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题分析与高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与高三

‎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与2011届高三 政治复习备考建议 ‎(岳阳市2011届高三政治核心小组第一次会议 2010年9月8日)‎ 一、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附有课件)‎ ‎(一)试题分析 ‎1.政治试题主要优点 ‎(1)结构优化,理念创新 ‎①分值的变化。政治部分的试题由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总分100分。新课标的四个模块在本试卷中都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经济生活(包括题12、13、14、15、38(1)问)和生活与哲学(包括题20、21、22、23、39(1)问、(3)问第二要点)各占30分,政治生活占24分(包括题16、17、18、38(2)问),文化生活占16分(包括题19、39(2)问、(3)问第一要点)。与过去高考试题相比,由三部分分值变为四部分分值,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容,经济、哲学、政治分值相近,结构相对优化,趋向合理。‎ ‎②政治试题顺序,选择题结构形式的变化。过去文综试题,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在顺序上都排在最后,而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政治试题排在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政治学科上的答题和得分,因为有了时间上的优势。2010年试题没有一材多题的选择题,全部是一材一问,这能比较灵活地、自由地考查知识点。2010年试题“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成为一大亮点,在12道政治选择题只有一道不是组合选择题,其余都是,这体现了今后几年选择题命题的一个趋势。这样的题干组合具有迷惑性,题支干扰性强,增加选择的难度,这直接导致了2010年政治选择题得分率下降,但命题严谨,题干和题支选项逻辑严密,没有偏题、怪题。‎ ‎③理念创新。2010年政治试题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了以教材为本,以时代为主题,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民生工程、关注民主制度、关注文化等。其中2010年试题中出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索马里护航”“新能源产业”、“南水北调工程”、“选举法的修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道德模范”、 “上海世博会”、“中华鲟人工繁殖”、“矿难”、“文化发展”等题材或观点生动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 ‎(2)显性与隐性、长效与短效热点相结合 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2010年高考试题也不例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有长效热点、也有短效热点,既显性考查,又隐性考查。第12题取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考查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价格、汇率、关税等《经济生活》观点。第13、14题隐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首钢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15题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一个长效热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第16题国际时政索马里护航事件,隐含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考查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第17、38题取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矿难,考查《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政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要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打造管理和服务型政府,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18题反映了我国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选举法的修改,城乡实现了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现了“同票同权”,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城乡选举差别,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权。第19题以近年来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背景,考查了《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第20题看上去是考查了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际上是在缅怀一位离开我们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第21、22、23题隐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第21题取材科学探测木星活动,考查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人类探索自然的深化;第22题以建设美好城市为背景,考查创新、价值转换与创造;第23题以对“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考查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人类能改造自然。第39题结合国家关于振兴文化产业和发展文化规划的建议,考查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功能。‎ ‎(3)突出主干,注重迁移 ‎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对中学教材各模块均有涉及,在考查知识方面,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涵盖的主要内容有:《经济生活》模块有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汇率的计算、供给与需求、经济效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等;《政治生活》模块有行政机关监督体系、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对人民负责原则、各项职能、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国际关系、我国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等;《文化生活》模块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的功能等;《生活与哲学》模块有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这些考点都是中学教材各模块中主要知识点、常见知识点,与此同时,2010年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具有灵活性、综合性,试题没有直接针对基础知识的设问,而是通过设置情景、从多角度、对维度对观点进行综合考查、运用,问题的语言表达和参考答案的组织都比较灵活和专业化,这对学生和老师的基本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贴近生活,立足能力 从中学现行教材看,都有“生活”两字,2010年试题的题材“三贴近”、“生活化”比较明显。国际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大题化,大题问题生活化、综合化。例如,第12小题出口商品的价格问题、第15题的南水北调工程、第16题的索马里护航问题、第18题的人大代表选举问题、第19题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第38题的矿难、第39题的文化产业问题等,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但高考毕竟是选拔式考试,所以又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在突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更加突出关于“信息获取”、“检索运用知识”、“描述阐述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选择题干扰性比较2009年要强,前面我们已分析,“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占了11道,题支的语言表达与中学教材的表达有点出入,但本身又是对的,考生要选对答案,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辨别、筛选能力,比如第14、15、16、18、20、21、22、23题。