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考点一览 命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1. 考查内容: 高考命题所选用的论述类文本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美学、艺术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时代气息浓郁。 2. 考查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对 “ 高浓度信息 ” 的快速提取与理解分析的能力,具体体现为理解概念、语意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 备考建议: 论述类文本阅读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所论述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因此,无须为读不懂文本而忧虑,更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对文本进行 “ 研读 ” 核心知能构建 真题解题示范 (2019 · 全国卷 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 ——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 “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 “ 更深层的东西 ” 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 ——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 摘编自铁凝 《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满分技法点拨 一、三步快速读文 二、突破三大热点题型 ( 一 ) 内容理解题 —— “ 三比对 ”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第一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作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转换,题目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作出判断。 比对词语 比对指代词,如 “ 它 ”“ 其 ” 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 “ 都 ”“ 所有 ” 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 “ 或许 ”“ 大概 ”“ 必定 ”“ 可能 ”“ 已经 ”“ 将来 ” 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 “ 没有 ”“ 无非 ”“ 不得不 ” 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比对 关系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 包括句子 )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 重点抓关键词 ) 。句间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颠倒等 比对依据与结论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2019 · 全国卷 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 —— 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1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 《 戏为六绝句 》 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 而自其 《 饮中八仙歌 》《 曲江三章 》《 同谷七歌 》 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北征 》 及 “ 三吏 ”“ 三别 ” 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 “ 飘然思不群 ” ,写空谷佳人之 “ 日暮倚修竹 ” ;写丑拙则 “ 袖露两肘 ” ,写工丽则 “ 燕子风斜 ”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 北征 》 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 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 “ 戏为 ”“ 戏赠 ”“ 戏作 ” 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 摘编自叶嘉莹 《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 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二 ) 论证分析题 —— “ 标 ”“ 定 ”“ 比 ” ,三步巧解题 第二题题干要求通常为 “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这类题目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 (2019 · 全国卷 Ⅱ) ( 文本见例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 三 ) 观点推断题 —— “ 抓 ”“ 明 ”“ 比 ” ,三步稳解题 观点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选项内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作的 “ 推断 ” 性表述,大多包含前提与结论两方面的内容。 (2019 · 全国卷 Ⅱ) ( 文本见例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对点规范演练 一、 (2019 · 河北石家庄模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 “ 中 ” 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 “ 中 ” 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 《 论语 · 尧曰 》 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 “ 中 ” 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 尧曰: ‘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舜亦以命禹。 ” 《 论语 · 尧曰 》 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 “ 中 ” 的重视,其提出 “ 中庸 ”“ 中和 ” 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 “ 守中 ” 、庄子的 “ 养中 ” 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 “ 中 ” 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 和 ” 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时期, “ 和 ” 的价值是在与 “ 同 ” 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 和 ” 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 “ 同 ” 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 “ 和 ”“ 同 ” 引申为道德范畴: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所谓 “ 和 ” ,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 “ 同 ” ,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 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 周易 》 乾卦 《 彖 》 更是将 “ 和 ” 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 “ 太和 ” 这个重要概念。 “ 和 ” 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 “ 和 ” 为宇宙法则,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 。 “ 六和 ” 观念,则体现了佛家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 “ 礼 ” 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 “ 乐 ” 与快乐之 “ 乐 ” 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 《 礼记 》 所说 “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 。 鉴于音乐之 “ 乐 ” 与快乐之 “ 乐 ” 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 “ 乐 ” 字可以窥见端倪。以 《 诗经 》 为例,如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宴乐嘉宾之心 ” 等。由此可见, “ 乐 ” 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 乐 ” 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 《 论语 》 的 “ 孔颜乐处 ” 一直为后儒所称颂, 《 庄子 · 至乐 》 中的 “ 至乐 ”“ 天乐 ” 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 “ 乐 ” ,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世界了。 ( 摘编自郭沂 《 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 .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C .“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 D .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答案   D 解析   A 项,由原文第一段 “ 中华道术 …… 艺术乐 ” 可知,中、和、乐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而非 “ 人的生命 ” 。 B 项,尧舜禹时代并没有儒家,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 “ 早在尧舜禹时代 …… 代代相传 ” 。 C 项,对 “ 和而不同 ” 的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 “ 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述思路。 B .文章写先秦时期“和”“同”的价值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二者截然不同。 C .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D .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答案   B 解析   “ 旨在论证二者截然不同 ” 错,文章论证的是 “ 和 ” 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时代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 .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体现在音乐中。 C .“中”侧重人道真理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艺术价值,三者一同担起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之任。 D .由对“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的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 答案   B 解析   “ 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体现在音乐中 ” 说法绝对。 二、 (2019 · 云南昆明模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 从早期的 《 亚当回归 》 开始,到后来的 《 水星播种 》《 逃出母宇宙 》 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 · 克拉克的 《2001 太空漫游 》《 与拉玛相会 》 等作品,用流畅的、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美; 刘慈欣的 《 地球大炮 》 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 《 流浪地球 》 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 “ 人类世 ” 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 “ 叙事的宏大 ” 。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其次是 “ 宏大的叙事 ” 。 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 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 《 荒潮 》 、韩松的 《 地铁 》 和 《 医院 》 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 《 三体 》 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 摘编自詹玲 《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缺乏宏大感,就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没有真正得到延展。 B .科幻小说于宏大方面得天独厚,王晋康就认为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C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事”的宏大,是将科技理性与人文追求融为一体的精神高度。 D .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依然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对人性、人情的书写能减少科幻小说的观念化痕迹。 答案   B 解析   A 项,以偏概全, “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 ”“ 缺乏宏大感 ” 有多方面的原因。 C 项, “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 ‘ 事 ’ 的宏大 ” 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 “ 科幻小说 …… 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 ‘ 叙事的宏大 ’ …… 其次是 ‘ 宏大的叙事 ’ …… ” 。 D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 “ 对人性、人情的书写 ” 也可能会 “ 单薄、生硬 ”“ 观念化 ” 。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科幻小说具备广阔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 .文章在论述科幻小说具有的宏大优势的时候,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中外成功的科幻作家都表达出了科学之美。 C .文章有理有据,特别是在前半部分,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D .文章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现状,层次分明。 答案  B 解析  “ 运用对比论证 …… 科学之美 ” 错,原文第二段列举阿瑟 · 克拉克和刘慈欣的事例,是为了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此处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晋康的 《 亚当回归 》 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 .刘慈欣的 《 流浪地球 》 ,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 .韩松的 《 地铁 》 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 .刘慈欣的 《 三体 》 ,在将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  C 解析  “ 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 错,由原文第三段 “ 韩松的 《 地铁 》 …… 难以展开宏大叙事 ” 可知, “ 未能展开宏大叙事 ” 是因为 “ 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