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一起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下狱。汉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其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体编订为《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1.《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战国策》在体例上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12策33篇。 《战国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 23 -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中国古代四大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即专诸、要离、聂政、荆轲,被人称为“四大刺客”。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使自己的英名万古流芳。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伍子胥于是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既为报仇,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现,刺秦王不中,被杀。 3.太子丹恐惧 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称为“世子”。秦朝以后,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4.邑万家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居民聚居的地方;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如采邑、食邑。文中指最后一个意思。 5.高渐离击筑 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 23 - 6.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徵、羽”属古代五音,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变徵,是徵音的变调,比徵音低半音,常作悲壮之声。羽声,常作激昂之调。 7.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天子或诸侯供奉牌位、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古代宗庙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毁即国亡或家破。 8.给贡职如郡县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封建,改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9.乃朝服,设九宾 宾,即傧(bīn)相,古代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九宾,即九宾之礼,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从殿内向殿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依次呼接引来宾上殿,声势威严。 10.箕踞以骂 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随意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主要战绩:破燕、赵,灭楚。破:攻下。尽:全部,副词。收:占领。略:掠夺,夺取。至燕南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 23 - 段解:首段起笔便写出了兵临城下的危急局势。文章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长侍:长久侍奉。微:没有,动词,常用在假设句的开头,可译做“假若没有”。愿:希望。谒:拜会,前往。信:信物,能使人相信的证物。则:那么,连词,表示结果。亲:亲近,这里指接近。夫:句首助词,或称发语词。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购:重金征求,悬赏,作谓语。之:他,代樊将军。金千斤,邑万家:前省略介词“以”。金,当时以铜为金;邑,封地。诚:如果,副词,一方面表示事情的确凿,另一方面又表示假设。督亢(kànɡ):现在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说:通“悦”,高兴。乃:才。有以:有用来……的办法,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说法,是“有 层解: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荆轲答语毅然决然,体现其“言信践诺”的侠义精神。他提出要取信秦王的两个条件,充分表现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层解: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与荆轲的意见产生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段解:本段主要描写太子丹与荆轲商议“刺秦”一事的对话,充分表现出荆轲的超人胆识、谋略和气魄。 - 23 - 毒,残酷。为:表被动。戮:杀戮。没:没收入官府当奴婢。奈何:如何,怎么办。仰天:仰面向着天。太息:长长叹息。涕:眼泪。每:每逢,每当。痛于骨髓:极言痛恨之深。痛,恨。顾:只是,连词,表转折。所出:出来的地方。何如:怎么样, 层解: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的“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引出“为之奈何”的问话。 为“献于秦”。而:而且,连词,表示递进。善:好好地。把:握,抓住。揕(zhèn):刺。然则:这样的话,那么。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偏袒:脱下一只袖子,露出一只肩膀。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愤怒和激动。切齿:齿相磨切,表示愤恨到极点。拊(fǔ)心:捶胸,这里形容非 - 23 - 层解:晓之以理,刺秦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段解:这段对话和动作描写,主要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人物的精神风貌: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为事已至此。既,已经,副词。已,完毕,指樊於期自刎的事已经发生。乃遂:于是、就,同义副词连用。收盛(chénɡ): 段解:“驰”“伏”“哭”,用词简洁,精确地表现出太子丹听闻樊於期死讯后的悲恸心情。 - 23 - 段解:准备“利匕首”,并且淬以毒药,可见太子丹之意在于杀死秦王。