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资料审定稿
目录
模块一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王兴明 王明堂
专题一 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1)
专题二 氧化还原反应 ………………………………………………………………(10)
专题三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15)
专题四 热化学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 ………………………………………………(22)
专题五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7)
专题六 化学平衡 ……………………………………………………………………(37)
专题七 电离平衡 ……………………………………………………………………(44)
专题八 电化学基础知识 ……………………………………………………………(48)
模块二 元素及其化合物……………………………………………………杨芳茹 李 涛
专题九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55)
专题十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65)
专题十一无机框图推断 ………………………………………………………………(72)
模块三 有机化学……………………………………………………………陈占川朱斌
专题十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82)
专题十三有机推断与合成 ……………………………………………………………(91)
模块四 化学实验……………………………………………………………贾卯生文昱
专题十四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101)
专题十五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110)
模块五 化学计算……………………………………………………………………杨玉林
专题十六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117)
专题十七化学综合计算………………………………………………………………(121)
专题十八 化学计算常用解题方法和技巧……………………………………………(127)
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与学习方法
1、守恒意识——三大守恒:①质量守恒;②电荷守恒;③得失电子守恒。
2、平衡意识——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
3、整体性原则——学会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
4、合理性原则——要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5、组成分析——学会组合与拆分;掌握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和变化。
6、特征反应——关注典型反应,注重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题眼、关键字。
7、具体化方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以使问题意外地变得简单。
8、绿色化学思想——①原子经济性;②杜绝污染源。高三化学备课组
模块一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命题趋向】
1.高考试题中常用选择题来考查考生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和核素、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的分类、化合价、原子结构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高考中常会以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来考测考生对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辩折能力。
2.无论是基础型试题还是能力型试题,问题的答案大多会要求考生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结构简式等基本化学用语来表述答案,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答案中化学用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熟练掌握化学用语、理解这类化学用语的含义非常重要。
3.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重要基本概念,无论是化学概念辩折题还是化学计算题中必须要用到这些重要概念。
【主干知识整合】
一、物质的组成
1.物质的组成关系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微粒
概念
构成物质的类别及部分代表物
原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1.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晶体硅
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等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
2.非金属氢化物、酸酣、含氧酸、有机物等
离子
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得到的带电的微粒
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
3.阴阳离子与自由基团
离子
基团
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
区别
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
联系
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
实例
OH- NO2- Cl- CH3+
-OH -NO2 -Cl -CH3
4.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区别
内涵
比较的
对象
分子式
结构
性质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核素
(原子)
符号表示不同,如H、D、T
电子排布相同,原子核结构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同素异形体
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称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单质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如石墨与金刚石、O2与O3
单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
有机
化合物
不同
结构相似,官能团类型与数目相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有机
化合物
相同
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二、物质的分类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组成性质分类:
2.按微粒间成键种类分类
化合物分为共价化合物如CO2,SiO2和离子化合物如NaCl、NH4Cl
3.按能否电离来分类
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又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
(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5.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及相对应的表示方式
分类角度
反应类型
表示方法
基本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方程式
有无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半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反应中的电极反应)
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反应程度大小
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可逆符号
按热效应分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
三、化学用语
1.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
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③
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正负号),“l”省略,如:Ca2+、SO42ˉ、C1ˉ、Na+…
(3)价标符号: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l”不能省。如:、、、…
(4)核素符号:如27 13Al、32 16S、16 8O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
2.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1)分子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离子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成为化学式。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结构特点,化学式可以是分子式、实验式、结构简式等。不同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还表示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同时也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例如,氢氧化钡这种物质及其组成元素是钡、氢、氧3种元素,化学式还表示了Ba2+与OH−的个数比是1:2,它的化学式量为171。
过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2O2,但不能写成NaO,在过氧化钠中实际存在的离子是O22−离子,且Na+:O22−为2:1,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式只能用Na2O2表示。
某些固体非金属单质及所有的金属单质因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它们的化学式只用元素符号表示。
4.分子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一般分子式是最简式的整数倍,多数无机物二者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最简式为NO2的分子可能是NO2,也可能是N2O4。
有些单质、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通常情况下不存在简单分子,它的化学式则表示这种晶体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不是分子式。如C、SiO2、CsCl、Na2CO3、2CaSO4·H2O等。
(1)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3)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的意义
例如:硫酸的分子式是H2SO4,它表示硫酸这种物质,也表示了硫酸的一个分子及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组成。H2SO4同时也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
5.实验式
实验式也称最简式。仅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的式子。
有机物往往出现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实验式。如乙炔和苯的实验式是CH,甲醛、乙酸、乳酸和葡萄糖等的实验式是CH2O。已知化合物的最简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则可确定它的分子式;如乙酸最简式CH2O,式量为60,所以乙酸分子式为C2H4O2。
6.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 × ”表示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应尽可能分写在元素符号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每个方位不超过2个电子。
(1)用电子式表示阴离子时要用[ ]括起,电荷数标写在括号外面的右上角。注意NH4+、H3O+等复杂阳离子电子式的书写。
(2)书写简单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可以遵循下面几点:
①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即是离子符号。
②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即是元素符号周围有8个小圆点外加[ ]及电荷数。
③阴、阳离子交替排列。如:
(3)注意各原子的空间排序及孤对电子、单电子的存在。如:
(4)用电子式表示某物质形成过程,要注意“左分右合箭头连”的原则。如:
—CH3
—OH
—CHO
—COOH
—NH2
(5)基的电子式不带电荷;如:
(6)另外,各电子式的书写还应注意力求均匀、对称、易识别。
[练习]写出下列常见物质的电子式:Na2O、NaOH、Na2O2、H2O2、HCl、、N2、NH3、
O2、H2O、CO2、CH4、CCl4、MgCl2、O2、OH-、-OH、-CH3
7.结构式
用一根短线代替一对共用电子对所得的式子(没有成键的电子不画出)。
氢气(H2)H—H氮气(N2)N≡N
氨(NH3)次氯酸(HClO) H—O—Cl
用结构式表示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更具有实用性,并能明确表达同分异构体,例如:
乙酸(C2H4O2)甲酸甲酯(C2H4O2)
8.结构简式
O2N
CH2
=CH2
CH2
CH2
—NO2
它是结构式的简写,一般用于有机物,书写时应将分子中的官能团表示出来,它可以把连接在相同原子的相同结构累加书写,也不需把所有的化学键都表示出来。要注意原子的连接顺序及不饱和键,
如:硝基 或 ;碳碳不饱和键不能省略;如C2H4应写成: 而不能写成: 。
9、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图,如氯原子结构简图为: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7数;
二者差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
[练习]①、画出10-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画出下列离子结构示意图:Li+、O2-、F-、Na+、Mg2+、Al3+、S2-、Cl-。
10.方程式的书写
⑴ 方程式书写注意点:
①符合实验事实并配平; ②必须注明反应条件,尤其是有机化学方程式;
③“”、“↑”、“↓”等符合的应用要正确。
⑵ 电离方程式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写“==”号。酸式盐阴离子(除HSO4-)均不能拆写出H+。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写“”号,注意弱酸的一个电离方程式只能电离出一个H+,分步书写;弱碱一般一个电离方程式即写出所有OH-;如:H2CO32H++CO32-(×);应分步写;
Al(OH)3Al3++3OH-(√) NaHSO4(水溶液)=NaHSO4(熔融)=
⑶ 水解方程式
①一般写“”号,无“↑”和“↓”;但100%(完全)水解写“==”号,产物出现“↑”和“↓”;如:Al3++3HCO3-==Al(OH)3↓+3CO2↑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一般一个水解方程式只结合一个H+或产生一个OH-,即分步书写;
③强酸弱碱盐水解一般只用一个水解方程式表示。
④实验室制Fe(OH)3胶体的水解方程式必须写“===”号,产物注明“胶体”,无“↑”和“↓”。如:Fe3++3H2O===Fe(OH)3(胶体)+3H+
⑷ 电极反应式
写“===”号,出现“↑”,但无“↓”;注明电极名称,要写得(+ne-)或失(-ne-)电子数,若电极附近某离子能和电极产物反应,则一般合并写在电极反应式中
【典例精析】
1.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
③ “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氮,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C. ①②⑤⑥ D. ③④⑤⑥【答案】B
【解析】根据胶体的性质①正确;钢材是铁和碳的合金,②正确;“钡餐”是硫酸钡,但硫酸钡是强电解质,因为尽管硫酸钡是难溶物但溶于水的部分确实完全电离的③错;硅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主族,是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④正确;氯气是由非极性键组成的单质,⑤错;橡胶是高分子化合物,⑥正确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酸酐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解析】酸酐是含氧酸失水后的产物。如:乙酸的酸酐为(CH3CO)2O,可见酸酐不一是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是不同分类原则指导下的不同分类,它们可能相容、相交、相对。如:在金属氧化物中,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HMnO4的酸酐) 为酸性氧化物,可见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中,CO、NO等属不成盐氧化物【答案】B
3.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蒸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
【解析】1.显然正确;2.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水煤气由炽热的煤同水蒸气反应制得,而煤为不再生资源,所以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资源,故错误; 3.冰为固态水,干冰为固态CO2,均为纯净物和化合物,正确; 4.显然正确。 5.盐酸和食醋为混合物,不是化合物,错误; 6.纯碱为Na2CO3不是碱,错误; 7.豆浆和雾都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均属于胶体,正确。综上所述,选D【答案】D
4.下列变化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 B.渗析法净化氢氧化铁胶体
