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9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学与新闻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闽斗争, 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吏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电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言文阅读 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①,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②,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③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④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⑤辞世⑥,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⑦之矣。 ……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①儋耳:现海南儋州市 ②海康:现广东湛江市 ③癯:qú清瘦④俨:陶渊明的儿子 ⑤黾勉:mĭn miăn尽力 ⑥辞世:弃官隐居 ⑦处:对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啖薯芋 啖:吃 B.以遗君子 遗:赠送 C.子为我志之 志:记述 D.与物多忤 忤:抵触 (2)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③诗有古人之风 ④其学日进 ⑤其诗质而实绮 ⑥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⑦其诗癯而实腴 ⑧自托于渊明 A.①②⑤B.③⑤⑦C.④⑥⑦D.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尤其喜欢写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 B.当苏辙也被贬谪到海康时,苏轼就写信劝慰苏辙,要效仿陶渊明隐居并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在这篇序言中,苏辙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②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俊,以陷于大难。 三、古代诗歌阅读 3.(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 4.(6分)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 ;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五、文学类阅读 5.(2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一起去看 刘心武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就叹气:“他这阵子不知道怎么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有个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的,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 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儿俩喝啤酒。母亲听爷儿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儿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个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了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快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当时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还把我当成个附属品,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我带来带去﹣﹣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说‘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不懂得,第一,我不是上幼儿园的娃娃了;第二,我要有个性呀!”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去看球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就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儿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赛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和乐和。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和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那晚儿子开车去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让人带去。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的?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赛场的设计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奔往比赛场地。 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打招呼。 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句地抬着杠…… (选自《新读写》2009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儿子”的成长为顺序,写出了一个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它揭示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逾越叛逆期的这一必然规律。 B.这篇小说的线索是“父与子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小说的始终,正是这对矛盾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父亲与儿子的性格特点越来越鲜明。 C.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母亲,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只是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上,少了变化,少了陪衬人。 D.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这写出父亲的复杂心理,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 E.小说开头是父亲带儿子看球赛,结尾是儿子到赛场照看父亲,儿子幼时叛逆,父亲老来也“叛逆”,这在形式上形成闭合的环型结构,别具匠心。 (2)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儿子几个成长阶段的特点? (3)分析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 (4)请从“成长与叛逆”的角度来探究如何看待教育问题?