此心有为国事虑:秦君一死势必其国内大乱;此心亦有为私人虑——报昔时为秦人质时秦“遇之不善”之辱。 段解:这一部分写行刺准备。药淬匕首、配以副手,均是太子丹准备和派遣。而荆轲所看重的却是“其人”,甘愿“为留待”,可见此人之重要性,为下文“怒斥太子”埋下伏笔。 - 23 - 层解:太子“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言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层解:荆轲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竖子”句,可见其内心想法是生而复命,与太子丹杀死秦王并不相同。 段解:太子“迟之”“疑其”“复请之”,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与荆轲形成反衬。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荆轲刺秦失败,秦统一中国后,因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被秦始皇安排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机,用筑袭击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未中,遇害。和(hè)而歌:随着节拍(或节奏)唱歌。和,随着(或跟着)节拍、节奏。而,连词,表修饰。 层解:“易水送别”是慷慨悲歌的一幕,更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以送之”,加之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 声:声调激愤的羽声。慷慨,情绪激昂。士:有特殊技能的人,这里指门客。瞋(chēn)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尽:都。上指:向上竖起。指,竖起,这里有“掀”“冲”的意思。就:登上。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终已, - 23 - 层解:“终已不顾”的荆轲内心深处有对太子丹“疑己”的哀怨之意,也有誓死刺秦的决绝无悔,同时还有对他所热恋的燕国和以高渐离为首的一众友人的诀别留恋。 段解:易水送别的场景,千百年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段解:“厚遗蒙嘉”,是为得以引见于秦王做准备,可见行事周密。 - 23 - 职:同义连用,贡、职,贡品。而:连词,以便,表目的。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奉守,侍奉与守卫。自陈:亲自陈述。谨:表示慎重和尊敬。拜送:用一定的礼节举行一定的仪式交出。庭:通“廷”,朝堂。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闻:使……闻,使动用法, 段解:蒙嘉在秦王面前的进言,入情入理、滴水不漏,为秦王接见荆轲铺就了道路。 的衣服,这里用作动词,穿上朝服。设九宾:设置九个傧(bīn)相(“傧相”是古代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指隆 段解:秦王的表现说明他真心接受燕国投降一事,并非一味诉诸武力。当时秦已灭韩破赵,统一六国形势已定,此时隆重接待燕国使者,足见诚意十足。 - 23 - 后顺序进来。以,按照。次,次序,顺序。陛(bì):殿前的台阶。色:脸色。振恐:害怕得发抖。振,通“震”。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顾:回头看。为:介词,替。“为”后省略代词“之”。谢:谢罪。蛮夷:边远地区。鄙:见识浅陋。少:稍微,略微。假借:宽容,原谅。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第一个“使”,让,动词,后面省略代词“之” 段解:秦武阳在献图的关键时刻“色变振恐”,刺杀事件即将败露。荆轲面不改色镇定应答,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现,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婉转,滴水不漏。再加上一“笑”一“顾”,其沉着机智,完全被展现出来。 打开。穷:尽,这里是翻完的意思。见(xiàn):通“现”,露出来。因:趁机。引:身子向上起。绝:断。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段解: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在秦廷上展开殊死搏斗。 - 23 - eq f( 不及召 下兵,以故荆轲 逐秦王, 而 卒 惶,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大家仓促间)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郎中:宫廷的侍卫。陈:排列。诏(zhào):皇帝的命令。方:当,介词。下兵:殿下的侍卫。以故:因此,连词。而:连词,表承接连词,可不译。惶:害怕。 段解: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下“尽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提(dǐ):掷击。不知所为:不知道采取什么办法。左右:指秦王身边的人。负剑:负剑于背(将剑推到背后,前面短,后面 层解: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左右大臣提醒秦王“负剑”,这些细节描写,足见秦国君臣一心。 层解:荆轲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优势尽失,失去战斗能力。 段解: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中,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衬托出荆轲的英雄虎胆。 对方的姿态。箕,簸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踞,蹲坐。所以:……的原因。乃:是。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 23 - 段解:“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欲“生劫之”而致“事不成”,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当初“留待”的“其人”。 段解:荆轲被斩。秦王“目眩良久”,让人在欷歔“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之余,应该还有更多的思考。 一、通假字 (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 ,译为 (2)还柱而走通 ,译为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 ,译为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 ,译为 (5)图穷而匕首见通 ,译为 (6)燕王拜送于庭通 ,译为 答案 (1)“返” “返回” (2)“环” “绕” (3)“猝” “突然” (4)“震” “害怕” (5)“现” “露出来” (6)“廷” “朝廷”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年长之人。 (3)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 23 - 今义:故意。