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考点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技法 1__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 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 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 “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途、 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 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 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 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 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 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 条件,准确判断”)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 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 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 (《元日》) 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 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 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精要点拨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 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 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 者叫从(cónɡ ),如“从弟”。 2.紧扣语境推敲解 (1)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答案】 狡猾。(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 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案】 聪明。(褒义词) ☞精要点拨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 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微积累] 类义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 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 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州咸.敬服之 咸: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 殊: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带: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 迁:搬迁 D [D 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 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参考译文】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 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 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 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 荣擒住。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 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 3.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 (2)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 (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 (6)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 (7)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仇恨,怀恨 今义: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 (11)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 ☞精要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 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 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 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 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 “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 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 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 “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4.(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厚,讳宗元。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 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 州。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 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 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 观。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②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 金。③相侔:相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遇用事者得罪.. B.居闲益自刻苦.. C.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D.悉有法度..可观 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 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A 项,“得罪”在古代汉语中有“冒犯”的意 思,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古今含义相同;“得罪”还有“获罪”的意思。 A 项中的“得罪”就取“获罪”的意思,在此语境下古今含义不同。B 项,“刻苦”古今含义 相同,都指肯下苦功夫。C 项,“泛滥”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 淌;或比喻坏的事情不受限制地流行。“泛滥”此处形容文笔汪洋恣肆,古今含义不同。D 项,“法度”,在现代汉语中为“法令制度,法律”之义,但此处的“法度”特指“文章的 章法技巧”,古今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 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 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 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 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 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 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 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 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 出是合乎规范的。 ☞精要点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 外留心。它们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 词,须拆开翻译。 三、活用实词:找规律、析特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 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 5.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廷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作状语; 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作状语。 6.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在汉语 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②鹪鹩巢于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道 ③大楚兴,陈胜王: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 ⑤籍吏民,封府库:籍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 作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 ②缇骑按剑而前:前 ③客逾庖而宴: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 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精要点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 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 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 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 “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 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 “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7.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5)而其见愈奇:见 (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作名词;二 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作名词。 ☞精要点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 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 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 “为……哀怜”的意思。 (三)形容词活用 8.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 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作一般动词 (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 (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 (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 (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 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作动词。 ☞精要点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 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 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 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 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9.试找出下列句中数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用作动词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用作形容词 (3)其一犬坐于前:一,用作名词 ☞精要点拨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10.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的理由。 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答案】 ①“兹”是“这”义,不通假。②“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 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 [B 项,属:连,跟着。A 项,“没”通“殁”。C 项,“队”通“坠”。D 项,“辩” 通“辨”。] ☞精要点拨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 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 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 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 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 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 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 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 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 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 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 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 D 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 项没有这种用法。] 13.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 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精要点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 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 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 “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 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 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 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 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 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 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 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 “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微积累] 反训词 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 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 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 或买入。 技法 2__怎样依据语境推断实词的含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高考不仅考查 120 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 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 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 略。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 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 ②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 ③则思始而敬.终。慎重 ④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 ⑤人车舆,万物殷.富。众多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 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 孙丑上》) 译文: 推断方法: 【答案】 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 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 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 2.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 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 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 确。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2012 年高考天津卷中实 词题 D 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 “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 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 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 “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 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其实“代入检验法”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 来做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 2.(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 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案】 豫色:高兴的脸色。 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 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 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 ②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 (《吕氏春秋·慎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答案】 诛:讨伐。 