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物理学定律“错”了吗? 20世纪20年代发玑了宇称守恒定律,人们运用这个定律解决了不少难题,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1947年,有人在宇宙射线的云雾照片留下的径迹中看到一个新的奇异粒子,该粒子发生衰变时宇称不同;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和宇称守恒定律不符的奇怪现象,让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 起初,李政道、杨振宁也都力图在不改变守恒定律前提下,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并先后提出不少假说,从实验上加以检验,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 本来就是不守恒的”这个念头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头脑中萦绕,这意味着拒绝承认物理学 最基本的定律,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一天深夜,李政道家的电话又响了,是杨振宁的声音:“我借来了西格本所编的有关核 谱学的书,厚厚的一大本,明天你到我这来,咱们逐个推算,硪感觉到原来的宇称守恒实验 好像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 “行!我明天一早就过去。”李政道兴奋地回答。 第二天,李政道一跨进杨振宁的办公室,就看到杨振宁桌上的一大堆书和一大摞稿 纸,再看看杨振宁那熬红的双眼,笑着说:“杨兄,要注意身体啊。” “彼此!彼此!来,坐下来!”杨振宁捧出一大堆书,“我已经算了几个,确实都以极大的精确度证实了宇称守恒定律,可是这些实验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虽然在以 往分析实验数据时都假定了宇称守恒,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李政道颇有同感地说:“ 对,因为不管我们假定宇称是否守恒,都同样说明以往的实验 事实。”整整一个夏天,两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所有的实验结果,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1956年10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的论文。这篇后来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的论文指出:虽然在所有强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可以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也许根本就不成立。不过,他们又谨慎地补充:因为目前我们关于奇异粒子的知识仍很缺乏,所以上述论证是不能认真对待的,倒不如把它看做是考查宇称守恒问题的一个推动力。 论文发表后,几乎没人相信他们不同寻常的大胆声明。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泡利在给一位朋友写信时说:“我已准备好了一大笔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 得对称的结果。”实验学家诺尔曼•拉姆齐对费曼教授说:“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宇称在 衰变中是否不同。你是否愿意以一百元和一元跟我打赌?”费曼教授说:“不,但打五十元 的赌我倒是情愿。” 仅靠一篇论文不具有说服力,重要的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实验。他们不约而同想起美籍华人、著名的女实验物理学家昊健雄。素以严谨著称的昊健雄教授,对实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亲自把关,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常常泡在那里,一起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案。在100天的实验日子里,吴健雄一步也没有离开实验室。1956年12月,吴健雄走到每个人身旁,叮嘱大家检查好各种仪器,她自己紧张地注视着计数器。计数器快速显示,与原来的设想吻合,她沉着地下令:改变磁场方向。计数器的荧光液晶数字显示着,在跳跃着,全组人员的心紧张得不可名状…… 显示器上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实验成功了!吴健雄两眼盯着显示屏,咬咬牙,向大家说了句:“再来一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准确无误。紧随吴健雄实验之后,全世界有近百个不同实验得到同一结论。至此,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已成定论。李、杨的理论告诉人们:科学总是要前进的,每一次的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理论,以支持一种与之不相容,然而却是更有生命力的理论。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该提到的是:1928年,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在衰变中观察到了宇称不守恒现象,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大物理学家朗道的研究生曾写了一篇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文章,被朗遭斥为“开玩笑”,这位研究生出于对朗道的崇拜而放弃了这一想法。 (摘编自蒋东明《李政道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宇称守恒定律自发现以来。解决了不少科学难题,成为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一直被物理学界奉为不可逾越的信条。 B.李政道、杨振宁一开始就怀疑宇称守恒定律,经过大量推算和深入研究,发现宇称守恒定律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C.因为一次实验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人们难以信服,所以吴健雄教授在第一次实验成功后,宣布“再来一次”。 D.距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提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两人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这足以说明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观察到宇称不守恒这一现象,但因为实验误差错失机会,致使这一重大发现推迟了近30年。 (2)尽管李政道、杨振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发表的论文中却“又谨慎地补 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中写李政道、杨振宁论文发表后,几位著名物理学家打赌,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4)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请从“勇气”“发现”“执着”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七、语言文字运用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果戈理付之一炬的《死魂灵(二)》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 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品足,称赞该剧将近年来花样男子的娇柔一扫而光,重新定位了中国男人应有的气质。 C.每当夜幕降临,街市上霓虹闪烁,歌厅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中国女足主教练和队员在球队技战术和训练方式与时间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队伍军心不稳。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将在上午10点发布重要新闻,请各位观众和听众准时收听收看。 B.他们谩骂法院执行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C.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许多作曲家、画家和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人民喜爱的作品。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9.