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二轮化学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
专题限时训练(十)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化学与环境保护、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包括PM2.5、PM10、O3、CO2、SO2和NO2等6项指标 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均不可食用 C.明矾水解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以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 D.将实验室的废酸液和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答案:D 解析: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不包括CO2,A错误;B项,少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无害;C项,Al(OH)3胶体用于净化水,而不是杀菌消毒;D项,废酸、废碱中和后生成H2O和盐,排放后,污染大大减少,正确。 2.C、Si、S都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非金属元素,下列关于其单质及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B.二氧化物都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而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C.最低价的气态氢化物都具有还原性,易与O2发生反应 D.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2SO4>H2SiO3>H2CO3 答案:C 解析: A项,Si元素在自然界中无游离态,错误;B项,SiO2能与HF反应,错误;C项,C、Si、S低价态气态氢化物为CH4、SiH4、H2S,都具有还原性,易与O2发生反应,正确;D项,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2SO4>H2CO3>H2SiO3,错误。 3.(2015·洛阳二模)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焦炭具有强还原性,高温下能将二氧化硅还原为硅 B.晶体硅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是因其熔点高、硬度大 C.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故能将双氧水氧化为氧气 D.Fe比Cu活泼,所以FeCl3溶液可以腐蚀线路板上的Cu 答案:A 解析:A项,碳和SiO2反应生成Si和CO,该反应中碳失电子而作还原剂,A正确;硅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是因为其是半导体,B错误;C项,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但在双氧水的分解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而不是氧化剂,故C错误;D项,FeCl3溶液可以腐蚀线路板上的Cu,说明三价铁氧化性比铜离子强,与Fe比Cu活泼无关,故D错误。 4.(2015·安徽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H2SO4干燥 D.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项,Na2CO3性质稳定,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不能分解,而NaHCO3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能分解。B项,Fe(OH)3胶体为红褐色。C项,H2、SO2、CO2都不能与浓H2SO4反应,因此都能用浓H2SO4干燥。D项,SiO2是酸性氧化物。 5.(2015·全国卷Ⅱ)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 答案:C 解析:A项苦卤中含有K+、Mg2+、Br-等,通入Cl2可将Br-氧化成Br2,便于从苦卤中提取Br2。B项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Ca2+、Mg2+、SO等),将粗盐溶于水,并除去其中的杂质,再通过重结晶的方法得到纯净NaCl晶体。 C项工业上沉淀Mg2+常选用廉价的Ca(OH)2,而不选用NaOH。D项Br2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富集溴时,常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Br2,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SO2+Br2+2H2O===H2SO4+2HBr),得到浓度较大的含Br-溶液。 6.(2015·肇庆模拟)下列各选项陈述Ⅰ和陈述Ⅱ均正确且二者有因果关系的是( ) 陈述Ⅰ 陈述Ⅱ A 常温下铁、铜均不溶于浓硫酸 常温下铁、铜与浓硫酸均不反应 续表 陈述Ⅰ 陈述Ⅱ B HCl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C Cl2使润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布条不褪色 次氯酸的氧化性比氯气的强 D 稀、浓HNO3分别与铜反应,还原产物为NO和NO2 稀HNO3氧化性比浓HNO3强 答案:C 解析: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铜与浓硫酸不反应,陈述Ⅱ不合理,A不选;B项,CO2会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陈述Ⅱ不合理,B不选;Cl2使润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则次氯酸的氧化性比氯气的强,陈述均合理,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浓HNO3氧化性比稀HNO3强,陈述Ⅱ不合理,D不选。 7. 已知一定条件下A、B、C、D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为Fe,D为氢气,则B一定为酸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C一定是气体单质 C.若A、B、C、D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常温下一定呈液态 答案:D 解析:A项,3Fe+4H2O(g)Fe3O4+4H2 ,错误。B项,3NO2+H2O===2HNO3+NO,错误。