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7——高考新课标全国语文试卷分析暨高考语文备考建议教师版
2007——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语文试卷分析暨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建议(教师版) 2007——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语文试卷分析 暨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建议(教师版) 禹州市二高高三语文组 刘增杰 上 新课标全国卷信息解读 2011年是河南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河南省拟采用新课标全国卷。早在2007年就有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四省区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山东省和广东省是单独命题,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合用全国三卷即后来我们所说的新课标全国卷。因此,研究一下四年来的新课标全国卷和其它试卷,把握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试卷特点,将对我们2011年的新高考的复习备考有莫大的益处和指导作用。 全国新课标卷与以前的试卷和其它大多数试卷相比,在试卷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整套试卷分为Ⅰ卷(阅读)和Ⅱ卷(表达)两部分。第Ⅰ卷(阅读)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考查的内容是:科学类(论述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分值是45分。选考题考查的是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命题遵循“题组等值”原则,分值是25分,最后一道题都是“探究题”。赋分共计70分。第Ⅱ卷(表达)考查的内容是语言表达运用和作文,分值是80分。原全国卷中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成语和病句的辨析的考查放在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下面,我们按照试卷内容的先后次序分板块具体研究一下2007年——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卷的情况。 一、科学类(论述类)文章阅读 1、选材。这四年的选文都是社科类:2007年是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2008年是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变形”问题(摘编自曾祖荫、曾新的《怪异:明清启蒙文学之特征》)、2009年也是文学创作方面的(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2010年的选材是关于书法方面的(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均属于社科类中的文的范畴。 2、赋分。分值固定在9分。三个小题,每题3分。 3、题型。定格在客观单选题上。 4、考点。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一直固守在对词语与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四个方面。其中,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出现3次(2008、2009、2010),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在2007年有两个小题(分值在6分),筛选并整合信息出现3次(2008、2009、2010),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出现2次(2009、2010),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出现两次(2007年、2008年有两个小题)。 二、文言文阅读 1、选材。四年的选材全是史传类人物传记:2007年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08年节选自《晋书·嵇绍传》、2009年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010年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2、赋分。固定在19分,单选题3个每个3分共9分,翻译题有两个小题共10分。 3、题型。前三个是客观题:单选题,第四个小题是主观题:文言翻译。没有出现其它形式的主观题。 4、考点。综观近四年的所有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部分的考点一般有:文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息筛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断句、翻译、主观题。而这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比较固定,只有四种:文言实词词义辨析、信息筛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翻译。文言虚词和文言断句则没有出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赋分。两小题,共11分,是这四年所有试卷中分值最高的。第8题5分,第9题6分。 2、题型。全部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 3、特点。其它方面的特点见下表: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题目 《小斋即事》 《题李世南画扇》 《鹧鸪天· 代人赋》 《雨雪曲》 作者 刘一止 蔡肇 辛弃疾 江总 体裁 诗歌 诗歌 词 诗歌 朝代 宋 宋 宋 南朝·梁 考点(第8题) 句意 意象和意境 意境 词语和意境 考点(第9题) 意象和意境 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和主旨 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体裁方面:诗歌最多,计3首,词1首。