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程历史高考前天每日限时训练月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新课程历史高考前天每日限时训练月日

‎2013年高考新课程历史 考前25天每日限时训练(3)‎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双武历史工作室 ‎(时间:‎2013年5月11日)‎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答案】C ‎ ‎【解析】在古代,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 占卜的官员,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 ‎25.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罂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答案】C ‎26.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古代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即可判断。‎ ‎27.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乾隆曰:“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乾隆此话旨在强调 A.修撰《四库全书》是盛世文化大典 B.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赞誉和接纳 C.对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收买 D.加强对全国的思想文化控制 ‎【答案】D ‎【解析】清朝在康雍乾三朝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治,其手段有两个,一是笼络政策,再是高压政策,康熙以笼络为主,雍正以高压为主(主要实行文字狱),乾隆一朝二者兼而有之。乾隆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要民间捐书,宁波天一阁范家就是其中之一,而当《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拒绝返还天一阁所捐的书(因为有对清朝统治不利的记载),并且对许多民间书籍进行集中焚毁,其目的就是加强思想控制。‎ ‎28.‎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答案】C ‎ ‎【解析】此题较有意思,考察了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史(近年高考尤喜考这方面的问题,是所谓社会生活史观的体现),材料说明了一对矛盾,即城市工商业者做了一些所谓“有辱斯文”的事(在鞋上写店名),而官府反对之,这说明了商品经济带来了人们(尤其是中下层老百姓) 观念的变化,而封建统治者站在维护儒家伦理的立场上是不能接受的(慈禧太后坐火车时就认为司机不能坐在老佛爷的前面而改为马拉火车)。‎ ‎29.据下边“借谷票”中的信息判断,群众借出谷物是为了支援(  )‎ A.北伐战争 B.反“围剿”斗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解析】 从图片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可知,借谷票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为进行反“围剿”斗争向群众借谷物的凭证,故选B。‎ ‎30.“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B ‎【解析】 “民国二十七年”指的是1938年。“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是指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A发生在1926年;C项是1936年;D发生在1937年。‎ ‎31.‎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答案】 C ‎【解析】 图表反映出1977年的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 ‎32.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阿尔伯提写道:男人应该把“小事的操心”留给他们的妻子,以使自己能不受牵绊做一些“有男子汉气概的、光荣的事业”。这反映的实质是(  )‎ A.性别歧视未改变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男女分工的不同 D.男性责任心增强 ‎【答案】 A ‎【解析】 从题目中的男人管“有男子汉气概的、光荣的事业”,女人管小事,反映了性别歧视。‎ ‎33.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内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 A.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B.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答案】 C ‎【解析】 A项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期。B项最早开始于工业革命当中。D项是无产阶级尚未进步到的阶段,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由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故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34.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D ‎【解析】 ‎ A项符合荷兰,B、C两项符合英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所以选D项。‎ ‎35.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 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 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 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的遏制了西欧经济的崛起 ‎【答案】 A ‎【解析】 二战后西欧各国加强了合作,成立了欧共体,其实力不断上升,这使美国调整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B、C、D各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共37分。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 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的历史性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引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明成祖说: “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 ‎——引自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 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世界意义。(10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6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9分)‎ ‎40.(25分)【答案】‎ ‎(1)‎ ‎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如回答宋代统治者对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视、海上贸易成本较低也可)‎ 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整体发展;传播中国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4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1分)‎ ‎(2)明朝政府不计成本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出于维护统治目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6分)‎ ‎(3)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经济争夺明火执仗;(4分)明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2分)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3分)‎ ‎【解析】中国在宋代和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代表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的渐进特点,是近年高考比较关注的问题;将同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体现了全球化史观对历史认识的指导意义;最近我国的海权面临外部势力的挑战,考察宋明海上贸易问题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学科价值。