C项,若A、B、C、D均为化合物,3NO2+H2O===2HNO3+NO,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项,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符合要求的是NH+OH-NH3↑+H2O,则D是水,在常温下呈液态,正确。 8.如图是利用二氧化硅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iO2属于两性氧化物 B.盛放Na2CO3溶液的试剂瓶用玻璃塞 C.硅胶吸水后可重复再生 D.图中所示的转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SiO2是酸性氧化物;Na2CO3溶液呈碱性,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题图中有的转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Si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9.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饱和NaHCO3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答案:B 解析:能否产生喷泉现象关键要看能否产生压强差,A中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可以。B中二氧化碳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难以产生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C中氨气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D中加入足量浓硫酸,浓硫酸遇水放热加速氨气挥发,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固体氯化铵形成压强差,形成喷泉。 10.(2015·上海卷)将O2和NH3的混合气体448 mL通过加热的三氧化二铬,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最终收集到44.8 mL气体。原混合气体中O2 的体积可能是(假设氨全部被氧化;气体体积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 A.231.5 mL B.268.8 mL C.287.5 mL D.313.6 mL 答案:BD 解析:将O2和NH3的混合气体通过加热的三氧化二铬,发生反应:4NH3+5O24NO+6H2O。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发生反应:4NO+3O2+2H2O===4HNO3,将两个方程式叠加,可得总反应方程式:NH3+2O2===HNO3+H2O,若最后得到的气体是NO,则氧气完全反应,发生反应消耗的气体的体积是448 mL-44.8 mL=403.2 mL,其中含有的氧气是V(O2)=403.2 mL×2/3=268.8 mL。若最后剩余的气体是O2,则O2应该是反应消耗的和剩余的两部分,氧气的体积是V(O2)=403.2 mL×2/3+44.8 mL=313.6 mL。 11.把一定质量的铁完全溶解于某浓度的硝酸中收集到0.3 mol NO2和0.2 mol NO。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经过滤、洗涤后,把所得沉淀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固体质量不可能为( ) A.18 g B.24 g C.30 g D.36 g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在反应过程中Fe失去的电子与硝酸得到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最后所得到的固体为Fe2O3。n(e-)=0.3 mol×1+0.2 mol×3=0.9 mol。若Fe全部为+2价,则n(Fe)=0.45 mol,根据Fe元素守恒,m(Fe2O3)=(0.45 mol÷2)×160 g/mol=36 g,若Fe全部为+3价,则n(Fe)=0.3 mol。m(Fe2O3)=(0.3 mol÷2)×160 g/mol=24 g,若Fe被氧化的价态为+2、+3两种价态,则最后得到的固体的质量在24 g~36 g之间。因此最后得到固体质量不可能为18 g。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2.(15分)(2015·重庆卷)某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产气药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1)NaN3是气体发生剂,受热分解产生N2和Na,N2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Fe2O3是主氧化剂,与Na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3)KClO4是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与Na作用生成KCl和Na2O。KClO4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_,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4)NaHCO3是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发生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100 g上述产气药剂产生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得到N2 33.6 L(标准状况)。 ①用碱石灰除去的物质为________; ②该产气药剂中NaN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1)N⋮⋮N (2)Fe (3)离子键和共价键 (4)2NaHCO3Na2CO3+CO2↑+H2O (5)①CO2、H2O ②65% 解析:(1)每个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与N之间有三对共用电子,所以其电子式为N⋮⋮N。 (2)Na在反应中作还原剂,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因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所以还原产物为Fe。 (3)KClO4为离子化合物,K+与ClO间存在离子键,ClO内部Cl原子与O原子间存在共价键;K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有四个电子层,每个电子层上分别有2、8、8、1个电子。 (4)Na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 (5)①碱石灰主要用来吸收CO2和H2O。 ②N2的物质的量为1.5 mol,由N原子个数守恒可知NaN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因此NaN3的质量为65 g,即NaN3的质量分数为×100%=65%。 