曲则没有出现。朝代方面:2007年——2009年均锁定在宋代,2010年锁定在南朝。作品方面:命题者出于有意回避热点——名家名作,因而入选作品或者是名家的非名作,或者是非名家的非名作。这样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公平竞争。从整体考查形式上看,均为单篇诗、词的鉴赏,并没有出现对比鉴赏,且更多的考查点设在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上。 四、名篇名句默写 1、赋分。固定在6分。2007年和2008年是四选一,2009年和2010年均是三道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两个空。 2、题型。均采用传统的默写形式:“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比较呆板。没有理解型的。也没有文学常识出现。 3、特点。涉及14篇诗文均是名家名篇。涉及的教材出处、朝代、体裁详见下表: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初中教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杜牧《泊秦淮》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诸葛亮《出师表》 刘禹锡《陋室铭》 韩愈《杂说(四)》 陆游《游山西村》 高中教材 《庄子·逍遥游》 李白《蜀道难》 《诗经·氓》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 《荀子·劝学》 朝 代 先秦1、唐2、 宋1 先秦1、唐2、 宋1 三国1、唐1、 五代1 先秦1、唐1、 宋1 体 裁 诗2词1文1 诗3、文1 文2、词1 诗1、文2 由上表不难看出:①就涉及的教材而言,2007年和2008年高中和初中教材平分秋色,各2个;2009年和2010年出自初中的明显多于出自高中的。②就涉及的朝代而言,先秦3、唐6、宋3、三国和五代各1,以唐居多、其次是先秦和宋代。③就涉及的题材而言,诗歌6、词2、文6,以选自诗歌和文章的居多。 五、现代文阅读 这一部分是选考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实用类现代文阅读各一篇,赋分相等,都是25分,题型一样,都是一个选择题(5选2)三个主观题,其中最后一个题是开放性的新题型——探究题(对文中某一问题或者重要人物某一方面问题等的探究。)。其中选择题考查的都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四年不变,所不同的是2007年和2008年选择的都是不正确的两项。2009年和2010年选择的却都是最恰当的两项。 (一)文学类现代文阅读 1、题型、赋分。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第一个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分值5分,第二、三个题是主观简答题,分值均是6分,第四个题是探究题,分值8分。2007年和2008年的题号是11到14,2009年和2010年是11(1)到11(4)。 2、体裁。所选全部是小说:中国当代小说一篇(铁凝的《孕妇和牛》2009)、中国古代小说一篇(《林冲见差拨》,节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2007)、外国小说两篇(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2008年、莫泊桑的《保护人》2010年)。作者均是名家。铁凝的名气虽然不如其他三位,但在中国当代作家当中也是赫赫有名,只要关注一下80后的中国文坛就会知道。 3、考点。由于所选的材料都是小说,体裁一样,所以主观题考查的内容也基本一致: 第一个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第二、三个题是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第四个题是评价探究。从另一方面来说:①作用类。每年都有。情节的作用两次(2007、2010)、重要语句的作用一次(2008)、物象的作用一次(2009)。②人物类。2007年和2010年是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2008年和2009年是关于人文性格的分析。对于环境描写、语言的鉴赏、文章布局和饲料方面则没有涉及。 (二)实用类现代文阅读 1、题型、赋分。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第一个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分值5分,第二、三个题是主观简答题,分值均是6分,第四个题是探究题,分值8分。2007年和2008年的题号是15到18,2009年和2010年是12(1)到12(4)。 2、体裁。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新课标考区独特的考查文本。四年所选都是实用类文本,而且还都是人物传记类文本,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所选都是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2010年所选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传主均是现当代名人——叶圣陶、陶行知、盛宣怀和袁隆平。 3、考点。主要考查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的逻辑分析、筛选并整合信息、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分析。具体说来,这四年的考查重点没有变化,集中在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两个方面。其中,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出现两次有三道题(2007年1道题,2010年两道题),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连续出现三年计五道题(2007年1道题,2008年和2009年各有两道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1、赋分与题型。这一板块比较固定。五道小题20分。成语辨析、病句判断、句子仿写、语句衔接这四道题连续四年固定不变。成语辨析题2007年是选择使用恰当的一项,近三年是选择使用不当的一项,病句判断题每年都是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句子仿写 另外一道题每年都在变化。