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 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 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 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 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 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 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观弥.博 弥:更加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君子内正.其心 正:端正 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可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 B 项,原文语境中作者运用类比手法,指出绘画用的颜料时间长了会褪色,由此可以推知, “未见久学而渝者”是说没见过长时间学习的人退步的。“渝”本应为“改变、变更”之意, 如“忠贞不渝”,但在这里根据语境应译为“退步”。所以,根据语境推断 B 项解释不正确。] 【参考译文】 文学科的各位儒生都出身高贵,年华正盛,志向高远,开始接受学校教育,谈论学习典 籍,这正是成就大事业、树立德行的基础。圣人的学问平淡而缺少趣味,所以开始学习的人 不喜欢。等到满一个月,看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每天听到没听过的知识, 看到没看过的学问,然后就能心灵开悟,专心于学业,乐于与朋友相切磋,不知不觉之间深 广的道德教化陶冶了自己,深刻的道理融入精神。所以学习对于人的熏陶胜过绘画用的颜料。 我看见绘画用的颜料时间长了会褪色,没见过长时间学习之后退步的。 工匠染色时,先处理好底子,然后给它上颜色,底子处理好了,颜色沉积,染色的工作 就完成了。学习也有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守信。君子能够在内 端正自己的思想,在外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事有余力,就来学习学问,气质温文尔雅,行为 举止端正,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 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 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 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 “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 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3.(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③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轻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 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 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 B.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 D.思物而物.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B [B 项,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增多”。]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 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 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 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 C [“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错”,放弃。]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 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 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 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 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 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 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 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4.(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 联想课文《指南录后序》中的句子: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联想《〈史记〉选读》中课文《高祖本纪》中的句子: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或《项 羽本纪》中的句子: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联想《〈史记〉选读》中课文《刺客列传》中的句子: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 [度:气度。] (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5.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汉字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 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 字和形声字)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 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 与丝织品有关。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导学号:54012061】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 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 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 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绩.文 绩:写作 B.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C.而天适.雨雪 适:正好 D.遂以“雪屋”名.之 名:为……命名 B [本题可运用字形推断法。B 项, 根据“字形推断法”,和“辶”字旁相关的字的 本义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那么“造”的意思也可能跟人的行动有关。这句话的主语是“缙 绅大夫”, 再结合“造”后面的宾语“其庐”(译为“他家”),很明显解释为“建造他家” 是不合情理与语境的,再想到“造访”中的“造”和“访”是同义词,所以“造”应解释为 “往某地去”“拜访”的意思。] 【参考译文】 吴地有位儒士叫徐孟祥,读书作文,志向远大,行为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跟从他学 习并向他请教的人非常多,他在郡国里有很大的名声。官宦士大夫到西山游览,一定到他家 里。孟祥曾经建造几间茅舍,用白色茅草覆盖,不进行华丽的装饰,只是用白色土粉粉刷屋 子里面,就像是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范阳的卢舍人用古代隶书给它写了匾,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一篇)记。 6.代入检验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判断四个选项中的解释正确或错误 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解释能否使语句 表意通顺。 如 2014 年天津卷“全活甚众”中的“全”,选项给出的解释是“全部”,代入句中, “全部活下来的很多”,很明显,“全部”与“很多”矛盾。结合语境,“全”应为“保全” 之意。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 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 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 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 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 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亡.其苦众劳民 亡:使……逃亡 C.墨子设.守宋之备 设:设置 D.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 项,如果把“哀悼”的意思代入原文, 那么意思成了“楚国想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就哀悼这件事”,这显然于句不通顺。“悼” 有“担心、悲伤、悼念”几种义项,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担心”才准确。这也与原文语 境“墨子担心就从鲁国赶到楚国劝说楚王”相符。因此,答案应选 A。]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 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 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 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 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 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 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 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7.通假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 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音同、音近通假求得词的意义。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 “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 “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062】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 边亭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 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 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莫夜 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 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 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 C.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视 D.此梁之阴让.也 让:责备 B [A 项,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 本身没有“扰乱”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骚”,因此,A 项正确。B 项,据上文“人恶亦恶, 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将“不要”代入“莫”处,译为 “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 “莫”应作通假字解释,通“暮”,意为“夜晚”,而非“不要”。] 【参考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 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 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 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 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 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 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 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 灌楚兵的瓜田。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 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 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 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 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 王结交。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 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 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 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 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 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 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 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 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 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 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现场采样: 抽样 1:B 抽样 2:D 阅卷点评:该生不会运用代入法做出判断。把 B、D 两项的解释代入原 句,句子意思通顺,说明解释正确。 规范答案:C 增分指导: (1)代入法。把 C 项“施展”代入原句,“施展他的想法”显然意思不通 顺。 (2)联想法。联想《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申”的 意思“反复说明”,即可得出此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诚实, 不欺骗别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什么嗜好,而专心一意喜欢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 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文忠公已经地位 尊贵,欧阳发十五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谦恭谨慎,胡瑗又尽其所能传授古乐钟律的学 问。 欧阳发长大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不研究科举文章,单单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现在,君臣朝代,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没有不学的。他学习不追 求掠取(别人的成果)来应对当下,一定刨根问底弄清来龙去脉,评定编次,使知识分门别类, 考查一定能找到,找到了一定可以用。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合, 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 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 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欧阳发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驾崩,皇帝命令制定皇帝曾孙服丧的制度。礼官陈襄拿不 定主意,刚要上朝面见皇上,召请欧阳发向他询问皇曾孙服制的问题,欧阳发从容地向他阐 述,陈襄就上奏采用了他的建议。这时,正下令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的书是否有相同和不同 之处,取正作为天文书,很久没有完成,陈襄正好是总监事,就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欧阳 发为此推究考证对错,筛选编次,修订完后,皇帝诏令将书藏在太史局。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著述的 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 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 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2012·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063】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 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 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 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 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 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 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 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 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 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 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 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 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 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 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 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B 项,益,增加,扩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A.怙.势骄横 怙:依仗 B.而鄙.其为人 鄙:鄙视,看不起 C.而引.其子为代 引:推荐 D.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诉:告诉 D [D 项,诉,申诉、投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长老:德高望重之人 B.公礼.之甚厚 礼:礼节 C.公复以循吏..许之 循吏:守法循理之吏 D.府遣吏治.之 治:处置 B [B 项,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于法外与.之 与:授予 B.命内侍省推.之 推:查究 C.不危状.公遗事 状:陈述 D.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过:过分 D [D 项,过,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