(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写评论,大致分三类: 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即: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有兴致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当什么批评家。 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教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 ②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的书写推荐文字, ③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 ④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 ⑤是为点评。 ⑥是为序跋类。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③⑤①④②⑥ D.①④②⑤③⑥ 10.(5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客观而言,对抗性情绪是所有社会的“顽疾”,它的出现几乎可以不需要原因,强烈的情绪总是落到一个个具体事件上,有的事件可能是这种情绪需要发泄“临时撞上的”出口。社会永远有一些情绪消极的人群,具有负面性格的人并非个别,社会永远有单独指出来可以令人义愤填膺的短处,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潮,转型期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 虽然 但 也 而且 更何况 11.(6分)请选用新的意象,仿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续写两句话。 巍峨的山峰并不骄傲,它只默默地立在那里,用坚实的身躯彰显天空的高远。 , , 。 , , 。 广袤的田野并不自满,它只静静地躺在那里,用丰茂的庄稼证明大地的厚实。 八、写作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向神祈求,祛除我的陋习吧∕神说,不成。陋习该自己捐弃,而非由我消除 我向神祈求,赐给我坚毅吧∕神说,不成。坚毅乃于磨练中形成,要靠自己砥砺,而非靠我赐予 我向神祈求,让我享受生命的每一分钟吧∕神说,不成。我给了你生命就是让你体验这一切…… 我向神祈求,使我能爱他人如同爱您之爱我吧∕神说,呵呵,你终于明白了妙谛…… 我们常怀敬畏之心这样祈求: 请让我以勇气去改变我力所能及的 请让我以宁静去接受我力所不逮的 同时让我以智慧去理解两者的分际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学与新闻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D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闽斗争, 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吏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电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解答】(1)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错误,原文第二段是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2)D.“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不代表“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故选择D。 (3)A.“会盟及最早出现……职的历史典籍”文中无据。 答案: (1)B (2)D (3)A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文言文阅读 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①,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 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②,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③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④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⑤辞世⑥,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⑦之矣。 ……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①儋耳:现海南儋州市 ②海康:现广东湛江市 ③癯:qú清瘦④俨:陶渊明的儿子 ⑤黾勉:mĭn miăn尽力 ⑥辞世:弃官隐居 ⑦处:对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日啖薯芋 啖:吃 B.以遗君子 遗:赠送 C.子为我志之 志:记述 D.与物多忤 忤:抵触 (2)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D ①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③诗有古人之风 ④其学日进 ⑤其诗质而实绮 ⑥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⑦其诗癯而实腴 ⑧自托于渊明 A.①②⑤B.③⑤⑦C.④⑥⑦D.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尤其喜欢写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 B.当苏辙也被贬谪到海康时,苏轼就写信劝慰苏辙,要效仿陶渊明隐居并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在这篇序言中,苏辙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②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俊,以陷于大难。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辨别。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遗”解释为“赠送”有误,应解释为“留给”。句子翻译为: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 (2)注意提干要求是“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句子。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指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这不成其为实质性的理由,排除;②“少而穷苦”是陶渊明说自己年轻时生活穷苦,并不是实质性理由;⑧“自托于渊明”是说苏轼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不是实质性理由;③“诗有古人之风”是说苏轼称赞我诗歌有古人遗风,是指苏辙,排除;④“其学日进”是说的苏轼学问日益长进,不是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排除。 (3)B.“苏轼就写信劝慰苏辙,要效仿陶渊明隐居”分析有误,据原文“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可知,“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实在斥居东坡之前。 (4)①“凡”,一共;“谓”,认为;“愧”,比……差。句子翻译为: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其中最得意之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 ②“仕”,做官;“为……所”,表被动,被;“悛”,悔改屈服。句子翻译为:苏轼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羞辱,却最终没有悔改屈服,以致深陷大难之中。 答案: (1)B (2)D (3)B (4)①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其中最得意之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 ②苏轼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羞辱,却最终没有悔改屈服,以致深陷大难之中。