2007年是将一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2008年是虚词填空,2009年是应用文改错,2010年是将一段文字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考点。⑴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高考试卷常见的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2007年错误的三个句子病因一样,全是不合语境,2009年错误的句子病因依然是不合语境。2008年和2010年错误的句子的病因分别是使用不当和使用对象错误。⑵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搭配不当近三年连续出现三次,杂糅2次,成分残缺两次三题,其它如并列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各出现一次。而2009年的第16题应用文改错主要是用词不当。⑶语言运用的连贯得体。主要体现在每年的衔接题上。⑷仿写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的能力。⑸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2007)。 下 试卷信息比较解读暨复习备考建议 以上是2007年到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试卷信息解读,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各知识板块的命题规律和特点,切实搞好20011年的复习备考工作,下面我们将近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和其他兄弟省市区的高考试卷进行简单比较,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科学类(论述类)文章阅读 2007年——2010年,全国共有试卷72套,每年18套,出现社科类文章的试卷份数分别是14、13、12、14,这就是说,社科类的选文占绝对优势,只有个别高考试卷选的是自然科学类文章。新课标全国卷这四年的选文都是社科类,属于文的范畴:三篇属于文学方面,一篇属于书法方面,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还没有出现,这和总的发展趋势一致。说实在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选择对文科考生非常不利,作为大范围使用的选拔性试卷,这也是有失公允的。社科类文章无论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复习备考中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信明年出现的还会是社科类文章。 从题型上来说,新课标全国卷四年来一直定格在客观单选题上,3个小题每个3份共9分,这和全国的形势也完全一致:四年来全国完全采用这种体型的试卷数分别是10、11、12、10,明显站绝对优势。这种题型比较保守呆板,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者,部分学生在做单选题时难免有蒙的情况,所以这种题型也不能达到预期的考查目的。2010年的北京卷、浙江卷、湖南卷和湖北卷等都采用了客观题和主观题并存的形式,虽然目前是少数,但这代表着一种方向。新课改与以前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作为检测其进行成果的高考试卷也应当在这方面有所表示。但考虑到宁琼的教学实际水平,估计明年不会有所变化,采用的还应该是难度不大的纯单选择题的形式(3个小题每个3份共9分)。 从考查点方面来说,新课表全国卷和全国绝大多数试卷一样一直固守在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四个方面。重点是前两种,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重要的词句、不能筛选并整合出文章的重要信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就是一句空话。 复习备考建议。多阅读社科类文章,尤其是文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结合文章练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二、文言文阅读 选材。四年来,全国各省市区所选用的材料大多数还是人物传记,尤其是史传类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这四年的宁琼卷也是清一色的史传类人物传记。相对于其它题材来说,史传类人物传记比较容易,容易找到出题和答题的规律,做题难度不大。考虑到宁琼两省区的教学实际和史传类人物传记的特点,我们完全有把握说:明年不会有什么变化,还会和以前一样。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选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⑴不能适应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人物传记类作品的主人公大多具有良好的品德与修养,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需大力弘扬。但也应该看到,这些主人公都是封建统治者所极力表彰的人物,他们的某些思想,如愚忠、迷信色彩及个人主义思想等已不合时宜,对此应作说明,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⑵人物形象脸谱化,不能适应形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而宁琼卷传记类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清官廉吏,形象单一,而且都是男性,选文缺乏性格多样、个性鲜明的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选文应该突破清官廉吏为主、男性一统天下的人物传记作品的模式。2008年上海卷就记叙了一位智慧、果敢、深明大义的女性杨氏的故事。真是令人耳目一新。⑶容易寻找规律,影响考试选拔的公平度。人物形象的单一化容易让备考师生寻找规律,无疑会影响考试选拔的公平度。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类作品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家族渊源、官职变迁、政绩政声等几部分,而文章重点及设题重心均在政绩政声这一部分。我们会在一些考试复习用书上看到针对此类文章体例的作题指导。