C.鸡蛋白遇浓硝酸显黄色 D.用铂丝蘸取NaCl固体进行焰色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辨析。化学变化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不会发生改变。物理变化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高【答案】BD网
5.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
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解析】A项都是根据其组成而划分的,;B项根据组成分为一元酸,而依据不同性质可
分为强酸和挥发性酸;C中的难溶性碱、中强碱是根据其不同性质划分的;D Al2O3依据
不同性质可分别属于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答案】A
【专题训练】
1.日常生活中常用下列方法处理相关问题,其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明矾净化河水
B. 蜂蚁螫咬处涂抹稀氨水以消除疼痛
C.用食醋蒸熏对房间消毒杀菌
D. 硫酸钡作X光透视肠胃的药剂
2.C60与现代足球有很相似的结构,它与石墨互为()
A. 同位素 B. 同素异形体C. 同分异构体D. 同系物
3.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洒精、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5.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原子结构示意图:B.CO2的分子模型:
C.HCl电子式为:D.NH3的结构式:
6.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面关于氢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D2O分子所含的中子数为8 B.NH3的结构式为H——H
C.HCl的电子式为H+[]- D.HClO的电子式为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阴离子都只有还原性
C.与强酸、强碱都反应的物质只有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D.分子晶体中都存在范德华力,可能不存在共价键
8.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
分类
组合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HCO3
Si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MgCl2
Na2O2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3
9.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16O、17O、18O属于同位素 B.N60和N2互为同系物
C.O2和O3、H2和D2、HO和HO都互为同素异形体
D.CH2O2、C2H4O2、C3H6O2、C4H8O2互为同系物,乙二醇、丙三醇、苯甲醇也互为同系物
10.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H2O、CCl4、PCl5、N2分子的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
B.纯碱、烧碱、碱式碳酸铜都属于碱类物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化石能源
D.CH2Cl2、CH4O、C3H6O2一定是纯净物
12.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⑴①一个铜原子②3个铝离子__________ ③4个质子
④铵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⑤氧化铁
⑥硝酸银⑦CO32-中数字“2”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写出一种质子数为9且电子数为10的微粒符号。
⑵某粒子M2+核外有10个电子,其核内中子数为12,则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⑶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a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克,现以氧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则A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3.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1H
氢
2He
氦
3Li
锂
4Be
铍
……
5B
硼
6C
碳
7N
氮
8O
氧
9F
氟
10Ne
氖
llNa
钠
12Mg
镁
……
13A1
铝
14Si
硅
15P
磷
XS
硫
17C1
氯
18Ar
氩
19K
钾
20Ca
钙
……
认真分析信息,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X=;
(3)+19
2
8
8
表示的是(写粒子符号)
(4)写出一个由1、7、17号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14.找出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中发现规律,这是我们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是五种含氮元素物质的化学式:
a.N2b.NH3c.N2O4d.N2Oe.HNO3
请你回答:
(1)五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用序号表示)。
(2)仔细观察,在这五种物质中,你还可以发现其它几个规律,请你写出其中一个,并排列成序(排列顺序用序号表示):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物质的分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填写下列物质分离时需使用的方法(不必叙述操作细节)高考资
(1)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
(2)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3)含固体溶质的溶液中除去部分溶剂。
(4)胶体中分离出可溶电解质。
(5)几种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的分离。
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
【主干知识整合】
一.了解基本概念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 → 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 → 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a、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b、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如:2KMnO4+ 16HCl = 2KCl + 2MnCl2+ 5Cl2↑ + 8H2O(常温)
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 (加热)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KMnO4>MnO2。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
2Fe + 3Cl22FeCl3,S + Fe FeS ,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Fe3+、Fe2+),可判断氧化性:Cl2>S。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NO3-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NO3-显氧化性;又如KMnO4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温馨强调: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基本方法——得失电子守恒法: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关键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得失电子守恒,列出守恒关系求解,即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
【典例精析】
。容~3E
1.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2Fe2++H2O2+2H+=2Fe3++2H2O,2Fe3++H2O2=2Fe2++O2↑+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2的氧化氢比Fe3+强,其还原性比Fe2+弱
B.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在H2O2分解过程中, 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
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
【解析】由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可知,氧化性是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还原性是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由方程一可知,氧化剂H2O2氧化性比氧化产物Fe3+强,由方程二可知,还原剂H2O2还原性比,原产物为Fe2+强,所以A错误;方程一和方程二相加,即H2O2分解生成H2O和O2,H2O2呈弱酸性,所以随着反应进行,pH升高,B错误;H2O2分解Fe3+或Fe2+作催化剂,所以总量不变,C正确;因为Fe2+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2+,D正确高考资源网
2.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2 mol B.1 mol C.0.5 mol D.0.25 mol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Zn+HNO3(稀)Zn(NO3)2+NH4NO3+H2O,Zn:0→+2,化合价改变值为:(2-0)×1=2,N:+5→-3,化合价的改变值为:(5+3)×1=8,根据化合价升降总值相等得:在Zn(NO3)2前配4,NH4NO3前配1,然后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找出其他物质的系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4Zn+10HNO3(稀)===4Zn(NO3)2+NH4NO3+3H2O,当生成1mol的Zn(NO3)2时,被还原的HNO3为0.25mol【答案】D网
3.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①2Fe+O2+2H2O=2Fe(OH)2;
②4Fe(OH)2+O2+2H2O=4Fe(OH)3;
③2Fe(OH)3=Fe2O3+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解析】反应①2Fe+O2+2H2O=2Fe(OH)2中的氧化剂是O2,1molO2在反应中得到4mol电子,
同样在反应②4Fe(OH)2+O2+2H2O=4Fe(OH)3中氧化剂也是O2,而且两个反应中氧气的系数都是1,因此得到的电子均是4mol,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钢质水管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后形成原电池,其中钢质水管做负极被腐蚀,故C选项错误。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且主要是发生吸氧腐蚀,因此D选项错误。【答案】A
4.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拆开,写成两个“半反应式”,一个是“氧化反应式”,一个是“还原反应式”。如2Fe3++Cu===2Fe2++Cu2+,可拆写为氧化反应式:Cu-2e-===Cu2+,还原反应式:2Fe3++2e-=== 2Fe2+。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将反应Zn+2H+ === Zn2++H2↑拆写为两个“半反应式”:
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
⑵将反应3NO2+H2O == 2H++2NO3—+NO拆写为两个“半反应式”:
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
⑶已知某反应的两个“半反应式”为:
CH4+10 OH--8e-===CO32-+7H2O,O2+2H2O+4e-=== 4OH—,
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
【解析】⑵注意电子得失守恒、粒子数目守恒以及物质的选择与系数调整。在反应3NO2+H2O ===2H++2NO3—+NO中,只有1个NO2分子作氧化剂,有2个NO2分子作还原剂。2个NO2分子变为2个NO3-离子时,需2个H2O分子提供2个O原子,2个 H2O分子中的4个H原子则变为4个 H+离子。1个NO2分子变成1个NO分子时,另1个O原子需要与2个 H+离子结合成水。所以,有以上“半反应”。⑶前式+后式×2即得。
【答案】⑴Zn-2e-=== Zn2+,2 H++2e-=== H2。
⑵2NO2+2H2O-2e-=== 4H++2NO3-;NO2+2H++2e-=== NO+H2O
⑶CH4+2O2+2OH—=== CO32-+3H2O
【专题训练】
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的是()
A.CO2+H2OH2CO3 B.2Na2O2+2H2O=4NaOH+O2↑
C.3Fe+4H2O(g)Fe2O4+4H2 D.2Na+2H2O=2NaOH+H2↑
2.已知A2O可将B2-氧化为B单质,A2O则被还原为A3+,又知100mL的0.3mol/L的A2O与150mL的0.6mol/L B2-恰好完全反应,则A2O中的n值为()
A.4 B.5 C.6 D.7
3.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活性氧,Na2SeO3的作用是()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4.Cl2在70℃的NaOH水溶液中,能同时发生两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完全后测得溶液中NaClO和NaClO3的物质的量比为4∶1,则溶液中NaCl和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9∶4 B.5∶1 C.11∶2 D.1∶1
5.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发生反应:NaBH4+2H2O=NaBO2+4H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BH4中H为-1价)()
A.被氧化的元素与被还原的元素质量比为1︰1 B.NaBH4是氧化剂,H2O是还原
C.硼元素被氧化,氢元素被还原D. NaBH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6.在浓盐酸中H3AsO3与Sn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SnCl2+12Cl-+2H3AsO3+6H+=2As+3SnCl62-+6M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氧化剂是H3AsO3;②还原性:Cl->As;③每生成7.5gAs,还原剂失去的电子为0.3 mol;④ M为OH-;⑤ SnCl62-是氧化产物。
A.①③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只有①③
7.有Fe2+、NO3-、Fe3+、NH4+、H+和H2O六种粒子,分别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
B.该过程说明Fe( NO3)2溶液不宜加酸酸化
C.若有l mol NO3-发生氧化反应,则转移8mol e-
D.若把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则负极反应为Fe2+-e-=Fe3+
8.已知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钠时发生反应:
4Fe2++4Na2O2+6H2O = 4Fe(OH)3↓+O2↑+8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Fe2+是还原剂,O2是还原产物
B.4molNa2O2在反应中共得到8NA的电子
C.Fe(OH)3是氧化产物,每生成4mol Fe(OH)3反应过程中共转移电子6mol
D.反应过程中可以看到白色沉淀转化为灰绿色再转化为红褐色沉淀
9.CuCl2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FeCl2,为制备纯净的CuCl2·2H2O晶体,拟定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将Fe2+转化为Fe3+最好选用下列氧化剂中的(填字母)。
A.K2Cr2O7 B.NaClO C.H2O2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在步骤Ⅱ中,①加入Y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溶液的酸度以促使Fe3+沉淀完全,Y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填字母);
A.NaOH B.Cu C.Cu2(OH)2CO3
②江河入海口处易形成沙洲的原因是江水中的胶粒遇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凝聚。将步骤Ⅱ中沉淀制成胶体后,再逐滴加入稀硫酸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3)步骤Ⅲ应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10.(1)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__ C2O42—+__MnO4—+__H+=__CO2+__Mn2++__H2O
(2)称取6.0 g含H2C2O4·2H2O、KHC2O4和K2SO4的试样,加水溶解,配成250mL溶液。量取两份此溶液各25mL,分别置于两个锥形瓶中。
①第一份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滴加0.25mol/LNaOH溶液至20mL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该溶液被中和的H+的物质的量为mol;
②第二份溶液中滴加0.10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至16mL时反应完全,此时溶液颜色由变为。该溶液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mol;
③原试样中H2C2O4·2H2O和KHC2O4的质量分数分别是多少?