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终已不顾 古义: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6)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7)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称中医医生。 (8)左右乃曰 古义: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答案 (1)走投无路,陷入困境。(2)年高德重的人。(3)有心意,同意。(4)袒露一只臂膀。(5)不回头。 (6)宽容、原谅。(7)宫廷的侍卫。(8)皇帝周围的侍卫。 三、一词多义 (1)发 (2)顾 (3)诚 (4)穷 (5)引 (6)以 (7)为 (8)乃 答案 (1)动词,出发/名词,头发/动词,打开 (2)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动词,回头看/副词,难道,反而/动词,拜访 (3)连词,如果/副词,确实/名词,诚意、诚心 (4)形容词,走投无路/动词,穷尽/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尽/动词,追究到底 (5)动词,指身子向上起/动词,举起/动词,牵,拉/动词,引导,率领 (6)介词,因为/连词,来/介词,相当于“用”/副词,已经/介词,按照/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7)介词,被/动词,对付/动词,整理/动词,做/动词,发出/介词,替 (8)连词,于是/副词,才/动词,是/代词,你的/副词,竟然,却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皆白衣冠以送之 - 23 - ②士皆垂泪涕泣 ③又前而为歌曰 (2)名词作状语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箕踞以骂曰 ③发尽上指冠 ④进兵北略地 ⑤函封之 答案 (1)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②哭,流眼泪 ③上前 (2)①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②像簸箕一样 ③向上 ④向北 ⑤用匣子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答案 使……听到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太子迟之 ②群臣怪之 答案 (1)远方 (2)①以……为迟 ②以……为怪 五、文言句式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2)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3)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8)群臣侍殿上者( ) (9)使毕使于前( ) (10)燕王拜送于庭( ) (1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12)见燕使者咸阳宫( ) 答案 (1)~(4)判断句。(“……者……也”或“……者”或“……也”表判断) (5)(6)被动句。(“见”“为”表被动) (7)(8)定语后置。(“宾客知其事者”即为“知其事者宾客”,“群臣侍殿上者”即为“侍殿上者群臣”) (9)(10)状语后置。(“毕使于前”即为“于前毕使”,“拜送于庭”即为“于庭拜送”) (11)(12)省略句。(“欲与(之)俱”“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 23 - 生死两荆轲 邵燕祥 荆轲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古人之一。“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遥想易水饯行,满座衣冠似雪,高渐离击筑,仿佛那悲歌变徵之音,一直伴送到秦廷。图穷,现出匕首的闪闪寒光,虽然一击不中,却逼得秦王绕柱而走。 那时,对荆轲是仰望的,并不去管他是成是败。 可是不久读了《今古奇观》里《羊角哀舍命全交》一回,一下子荆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就矮了一截。因为我所仰望的另一古人左伯桃,死后竟无端受到荆轲——自然也是已死的荆轲的欺侮。我也不管这是实有其事,还是小说家言了。 近从书市购得谭正璧先生编的《三言两拍资料》,此书于《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条,辑录了从《后汉书》注、《文选》注到《析津志》的有关记载,才知道这个与“羊左之交”的传说相纠葛的事件,见诸文字——最早是《烈士传》,至少总在两千年左右了。 据说,羊角哀、左伯桃都是燕人,听说楚王遍求贤士,一起投奔。路经梁山,遇到大雨雪,饥寒交迫,走不动了。左伯桃把自己剩下的一点口粮送给了羊角哀,自己钻进空桑树而死。羊角哀到楚做了中大夫的官,报请楚王厚葬左伯桃,就在两人分手的地方。有一天羊角哀梦见左伯桃来说:“奈何与荆将军墓相邻,每与吾战,为之困迫。今年九月十五日,将大战以决胜负。”到了时候,羊角哀去到那里,叹道:“今在冢上,安知我友之胜负?”自刎而死,合葬在伯桃墓中。 如果没有荆轲墓相邻的情节,就没有羊、左的刎颈之交。《析津志》和《六朝事迹编类》说得确凿,左伯桃墓就在建康溧水县南四十五里仪凤乡孔镇南大驿路西,今天江苏省溧水县(即今南京市溧水区)还在,只不知乡镇的建制变化多少。又说荆轲庙在溧水县南四十五里,那么真是近邻了。这里是羊、左两人入楚经过的地方,没错;可是荆轲被杀于咸阳宫,怎么会跑到老远的东南建墓立庙呢?左伯桃为什么又不能见容于他呢?荆轲不讲究刺剑之术,怕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他怒刺强秦,肝胆可佩,为什么死后却欺凌一个冻死路上的行人呢?也许事情发生在楚王以中大夫礼厚葬左伯桃之后,那荆轲是嫉妒,是不服气,以致坟圹旁边不容他“鬼”酣睡吗?荆轲又从何时何地何人处搬来了人马,称霸于一方呢? 荆轲生前虽是歌哭于市,旁若无人者,“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非庸人也。”我们相信这个判断,庸人干不出他那悲壮的行径。他也不是欺软怕硬的人,秦王够硬的,他敢碰,而且是硬拼。 不过,查一查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他的脾气不小。过榆次,跟盖聂论剑,盖聂“急眼”了,荆轲也搭上车就离开榆次;在邯郸,跟鲁句践博弈,为争个先后一言不合,鲁句践说的话不中听,荆轲也没好气地跑开,再不见面。像后来韩信那样受胯下之辱,荆轲绝不干,荆轲肯替燕太子丹效死,是因为太子丹避席顿首,尊之奉之恣之顺之。后来荆轲等候远来的搭档,迟迟未成行,太子催他,“荆轲怒”,以为太子信不过他,没把人等齐就仓促出发了。从这些地方可看出荆轲这个人的个性,本来无所谓短长。 - 23 - 看来问题出在后人由于崇拜,为他立庙,尊称将军,四时祭享。匹夫之勇的荆轲,也有了泥胎土塑的侍从部属。地位变了,自我感觉也变了。本来与秦王不共戴天,是他个性的正面表现;如今与左伯桃一争高低,就是个性向负面的发展,由我行我素而唯我独尊了。照《古今小说》的描述,他是每夜仗剑到左伯桃墓前骂阵:“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这样蛮不讲理,就是霸道了。 我喜欢早期那负气远去、刺秦丧生的荆轲,不喜欢后来这个惊扰乡民、侵凌善良的荆轲。多年来不能把前者的壮士形象同后者的“将军”形象统一起来。现在把卷沉吟,忽然悟到一直把人的性行看得太简单,太平面,太不受时间和世事的影响,因而对其变化的反差就不能接受了。