如果形成既定的考试套路,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且不利于公平选拔。作为高考试题的风向标,文言文选文方面相对各省市试题比较保守,我们期待着它在选文内容及文体上能有所突破。当然并不是要取消史传类作品,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它们已经成为成熟的文言文测试文本,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只是期待着人物传记类作品能突破固定模式的限制,广泛选材,有新面孔出现。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古代散文博大精深,文体多样,完全可以在文体和题材上有进一步的突破。近几年随着各省自主命题的增加,文言文选文的体裁、题材正逐渐丰富。除了仍占据优势的人物传记类作品之外,开始出现了论说文、文言小说、游记、序文、墓志铭等,且大多以叙事为主,叙议结合,即使是论说文也大多由故事,有情节,这样的文章可读性强,且有利于测评。虽然改革的步伐还有些小,但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期待着在这方面也能有所变化和突破。 题型。这四年共有28套(分别是5、9、6、8)试卷采用的是三个客观单选题和一个主观翻译题的形式,包括新课标全国卷。个别试卷有填空题、简答题。考虑到改卷的因素,客观题好操作,明年的新课标全国卷还会继续这样的题型。 考点。四年来,全国考查断句的试卷共有12套(分别是4、4、3、5),考查虚词的共有38套(分别是12、9、9、8。考查的虚词主要是:以、于、之、而、其,其次是乃、则、者、与、焉),共有28套(分别是5、9、6、8)试卷考查的知识点一样:实词词义辨析、信息筛选、内容的理解分析、文言翻译,包括新课标全国卷。从数目上说尽管不到一半,但明年宁琼卷不会有什么变化,还会是这几点。 复习备考建议。认真阅读史传类人物传记方面的文章。研究该类文章的命题规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总结解题的方法。实词不能局限于大纲所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认真总结这类文章出现率比较高的实词,如官职升降方面的术语。多掌握一些古代汉语中的委婉语和常用修辞,如讳饰。总结史传类人物传记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点及于此有关的文章信息。 三、古代诗歌阅读 选材。近四年各试卷的选材情况如下表: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计 诗歌 唐 8 5 6 5 24 宋 6 8 6 4 24 其它 先秦1明清2 明金元3 南朝2晋1 9 词 宋 3 3 3 4 13 其它 金1清1 元3 清1 6 曲 1 1 1 1 4 宁琼卷 宋诗 宋诗 宋词 南朝诗 4 从上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还是唐诗、宋诗和宋词,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选用的是诗词,由于诗歌比词曲相对稍容易一些,明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可能会用唐诗或者其它朝代的诗歌,词曲的可能性很小,比较鉴赏更不会出(这几年只有个别试卷是两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分值。每年都有9套试卷的赋分是8分,赋分最高的当属新课标全国卷,是11分,最近两年的辽宁卷叶提高到了11分。这个明年不会有变化。 考点。新课标全国卷和全国多数试卷一样,考查的重点是意境意象、语言(主要是炼字方面)、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复习备考建议。①中国古代的诗歌灿如星海,我们不可能都读到,我们要通过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阅读背诵一些名家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以点带面,找出规律和解题方法,这是不难做到的。选用的材料重点是唐宋诗词。②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③积累并识记一些鉴赏术语。④了解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⑤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⑥注意:四年的高考试卷中,陶渊明、韩愈、李商隐、李贺、李清照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一次。⑦复习备考中多关注下列作家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昌龄、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 四、名篇名句默写 宁琼卷这四年在这一块涉及的作品达14首(篇),初高中的比例是8:6,初中的占绝对优势。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新课标全国卷最大的败笔。初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在中招时已经考过。高考理当偏重高中部分,若再以初中的为主,岂不是重复和浪费。我们相信,在明年的高考试卷中这一点会有所纠正和改善。我们的备考应当以高中部分为主,初中部分要求背诵的50篇诗文要背会。 题型采用传统的默写形式,比较呆板,缺乏生气和灵动性。明年,他们还会继续这样的默写形式,而不会采用难度偏大的理解性题型,也不会象个别试卷那样和文学常识一块考试。 复习备考建议。①初中部分要求背诵的50篇诗文要背会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②我们的复习重点应该是诗文,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唐代的诗歌,其次是宋代的诗文,注意名家名作。作家中多注意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的作品。 为了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面我们把四年来各试卷中出现率比较高的诗文表列如下: 07 08 09 10 07 08 09 10 劝学 3 3 8 4 雨霖铃 0 2 4 0 离骚 2 2 9 6 屈原列传 1 2 3 0 论语 3 2 5 4 阿房宫赋 4 3 3 1 诗经 2 2 4 5 滕王阁序 4 2 0 2 师说 4 2 1 2 扬州慢 2 2 0 1 锦瑟 2 2 3 1 将进酒 2 2 1 0 赤壁赋 3 7 4 5 琵琶行 3 3 2 2 蜀道难 1 4 3 4 陈情表 1 1 0 3 兰亭集序 1 1 1 3 登高 1 0 2 2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所选全部是小说,中外各半,都是名家。