13.(15分)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1)先关闭活塞a,将6.4 g铜片和10 mL 18 mol/L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至反应完成,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再打开活塞a,将气球中的氧气缓缓挤入圆底烧瓶,最后铜片完全消失。 ①写出上述过程中圆底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活塞a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开活塞a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的气体的装置,但集气瓶内的导管未画全,请直接在图上把导管补充完整。 (2)实际上,在打开活塞a之前硫酸仍有剩余。为定量测定余酸的物质的量,甲、乙两学生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甲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先测定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SO2的量,再通过计算确定余酸的物质的量。他测定SO2的方法是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装置D,从而测出装置A产生气体的体积(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你认为甲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D装置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②乙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反应后的溶液冷却后全部移入到烧杯中稀释,并按正确操作配制100 mL溶液,再取20 mL于锥形瓶中,用________作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已知:Cu(OH)2开始沉淀的pH约为5],选择该指示剂的理由为____________; 再求出余酸的物质的量,若耗去a mol/L氢氧化钠溶液b mL,则原余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用含a、b的表达式来表示)。 答案:(1)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Cu+2H2SO4+O2===2CuSO4+2H2O ② (2)①饱和NaHSO3 ②甲基橙 Cu(OH)2开始沉淀的pH约为5,若用酚酞作指示剂时溶液中的Cu2+会和NaOH反应,Cu(OH)2的蓝色会干扰滴定终点的正确判断 解析:(1)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加热条件下与Cu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有O2 存在时,Cu与稀硫酸发生反应:2Cu+2H2SO4+O2===2CuSO4+2H2O。 ②S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B装置中导管应长进短出。 (2)①用排液法测气体体积,为了减小误差,气体的溶解度应尽可能的小,选择饱和NaHSO3溶液。 ②由于Cu(OH)2开始沉淀的pH约为5,应选择变色范围接近的指示剂,以减小滴定误差,故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设余酸的物质的量为n,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a mol/L×b×10-3 L=ab×10-3 mol。 H2SO4 + 2NaOH===Na2SO4+2H2O 1 2 n× ab×10-3 mol 故n= mol,即原余酸的物质的量为 mol。 14.(15分)碘是生命体中的必需元素,请根据如下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碘可采用如下方法:KI+CuSO4―→CuI↓+K2SO4+I2。 此反应生成1 mol I2时转移的电子数是________mol。 工业生产中,可用智利硝石(含有NaIO3)为原料,与NaHSO3溶液反应后生成碘,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质碘与氟气反应可制得IF5,实验表明液态IF5具有一定的导电性,研究人员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IF5 的自偶电离(如:2H2OH3O++OH-),电离生成的+1价阳离子为________,-1价阴离子为________。 (3)将单质碘与铝屑置于管式电炉中,隔绝空气加热至500 ℃得到棕色片状固体(AlI3),此固体溶于Na2CO3溶液可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请写出AlI3和Na2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4)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判断加碘食盐中碘的存在形式为I-、IO,或两者同时存在。请对以下试验方案进行预测和分析。 首先取试样加水溶解,分成三份试样: ①第一份试样加酸酸化,如果加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同时存在I-和IO,该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第二份试样酸化后,加入淀粉溶液无变化,再加________溶液,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存在I-。 ③第三份试样酸化后,如果直接使________试纸变蓝,说明试样存在IO离子。 答案:(1)2 2IO+5HSO===3H++5SO+I2+H2O (2)IF IF (3)2Al3++3CO+3H2O===2Al(OH)3↓+3CO2↑ (4)①5I-+IO+6H+===3I2+3H2O ②FeCl3或H2O2 ③淀粉KI试纸 解析:(1)反应生成1 mol I2时转移的电子数是1 mol×2=2 mol。NaIO3与NaHSO3溶液反应后生成碘的离子方程式为2IO+5HSO===3H++5SO+I2+H2O。 (2)由2H2OH3O++OH-可推知,2IF5IF+IF。 (3)AlI3和Na2CO3溶液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2Al3++3CO+3H2O===2Al(OH)3↓+3CO2↑。 (4)①碘单质遇淀粉溶液变蓝,第一份试样加酸酸化,如果加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I-和IO反应生成了碘单质。反应式为5I-+IO+6H+===3I2+3H2O。 ②第二份试样要检验I-,酸化后,加入淀粉溶液,还需要加入氧化剂,如FeCl3或H2O2。 ③第三份试样要检验IO,酸化后,还需要加入淀粉和KI,即淀粉KI试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