11.(1)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该反
应中还原产物是______;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电子,则氧化产物的质量。
(2)将a mol Cl2 通入含b mol FeBr2的溶液中,当0< a / b≤1/2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 + Cl2 = 2Fe3+ + 2Cl- ,写出另2个可能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①当 a / b =1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a / b≥3/2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如下反应,总结规律,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Al(OH)3 +H2O Al(OH)4- + H+②NH3+H2ONH4+ + OH-
(A)已知B(OH)3是一元弱酸,试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 ;
(B)N2H4是二元弱碱,试写出其第二步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
专题三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主干知识整合】
1.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抓住二个原则,一是符号书写是否正确,包括:
①原理是否正确②化学式与离子形式拆合是否正确,二是是否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还要转移电子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正误类型的题目,可总结为“八查”:
⑴一查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
2Na+Cu2+=2Na++Cu (×) 2Na+Cu2++2H2O=2Na++Cu(OH)2↓+H2↑(√)
⑵二查质量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得失电子是否守恒
如Fe2++Cl2=Fe3++2Cl-(×) 2Fe2++Cl2=2Fe3++2Cl-(√)
⑶三查化学符号(↑、↓、=、、化学式、离子形式)使用是否正确
如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HCO3-+H+=H2O+CO2↑(√)
⑷四查是否忽略隐含的离子反应
如CuSO4溶液和Ba(OH)2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Cu2++ SO42- +Ba2++2OH-=Cu(OH)2↓+BaSO4↓(√)
(5)五查阴、阳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如稀H2SO4和Ba(OH)2溶液反应:H++SO42-+OH-+Ba2+=BaSO4↓+H2O(×)
2H++ SO42- +2OH-+Ba2+=BaSO4↓+2H2O(√)
(6)六查反应物用量与其反应是否一致。
如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
Ca2++2 HCO3-+2 OH- =CaCO3↓+ CO32+2H2O(×) Ca2++ HCO3-+ OH- =CaCO3↓+H2O (√)
(7)七查加入试剂顺序与其反应是否一致。
如往Na2CO3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2H++ CO32=H2O+CO2↑(×) H++ CO32= HCO3- (√)
(8)八查反应条件与其反应是否一致。如往氯化铵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
NH4+ + OH- =NH3↑+H2O(×) NH4+ + OH-NH3·H2O (√)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型试题,所给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有:
①不能正确使用化学式与离子符号;②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③反应原理不正确或反应不符合实际;④忽略反应物相对量的影响。
要注意几个特殊问题:
① 离子反应不但可以发生在离子与离子间,也可以发生在离子与原子、离子与分子之间。如:Fe+2H+===Fe2++H2↑,C12+2I-===2Cl-+I2。
② 有些反应从离子方程式看,好像没有离子参加,但实际上却是离子反应。如
2Na+2H2O===2Na++2OH-+H2↑,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H+反应,只不过因为水是难电离的,要保留化学式
③ 相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在一种条件下是离子反应,在另一种条件下就不一定是离子反应,如:w. HCl(aq)+NH3(aq)===NH4C1(aq) 是离子反应
HCl(g)+NH3(g)===NH4Cl(s) 是分子反应
④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因生成难溶物质、难电离的物质或挥发性物质,均使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但这仅是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如以下反应中:
CH3COOH+NH3·H2O===NH++H2O,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反而增加。
3.解答离子共存的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一是判断离子共存,还是判断不共存;二要看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碱性、酸性、无色透明、pH为多大;三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总之,要注意审清题意,充分挖掘出题设的隐含条件;要把离子自身的特点同题干中给定的限制条件结合起来分析。
4.判断离子共存的规律: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条件是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各离子浓度不会降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就是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即离子之间若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若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则能大量共存。
①离子结合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不能大量共存:
如 Fe2+与S2-,Ca2+与PO43-、CO32- ,Ag+与、、I-;Ba2+与SO42-、CO32-、SO32-;Fe3+与OH-, Ca2+与SO42-等。
②离子结合生成气体物质不能大量共存:
如 H+与CO32-、SO32-、S2-等; NH4+与OH-(加热)。
③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与OH-,H+与、S2-,NH4+与OH--(常温)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S2-、I- S2-,MnO4-与I-,NO3-(H+)与Fe2+
⑤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大量共存:
如HCO3- 、与H+、OH-不共存。
⑥一组特殊离子:Fe3+与不共存。
这类问题往往有一定的附加条件限制:
(1)注意溶液隐含的酸碱性,如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c(H+)=10-12 mol·L-1的溶液、由水电离出c(H+)=10-12 mol·L-1溶液、投入铝产生氢气的溶液、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等。
(2)注意无色溶液和有色离子不匹配,常见的有色离子有:Fe3+(黄色) 、Cu2+ (蓝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
(3)注意溶液中隐含的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不能共存。如Fe3+与S2--、I-,MnO4-与I-,NO3- (H+)与Fe2+等。
【典例精析】
1. 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HCl NaAlO2 NaHSO4 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中KOH和AlCl3互滴现象不同,另一种是Na2SO4,可以鉴别;②中H2SO4和NaHCO3生成气体,和Ba(OH)2生成白色沉淀,可以鉴别;③中HCl和NaHSO4与NaAlO2反应的现象不同,不能鉴别;④中Ca(OH)2和BaCl2与Na2CO3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答案】A
2.某厂的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e3+、Cu2+、Au3+等离子。有人设计了图中的工艺
流程,利用常用的酸、碱和工业生产中的废铁屑,从废水中回收金,并生产一定量的
铁红和氧化铜。
填写下面空白:
(1)图中标号处需加入的相应物质分别是①、②、③、④、⑤;
(2)写出①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③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铁红的化学式为;分别写出铁红和氧化铜在工业上的一种主要用途:铁红;氧化铜。
【解析】首先用过量铁屑将H+、Fe3+、Cu2+、Au3+等离子还原成H2、Fe2+、Cu、Au,发生4个反应,E中应为Fe2+,因为后面生成铁红,故⑤为碱液氢氧化钠,试剂②是将过量铁屑溶解,试剂③是将Cu、Au分离应为稀硝酸,从C中的Cu2+到氧化铜,也应为碱液氢氧化钠。
【答案】(1)①铁屑②稀硫酸③稀硝酸④氢氧化钠⑤氢氧化钠
(2)Fe+2H+=Fe2++H2↑ 2Fe3++Fe=3Fe2+
Cu2++Fe=Cu+Fe2+ 2Au +3Fe=2Au+3Fe2+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Fe2O3用作红色涂料用作制造铜盐的原料
3.在1 L含0.1 mol NaAlO2和0.1 mol Ba(OH)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0.1 mol/L的H2SO4溶液,下列图象中能表示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硫酸溶液体积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4.(09全国卷Ⅱ29)
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K+,Ag+,Ca2+,Ba2+,Fe2+,Al3+阴离子有Cl-,OH-,CH3COO-,NO3-,SO42-,CO32-,现将它们分别配成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E>C;
②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
③向D溶液中滴加溶液,无明显现象;
④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溶液是,判断依据是;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C、
D、F.
【答案】(1)
(2)碳酸钾由①中碱性减弱的顺序可知,E是碳酸盐。六种阳离子中可以与碳酸根形成可溶性盐的只有钾离子,所以E是碳酸钾
(3)Ba(OH)2 Ca(CH3COO-)AlCl3FeSO4
【解析】根据溶液的性质,确定CO32—只能与K+形成显碱性的溶液,另外可能形成的碱性溶液为碱Ba(OH)2。由于醋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所以醋酸盐水解的碱性小于碳酸盐,因此A为Ba(OH)2,E为K2CO3,C为醋酸盐,由②可得B中阳离子为Ag+,则肯定为AgNO3,由③可得D中无SO42-,则F中的阴离子为SO42-,D中的阴离子为Cl- ,由④可得F中的阳离子为Fe2+,即F为FeSO4,而CH3COO-若与Al3+形成溶液时,Al3+也发生水解,所以C为醋酸钙,而D为AlCl3
【专题训练】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铂电极电解氯化镁溶液:Cl-+2H2OCl2↑+H2↑+2OH-
B.NaH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中性:H++ SO42+Ba2+十OH-===BaSO4↓+H2O
C.在H2O2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2 MnO4- +5H2O2+6H+====2Mn2+ +5O2↑+8H2O
D.溴乙烷与6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共热:C2H5Br +OH-CH2=CH2↑+Br-+H2O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CH3COO-+H3O+=CH3COOH+ H2O
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Ca2++2 HCO3- +2 OH-=CaCO3↓+ 2H2O+ CO32-
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6H5O—+ CO2+ H2O=C6H5OH+ CO32-
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 NO3-=3Fe3++2NO↑+4 H2O
3.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硫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S2—+2H+→H2S↑
B.向碳酸氢钙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Ca2++2 HCO3- +2 OH-→CaCO3↓+2H2O+ CO32-
C.用硫酸铜溶液吸收硫化氢气体:Cu2++H2S→CuS↓+2H+
D.向浓氨水中逐滴滴入硫酸铝溶液:A13++3NH3+H2O→A1(OH)3↓+3NH4+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 Cu+Fe3+=Cu2++Fe2+
B.电解饱和食盐水 2+2H+H2↑+C12↑
C.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2Fe2++Cl2=2Fe3++2 Cl-
D.向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滴加足量Ba(OH)2溶液
NH4++Al3++2 SO+2Ba2++5OH-=AlO2-+2BaSO4↓+NH3·H2O+2H2O
5.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H4+、NO3— 、K+、SO42—B.CO32_、NO3—、HCO3—、Na+
C.Na+、ClO—、AlO2—、NO3—D.MnO4—、K+、Na+、SO42—
6.在溶液中加入中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4+、Ba2+、Cl-、NO3-B.K+、AlO2-、Cl-、SO42-
C.Ca2+、Mg2+、NO3-、HCO3-D.Na+、Cl-、CO32-、SO32-
7.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Cl-、SO42-、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NO3-、Cl-
C. c(H+)=10-12 mol·L-1的溶液:K+、Ba2+、Cl-、Br-
D.碳酸氢钠溶液:K+、SO42-、Cl-、H+
8.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pH=1的溶液中: NH4+、K+、ClO-、Cl-
B.有SO2-4存在的溶液中: Na+、Mg2+、Ca2+、I-
C.有NO-3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 NH+4、Ba2+、Fe2+、Br-
D.在c(H+)=1.0×10-13mol·L-1的溶液中:Na+、S2-、AlO2-、SO32-
9.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含有大量[Al(OH)4]-的溶液中: NH4+、Na+、Cl-、H+
B.在强碱溶液中: Na+、K+、CO32-、NO3-
C.在pH=12的溶液中: NH4+、Na+、SO42-、Cl-
D.在c(H+)=0.1mol·L-1的溶液中: K+、I-、Cl-、NO3-
10.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①KOH Na2SO4 AlCl3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HCl NaAlO2 NaHSO4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1. 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于组是( )
A K+、Br-、CO32- B Al3+、H+、MnO4-
C NH4+、Fe3+、SO42- D Ag+、Cu2+、NO3-
12.在pH=1时,可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
A、Ca2+、CH3COOH、Br-、Na+B、NO3-、Fe3+、Mg2+、SO42-
C、HClO、Ba2+、Na+ 、Cl- D、K+、Cl-、Al3+、SO32-
13.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①K+、Cl-、NO3-、S2-; ②K+、Fe2+、I-、SO42-; ③Na+、Cl-、NO3- 、SO42-
④Na+、Ca2+、Cl-、HCO33-⑤K+、Ba2+、Cl-、NO3-
A、 ①③ B、③⑤ C、③④ D、 ②⑤
14.室温下,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4+、Cu2+、Cl-、NO3-B.K+、Na+、SO32-、S2-
C.K+、Na+、AlO2-、SO42-D.Ba2+、Fe2+、NO3-、Br-
15.有一无色透明溶液,已知其中可能含有Fe3+、Mg2+、Cu2+、Al3+、NH4+,加入一种淡黄色粉末并加热,产生沉淀或气体的物质的量与淡黄色粉末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溶液中肯定没有_____________离子。
(2)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①淡黄色粉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沉淀部分减少时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与②③两个实验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一无色透明溶液,欲确定是否含有下列离子:Na+、Mg2+、Al3+、Fe2+、Ba2+、NO、SO、Cl-、I-、HCO,取该溶液实验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溶液,加几滴甲基橙
溶液变红色
②取少量该溶液,浓缩,加Cu片和浓H2SO4,加热
有无色气体产生,后在空气中又变成红棕色
③取少量该溶液,加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取③中上层清液,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HNO3
⑤取少量该溶液,加NaOH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当NaOH过量时沉淀部分溶解
(1)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其他离子,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 _ ________
。
17.⑴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
该反应中还原产物是______;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电子,则氧化产物的质量是______。
⑵将a mol Cl2 通入含b mol FeBr2的溶液中,当0< a / b≤1/2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 + Cl2 = 2Fe3+ + 2Cl- ,写出另2个可能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①当 a / b =1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a / b≥3/2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如下反应,总结规律,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Al(OH)3 +H2O Al(OH)4- + H+②NH3+H2ONH4+ + OH_