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 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古代诗歌阅读 3.(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其实考查的是意境。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分析时,要从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全面理解尾联的作用。 【解答】(1)本唐诗的颔联为“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回答描写的景象,实际就是要求将诗歌本身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具体解答时,要注意诗句中所用意象以及其动作、情态等。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盘”“残”“投孤屿”“过别枝”等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而得出诗人清高而又无奈的感慨。 (2)分析尾联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手法、结构、情感等方面入手。内容写了什么,用了何种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总结了上文什么内容。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句诗就扣了题目中“旅次”。也点明了作者内心隐痛的原因。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 ①内容上: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结构上: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故山”) 译文: 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 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 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之情。 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 第三联:“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 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幅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 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全盘托出。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意思是说: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使人觉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对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怀,如鲠在喉,但求一吐为快吧。 【点评】解析诗歌的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 4.(6分)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重点字:盈) (2)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重点字:辱) (3)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重点字:犹) 【点评】《赤壁赋》(苏轼)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理”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8.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五、文学类阅读 5.(2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一起去看 刘心武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就叹气:“他这阵子不知道怎么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有个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的,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儿俩喝啤酒。母亲听爷儿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儿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个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了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快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当时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还把我当成个附属品,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我带来带去﹣﹣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说‘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不懂得,第一,我不是上幼儿园的娃娃了;第二,我要有个性呀!”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去看球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就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儿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赛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和乐和。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和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那晚儿子开车去接父亲,母亲告诉他:“ 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让人带去。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的?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赛场的设计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奔往比赛场地。 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打招呼。 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句地抬着杠…… (选自《新读写》2009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BE A.这篇小说以“儿子”的成长为顺序,写出了一个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它揭示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逾越叛逆期的这一必然规律。 B.这篇小说的线索是“父与子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小说的始终,正是这对矛盾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父亲与儿子的性格特点越来越鲜明。 C.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母亲,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只是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上,少了变化,少了陪衬人。 D.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这写出父亲的复杂心理,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 E.