然而有什么奇怪呢?汪精卫刺摄政王时不也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不也是少年许国的志士仁人吗?后来变成什么样了呢?只不过他的变化全在活着的时候完成了。关于荆轲死后为非作歹的传说,大约不算挟嫌诽谤,多少透露了一点讽喻之意吧。 [赏析点评] 本文标题改用苏轼的名句“生死两茫茫”,非常别致,角度新颖。文章反弹琵琶,大胆打破正向思维,由一个崭新的视角立意,令人耳目一新;引用的内容充实,说理形象生动,写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作者较为深刻的思想。 - 23 - 一、思维建构 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廷刺秦王 二、内容把握 本文以洗练而生动的文字,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 - 23 - 的壮烈场面,赞扬了荆轲 的侠义精神。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史实。 答案 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 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 1.“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面的?请写出相关语段。(原文语句) 我的答案: 答案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易水诀别”一段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 气氛: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作用:音乐描写表现出荆轲的思想感情由悲凉到激愤的变化,也是为了渲染悲壮气氛。 3.文章在描述“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的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断”,秦王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了荆轲的镇定自若、沉着机智以及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请结合全文,从思想、性格、才能和精神方面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征。填写下表。 - 23 - 答案 思想 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荆轲对樊於期说,刺杀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雪“燕国见陵之耻”“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 深沉、刚毅、慷慨。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斥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策划周密。临危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机智过人 精神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明知“一去兮不复还”,还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成,身负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如何评价这一行为的?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虽然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但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能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观点二: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只是逞匹夫之勇,反而加速国家的覆亡。所以北宋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评价:“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观点三: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读写能力』 场面描写 简洁生动 本文场面描写精彩、传神。易水诀别的场面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写得简洁生动,有如下特征:第一,抓住特点,如描写送行者时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第二,突出特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是详写;第三,顾及全面,到场人物皆有顾及,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第四,有条不紊,人物活动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第五,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场面描写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以展现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那么,怎样去描写一个场面呢? 1.场面描写首先要交代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后面的场景描写作铺垫,也给文章作一个背景介绍。不过,活动前的介绍不宜过多,只要简单地说明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写比赛场面,往往要在赛前交代一下比赛的规则,有时还要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例如《看中秋烟火》一文的开头: - 23 - 早就听说今年的中秋节在金鸡湖文化水廊有烟火晚会,一吃完晚饭,爸爸和我就来到湖滨大道。 简洁的一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作者热切渴望的心情,也为下文的场面描写作了铺垫。 2.场面描写要注意主次。有时一个场面中往往会有很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描写时要突出主角,详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如《看企鹅》中的场面: 看企鹅的人可多啦。大家排着队很有秩序地边走边看。这时候,李敏跑过来,使劲往前挤,把一位叔叔挤到左边,把一位阿姨挤到右边。大家向李敏投来责备的目光。李敏毫不在乎地挤到前面望着企鹅高兴得又蹦又叫。 在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是李敏,作者对她写得很详细,而对次要人物“大家”“叔叔”“阿姨”却写得简单。 3.