(A)已知B(OH)3是一元弱酸,试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N2H4是二元弱碱,试写出其第二步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出下列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
①在NaOH和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B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NH4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SO4)3、Na2SO4Ba(NO3)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对于可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
(1)将少许固体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2)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3)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四热化学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
【主干知识整合】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①吸热反应:
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如C+CO22CO为吸热反应。
②放热反应:
化学上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如2H2+O22H2O为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热量;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热量。
3、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
①反应热: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kJ·mol–1
②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如:101kPa时l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5kJ·mol–1的热量,这就是H2的燃烧热。
H2(g)+12 O2 (g) =H2O(l);△H=–285.5kJ·mol–1
③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H+(aq)+OH–(aq)=H2O(1);△H=–57.3kJ·mol–1(强酸和强碱的中和热)
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
(1).△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若
为放热反应,△H为“-”;若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2).注意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
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在25℃.101325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
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5).注意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
(6)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可得到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典例精析】
1.(08海南卷)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kJ·mol—1、P—O bkJ·mol—1、P=O ckJ·mol—1、O=O d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A.(6a+5d-4c-12b)kJ·mol—1B(4c+12b-6a-5d)kJ·mol—1
C.(4c+12b-4a-5d)kJ·mol—1D.(4a+5d-4c-12b)kJ·mol—1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P4中有6mol的P-P,5mol的O2中含有5molO=O,1mol的P4O10中含有4mol的P=O,12mol的P-O,所以△H=(6a+5d-4c-12b)kJ·mol-1。
2.将V1mL1.0mol·L-1 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L-1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对,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但有水生成的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
H2+CuO H2O+Cu是吸热反应,D错,从表中分析当加入HCl溶液5mL、NaOH溶液45mL反应后温度为22℃,故实验时环境温度小于22℃,A错,加入HCl溶液30mL反应放热最多,应是酸碱正好中和,故C(NaOH)=1.0mol/L·30mL /20mL=1.5 mol/L,C错。【答案】B
3.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期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是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氯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
(6)在298K下,Q、T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又知一定条件下,T的单质能将Q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来,若此置换反应生成3molQ的单质,则该反应在298K下的=(注:题中所设单质均为最稳定单质)。
【解析】从给出的表,结合T在周期表的位置与族数相等这一条件,不难得出T为Al,Q为C,R为N,W为S。(1)T为Al,13号元素。(2)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为硫酸强于碳酸,则可得非金属性S强于C。(3)S与H2SO4发生归中反应,从元素守恒看,肯定有水生成,另外为一气体,从化合价看,只能是SO2。(4)比R质子数多1的元素为O,存在H2O2转化为H2O的反应。(5)N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为NO,2NO+O2=2NO2,显然NO过量1L,同时生成1L的NO2,再用NaOH吸收,从氧化还原角度看,+2价N的NO与+4价N的NO2,应归中生成+3N的化合物NaNO2。(6)C +
O2CO2D△H=-a kJ/mol①,4Al+3O2=2Al2O3D△H= -4bkJ/mol②。Al与CO2的置换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为:4Al+3CO23C+2Al2O3,此反应的△H为可由②-①×3得,△H=-4b-(-3a)=(3a-4b)kJ/mol 。
【答案】(1)(2)弱于(3)S+2H2SO4(浓)3SO2↑+2H2O
(4)2H2O2
MnO2
2H2O+O2↑(或其他合理答案:)(5)NaNO2(6)(3a – 4b)kJ/mol
【专题训练】
1.推动上千吨的火箭和进行长距离的太空飞行的巨大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化学反应立下神功。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H3)2NNH2],火箭升空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C2H8N2+2N2O4=2CO2↑+3N2↑+4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该反应进行时只有放热过程没有吸热过程
C.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该反应中每生成1mol CO2转移8mol电子
2.已知:CH3 (CH2 )2CH3 ( g )+O2 ( g ) =4CO2 ( g ) + 5 H2O ( l );△H=-2878kJ·mol一1
(CH3)2CHCH3 ( g ) +O2 ( g ) =4CO2 ( g ) + 5 H2O ( l );△H = -2869 kJ·mol一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丁烷的燃烧热为一2878kJ·mol一1
B.正丁烷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C.等量的异丁烷分子中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D.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用25 mL酸式滴定管可以准确放出8.00 mL的稀盐酸;
②可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
③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
④加入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定有大量CO32-存在;
⑤在某温度下,一定量的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若溶液呈碱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一定为: c(Na+)﹥ c(CH3COO—)﹥ c(OH—)﹥ c(H+);
⑥右图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其可能发生反
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 A(g)+ B(g) = 2 C(g);
△H=Q kJ·mol-1(Q<0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化学用语和叙述正确的是 ( )
A.Na2O2的电子式:
B.M与N是同素异形体,由M=N;△H=+119KJ/mol可知,N比M稳定
C.表示乙炔“燃烧热”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C2H2 (g)+O2 (g) 2CO2 (g)+H2O(g);△H=-1 256KJ/mol
D.葡萄糖的实验式:CH2O
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www.ks5u.com应的www.ks5u.com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
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
ΔH=2×283.0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6.已知常温常压下,N2(气)和H2(气)反应生成2molNH3(气)放出92.4kJ热量。在同温同压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N2和3mol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kJ;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人0.5molN2、1.5molH2和1molNH3,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kI。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2Q2=Q1=92.4 B.Q2
Q2>2Q1
10.在火箭推进器中装有还原剂肼(N2H4)和强氧化剂H2O2,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的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0.4mol液态肼和足量H2O2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时放出256.64kJ的热量,在结构上N2H4和NH3的关系有如H2O2和H2O的关系。N2H4能发生下列反应:
N2H4+H3O+=N2H5++H2O N2H4+H2O N2H5++
N2H5++H2O N2H62++ N2H5++H2O N2H4+H3O+
(1)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肼水解显酸性B.肼在水中可电离出H+离子
C.肼是二元弱碱D.肼是二元弱酸
⑵写出肼和H2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⑶已知H2O(1)=H2O(g) △H=+44kJ/mol,则16g液态肼与足量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⑷上述反应应用于火箭推进器,除释放出大量热量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
⑸用氨和次氯酸钠按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可生成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
专题五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命题趋向】
1.《考试大纲》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方面的要求为: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每年都会有试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有关结合物质结构的元素化合物推断题。
2.《考试大纲》中有关物质结构部分的内容还有:
(1)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能用有关原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及其性质,了解各类晶体内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根据晶体的性质判断晶体类型等。
(3)能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进行三维空间想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物质结构理论解释一些具体问题。
高考试题中常常是结合元素化合物内容进行综合考查。题型上看可以是选的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
3.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也属于最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可以联系到各部分内容中,编制成多种不同的题型进行考查。
【主干知识整合】
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综合网络
二、元素周期律基础知识
X
c
f
a
b
d
e
1.元素符号周围各数值的含义
左下角a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左上角b表示原子的质量数;正上方c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右上角d表示粒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e表示原子的个数;正前方f表示粒子的个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
①能量最低原理;②各层最多排电子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律表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具体表现形式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编排依据
元素周期律和排列原则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七主七副零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ⅦA共7个)
元素周期表族(18个纵行)②、副族(ⅠB~ⅦB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4.等电子数的微粒汇总
(1)“10电子”微粒
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
Ne
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
HF
OH—
三核10电子
H2O
NH2—
四核10电子
NH3
H3O+
五核10电子
CH4
NH4+
(2)“18电子”微粒
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8电子
Ar
K+、Ca2+、Cl—、S2—
二核18电子
F2、HCl
HS—、O22—
三核18电子
H2S
四核18电子
PH3、H2O2、(NH2F)
五核18电子
SiH4、CH3F、NH2OH
六核18电子
CH3OH、N2H4
其他微粒
C2H6、(CH3NH2)
(N2H5+、N2H62+)
(3)其他等电子数的微粒(了解)
“2电子”微粒:He、H—、Li+、Be2+
“9电子”微粒:—F、—OH、—NH2、—CH3
“14电子”微粒:Si、N2、CO、C2H2
(4)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均相等的粒子
①Na+、NH4+、H3O+ ②Cl—、HS—③F—、OH—、NH2—④N2、CO、C2H2
三、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主族元素的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主族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8-主族序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
①、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②、存在:离子化合物(NaCl、NaOH、Na2O2等);离子晶体。
①、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不同原子间
②、存在: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Na2O2);
化学键 共价键分子、原子、离子晶体中。
分子的极性
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
存在
2、分类③、分类:极性键共价化合物
非极性键非金属单质
相同原子间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金属单质、金属晶体中。
3、表示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后两者适用于共价键)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①、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②、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3、H2O)
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F-—H···F-—H···F-—H···←代表氢键。
氢键 O O
H H H H
O
H H
⑤、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O2、H2、Cl2等。
举例: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O3、P4等
分子极性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
极性分子: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HCl、NO、CO等
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如:NH3(三角锥型)、H2O(折线型或V型)、H2O2