小说开头是父亲带儿子看球赛,结尾是儿子到赛场照看父亲,儿子幼时叛逆,父亲老来也“叛逆”,这在形式上形成闭合的环型结构,别具匠心。 (2)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儿子几个成长阶段的特点? (3)分析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 (4)请从“成长与叛逆”的角度来探究如何看待教育问题? 【考点】41:小说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A.“揭示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逾越叛逆期的这一必然规律”于文无据;C.“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错误,母亲是重要的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D.“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错误,应是父亲觉得儿子没有尊重他。 (2)结合“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赛不怎么精彩,双方……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的,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母亲摆出一桌菜,爷儿俩喝啤酒。母亲听爷儿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爷儿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3)从整个故事中,父亲带儿子,儿子不乐意;儿子带父亲,父亲不高兴。由此可以得出,人需要独立,需要平等对话和尊重,然后才能有心灵上的交流,来享受这种亲情带来的幸福。据此分析即可。 (4)“成长与叛逆”是社会现象,作答时主要从成长过程的叛逆行为谈起,叛逆是由于教育者的行为方式不是很恰当引起的,由此提醒家长要采取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要注意引导,使之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以便其健康成长。论述时可结合文章中的故事或现实中的例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BE (2)①儿子九岁时,看球赛是为了热闹好玩、能吃冰棒喝汽水;②十六岁时,儿子宁愿和伙伴一起去看球赛,也不和父亲一起去,性格上表现得很叛逆;③上大学时,儿子回家和老爸一起喝啤酒侃球,又一起看球,表现出能够与父亲平等的交流,对父亲的亲切;④工作后,和父亲相约看球赛,不见不散,对父亲充满理解和关爱。 (3)人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交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论年龄的大小还是辈分的高低,都应该尊重对方,使其因独立而感到有尊严,达到心灵间的沟通与默契,更好地享受亲情、友谊与幸福。 (4)个体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父母师长的关爱与教育,但当爱和教育的方式一旦表现为不平等与强制,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这应该引起父母师长的深思作为青少年,独立自强没有错,但不能简单地对抗叛逆,要学会与父母师长沟通,让他们尊重自己,把他们的爱作为个人成长的助力。教育首先是平等和尊重,艺术地对待叛逆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点评】做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物理学定律“错”了吗? 20世纪20年代发玑了宇称守恒定律,人们运用这个定律解决了不少难题,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1947年,有人在宇宙射线的云雾照片留下的径迹中看到一个新的奇异粒子,该粒子发生衰变时宇称不同;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和宇称守恒定律不符的奇怪现象,让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 起初,李政道、杨振宁也都力图在不改变守恒定律前提下,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并先后提出不少假说,从实验上加以检验,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 本来就是不守恒的” 这个念头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头脑中萦绕,这意味着拒绝承认物理学 最基本的定律,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一天深夜,李政道家的电话又响了,是杨振宁的声音:“我借来了西格本所编的有关核 谱学的书,厚厚的一大本,明天你到我这来,咱们逐个推算,硪感觉到原来的宇称守恒实验 好像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 “行!我明天一早就过去。”李政道兴奋地回答。 第二天,李政道一跨进杨振宁的办公室,就看到杨振宁桌上的一大堆书和一大摞稿 纸,再看看杨振宁那熬红的双眼,笑着说:“杨兄,要注意身体啊。” “彼此!彼此!来,坐下来!”杨振宁捧出一大堆书,“我已经算了几个,确实都以极大的精确度证实了宇称守恒定律,可是这些实验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虽然在以 往分析实验数据时都假定了宇称守恒,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李政道颇有同感地说:“对,因为不管我们假定宇称是否守恒,都同样说明以往的实验 事实。”整整一个夏天,两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所有的实验结果,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1956年10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的论文。这篇后来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的论文指出:虽然在所有强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可以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也许根本就不成立。不过,他们又谨慎地补充:因为目前我们关于奇异粒子的知识仍很缺乏,所以上述论证是不能认真对待的,倒不如把它看做是考查宇称守恒问题的一个推动力。 论文发表后,几乎没人相信他们不同寻常的大胆声明。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泡利在给一位朋友写信时说:“我已准备好了一大笔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 得对称的结果。”实验学家诺尔曼•拉姆齐对费曼教授说:“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宇称在 衰变中是否不同。你是否愿意以一百元和一元跟我打赌?”费曼教授说:“不,但打五十元 的赌我倒是情愿。” 仅靠一篇论文不具有说服力,重要的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实验。他们不约而同想起美籍华人、著名的女实验物理学家昊健雄。素以严谨著称的昊健雄教授,对实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亲自把关,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常常泡在那里,一起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案。在100天的实验日子里,吴健雄一步也没有离开实验室。1956年12月,吴健雄走到每个人身旁,叮嘱大家检查好各种仪器,她自己紧张地注视着计数器。计数器快速显示,与原来的设想吻合,她沉着地下令:改变磁场方向。计数器的荧光液晶数字显示着,在跳跃着,全组人员的心紧张得不可名状…… 显示器上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实验成功了!吴健雄两眼盯着显示屏,咬咬牙,向大家说了句:“再来一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准确无误。紧随吴健雄实验之后,全世界有近百个不同实验得到同一结论。至此,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已成定论。