这两年,其他单独命题的新课标课改区(如浙江、安徽、辽宁)的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小说这种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除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外,还有着培养学生虚构想象能力的审美诉求。换言之,小说阅读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几年对小说这种文体考查的势头有走高的趋势。考虑到宁琼卷已经连续四年考查的都是小说,根据文本转换的因素,估计明年会有所改变,不会照着一条路走到底的。在复习备考中我们除了继续关注小说以外,还应当把目光转移到散文方面。 文章的作者都是名家给我们以启示:在复习备考中,散文方面,我们应多关注巴金、钱钟书、沈从文、郁达夫、萧乾、茅盾、叶圣陶、冰心、丰子恺、王蒙、冯骥才、铁凝、贾平凹、周国平、周丽宏、肖复兴、周涛、张洁、张抗抗、池莉、史铁生等作家和朱光潜、季羡林、张中行等学者的作品。小说方面,多关注老舍、孙犁、冯骥才、汪曾祺、丛维熙、梁晓声、迟子建、毕飞宇、张炜、王安忆、阿城、方方、池莉、林斤澜、巴金、陈建功、陈忠实、路遥、陆文夫、韩少功、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作家的代表作。 2007年的《林冲见差拨》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人教版上有,这对使用其它版本的学生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实用类现代文阅读都是人物传记类文本,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所选都是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2010年所选的则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传主也从现代转到了当代。这也代表着一种变化。作为选拔性国考,教学的指挥棒,它在选材方面不会固守一隅。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关注现代名人以外,更要关注当今社会,关注当今社会某些领域领军人物的事迹及相关新闻文章。考点方面集中在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两个方面努力的考查。这两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其实,文言文阅读、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社会科学类阅读考查的又何尝不是这两种能力呢?所以,不但在复习备考时,而且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我们都要在这两种能力的训练上多下功夫,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句话,常抓不懈。 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最大的亮点,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就是在每个阅读文本后面的那道探究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明确要求我们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又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能力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新课标有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的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探究题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指探索研究,就是在翔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并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范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国家灵活多样的探究题的出现,既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必将对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多元化的精彩解读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的一个命题方向:“今后的语文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进一步突出开放性。譬如为了鼓励考生个性化阅读和阅卷的灵活性,有的题目可以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而探究就是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由此可见,作为文学类文本考查最高等级的探究题正渐入佳境。广大课改区的试卷中出现的探究题逐年增加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新的动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但在复习备考时注意,而且在一二年级的授课过程中也应该有这种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力度,切切实实把这一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复习备考建议。除上面我们提到的一些备考建议,复习备考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了解并掌握鉴赏小说中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方法。注意作品中情节的发展和个别情节的作用。根据文本,讲清楚理清思路、把握脉络,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主旨,重要词句的理解,筛选整合信息等考点的解题方法和命题情况,不能小河流水一漫滩。注意作题的质量。 