四、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的规律
(1)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N2、I2、P4、金刚石、晶体硅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HCl、NH3、CS2等。
(3)既有非极性键又有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等
(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NaH等。
(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2O2、CaC2等。
(6)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是:HF。
(7)只含有共价键而无范德瓦耳斯力的化合物,如:原子晶体SiO2、SiC等。
(8)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氩等。
五、四大晶体
非晶体 离子晶体
①构成晶体粒子种类
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固体物质 分子晶体
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①构成微粒:离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③举例:CaF2、KNO3、CsCl、NaCl、Na2O等
NaCl型晶体:每个Na+同时吸引6个Cl-离子,每个Cl-同
结构特点时吸引6个Na+;Na+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CsCl型晶体:每个Cs+同时吸引8个Cl-离子,每个Cl-同时吸引8个Cs+;Cs+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
离子晶体:⑤说明: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离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②、离子晶体固态时一般不导电,但在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可以导电;
③、溶解性:(参见溶解性表)
晶体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顶点,占1/8;棱上,占1/4;面心,占1/2;体心,占1
①、构成微粒:分子
结构特点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
③、空间排列:(CO2如右图)
分子晶体:④、举例:SO2、S、CO2、Cl2等
①、硬度小,熔点和沸点低,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性质特点②、固态及熔化状态时均不导电;
③、溶解性:遵守“相似相溶原理”:即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
①构成微粒:原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
③举例:SiC、Si、SiO2、C(金刚石)等
Ⅰ、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6元环)
结构特点每个C被相邻4个碳包围,处于4个C原子的中心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原子晶体:Ⅱ、SiO2相当于金刚石晶体中C换成Si,Si与Si间间插O
⑤说明: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原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②、一般不导电;
③、溶解性:难溶于一般的溶剂。
①、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结构特点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
③、空间排列:
金属晶体:④、举例:Cu、Au、Na等
①、良好的导电性;
性质特点②、良好的导热性;
③、良好的延展性和具有金属光泽。
①、层状结构
结构: ②、层内C——C之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
过渡型晶体(石墨):③、空间排列:(如图)
性质:熔沸点高;容易滑动;硬度小;能导电。
晶体分类与性质对比: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结构
组成
粒子
阴、阳离子
分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
和自由电子
粒子间作用
离子键
范德瓦耳斯力
共价键
金属键
物
理
性
质
熔沸点
较高
低
很高
有高有低
硬度
硬而脆
小
大
有大有小、有延展性
溶解性
一般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于非极性溶剂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
不溶于任何溶剂
难溶(钠等与水反应)
导电性
晶体不导电;能溶于水的其水溶液导电;熔化导电
晶体不导电,溶于水能电离的,其水溶液可导电;熔化不导电
不良(半导体Si)
良导体(导电传热)
典型实例
NaCl、NaOH、Na2O、CaCO3
干冰、白磷、冰、硫磺
金刚石、SiO2、晶体硅、SiC
Na、Mg、Al、Fe、Cu、Zn
【典例精析】
[例1]根据表1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表1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Q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解析】T只有-2价,且原子半径小,所以T为O元素;R的最高正价为+6价,最低价为-2价,所以R为S元素;L的原子半径最大,化合价为+2价,所以L为Mg;M的原子半径介于Mg和S之间且化合价为+3价,所以M为Al;而Q的原子半径在Mg和O之间且化合价为+2价,所以Q为Be。选项A中由于H2O中存在氢键,所以沸点:H2>H2R;选项B中由于Mg的金属性比Al强,所以与HCl反应的速率:L>Q;选项C中Al和Be的化合物具有两性;选项D中Mg2+只有两个电子层而S2-具有三个电子层。
【答案】C
[例2] 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为2:1的是( )
A.Be2+离子中的质子和电子 B.H原子中的中子和质子
C.NaHCO3晶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D.BaO2(过氧化钡)固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解析] Be2+中含有4个质子、2个电子。H原子中含有1个中子和1个质子。NaHCO3晶体中的钠离子跟碳酸氢根离子的个数比为1:1。BaO2(过氧化钡)固体中含有Ba2+、O22-阴离子和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所以答案选A。
[例3]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点、沸点,有很大的硬度
(B)原子晶体干冰易气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D)每摩尔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molC—O键
[解析]解答前,应先弄清命题者是要考查干冰的性质、还是要考查原子晶体的性质。有的同学没有分析清楚这一点,认为是考查干冰的性质,因而造成错解。通过“原子晶体干冰”来考测解题者对“原子晶体性质”的理解程度。原子晶体硬度大、熔点和沸点高,所以A和C两种说法正确。联想到二氧化硅晶体结构,可得出D说法也是正确的。答案应选B。
【专题训练】
1.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是活泼的非金属
B. 三种元素中Y的非金属性最强,其氢化物的水溶液是强酸
C. 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D.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B.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C.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分子晶体
D.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就一定是离子晶体
3.A、B、C、D、E均为短周期元素。A、B、C位于同一周期相邻位置,它们分别与D形成的分子中都有10个电子,且A和C的原子序数之比为3︰4。E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C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由B、D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结构是正四面体
C.E和C只能形成E2C一种化合物
D.由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属于无机盐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B. 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C. 同一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NH5中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1molNH5中含有4NA个N—H键(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5.X、Y为短周期元素,X位于IA族,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X与Y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1
D.X2Y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6.右图表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关于元素X、Y、Z、W的叙述正确的是( )
X
Y
Z
W
①X、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为Y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体积A和足量B反应,必定生成2体积C,放出a KJ热量
B.若反应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必定向右移动
C.平衡时,A消耗速度必定等于B生成速度的两倍
D.平衡时,A浓度必定等于B浓度的两倍
6.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X+Y(g) Z(s)已达到平衡,此时升高温度则气体混合物的密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X为非气态,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一定为气态
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可能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D.若加入少量的Z,该平衡向左移动
7.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 ;△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间为t1时改变条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持温度、反应体系容积不变,t1时充入SO3(g)
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
C.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一定量Ar 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g)
8.下图是工业生产硝酸铵的流程。
(1)吸收塔C中通人空气的目的是
A、B、C、D四个容器中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字母)。
(2)已知:4NH3(g)+3O2(g)=2N2(g)+6H2O(g);△H=-1266.8kJ/mol
N2(g)+O2(g)=2NO(g);△H=+180.5kJ/mol
写出氨高温催化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
(3)已知:N2(g)+3H2(g)2NH3(g);△H=-92kJ/mol。为提高氢气的转化率,宜采取的措施有。(填字母)
A.升高温度B.使用催化剂C.增大压强D.不断补充氮气E.及时移出氨
(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H2和N2按3:1(体积比)在密闭容器中混合,当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平衡混合气中NH3的气体体积分数为25%,此时H2的转化率为
专题七 电离平衡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可以总结成以下两条:
(1)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理解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跟盐的水解的内在联系,能根据这种联结关系进行辩证分析。
(2)能用电离原理、盐类水解原理分析比较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判断溶液中某些离子间浓度大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电解质溶液
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定义:凡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 强碱
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大多数盐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电解质:分类强酸 →强极性化合物
弱酸
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碱弱极性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溶于水
水
①、(强)一步电离与(弱)分步电离
表示:电离方程式②、(强)完全电离与(弱)可逆电离
③、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 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能否导电:有自由移动离子,溶液能导电;
导电能力: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则导电能力越强。
意义: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离子化速率与分子化速率相等时,则建立平衡。
动:动态平衡,v(电离)=v(结合)≠0
弱电解质的特征:定:条件一定,分子、离子浓度一定
电离平衡变: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如:H2CO3 H2CO3 HCO3-+H+
表示:电离方程式,可逆符号,多元弱酸分步书写; HCO3- CO32-+H+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而多元弱碱不需分步写,如:Cu(OH)2
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 Cu(OH)2 Cu2++2OH
水是极弱电解质:H2O H+ + OH-
①、c(H+)=c(OH-)=1×10-7mol-1
纯水常温下数据: ②、Kw=c(H+)·c(OH-)=1×10-14
③、pH=-lgc(H+)=7
水的电离:c(H+)>c(OH-) 酸性 PH<7
水溶液的酸碱性: c(H+)=c(OH-) 中性 PH=7
c(H+)7
抑制电离:加入酸或碱
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加入活泼金属,如Na、K等;
促进电离: 加入易水解的盐,如NaAc、NH4Cl等;升高温度。
溶液的pH
表示方法:p H=—lgc(H+)
适用范围:浓度小于1mol·L-的稀酸或稀碱溶液。
pH试纸:用干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跟比色卡比较,确定该溶液的PH值。
石蕊:(红) 5.0 (紫)8.0 (蓝)
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酚酞:(无) 8.2 (粉红) 10.0 (红)
及其变色范围甲基橙:(红) 3.1 (橙)4.4 (黄)
pH计:精确测定
混合前混合后条件
两强等体积 pH1+pH2≥15 pH1-0.3 pH1>pH2
速算规律:
混合(近似) pH1+pH2=14 pH= 7
pH1+pH2≤13 pH2+0.3 pH1>pH2
pH之和为14的一强一弱等体积相混结果:谁强显谁的性质。
电荷守恒:c(H+)+c(Na+)=2c(CO32-)+c(HCO3-)+c(OH-) 正负电荷相等
相等关系:物料守恒:c(Na+)=2c(CO32-)+2c(HCO3-)+2c(H2CO3) C原子守恒
质子守恒:c(OH-)=c(H+)+c(HCO3-)+2c(H2CO3) H+离子守恒
离子浓度比较:①多元弱酸 H3PO4 c(H+)>c(H2PO4-)>c(HPO42-)>c(PO43-)
(Na2CO3) ②多元弱酸形成的正盐 Na2CO3 c(Na+)>c(CO32-)>c(OH-)>c(HCO3-)>c(H+)
大小关系: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浓度0.1mol/L的①、NH4Cl ②、CH3COONH4③、NH4HSO4则c(NH4+) ③>①>②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 0.1mol/LNH4Cl与0.1mol/LNH3混合则:
c(NH4+)>c(Cl-)>c(OH-)>c(H+)
【专题训练】
1.使0.1mol/L K2CO3溶液中[K+]==c(CO32-),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少量盐酸 B.加适量KOH C.加适量水 D.加适量NaOH
2.说明氨水是弱碱的事实是()
A.氨水具有挥发性。 B.1mol/L氨水溶液的pH=10
C.1mol/L NH4Cl溶液的pH=5。 D.氨水与AlCl3溶液反应生成Al(OH)3沉淀
3.20ml 1mol/L醋酸溶液与40ml 0.5mol/L烧碱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c(Na+)>c()>c( OH-)>c(H+) B.c(Na+)>c( OH-)>c(H+)>c()
C.c(Na+)+c(H+)>c()+c( OH-) D.c(Na+)+c(H+)=c()+c( OH-)
4.PH为3的FeCl3溶液,pH为11的Na2CO3溶液和pH为3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分别为:C1、C2、C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C1<C2<C3 B.C1=C2>C3
C.C1>C2>C3D.无法判断
5.在溶液中能共存,加OH-有沉淀析出,加H+能放出气体的是()
A. Na+、Cu2+、Cl-、SO42- B. Ba2+、K+、OH-、NO3-
C. H+、Al3+、NH4+ 、CO32- D. Na+、Ca2+、Cl-、HCO3-
6.下面提到的问题中,与盐的水解无关的正确说法是()
①明矾和FeCl3可作净水剂.
②为保存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少量盐酸.
③实验室配制AlCl3溶液时,应先把它溶在盐酸中,而后加水稀释.
④NH4Cl与ZnCl2溶液可作焊接中的除锈剂.
⑤实验室盛放Na2CO3、Na2SiO3等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皮塞,而不能用玻璃塞.
⑥用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液可作泡沫灭火剂.
⑦在NH4Cl或AlCl3溶液中加入金属镁会产生氢气.
⑧长期使用硫铵,土壤酸性增强;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
⑨比较NH4Cl和Na2S等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或某些盐溶液的酸碱性.
A.①④⑦ B.②⑤⑧ C.③⑥⑨ D.全有关.
7.盛有0.1mol / L的NaHCO3溶液和酚酞试液的试管,在室温时,溶液为无色,加热时为粉红色,这是因为()
A. NaHCO3在加热时变成碱性更强的Na2CO3
B.水分蒸发使NaHCO3的浓度增大
C. 加热促进NaHCO3的水解,碱性增强 D. NaHCO3在加热时变成红色
8.为了配制NH4+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可在NH4Cl溶液中加入()
①适量的HCl;②适量的NaCl;③适量的氨水④适量的NaOH.