李、杨的理论告诉人们:科学总是要前进的,每一次的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理论,以支持一种与之不相容,然而却是更有生命力的理论。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该提到的是:1928年,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在衰变中观察到了宇称不守恒现象,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大物理学家朗道的研究生曾写了一篇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文章,被朗遭斥为“开玩笑”,这位研究生出于对朗道的崇拜而放弃了这一想法。 (摘编自蒋东明《李政道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CD A.宇称守恒定律自发现以来。解决了不少科学难题,成为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一直被物理学界奉为不可逾越的信条。 B.李政道、杨振宁一开始就怀疑宇称守恒定律,经过大量推算和深入研究,发现宇称守恒定律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C.因为一次实验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人们难以信服,所以吴健雄教授在第一次实验成功后,宣布“再来一次”。 D.距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提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两人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这足以说明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观察到宇称不守恒这一现象,但因为实验误差错失机会,致使这一重大发现推迟了近30年。 (2)尽管李政道、杨振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发表的论文中却“又谨慎地补 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中写李政道、杨振宁论文发表后,几位著名物理学家打赌,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4)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请从“勇气”“发现”“执着”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43:传记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分析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纵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区域,抓关键语句归纳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内容的基本能力。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来分析。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要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解答】(1)A.“一直被物理学界奉为不可逾越的信条”不恰当,原文有“这位研究生出于对朗道的崇拜而放弃了这一想法”等,可推知其间应该是有怀疑的人。B.“一开始就怀疑宇称守恒定律”错,原文“起初,李政道、杨振宁也都力图在不改变守恒定律前提下,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并先后提出不少假说”,开始并没有怀疑。E.“但因为实验误差错失机会”错,原文“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是“以为”出现误差。 (2)可从和题干相关的“仅靠一篇论文不具有说服力,重要的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实验”“因为目前我们关于奇异粒子的知识仍很缺乏,所以上述论证是不能认真对待的,倒不如把它看做是考查宇称守恒问题的一个推动力”“论文发表后,几乎没人相信他们不同寻常的大胆声明”“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大物理学家朗道的研究生……出于对朗道的崇拜而放弃了这一想法”“论文发表后,几乎没人相信他们不同寻常的大胆声明”等句组织答案。 (3)从文中“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在衰变中观察到了宇称不守恒现象,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可知对于宇称守恒定律,人们的一般态度;“我已准备好了一大笔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果”一句可集中体现人们对李政道、杨振宁论文的怀疑;还可以从传记写其他人物是为了衬托传主的角度思考。 (4)可从“勇气”“发现”“执着”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关键是能用文中李政道、杨振宁的做法和精神进行证明,可筛选和这三个方面相关描写李政道、杨振宁的内容。解答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者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答案: (1)CD (2)①当时物理学界关予奇异粒子的知识还很缺乏;②这种理论还有待更多的实验验证;③虽然李、杨二人经过大量的推算和深入的研究,但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应该更严谨细致。 (3)①说明宇称守恒定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②表明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对李、杨二人的理论不以为然;③衬托在巨大压力面前,李杨二人超乎寻常的勇气。 (4)观点一:有勇气才敢于创新。①打破思想上的禁锢,尊重事实,不盲从权威;③敢于突破已有经验和理论的束缚;③敢于建主新的理论。观点二:发现是科学进步的基础。①认真研究反常现象,及时捕捉到新鲜的信息;②善于发现权威理论不周严的地方;③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三:执着是取得成就的关键。①从失败中寻找新的突破口,确定研究方向②坚持正确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③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点评】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注意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所用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七、语言文字运用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果戈理付之一炬的《死魂灵(二)》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 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品足,称赞该剧将近年来花样男子的娇柔一扫而光,重新定位了中国男人应有的气质。 C.每当夜幕降临,街市上霓虹闪烁,歌厅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中国女足主教练和队员在球队技战术和训练方式与时间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队伍军心不稳。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画虎类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不能用于形容名著续写。 B.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今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不能用于表达引起广泛议论的情况。 C.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的景象。使用正确。 D.琴瑟失调:意思是为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形容教练和队员意见不合。 故选:C。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将在上午10点发布重要新闻,请各位观众和听众准时收听收看。 