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场面描写要以整体描写反映全貌,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人物特写突出主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把整个场面写好。如: 这些学生在号召群众募捐,帮助灾区人民解决困难、重建家园,围观的人听了都伸出一双双热情的手,纷纷把钞票放进箱子里表示一点心意。站在外围的人焦急地等待里边的人快出来,好让自己进去捐款。一位叔叔还大声地叫嚷:“你,你快一点行吗?真是急死人了。” 在这段话中,作者不仅写出了群体的活动,还写了一位叔叔的神态和语言,这就叫作点面结合,让场面显得热烈而不单调。 4.场面描写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可以用先总后分、由概括到具体的办法来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每个场面都有一个基调,有个总的气氛。比如,开追悼会的场面,它的基调是肃穆的,气氛是悲哀的,而开庆祝会基调是热烈的,气氛是喜气洋洋的,因此,要把场面的气氛描绘出来。 我们在描述场面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个人与群体,做到点面结合。在写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营造气氛。做到了这些,写好一个场面就容易多了。 『针对练笔』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扩写易水诀别一段。要求:(1)对场面氛围的把握、人物心理的揣摩、人物对话语气的表现,要合情合理;(2)不少于200字。 答: 答案 (示例一)易水边,寒风彻骨。绵延的易水,奔腾不息。一地的萧瑟,漫天的乌云在寒风中抖动着,不存一丝余温。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高渐离凝目侧耳,双手扶筑,筑声响起,荆轲慢声和拍而歌。变徵之音破空而至,犹如死水中激起一朵浪花,顿生了活力;又如黑暗中射入一束光线,带来了光明。风乍起,高渐离长发飘飞,荆轲且歌且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突然,琴筑之声戛然而止,剑舞之影收缩无形。高渐离挣扎起身,顺手一挥,琴筑击碎在岸边的崖石上,粉身碎骨!荆轲翻身上马,双腿一勒,绝尘而去,空留下君臣故友,默然流泪! - 23 - (示例二)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因为他们知道这必将是一场生离死别。到易水上,祭过路神,荆轲就要上路。悲凉的筑声,萧萧的寒风,送行人的哭泣落泪,凄风中的易水竟是如此悲怆,不禁使你捧起杯盏的手停在半空。于是,你吟出了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声伴着变徵的声音,更显得凄凉、悲壮。风,撩起了你的衣襟,你看了看送行的人群和黑云滚滚的易水之南——一边是不归的征程,另一边是整整一个国度湿漉漉的目光。而易水之畔的天幕下,只有你一个人兀自独立,你清楚地知道你的使命,如同你清楚地知道,这奔腾不息的易水不可逆转。可是,别无选择——河山卷起的匕首,太过沉重。这时候的筑声突然变成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的情绪也转向激愤高昂,心头都激起了对暴秦满腔的仇恨。就在这慷慨的音乐声和激昂的群情中,荆轲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启程了。 解析 首先,熟读课文,把握整个的事件和荆轲的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把握本段涉及的环境、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行为;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环境氛围描写,人物的心理、神情、语言、动作描写;最后,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适当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直击高考』 (2014·江西高考)语言综合运用。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 (1)集中表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2)运用疑问句和排比修辞表达情感。 (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 答案 (示例)期待已久的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这时候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观赏漫天绽放的烟花了。远处已经传来一声声巨响,我们还等什么呢?赶快到户外融入梦幻般的世界吧!看啊,一支支烟花射向夜空,在空中缤纷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使整个夜空流光溢彩,使大地上的万物绚丽夺目。“嗵!”地面上又升起一个通体发光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似仙女玉手播撒的片片花瓣,似从天而降的粒粒明珠,似漫天飞舞的只只蝴蝶,它们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美不胜收。“嗵!嗵!”瞧,那边升起了“天女散花”;看,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无数烟花争先恐后地蹿上夜空,天空中顿时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这是多么热闹绚烂的除夕啊! 解析 场景描写即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注意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区别。场景描写: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环境描写: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静态”的描写。场景描写常见方法有点面结合、营造氛围、凸显人物性格等。就此高考题而言,写作要求中第(1)条的“集中”容易被考生忽视。 『素材迁移』 - 23 - 国家危难之时,荆轲毅然以生命为代价,前往行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何等的悲壮!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的时候,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荆轲刺秦王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什么是英雄豪气。他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风险,信守承诺。荆轲的壮举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却熠熠生辉,他的精神让后人敬仰。从这一个角度讲,荆轲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运用角度] “不以成败论英雄”“信守诺言”“勇气”“生命的价值”“命运与时代”。 [运用示例]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