A.①② B.③ C.③④ D.④
9.Al3+ + 3H2O Al(OH)3 +3 H+的平衡体系中,要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且使溶液的pH值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热 B.加适量NaOH溶液 C.通入氯化氢气体 D.加入固体三氯化铝
10.在0.1mol·L-1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
CH3COOHCH3COO-+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加入少量0.1mol·L-1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 加入小量CH6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1.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1,c(Al3+)=0.4mol·L-1,c(SO42-)=0.8mol·L-1,则c(K+)为()
A 0.15mol·L-1 B 0.2mol·L-1 C 0.3mol·L-1 D 0.4mol·L-1
12.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 B 水的离了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
C 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 D 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
13.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g/cm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mL该溶液中Cl-离子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A 0.37mol B 0.63mol C 0.74mol D 1.5mol
14.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c(OH)>c(HA)>c(HB)>c(H+) B. c(OH-)>c(A-)>c(B-)>c(H+)
C. c(OH-)>c(B-)>c(A-)>c(H+) D. c(OH-)>c(HB)>c(HA)>c(H+)
15.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 000mol/L 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 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16.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FeCl3·6H2O晶体。(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装置E中的现象是。
(3)停止反应,待B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简述检验滤液中Fe3+的操作方法:
(4)该小组学生利用上述滤液制取FeCl3·6H2O晶体,设计流程如下:滤液→FeCl3溶液→FeCl3·6H2O晶体
①步骤I中通入Cl2的作用是。
②步骤II从FeCl3稀溶液中得到FeCl3·6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
③该流程中需保持盐酸过量,主要原因是(结合离子方程式简要说明)。
专题八电化学知识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可以总结成如下几条:
(1)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理解原电池反应和一般氧化还原反应的异同。能分析常见化学电源的化学原理。
(2)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异同。了解生产实际中常见的金属防腐方法的化学原理和金属防腐的一般方法。
(3)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记住电解反应中常见离子在阴、阳极的放电顺序。阳极上失电子顺序为……Al>Zn>Fe>Sn>Pb>(H)>Cu>Hg>Ag>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阴极上得电子顺序为O2> Cl2> Br2> I2> S> Ag+> Hg2+> Cu2+> (H+)> Pb2+> Fe2+> Zn2+> Al3+>……
(4)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冶炼铝、电镀、精炼铜等。
近几年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在高考考查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理科综合试题每年都会1道选择题或一道大题中带有电化学方面的问题。
【主干知识整合】
一、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要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或石墨或不溶性的金属氧化物);
2.要有电解质溶液;
3.两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且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二、金属的腐蚀
1.金属腐蚀的实质: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而消耗的过程。
2.金属腐蚀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3.化学腐蚀实质:金属和非电解质或其它物质高考资源网相接触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腐
蚀。其腐蚀过程没有电流产生
4.电化学腐蚀实质:不纯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过程
有电流产生。
5.腐蚀的常见类型
(1)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正极发生2H++2e-=H2↑反应。
(2)吸氧腐蚀在极弱酸或中性条件下,正极发生2H2O+O2+4e-=4 OH-反应。
若负极金属不与电解质溶液发生直接的反应,则形成吸氧腐蚀的原电池反应。如生铁浸入食盐水中,会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
6.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可用下列原则判断: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
池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措施的腐蚀
三、原电池、电解(镀)池电极名称的确定
1.确定原电池电极名称的方法
方法一: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确定。通常是
(1)对于金属——金属电极,活泼金属是负极,不活泼金属是正极;
(2)对于金属——非金属电极,金属是负极,非金属是正极,如干电池等;
(3)对于金属——化合物电极,金属是负极,化合物是正极。
方法二:根据电极反应的本身确定高考资源网
失电子的反应→氧化反应→负极;得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正极。
2.确定电解(镀)池电极名称的方法
方法一:与外电源正极连接的一极是阳极、与负极连接的一极是阴极。
方法二: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阴极。
四、分析电极反应及其产物
1.原电池:负极:M-ne-=Mn+正极:(1)酸性溶液中2H++2e-=H2↑
(2)不活泼金属盐溶液Mn++ne-=M (3)中性、弱酸性条件下2H2O+O2+4e-=4OH-
2.电解(镀)池:
阳极:(1)若阳极是由活性材料(除C、Pt、Au等以外的其它金属)做成,阳极反应是阳极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成阳离子;
(2)若阳极是由C、Pt、Au等惰性材料做成,阳极反应则是电解液中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阴离子失去电子能力大小顺序为:I->Br->Cl-> OH->含氧酸根>F-。
阴极:阴极反应一般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大小顺序为:Ag+>Hg2+>Fe3+>Cu2+>H+>Pb2+>Fe2+>Zn2+>Al3+>Mg2+>Na+>Ca2+>K+。必须注意的是,电镀时通过控制条件,Fe2+和Zn2+得电子的能力强于H+
五、电解实例及规律
电解液
溶质类别
电解总反应式
相当于电解
溶液pH
NaOH溶液
强碱
2H2O2H2↑+O2↑
水
升高
H2SO4溶液
含氧酸
降低
Na2SO4溶液
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不变
(两极混合液)
CuCl2溶液
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CuCl2Cu+Cl2↑
电解质本身
接近7
HCl溶液
无氧酸
2HClH2↑+Cl2↑
升高
NaCl溶液
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2NaCl+2H2OH2+2NaOH+Cl2↑www.k s5u.c om
电解质与水
升高
CuSO4溶液
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2CuSO4+2H2O
2Cu+O2↑+2H2SO4
降低
NaCl(熔融)
离子化合物
2NaCl2Na+Cl2↑
电解质本身
Al2O3(熔融)
2Al2O34Al+3O2↑
【典例精析】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由铜、锌作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铜是负极。
C.马口铁(镀锡铁)破损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锡先被腐蚀。
D.铜锌原电池工作时,若有13克锌被溶解,电路中就有0.4mol电子通过。
【解析】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够组成原电池,但不能因此说构成原电池电极的材料一定都是金属,例如锌和石墨电极也能跟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在原电池中,活动金属中的电子流向不活动的电极,因此活动金属是负极。镀锡铁表皮破损后与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铁较锡活泼,铁先失电子被腐蚀。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负极失电子,电极反应为Zn –2e==Zn2+,1molZn失去2mol电子,0.2mol锌(质量为13克)被溶解电路中有0.4mol电子通过。故选D
二、常见的化学电源
2.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下图为电池示意图,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吸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请回答:
(1)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用a、b 表示)。
(2)负极反应式为。
(3)电极表面镀铂粉的原因为。
(4)该电池工作时,H2和O2连续由外部供给,电池可连续不断提供电能。因此,大量安全储氢是关键技术之一。金属锂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吸氢和放氢原理如下:
2Li+H22LiH LiH+H2O==LiOH+H2↑
①反应Ⅰ中的还原剂是,反应Ⅱ中的氧化剂是。
②已知LiH固体密度为0.82g/cm3。用锂吸收224L(标准状况)H2,生成的LiH体积与被吸收的H2体积比为。
③由②生成的LiH与H2O作用,放出的H2用作电池燃料,若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1)原电池的实质为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总反应为2H2 + O2 =2H2O,其中H2从零价升至+1价,失去电子,即电子从a流向b。(2)负极为失去电子的一极,即H2失电子生成H+,由于溶液是碱性的,故电极反应式左右应各加上OH-。(3)铂粉的接触面积大,可以加快反应速率。(4)I.Li从零价升至+1价,作还原剂。II.H2O的H从+1降至H2中的零价,作氧化剂。由反应I,当吸收10molH2时,则生成20molLiH,V=m/ρ=20×7.9/0.82 ×10-3L=192.68×10-3L。V(LiH)/v(H2)=
192.68×10-3L/224L=8.71×10-4。20mol LiH可生成20mol H2,实际参加反应的H2为20×80%=1.6mol,1molH2转化成1molH2O,转移2mol电子,所以1.6molH2可转移3.2mol的电子
三、电解原理
3.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解析】由电解总反应可知,Cu参加了反应,所以Cu
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B选项错误;石墨作
阴极,阴极上是溶液中的H+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A选项正确;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选项错误;阳极反应为2Cu+2OH--2e-=Cu2O+H2O,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05molCu2O生成,D选项错误。【答案】A
四、金属的腐蚀及防护
4.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①2Fe+O2+2H2O=2Fe(OH)2;
②4Fe(OH)2+O2+2H2O=4Fe(OH)3;
③2Fe(OH)3=Fe2O3+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解析】①②反应中消耗O2的量相等,两个反应也仅有O2作为氧化剂,故转移电子数是相等的,A项正确。①中H2O的H、O两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故不作氧化剂,B项错;铜和钢构成原电池,腐蚀速度加快,C项错;钢铁是铁和碳的混合物,在潮湿的空气的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故D项错【答案】A
五、电极反应的书写
5.银器皿日久表面逐渐变黑色,这是由于生成硫化银,有人设计用原电池原理加以除去,
其处理方法为:将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放入一铝制容器中,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黑色会褪去而银不会损失。试回答:在此原电池反应中,负极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正极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反应过程中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善于抓住题示信息,“黑色褪去而银不会损失”,必然发生变化:Ag2SAg,显然这是原电池的正极反应,Ag2S+2e-==2Ag+S2-
,负极反应为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Al-3e-===Al3+。正极生成的S2-和负极生成的Al3+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2Al3++3S2-+6H2O===2Al(OH)3↓+3H2S↑,与题意产生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相吻合。原电池的总反应为上述三个反应的加合:3Ag2S+2Al+6H2O===6Ag+2Al(OH)3↓+3H2S↑。【答案】:
Al-3e-===Al3+Ag2S+2e-===2Ag+S2-3Ag2S+2Al+6H2O===6Ag+2Al(OH)3↓+3H2S↑
六、电解的有关计算
6.将两个铂电极插入500mL CuSO4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定时间后,某一电极增重0.064g(设电解时该电极无氢气析出,且不考虑水解和溶液体积变化),此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约为
【解析】根据电解规律可知阴极反应:Cu2++2e-=Cu,增重0.064gCu,应是Cu的质量,根据总反应方程式:
2CuSO4+2H2O 2Cu+O2↑+2H2SO4————4H+
2×64g4mol
0.064gx
x=0.002mol
c(H+)= =4×10-3mol/L
七、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综合运用
7.(09广东化学14)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
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 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 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解析】电解质溶液显碱性或中性,该燃料电极的正极发生反应为:O2+2H2O+4e-=4 OH-,A对;铝作负极,负极反应应该是铝失去电子变为铝离子,在氢氧化钠的溶液中铝离子继续与过量的碱反应生成偏铝酸根,因此负极反应为:Al+4 OH--3e=AlO2- + 2H2O,B错;该电池在碱性条件下消耗了碱,反应式为4Al+3O2+4 OH- = 4 AlO2- + 2H2O溶液PH降低,C错;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出来经过外电路流到正极,D错【答案】A
【专题训练】
1.在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
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C.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
D.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正极
2.(芜湖市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和H2SO4,它们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1︰1。用石墨做电极电解该溶液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阴极只析出H2 B.阳极先析出Cl2,后析出O2
C.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 D.溶液pH不断增大,最后为7
3.(浙江省海盐学2009届高三理科综合能力第三次检测试题)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向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9.8g的Cu(OH)2,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与电解前相同,则电解时电路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A.0.4mol B.0.3mol C.0.2mol D.0.1mol
4.如图所示,a、b、c均为石墨电极,d为碳钢电极,通电进行电解。假设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保持不变