非选择题的问题对能力的要求更高,第38题第(1)问要求考生从经济生活回答煤炭行业重组的意义,并针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第(2)问要求考生从政治生活回答为什么要对政府行政问责,并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这两问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9题三问的设置,能力考查要求更高,第(1)问要求考生从哲学角度对“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出评析,第(2)问“你赞成这种看法吗?”,这都要求考生先判断、再分析,需要一定的判断、逻辑分析能力。‎ ‎(5)综合性强,答案要点细 ‎2010年试题在常见题型中增加操作难度。措施与意义、“为什么”‎ 类型题,是平时模拟训练中常见的题型。其中涉及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学生可以从学科知识体系中检索和运用,但是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而不是泛泛地从考点的知识出发。从知识上看是容易入手的,但是大题的设问属于问中有问:如第38(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4分)?(2)煤矿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12分)。每问分成两个小问,但只给一个总分值,学生如何分配答题的空间、分值,需要自己理性判断、合理安排。而且第39题(1)(3)问有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渗透,第39(1)问主要是哲学、文化、经济之间的渗透,(2)问主要是哲学、文化、政治之间的渗透。2010年试题答案的要点也比过去更细化,2008年有4分一个点,2009年有3分一个点,2010年全部是2分一个点,主观题共52分,26个要点,每要点2分。无论是试题的综合性强,还是答案要点的进一步细化,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 ‎2.存在的不足 ‎(1)命题形式单一,相对平淡 ‎2010年的政治试题几乎都是文字材料题,缺少了漫画题、古诗词题、成语或俗语题、图表题以及直接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题。在形式上略感单一、呆板、沉闷,不丰富多彩。‎ ‎(2)主观题设问角度重叠 主观题第38题(1)、(2)问设问都是原因(意义)和建议,第39题(2)、(3)问设问还是原因(理由和意义)和建议,第39题(1)、(2)问都是考查考生判断能力。这在设问上显得有点重叠,层次性、多样性不够。‎ ‎(3)个别试题答案要点专业性强,离教材较远,与试题本身不符 中学教学常常要求以教材为本,“材料在课外、答案在书中”。而第38题第(1)问的答案中“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这无疑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表达,离教材观点较远。还有第39题第(1)问“用哲学知识回答,……”,答案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这是一个哲学观点吗?对考生来讲是迷惑的,与试题本身不符。‎ ‎(二)考生答题分析 ‎1.考生得分情况 表6 选择题得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平均分 得分 ‎1.95‎ ‎1.8‎ ‎3.37‎ ‎2.8‎ ‎1.12‎ ‎1.86‎ ‎1.78‎ ‎2.83‎ ‎2.6‎ ‎2.82.‎ ‎2.34‎ ‎2.78‎ ‎28.05‎ 样本:100000 份 表7 非选择题得分 题号 ‎38(1)‎ ‎38(2)‎ ‎39(1)‎ ‎39(2)‎ ‎39(3)‎ 总得分 得分 ‎8.85‎ ‎7.06‎ ‎5.08‎ ‎5.17‎ ‎4.28‎ ‎30.38‎ 样本:113180份 ‎ ‎ ‎ ‎2.考生失分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固 第12题是一个计算题,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汇率、关税的计算,考生不会计算;第38题第(1)问从经济生活分析行业重组的意义及解决重组中的问题,学生不能把握“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等”基础知识;第38题第(2)问中“政府的性质、宗旨、基本原则、职能”学生也不能记忆,从而导致失分严重。‎ ‎(2)能力不过关 ‎①阅读材料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导致选择题多选或漏选。如第20题材料的中心意思是具体科学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强调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结果考生错选了第③项。‎ ‎②审题能力不强。如第39题(1)问,运用哲学知识对“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出评析。其实问的是这句话是不是规律,不是规律,为什么。应回答规律是什么,联系不是规律,经验不是规律,但应该看到经济与文化之间有联系的。‎ ‎③提出信息能力不强。如38题(1)问要求回答重组的意义和解决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材料中就有阐述。比如“导致税费流失”、“有的资产作价偏低”、“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构成新的安全隐患”等。‎ ‎④教材理解能力弱。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人越来越注重教材观点相近化,意思趋同化,而很多考生对教材观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准确把握,结果导致失分。如第22题中出现“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还有39题第(3)问中“方法论的建议”。这两处都是考查哲学知识,前者考查创新、价值的知识;后者考查方法论,注意是方法论,非方法。而很多考生答文化生活知识,不是答哲学上的方法论知识,导致失分。‎ ‎⑤表述能力欠缺、没有逻辑性;答题缺乏政治术语、口语化严重;答案不能要点化,要点不全面,对某一要点分析过多,结果浪费了时间,导致试卷不能完成,出现了较多空白卷;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照抄材料,随意乱答,不管题目。‎ 二、2011届高三政治复习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 考生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离开教材的基础知识,就会变得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和高考复习中,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突破重难点。‎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10年的高考试题看,特别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也符合能力立意的高考精神。在这种高考命题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最根本的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平时教学和复习中一个重要任务。‎ ‎3.透过时政热点,把握其实质 时政本身是一个感性的东西,我们平时对它的认识基本上是一个感性认识。比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很少去思考问题的实质。而高考的考查,借时政热点为背景,运用教材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阐述一种理念,表达一种观点,揭露一个社会问题等。所以,我们在关注时政热点时,不仅是感性认识,更重要是理性认识。如2004年的居民收入问题,2005年的农民工权益问题,2006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007年的对外贸易问题,2008年的粮食问题,2009年的金融危机问题,2010年的矿难、文化与经济问题,这都是一些焦点问题。而这些热点问题折射出了党和国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可以利用平时上课的时间安排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时事政治讲评,让学生学会结合教材有关观点进行点评并逐步养成习惯。‎ ‎4.加强规范化答题训练,运用术语答题 对学生平时训练要限时,对各种类型试题的答题要求要让学生牢记在心并自觉做到,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使用政治术语作答,避免表述模糊或留有歧义。‎ ‎5.加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图表题如何转化成文字的训练要到位,文字材料阅读要能提取出关键词与关键句,要能根据设问提取这些关键语句,提高学生对材料体系的宏观把握能力。要多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材料的选取与训练。‎ ‎6.要尽快建设好新课程各模块及高三一轮复习的学案,建设好学科教学资源库 ‎7.课堂教学中应不拘于只梳理知识,可适当选取一些题目在课堂上让学生变化设问以拓宽学生思维,甚至可以从不同模块的角度进行设问。学生设问后要让他们自己制作答案,教师帮助其分析、补充,力求答案的完整、科学、规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