,该怎样补救?“底线”,即最低界线。“底线”的内涵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底线”就像一道坎, 守住底线,就可以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生存是生命的“底线”,诚信是处世的“底线”,忠诚是爱情的“底线”,尊严是人格的“底线”,而不分裂祖国,是国家对台湾当局的“底线”。反之,越出底线,思想就会蜕变,道德就会沦丧,甚至走上违法或犯罪的道路。准确地把握住话题的内涵,作文就不会跑题。其次,要迅速打开写作的思路。写作思路畅通,文章才能如行云流水。材料为写作打开思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其实“底线”不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还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就做人处世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对社会坚持正义、是非分明、富有爱心;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保持操行。就从商的底线而言,应该是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就从医的底线而言,应该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就为官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严格自律,不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向,不在常识问题上失态,不在金钱问题面前堕落。写作时要正确理解话题的意思(底线是最低界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 参考立意:心存敬畏,守住底线;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坚守心灵的底线。‎ 行文构思:‎ 第①段以运动员坚守底线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指出“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回扣题目。‎ 第④段先举出张米亚老师坚守底线赢得赞誉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再从反面批评那些“失去底线的人生”正反对比,观点更加鲜明。‎ - 18 -‎ 第⑦段运用“因为有了……正因为有了…….因为有了……”排比句式,列举了易水悲歌、化蝶共舞和为天地立命的事例,气势恢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⑧段与第②⑤段一气贯穿下来,这三个小分论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中心观点。‎ 第⑩段先以屈原、岳飞、朱自清为例,从正面指出他们因“坚守忠贞”得以流芳百世;再从反面举出秦桧、刘阿斗的例子,强调他们因“折节叛国”“屈膝投降”而遗臭万年。对比鲜明,论证严谨。‎ 第⑪段收束全篇,呼应标题。‎ 素材:‎ ‎1.底线不是标记线,可以任意更改,随意搬运;底线坚如磐石,不可有半点的亵渎,需要坚定的守护。‎ ‎2.对冷漠说不,用爱心坚守道德的底线。戴尔·维达曾说:“我们已失去很多人性的因素。”时代在进步,人性的底线却节节退败,老人跌倒不扶,孩子掉水不救,对着自杀者起哄看热闹,更有佛山小悦悦事件,18 个路人的冷漠令人不寒而栗。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地,站在人性的制高点去严于律人,却让自己躲进寄居蟹的硬壳,偏安一隅,选择做一个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路人甲。我们在这道德攻守战中溃不成军,像战败国一般交割出自己的人性光辉,于是我们的道德底线- -退再退,最终我们的道德将空缺。若从一开始就坚定守护底线,勇敢在最前端顽强抗争,我们便能踏实地心安理得地走向未来。‎ ‎3. 辛夷坞曾说:“人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左岸阴冷,右岸明媚。”我想说:人人心中都有一条底线,左边是诱惑欲望,右边是坚守冷静,不要让外界的声音,强大的外力淹没或推翻你的底线,坚定地守护,利用一时一景的时机为它筑建坚固的防御,它会成为我们的生命亮色,为人生底色增色!‎ ‎4.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更应守住底线。虽然普通民众看似普通,但就算我们无法拥有灵魂更深层次的高度,我们也决不能让自己的灵魂变的卑劣。上海运石河畔,6 4岁的安徽农民工盛明华,见一个孩童落水,拼死相救,也是对他人的报答——两年前, 他9岁的孙子也曾掉进这条河里,当地三位村民奋力跳进水中,使孩子重生。周晓枫曾说:“凡是流有生生血液的生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人类的同胞兄弟。”万事万物皆是如此,更何况亲亲的人类同胞呢?‎ ‎ ‎ - 18 -‎ - 18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