B.甲烧杯中a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
C.当电解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两溶液混合,一定会产生蓝色沉淀
D.当b极增重3.2g时,d极产生的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
5.将0.1 L含有0.02mol CuSO4和0.01molNaCl的水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一段时间后,一个电极上得到0.01 mol Cu,另一电极析出的气体()
A.只有Cl2B.只有O2 C.既有Cl2又有O2D.只有H2
6. 镁及其化合物一般无毒(或低毒)、无污染,镁电池放电时电压高且平稳,因而越来越成为人们研制绿色电池所关注的重点。有一种镁二次电池的反应为:
xMg+Mo3S4 MgxMo3S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放电时Mg2+向正极迁移B.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Mo3S4 + 2xe- == Mo3S42x-
C.放电时 Mo3S4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为 x Mg2+ + 2xe- == xMg
7.如下图装置:A、B中电极为多孔的惰性电极;C、D为夹在湿的Na2SO4滤纸条上的铂夹,电源a、b两极。若在A、B中充满KOH溶液后倒立于KOH溶液的水槽中。切断K1,闭合K2、K3通直流电, 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中均有气体如图所示。
(1)电源的a极为(填正、负极)。
(2)在湿的Na2SO4滤纸条中心滴KMnO4液滴,现象是。
(3)写出A中电极反应式。
(4)若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中均有气体包围电极。此时切断K2、K3,闭合K1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此时B极电极反应式为。
8.如下图装置所示,C、D、E、F、X、Y都是惰性电极,甲、乙中溶液的体积和浓度都相同(假设通电前后溶液体积不变),A、B为外接直流电源的两极。将直流电源接通后,F极附近呈红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极是电源的,一段时间后,甲中溶液颜色,丁中X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Y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在电场作用下向Y极移动。
(2)若甲、乙装置中的C、D、E、F电极均只有一种单质生成时,对应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现用丙装置给铜件镀银,则H应该是(填“镀层金属”或“镀件”),电镀液是溶液。当乙中溶液的pH是13时(此时乙溶液体积为500mL),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甲中溶液的pH(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将C电极换为铁,其他装置都不变,则甲中发生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模块二 元素及其化合物
专题九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命题趋向】
1.《考试大纲》中对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这块内容可分成二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卤素等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第二部分是其它非金属元素(如氢、氧、硫、氮、磷、碳和硅等)的化合物。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往往都要考查到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往往跟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等基础理论内容相综合。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要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跟基础理论内容的综合应用,提高解决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能力。
3.《考试大纲》中有多条类似于“以××为例,了解(或理解、掌握)××××”的内容叙述,如: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等等。对这些内容的要注意理解实质,达到“举一反三”的要求。在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4.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要注意相似、相近内容的总结归纳。如SO2、CO2、SO3、P2O5、SiO2等都是酸性氧化物,它们在性质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点。高考命题时常会把这种关系编入试题中。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这种趋向比较明显,值得大家重视。
5.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跟化学实验的综合。近几年的实验试题,都是以元素化合物性质为落点。估计近几年内这种命题趋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主干知识整合】
一、卤族元素
1.氯元素的知识网络
2.次氯酸、漂白粉的性质
HClO分子的结构式为H-O-Cl(氧处于中心),所以电子式为。次氯酸、次氯酸钙等有多方面的性质,经常用到以下几方面性质:
(1) HClO是一种弱酸,与碳酸比较电离能力有如下关系:H2CO3>HClO>HCO3-,
请分析下列反应: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NaClO溶液中:NaClO + CO2+H2O=NaHCO3+HClO
氯气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 Cl2+NaHCO3=NaCl+CO2↑+HClO
(2)ClO-是一种弱酸的酸根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ClO-+H2OHClO+OH-,所以次氯酸钙溶液显碱性。
若遇到铁盐、铝盐易发生双水解:3ClO-+Fe3++3H2O=Fe(OH)3↓+3HClO
(3)HClO和ClO-都具有强氧化性,无论酸性、碱性条件下都可以跟亚铁盐、碘化物、硫化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如:
硫酸亚铁溶液遇漂白粉:2Fe2+ + 5ClO- + 5H2O = 2Fe(OH)3↓+Cl- + 4HClO
漂白粉遇亚硫酸酸盐:ClO-+SO32-=Cl-+SO42-
(4)HClO见光易分解:2HClO2HCl+O2↑
(5)次氯酸钙中的Ca2+、ClO-可以表现出一些综合性质。如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钙溶液中:
Ca(ClO)2+CO2+H2O=CaCO3↓+2HClO
注意理解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跟次氯酸钙溶液反应的差异:
Ca(ClO)2+Na2CO3=CaCO3↓+2NaClO
Ca(ClO)2+NaHCO3=CaCO3↓+HClO+NaClO
3.分清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
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重要方法之一, 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萃
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碳族元素
1.碳、硅及化合物的联系网络
2.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分析
CO2通入NaOH溶液的反应与CO2气体通入量有关。当CO2通入少量时生成Na2CO3,
当CO2通入过量时生成NaHCO3,CO2通入量介于两者之间,既有Na2CO3又有NaHCO3。因此推断产物时一定要注意CO2与NaOH之间量的关系。
3.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的过程分析
在Na2CO3溶液中滴加HCl,CO32-先转化为HCO3-,再滴加盐酸HCO3-转化为H2CO3,不稳定分解为CO2。
4.CO2通入CaCl2溶液中是否有沉淀的分析
可用反证法:如能产生沉淀,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Cl2+H2O=CaCO3↓+2HCl。
因CaCO3溶于盐酸,故反应不能发生。因为CO2只有通入中性或碱性溶液才能产生CO32-,并同时产生部分H+,若原溶液无法消耗这部分H+,则不利于CO2转化为CO32-,也就无法与Ca2+形成沉淀。若要使CaCl2与CO2反应生成沉淀,就必须加入部分碱溶液中和CO2与H2O反应而产生的H+。同理,该思维方式适用于CO2、SO2通入CaCl2或BaCl2溶液。
5.不要把Na2CO3+SiO2Na2SiO3+CO2↑与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相混淆
前者是工业制玻璃的反应式之一,是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而后者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若交换条件,两者均不发生反应。
三、氧族元素
1.氧及其化合物相互联系
2.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联系
(1)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组成、用途,防止张冠李戴
本章中出现的物质俗名比较多,有些名称之间又特别容易混淆,如冰晶石和重晶石、
芒硝和硝石、大苏打和苏打或小苏打等,还有名目繁多的矾盐。这些虽属识记性的知识,但也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注意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记忆其化学组成有帮助。同时要及时归纳和比较,以便清楚地区别它们。
(2)熟悉有关各种价态的硫元素性质及转化
牢固掌握各种代表物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网络和反应原理,就可避免死搬硬套。对
于框图型等推断题,也要善于找“题眼”,挖掘题中隐含的提示,注意对题设条件的充分应用,尽量缩小范围。推断时不仅要关注网络的结构,还要注意题干提供的不起眼的信息,如颜色、状态、式量、用途等都可能成为突破的切入口。
(3)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
SO2和Cl2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不同。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次氯酸的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而SO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
褪色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如:
四、氮族元素
1.氮、磷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氨水显弱碱性的理解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少部分电离出OH-、NH4+,所以氨水具有弱碱性。注意以
下两点:
①氨水遇Al3+、Fe3+、Mg2+分别可以生成Al(OH)3、Fe(OH)3、Mg(OH)2沉淀,但氨水
中滴加Ag+溶液开始出现沉淀AgOH,继续滴加沉淀即溶解生成银氨溶液;
②氨水遇酸、酸性氧化物可以成盐,又根据氨水与酸的量关系分别得到正盐和酸式盐。如: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 NH3.H2O+SO2=NH4++HSO3-是错误的。
3.NO、O2被水吸收的分析
NO、O2被水吸收实质上发生如下反应:2NO+O2=2NO2,3NO2+2H2O=2HNO3+NO。生成NO还可以继续氧化,生成NO2
再溶于水,这是一个循环反应。如无任何气体剩余,最终产物应为HNO3,恰好反应的量的关系:4NO+3O2+2H2O=4HNO3,实际反应中可以有NO或O2剩余,但不能两者兼有之。
4.氮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
NO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但NO2不是硝酸的酸酐。掌握酸酐的判断方法。NO2与溴蒸气不能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
5.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Fe2+氧化为Fe3+、SO32-氧化为SO42-,将I-、Br-、S2-氧化为I2、Br2、S。
6.检验NH4+离子:可加入烧碱溶液后,必须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否则不一定有NH3放出。
【典例精析】
1.多原子分子氰(CN)2、硫氰(SCN)2和(OCN)2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故称它们为拟卤素。它们可以生成酸和盐(见下表,表中X代表F、Cl、Br或I)。
卤素
氰
硫氰
①
“单质”
X2
(CN)2
(SCN)2
(OCN)2
酸
HX
HCN
②
HOCN
盐
KX
KCN
KSCN
③
(1)在表中①②③空格处应分别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CN)2和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已知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Cl-<Br-<CN-<SCN-<I-。试写出在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类推思维的能力”。解题时可用熟知的Cl2、HCl、KCl等物质作参照物。由还原性Br—(CN)2>(SCN)2,因而可判断(CN)2只能与KSCN反应,不能与NaBr反应,亦即由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答案】(1)氧氰 HSCN KOCN
(2)①(CN)2+2KOH====KCN+KOCN+H2O
②(CN)2+2SCN-====2CN-+(SCN)2
2.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2Fe2++H2O2+2H+=2Fe3++2H2O 2Fe3++H2O2=2Fe2++O2↑+2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其还原性比Fe2+弱
B.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在H2O2分解过程中, 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
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
【解析】结合A、B两个方程式根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得 H2O2的氧化性>Fe3+的氧化性, H2O2的还原性>Fe2+的还原性,A错;2H2O2=2H2O+O2↑,分解过程中,Fe2+作催化剂,溶液pH值不变,B错,H2O2分解Fe3+或Fe2+作催化剂,所以总量不变。因为Fe2+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2+,D正确。【答案】CD
3.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
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4 B.1:5 C. 2:3 D.2:5
【解析】设2molZn参与反应,因Zn无剩余,则最终生成了2molZn(NO3)2,显然含有4molNO3-,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n(Zn)=n(HNO3)×4,则n(HNO3)=1mol,即有1molHNO3被还原。【答案】A
4.最新研究表明:NO吸收治疗法可快速改善SARS重症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
毒学研究同时证实,NO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O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常温常压下,NO不能与空气中氧气直接化合
C.含等质量的氧元素的NO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D.NO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答案】C
5.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
③ “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点解质
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氮,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⑥C. ①②⑤⑥D. ③④⑤⑥
【解析】根据胶体的性质①正确;钢材是铁和碳的合金,②正确;“钡餐”是硫酸钡,但硫酸钡是强电解质,因为尽管硫酸钡是难溶物但溶于水的部分确实完全电离的③错;硅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主族,是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④正确;氯气是由非极性键组成的单质,⑤错;橡胶是高分子化合物,⑥正确。【答案】B
6.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K+一定存在B.100m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C.Cl-可能存在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解析】加入NaOH溶液加热后有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含NH4+;加足量BaCl2溶液后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CO32-或SO42-或CO32-、SO42-均有,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部分溶解,故CO32-、SO42-均有。因溶液中含CO32-、SO42-,故不含Mg2+、Ba2+;从实验(3)可见,溶液中含SO42-0.01mol,含CO32-0.02mol,从实验(2)得知,溶液中含NH4+0.04mol,故应还最少含K+0.02mol,Cl-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答案】AC
7.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据此判断:
(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用A、B、C字母填写)
(2)单质乙必定是(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
(3)单质乙的分子式可能是,则化合物B的分子式是.
