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精选试题汇总 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精选试题汇总 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精选试题汇总 全册 一、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09年全国卷二)13.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扶清灭洋” w.w.w.k.s.5.u.c.o.m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09年江苏卷)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厢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9年广东卷B)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09年广东文基卷)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09年海南卷)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09年全国卷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09年江苏卷)21.(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09年安徽卷)36、(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09年上海卷)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秘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09年山东卷)11. 图5是20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A. 重义轻利思想 B. 维新图强思想 ‎ C. 实业救国思想 D. 中庸自保思想 ‎(09年山东卷)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09年江苏卷)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09年广东文基卷)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w.w.w.k.s.5.u.c.o.m ‎(09年福建卷)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09年安徽卷)35.(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 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w.w.w.k.s.5.u.c.o.m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三、洋务运动 ‎(09年北京卷)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16.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09年海南卷)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事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 ……‎ ‎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走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只做我们的事。‎ ‎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5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5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09年全国卷二)15. 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 1978‎ ‎ 77.6‎ ‎22.4‎ ‎ 1997‎ ‎ 25.5‎ ‎38.1‎ ‎17.9‎ ‎ 18.5‎ ‎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09年上海卷)23.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9年山东卷)13. 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A. 1949~1951年 B. 1953~1955年 C. 1958~1960年 D. 1979~1981年 · ‎(09年江苏卷)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B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09年江苏卷)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09年福建卷)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9年广东卷B)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B.3个 C. 2.5个 D. 0.55个 ‎(09年广东卷B)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09年广东文基卷)26.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09年广东文基卷)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09年全国卷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 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09年北京卷)40.(16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09年辽宁卷)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 ‎,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09年全国卷二)16.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 ‎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m (09年全国卷二)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的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09年北京卷)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 A. 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09年上海卷)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霎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B. 乙 C.丙 D. 丁 ‎(09年上海卷)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w.w.w.k.s.5.u.c.o.m ‎(09年江苏卷)‎ ‎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09年四川卷)2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 (09年广东卷B)1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 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 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09年广东卷B)19.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09年重庆卷)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09年广东文基卷)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 ‎(09年全国卷一)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马克思《资本论》‎ ‎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09年浙江卷)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拆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09年广东卷B)23. 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没有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 ‎.u.(09年重庆卷)23.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09年江苏卷)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09年广东卷B)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 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 (1)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 ‎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 ‎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2分)‎ ‎(2) 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 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09年上海卷)25.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欧盟 B.石油输出组织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09年上海卷)27.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09年天津卷)8.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09年广东卷B)24. 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Aw.w.w.k.s.5.u.c.o.m ‎(09年安徽卷)‎ ‎21.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 ‎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09年江苏卷)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9年福建卷)图7显示全球8个始终开放的和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 ‎24.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 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负增长 ‎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9年北京卷)39.(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 ‎24.(8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 ‎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 何特殊意义?(6分)‎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2分)‎ 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9年广东卷B)22.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D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o.m ‎(09年山东卷)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式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们的工业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8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十、经济社会发展史综合运用 ‎(09年北京卷)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w.w.w.k.s.5.u.c.‎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09年上海卷)34.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总长与衰退的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 ‎⑴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⑵按照康德拉捷夫的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13分)‎ ‎【试卷总体评价】(1)考查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2)考查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和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能力。‎ ‎(09年天津卷)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 ‎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 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五: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中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4分)‎ 材料六: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支持:“人民现在为什么用户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09年四川卷)37.(32分)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材料三:清末“新政”‎ 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4分)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材料四: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 ‎(09年四川卷)39.(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3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3分)‎ ‎(09年重庆卷)39.(60分)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须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主要为西亚地区)国家的石油资源被西方的垄断公司独占。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员国个体和整体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该组织成员国石油收入达2090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52%。中东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控制石油产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发达国家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因此,这里战争不断,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中东各国过高的军事支出和财政状况的恶化。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造成的严重后果。(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主要发达国家争夺中东的目的及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4分)20世纪60年代末中东产油国为维护石油权益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综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东产油国经济状况的变化。(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