‎ 回答第1问,要结合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后宋代在经济、科技领域的一些新变化综合思考和归纳。回答贡献要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一是宋代开辟的海上贸易通道为后来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具有奠基意义,二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西欧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意义,马克思有专门的论述,当然,这些都是外因,只起到加速的作用。‎ 回答第2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和迁移,主要有3点,一是不计成本的朝贡贸易缺乏生命力,二是为维护明朝统治,实行“海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封建经济的封闭性使然。‎ 对材料进行理解和评价是近年高考的新题型,材料三的主旨是在中外开始密切联系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自我封闭,成为深刻的历史教训;此问在答题思路上要进行对比分析、中外联系。‎ 本题可从宋代的城市经济和世俗文化进行拓展复习宋朝历史。明清经济史和对外关系史较为重要,可从农业的商品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对农业的意义)、白银的流通、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反封建启蒙思想以及西学东渐(反向的东学西渐)进行整体建构,进行中外比较,把握历史走向。‎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工业化的欧洲强国不仅完全地拥有这些巨大的殖民地,而且还控制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实际共容的、经济和军事上软弱的地区。中国、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就是例证。它们名义上都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却经常遭到掠夺、蒙受耻辱、受到强国以直接和间接的种种方式进行的控制。‎ 不应该得出结论,说新帝国主义(指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按照历史的观点,新帝国主义无疑将被看作是世界的一大进步,正如工业革命是欧洲人的一大进步一样。实际上,新帝国主义的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国家即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评价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答案】(12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 殖民扩张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3分)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把中国变成其原理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文化上,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9分)‎ 观点二 殖民扩张是世界的一大进步。(3分)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经济上,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产生,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9分)‎ 三、选考题:每小题15分。只能选择做其中的一道题。‎ ‎45.(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税收则例是政府规定的征收商品通过税的原则和标准,亦是政府颁发的具体经济法规。政府的税收则例,要求相关人员按规定标准、手续纳税和征收,这里简称为税则制度。明代的税则制度分梁船则例和货物则例。梁船则倒是向船户收取船料,原来是“以装载货物多寡为率。后从简便,乃验船梁阔狭,定收料银重轻。大抵自五尺以上榷其料至有一、二丈者”。可能是船只装载货物的多寡很难测量,所以改为梁船计征,使税收方式变得简便。货物则例是先向船户征收,再由船户向商人收取“纳料等项”。明代的货税则倒是从价计征,亦称价则,即将过关商品,先官为定价,颁发定价则例,然后按价征税。清代不再先为商品定价,而是从量计征,称为税则,即各关先按各商品在当地的贵贱程度、来源,以石、车、斤、匹、件、副、箱、篓、包等商品计量单位,规定应征数目,然后按单位数量征收。改梁头则例为签量计石征收。梁船则例亦称梁头则例,是“量船之广狭,以定税之多寡,名曰梁头”。具体征收方式,“以量船之宽阔,所载货物分平、加平、补、加补四项征收钱粮”。清代梁头则例中的平料、加平料、补料、加补料是向商人征收的货物税。清代对不同种类的商品,按照不同的计量单位征收,而且对每天通过数以千百万计的船只来说,每船装我的商品各不相同,以货物论数计石为标准征收,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 ‎ ——摘编自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划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指出明朝和清朝前期税则制度的区别。(5分)‎ ‎(2)简要评析清朝前期税则制度改革的价值与历史意义。(10分)‎ ‎45.【答案】(15分)‎ ‎(1)明代的税则制度分梁船则例和货物则例,分别为梁船计征和从价计征,清朝货物则例改为从量计征,梁船则例改为签量计石征收。(5分)‎ ‎(2)税则制度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改税则是顺应经济发展的;修改税则,简化税收过程符合当时全国商品流通量增大的具体形势;使不同的商品按照不同的计量单位征收更显合理(或者说是从量计征是一种进步);清代政府的税则制度改革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这是一种进步。(10分)‎ ‎46.(15分)【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霍布斯把国家看作是由契约产生的。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彼此之间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使他(们)担当起他们的人格,并且承认他在公共和平与安全的事物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大家同意的。在霍布斯看来,人们这样做了之后,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霍布斯把被授予权力的人或会议称为主权者。主权者拥有主权,其他的一切人都是主权者的臣民。‎ ‎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 材料二:洛克指出,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是由每个人行使的,人人都是自己案件的裁判者。因此,自然状态虽然是完备的自由状态,但也有许多不方便之处。这是因为有些人由于厉害关系而存偏私,或者由于对自然法缺乏认识而不遵守自然法,常常用强力去剥夺他人的自由。在自然状态中,即没有一种明文规定的法律作为裁决人们之间纠纷的共同尺度,又缺少一个公共的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以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欠,更好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便相互订立契约,自愿放弃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把它们交给中间被指定的人,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他认为,当人们这样做了之后,国家就成立了。‎ ‎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与霍布斯的不同之处。(9分)‎ ‎46.【答案】(15分)‎ ‎(1)特点:人民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和权力;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内容的约束,他的权利和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6分)‎ ‎(2)不同之处:第一,洛克认为不仅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自由和财产权部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第二,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 第三,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9分)‎ ‎47.(15分)【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那场战争也是阿方的偷袭引起的:在这个以色列最神圣的节日(‎1973年10月6日的赎罪日),埃及军队暗渡苏伊士运河发动奇袭。以军在埃军出人意料的凶猛攻势前节节败退,但很快又以主动进攻反败为胜。