六、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版块是把传统卷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和语言综合运用部分合二为一,题量压缩,亮点难觅。 新课程考纲明确要求考查“识记协定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通观近四年高考语文试题,字音和汉字书写的考查呈现缩减的态势,去年多套考题就已不再单独设题。宁琼卷及部分试卷的作文部分又明确提出“不写错别字”“每一个字扣一分,重复的不计”,好像高考对考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要求提高了。而实际上是考查的难度降低了,部分学生会铤而走险,彻底放弃这一部分。单选题时是每一小题3分,并且要看不少的字词,而在作文中,尽管错别字在所难免,但也不会太多,万一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绕开不写,改卷老师在繁忙紧张的改卷过程中,也很难对每一份试卷从头到尾详细审阅的。其实,在大力推行普通话和错别字满天飞的今天,很有必要加大这两个知识点的考查,如果不考,学生会更加不重视,象淡化语法一样,会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多的难以解决的棘手的问题,也会给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点,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越来越明显。事实归事实,这两个考点将会淡化并默默地退出考试复习的范围,不再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中那永远的痛。 关于标点符号,考纲也提出了正确使用的要求,但在高考试题当中比字音字形更惨,只有个别试卷单独设题考了,大多试卷时弃之不考了。新课标卷在作文评分中,有“错一个标点扣一分”的严格要求,这一考点复习备考的重点应放在以文言文断句形式考查句见停顿的把握,或与病文修改兼顾,或与作文标点的正确运用结合考查。 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方面。宁琼卷没有考查实词、惯用语,虚词只出现一次,还是填空。成语辨析倒是连年出现,但缺乏严谨和丰富多彩,例如2007年错误的三个句子病因竟然一样,全是不合语境,2009年错误的句子病因依然是不合语境。2008年和2010年虽有改观,但变化不大,错误的句子的病因局限在使用不当和使用对象错误两种。也就是说,四年12个题就考查了三种错误类型,2008年又出现了虚词填空,一个大的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中出现两次,分值达8分之多,实在是考试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广大师生的极大的不尊重。显得过于随意。 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方面也是如此。病句的类型有的多次出现,有的竟一次也没有出现,而2009年的第16题又出现了应用文改错。重复!浪费! 语言运用的连贯得体、仿写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的能力的考查连年出现,不可小觑,在其他省区的试卷中也是比较看好的题目,应该最为备考的重点。 兹将全国各试卷的情况列表如下: 07 08 09 10 合计 07 08 09 10 合计 字音 7 13 13 13 46 仿句 2 3 6 7 18 字形 8 6 7 8 29 得体 4 6 7 9 26 标点 1 3 2 3 9 成语 11 12 15 13 51 词语 5 4 4 6 19 病句 11 14 16 15 56 复习备考建议。①淡化甚至省去字音、字形和标点符号这三个知识点的复习。②成语辨析、病句辨析、语言得体、仿句等四个考点应作为重点,常抓不懈。③词语的考查,全国各试卷出现的题型有四五种:选择填空题、成语辨析题、混合辨析题、词语辨析题、主观填空题。在新课标全国卷中,主观填空题只出现1次,成语辨析题出现四次,所以,复习备考中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是成语的辨析。④对于仿句和语言得体的训练应常抓不懈。⑤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是高考试卷当中最能出彩的部分,可以说是各种新题型的练兵场,综观近几年的各套试卷,新题型层出不穷。四年来,语言运用的连贯得体、仿写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的能力的考查,宁琼卷是常考不疲,今年是不是该有所变化了呢?应该有所变化了。我们在重点准备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其它新题型的准备。 总之,新课标全国卷由于使用的省区特殊(文化落后、教育水平不高),就这四年的试卷情况来看,存在着稳定、不严谨、考查点不丰富、相对简单等特点,而且模式化特点明显。 总的复习备考建议: ①注重能力,强化基础,逐点落实,步步为营,稳打稳扎。② 现代文方面,加强文学类散文、小说、文史类文章的阅读;文言文方面,加强史传类人物传记、唐宋诗词文的阅读。根据文体特征的不同,了解并掌握相应文体的考查重点、命题特点、解题方法。③掌握一定量的鉴赏术语和文化常识。④淡化字音、字形、标点符号、文学常识的复习。⑤加强成语、病句、仿句、得体方面的训练。⑥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热点。⑦了解语言运用方面的其它题型。⑧加强书写训练,在提高速度的同时提高质量。⑨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相应知识的积累。 七、关于选修课程的考查 新的课程改革,选修课的出现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理当在高考中有所考查,但纵观近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试题。学不学还不是一样?实在令人遗憾。这个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总体上给人的感觉还是“风景依稀似去年”,和改革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以上分析,挂一漏万,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各位老师可登陆我的博客:http://hnyzlzj。blog。163。com/在评论条目下留下您宝贵的意见。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的版块解读,将陆续和大家见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