B.他们谩骂法院执行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C.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许多作曲家、画家和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人民喜爱的作品。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A.不合逻辑,照应不周,“观众和听众准时收听收看”照应不周,应改为“观众和听众准时收看收听”; B.重复赘余,“实属”与“是”重复,删去其一; C.不合逻辑,并列不当,“文艺工作者”包含“作曲家、画家”,不能与它们并列,将“和”改为“等”; D.正确。 故选:D。 【点评】不合逻辑类型解说 (一)内容不合事理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二)概念分类不合逻辑(概念混乱) 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使用 (三)表述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1、前后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矛盾。 2、照应不周 主要指三种情况: ①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②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 ③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不照应。 3、主客颠倒 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四)多次否定失当(否定不当)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2、“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复句关系混乱) 1、强加因果关系 2、复句关系不当 9.(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写评论,大致分三类: 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即: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有兴致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当什么批评家。 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教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 ②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的书写推荐文字, ③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 ④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 ⑤是为点评。 ⑥是为序跋类。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③⑤①④②⑥ D.①④②⑤③⑥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从语言的本身找到一些标志,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 【解答】文段主要阐明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 ②是⑥“序跋”的内容,二者紧密相连;①是⑤“点评”的内容,二者紧密相连;据“是为”可知其顺序分别为②⑥、①⑤.据此可排除ACD。 故选:B。 【点评】 客观题的解答,排除法的运用行之有效,要学会运用。但用以排除其它的内容一定是非常确定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10.(5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客观而言,对抗性情绪是所有社会的“顽疾”,它的出现几乎可以不需要原因,强烈的情绪总是落到一个个具体事件上,有的事件可能是这种情绪需要发泄“临时撞上的”出口。社会永远有一些情绪消极的人群,具有负面性格的人并非个别,社会永远有单独指出来可以令人义愤填膺的短处,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潮,转型期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 虽然 强烈 但 有的 也 并非 而且 社会 更何况 中国 【考点】1B:关联词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要熟记复句类型,结合语境分析判断,结合排除法。 【解答】通读语段,“强烈的情绪总是落到一个个具体事件上”与“有的事件可能是这种情绪需要发泄“临时撞上的”出口”,构成转折关系,应:虽然 但; “并非个别”是对“具有负面性格的人”的判断,“也”在其前,起舒缓语气作用,应:也; “社会永远有单独指出来可以令人义愤填膺的短处”与上句构成递进关系,应:而且; “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潮,转型期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是进一步解释理由,应:更何况。 答案:虽然 强烈 但 有的 也 并非 而且 社会 更何况 中国 【点评】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①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② 理解、把握和运用词语,要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有时甚至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词的意义、色彩的谐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例句的方式进行积累。 ③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 11.(6分)请选用新的意象,仿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续写两句话。 巍峨的山峰并不骄傲,它只默默地立在那里,用坚实的身躯彰显天空的高远。 高大的树木并不傲慢 , 它只悄悄地站在那里 , 用粗壮的枝干突显山峰的高峻 。 壮阔的大海并不狂妄 , 它只脉脉地卧在那里 , 用博大的胸怀见证蓝天的寥廓 。 广袤的田野并不自满,它只静静地躺在那里,用丰茂的庄稼证明大地的厚实。 【考点】83:仿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能力层级表达运用E级。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求自选意象,仿照例句的修辞和结构,续写句子。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选择仿写的对象,仿写的对象最好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比如说树木、大海等,仿写的句式是:仿写对象+并不+贬义词,它只+叠词+地+动词+在那里,用+……(形容词+的+名词中心语)+动词+……(名词+的+形容词)。注意括号内的仿写内容都要和仿写对象相关,注意仿写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 高大的树木并不傲慢,它只悄悄地站在那里,用粗壮的枝干突显山峰的高峻。 壮阔的大海并不狂妄,它只脉脉地卧在那里,用博大的胸怀见证蓝天的寥廓。 【点评】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八、写作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向神祈求,祛除我的陋习吧∕神说,不成。陋习该自己捐弃,而非由我消除 我向神祈求,赐给我坚毅吧∕ 神说,不成。坚毅乃于磨练中形成,要靠自己砥砺,而非靠我赐予 我向神祈求,让我享受生命的每一分钟吧∕神说,不成。我给了你生命就是让你体验这一切…… 我向神祈求,使我能爱他人如同爱您之爱我吧∕神说,呵呵,你终于明白了妙谛…… 我们常怀敬畏之心这样祈求: 请让我以勇气去改变我力所能及的 请让我以宁静去接受我力所不逮的 同时让我以智慧去理解两者的分际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7:32:29;用户:qgjyuser10045;邮箱:qgjyuser10045.21957750;学号:2198505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