‎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关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陡然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逃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 ——《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作者David lgnatius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东战争爆发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战争”产生的影响。(9分)‎ ‎47.(15分)【答案】‎ ‎(1)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阿以的宗教冲突;西方大国的插手。(6分)‎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引发了“石油危机”;认识到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9分)‎ ‎48.(15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钱学森(1911—2009年),科学家,火箭专家,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代表作品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材料二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学森对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美国政府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原因,(6分)钱学森身上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怎样的精神?(3分)‎ ‎48.(15分)【答案】‎ ‎(1)贡献:原子弹、导弹的成功研制;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自动化领域的发展。(6分)‎ ‎(2)原因:美国认为钱学森的科学价值高,回国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贡献而不利于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中美关系不正常。(6分)精神:爱国主义精神。(3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C C D C B B C A C D A 二、非选择题:(52分)‎ ‎40.(25分)(1)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如回答宋代统治者对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视、海上贸易成本较低也可)‎ 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整体发展;传播中国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4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1分)‎ ‎(2)明朝政府不计成本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出于维护统治目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6分)‎ ‎(3)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经济争夺明火执仗;(4分)明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2分)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3分)‎ ‎【解析】中国在宋代和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代表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的渐进特点,是近年高考比较关注的问题;将同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体现了全球化史观对历史认识的指导意义;最近我国的海权面临外部势力的挑战,考察宋明海上贸易问题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学科价值。‎ 回答第1问,要结合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后宋代在经济、科技领域的一些新变化综合思考和归纳。回答贡献要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一是宋代开辟的海上贸易通道为后来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具有奠基意义,二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西欧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意义,马克思有专门的论述,当然,这些都是外因,只起到加速的作用。‎ 回答第2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和迁移,主要有3点,一是不计成本的朝贡贸易缺乏生命力,二是为维护明朝统治,实行“海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封建经济的封闭性使然。‎ 对材料进行理解和评价是近年高考的新题型,材料三的主旨是在中外开始密切联系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自我封闭,成为深刻的历史教训;此问在答题思路上要进行对比分析、中外联系。‎ 本题可从宋代的城市经济和世俗文化进行拓展复习宋朝历史。明清经济史和对外关系史较为重要,可从农业的商品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对农业的意义)、白银的流通、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反封建启蒙思想以及西学东渐(反向的东学西渐)进行整体建构,进行中外比较,把握历史走向。‎ ‎41.【答案】(12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 殖民扩张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3分)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把中国变成其原理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文化上,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9分)‎ 观点二 殖民扩张是世界的一大进步。(3分)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经济上,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产生,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9分)‎ 三、选考题(15分):‎ ‎45.(15分)【答案】‎ ‎(1)明代的税则制度分梁船则例和货物则例,分别为梁船计征和从价计征,清朝货物则例改为从量计征,梁船则例改为签量计石征收。(5分)‎ ‎(2)税则制度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改税则是顺应经济发展的;修改税则,简化税收过程符合当时全国商品流通量增大的具体形势;使不同的商品按照不同的计量单位征收更显合理(或者说是从量计征是一种进步);清代政府的税则制度改革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这是一种进步。(10分)‎ ‎46.【答案】(15分)‎ ‎(1)特点:人民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和权力;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内容的约束,他的权利和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6分)‎ ‎(2)不同之处:第一,洛克认为不仅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自由和财产权部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第二,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 第三,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9分)‎ ‎47.(15分)【答案】‎ ‎(1)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阿以的宗教冲突;西方大国的插手。(6分)‎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引发了“石油危机”;认识到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9分)‎ ‎48.(15分)【答案】‎ ‎(1)贡献:原子弹、导弹的成功研制;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自动化领域的发展。(6分)‎ ‎(2)原因:美国认为钱学森的科学价值高,回国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贡献而不利于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中美关系不正常。(6分)精神:爱国主义精神。(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