【解析】(1) 根据题意,可转化为如下三个反应①甲+乙→A,②甲+B→ A + C,
③A + B→乙+ C,由①可知化合物A中一定含有乙元素,由②A中含乙元素,一定来源于化合物B,所以A、B均含有乙元素。
(2) 由③看出,该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乙为单质,A、B中又都含有乙元素,所以乙元素在A、B中必有一个显正价,另一个显负价。在中学化学中只有非金属元素显负价,因而乙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3) 单质乙可能是S,B的化学式H2S,A的化学式为SO2,因此可写出下列反应关系:
也可认为乙是N2,也可以写出如下反应关系:
【专题训练】
1.常见的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排人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所生成的新污染物。如反应2NO+O2=NO2中,二氧化氮为二次污染物。下列三种气体:①硫化氢②二氧化硫③汽油,其中能生成二次污染物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全部都是
2.(10年)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HNO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
B.CO2(SO2),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C.KNO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D.C2H5OH(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②稀有气体不活泼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③FeC12、Fe(OH)3、NO都能通过化合反应来制取④SiO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A.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
4.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 0.100 mol·L-1 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S2O32-将转化成()
A.S2-B.S C.SO32-D.SO42-
5.标准状况下H2S和O2混合气体100mL,经点燃后反应至完全,所得气体经干燥后,恢复到原来状况时体积为10mL,该10mL气体可能是 ()
A.H2S、SO2 B.O2C.H2S D.SO3
6.在氯化钡溶液中通人SO2,溶液仍澄清;若将氯化钡溶液分盛两试管,一支加硝酸,另一支加烧碱溶液,然后再通人SO2,结果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氯化钡有两性 B.两支试管中的沉淀均是亚硫酸钡
C.SO2有还原性,水溶液有酸性 D.升高pH使SO2水溶液中SO32-浓度降低
7.(10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灼烧至固体发黑,测定值小于理论值
B.相同条件下,2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小于1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C.0.1mol/L的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0.1mol/L的醋酸钠溶液的pH
D.1L1mol/L的碳酸钠溶液吸收S02的量大于1Lmol/L硫化钠溶液吸收SO2的量
8.将22.4 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 0.8 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9.(2011海南)“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10. 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NaOH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按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喷泉;A与浓H2SO4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______。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C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11.用下列装置连接成一套测定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
(1)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若不用C,测得的氢、氧质量比会________(偏高或偏低)。
(3)测量数据如下,则水中氢和氧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4)如果在停止加热的同时就停止通氢气,并拆开装置,则测定结果氢与氧的质量比________。(偏高或偏低) 高
实验前
实验后
氧化铜和玻璃管质量
M1
M3
氯化钙和U形管质量
M2
M4
12.(10年)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和;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4)尾气可采用溶液吸收。
14.(10年)洗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善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就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丙的电子式为。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
A. KCl B. KNO3 C. Na2S D. 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专题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命题趋向】
1.《考试大纲》中对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这块内容可分成二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钠、镁等典型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第二部分是其他金属(如铁和铝)元素的化合物。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往往都要考查到典型金属。
2.《考试大纲》中有多条类似于“以××为例,了解(或理解、掌握)××××”
的内容叙述,如: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对这些内容的要注意理解实质,达到“举一反三”的要求。在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3.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跟化学实验的综合。近几年的实验试题中比较多地出现了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落点的实验试题和元素推断题,请同学们加以重视。
【主干知识整合】
一、金属元素的通性
1.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⑴结构特点: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___,原子的半径(与同周期元素相比)_______________。
⑵位置:金属元素集中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方,分布于______族和所有的_____族中,_____族是完全由金属元素构成的族。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⑴跟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⑵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⑶置换反应;⑷原电池的正、负极;⑸电解时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3.金属单质的性质:
⑴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都较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 M-ne—=Mn+。
②金属单质跟酸反应的规律: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小结:
二、重点金属元素化合物
1.镁、铝及其化合物
(1)镁是活泼金属,虽不跟碱性溶液反应,但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也能与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反应产生H2。
(2)注意对Al2O3、Al(OH)3两性的理解,以及对Al3+、AlO2-存在条件的认识。
Al2O3、Al(OH)3仅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中(如在氨水和碳酸中均不溶)。
Al3+与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OH-、CO32-、HCO3-、SO32-、、AlO2-,其中OH-是因为直接反应,其余均是“双水解” 高考资源网
AlO2-与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H+、、NH4+、Al3+、Mg2+、Cu2+。其中H+和AlO2-是因为直接反应,其余也是“双水解”。
(3)注意正确理解图象的涵义高考资源网
图示中每个曲线或每条曲线的转折点(拐点),都反映了特定的反应,若没有找对,
或对生成沉淀和沉淀溶解所需加入(或通入)溶液(或气体)的量之比没搞清,易导致错误。注意研究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及产生沉淀的量与加入物质的量的数量关系的图象:
①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
②向AlCl3和MgCl2混合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
③向HCl、MgCl2、AlCl3混合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
④向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直至过量;
⑤向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AlO2溶液直至过量。
(4)Mg(OH)2的溶解度小于MgCO3。所以在碱性溶液中Mg2+总是转化为Mg(OH)2沉
淀,产生的MgCO3也会在加热的条件下逐渐转化为Mg(OH)2[MgCO3+H2O(沸水)=Mg(OH)2+CO2↑]。
2.钠及其化合物
(1)注意钠及其化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中,Na及Na2O2溶于水均会产生气
态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应是原混合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产生气体的质量。
(2)注意Na2O2跟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时的先后顺序。若先发生反应:
2 Na2O2+2H2O=4NaOH+O2↑,必还发生2NaOH+ CO2=Na2CO3+H2O,即应先考虑Na2O2跟CO2的反应高
(3)正确理解“焰色反应”:
①它是元素的一种物质性质。无论是金属离子或金属原子均能发生焰色反应。它属物
理变化过程。
②不是所有元素都有特征的焰色。只有碱金属元素以及钙、锶、钡、铜等少数金属元
素才能呈现焰色反应高
③焰色反应的显色过程与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各色火焰的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焰色反应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自身发生燃烧反应而产生各种颜色火焰的过程,而是它们的原子或离子的外围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的各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3.铁及其化合物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
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FeCl3溶液加热浓缩
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Fe2O3固体。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4)注意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某溶液中加入
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注意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反应中
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高考资源网
【典例精析】
1.下图表示有关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形成)之间的转化关系,其中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B为非金属单质(一般是黑色粉末),C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D是淡黄色的固体化合物。(反应条件图中已省略。)
(1)A、B、C、D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填化学式);
(2)反应①中的C、D均过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反应②中,若B与F物质的量之比为4∶3,G、H分别是、。
(4)反应③产物中K的化学式为;
(5)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D是淡黄色的固体化合物是本题的突破口,根据中学化学知识基本锁定Na2O2,能与水和CO2反应,但是题目另一信息C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说明C是水,则G为CO2;再依据K能溶于水,说明K为Na2CO3,F为O2;题给信息黑色单质B与氧气(F)反应得到G(CO2),说明B为C(碳);依据F(O2)与E反应生成C(水)可知E为氢气,再根据金属A与碱性溶液反应产生氢气,可得到A为Al.
【答案】(1)Al C Na2O2(2)2H2O +Na2O2 =4NaOH+O2↑
2Al+ 2NaOH+2H2O=2NaAlO2+3H2↑
(3)CO2 CO (4)Na2CO3(5)2AlO2—+CO2+3H2O=2Al(OH)3↓+CO32—
2.以氯化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铁红颜料,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1)反应I前需在FeSO4溶液中加入(填字母),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A.锌粉 B.铁屑 C.KI溶液 D.H2
(2)反应Ⅰ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其目的是。
(3)工业生产上常在反应Ⅲ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类溶剂,其目的是。
(4)反应Ⅳ常被用于电解生产 (NH4)2S2O8(过二硫酸铵)。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生地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解析】(1)在FeSO4溶液中除去溶液中的Fe3+,最好选用铁屑或铁粉,比较简单。
(2)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NH4HCO3分解同样也会加快Fe2+的水解(温度越高水解速
率越快)这样会使原料利用率降低。
(3)由题目看出在III反应中生成的K2SO4为固体,而K2SO4在无机溶剂中溶解度
是比较大的,要想使K2SO4析出只能降低其溶解度所以加入醇类溶剂目的降低K2SO4的溶解度。
(4)根据阴阳极反应原理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此题实质是电解硫酸铵溶液,
在根据反应后的产物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1)B(2)防止NH4HCO3分解(或减少Fe2+的水解)
(3)降低K2SO4的溶解度,有利于K2SO4析出。(4)2SO42- -2e-2S2O82-
【专题训练】
1.a 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a g铜,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 :7 B.7 :1 C.7 :8 D.8 :7
2.(10年)甲、乙两烧杯中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相同pH的氨水和NaOH溶液,各加入10mL 0.1 mol/LAlCl3溶液,两烧杯中都有沉淀生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多 B.甲中沉淀可能比乙中的多
C.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少 D.甲中和乙中的沉淀可能一样多
3.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
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⑤③① B.③②④①⑤ C.③④②⑤① D.②④③⑤①
4.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前我国流通的硬币是由合金材料制造的
B.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D.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gSO4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
B.含Ca2+、Mg2+的水都是硬水
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D.玻璃是氧化物,成分可表示为
6.(10年)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Y元素的金属性 XCl2>Br2,则在A中加浓盐酸,B中加__________,C中加______________,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高
专题十五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
【主干知识整合】
一、网络构建
二、物质检验的一般程序与思路
1、气态物质的检验
由于气体贮存困难,使用时易扩散,故检验中要尽可能使用物理性质加以检验,即使使用化学方法,尽可能多用试纸。可按下列顺序检验:
2.无色溶液的检验
3.固态物质的检验
三、物质的检验方法
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一方面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溶解性、溶解热效应等)直接检验,另一方面是根据物质化学性质,使被检验物质与加入的试剂作用,产生某种特殊现象(如:生成气体、沉淀,产生特殊颜色等),从而确定该物质的存在。
1.离子的检验。检验的原理是依据离子的特征反应现象如呈现特殊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等。十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是:K+、Na+用焰色反应;NH4+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检验;Fe3+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Al3+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Cl-、Br-、I-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CO32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SO42-用Ba(NO3)2溶液(或BaCl2溶液)和稀硝酸(或稀盐酸)检验。
2.气体的检验。检验的根据是由气体的特征性质(化学和物理的)所表现的现象。但是注意:有些现象是某几种气体所共有的,如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少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的燃烧,其火焰都呈淡蓝色,当它们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都会爆鸣;溴蒸气、氯气、二氧化氮都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等等。因此遇到这些情况,不要过早下结论,而要综合考虑性质和现象。
3.有机物的检验。常用的试剂有:
①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等均可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②溴水:烯烃、炔烃、酚、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均可使溴水褪色(加成或氧化反应)。
③银氨溶液:凡含有—CHO的有机物如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
④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常温下,多羟基的物质如甘油、乙二醇、葡萄糖都能溶解新制的Cu(OH)2得绛蓝色溶液,羧酸与Cu(OH)2发生中和反应得蓝色溶液。含—CHO的物质与新制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有砖红色Cu2O沉淀生成。
⑤FeCl3溶液:与苯酚反应形成紫色溶液。
四、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选择分离与提纯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降温结晶、蒸馏、分馏、萃取、分液、渗析、升华等方法。
2.常用的化学方法
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可根据被提纯气体中所含杂质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体或溶液作为吸收剂。如Cl2中混有的HCl气体可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常用装置是洗气瓶或干燥管(U形管)。
沉淀法——在被提纯的物质中加入适量试剂使其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过滤除去。如硝酸钾中含有的少量硝酸钡,可用适量的硫酸钾除去。
气体法——根据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性质加入合适的试剂,让杂质转化为气体除去。如KCl中混有的少量K2CO3,可加适量盐酸除去。
转化法——利用化学反应,加入适当的试剂或采用某种条件(如加热),使物质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以正盐、酸式盐间的转化最为常见。如:
NaHCO3Na2CO3。
溶解法——对于固体试剂可选择适当的物质将杂质溶解,然后过滤除去,以杂质为两性物质常见。如Mg(OH)2中混有Al(OH)3,可用过量NaOH溶液除去,然后洗涤Mg(OH)2即可。
【典例精析】
1. 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方面,天津市位居全国前列;从海水
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
(1)请列举海水淡化的两种方法:、。
(2)将NaCl溶液进行电解,在电解槽中可直接得到的产品有H2、、、或H2、。
(3)步骤Ⅰ中已获得Br2,步骤Ⅱ中又将Br2还原为Br-,其目的为。
(4)步骤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反应可知,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5)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解从工业溴中提纯溴的方法,查阅了有关资料,Br2的沸点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强腐蚀性。他们参观生产过程后,绘制了如下装置简图。
请你参与分析讨论:
①图中仪器B的名称:。
②整套实验装置中仪器连接均不能用橡胶塞和橡胶管,其原因是。
③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要达到提纯溴的目的,操作中如何控制关键条件:。
④C中液体产生颜色为。为除物中仍残留的少量Cl2,可向其中加入NaBr溶液,充分反应后,再进行的分离操作是。
【解析】本题考查海水中提取溴的实验。电解NaCl溶液的方程式为:2NaCl + 2H2O 2NaOH + H2↑+ Cl2↑,其中Cl2有可能与NaOH会生成NaClO。步骤I中的Br2的浓度很小,多次用SO2反复吸收,最终用Cl2处理,则可获得大量的工业溴。溴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SO2,生成H2SO4,因此要注意酸对设备的腐蚀问题。溴具有腐蚀性,可以腐蚀橡胶。蒸馏的目的,就是通过沸点不同而提纯Br2,所以要通过温度计控制好Br2
沸腾的温度,尽可能使Br2纯净。
【答案】(1)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或其他合理答案中的任意两种)
(2)Cl2 NaOH NaClO (3)富集溴元素
(4)Br2+SO2+2H2O 4H++SO42+2 Br-强酸对设备的严重腐蚀
(5)①冷凝管②Br2腐蚀橡胶③控制温度计b的温度,并收集59℃时的馏分
④深红棕色分液(或蒸馏)
【专题训练】
1.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A
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铜表面有气泡
活动性:Al>Fe>Cu
B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
氧化性:Cl2>Br2>I2
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溶解性AgCl>AgBr>Ag2S
D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非金属性:Cl>C>Si
2.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的魅力,对下列有关反应的颜色叙述正确的是( )
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
③溴化银见光分解→银白色;④热的黑色氧化铜遇乙醇→红色
⑤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黄色;⑥苯酚在空气中氧化→粉红色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3.下列物质分离、提纯和鉴别的方法正确的是()
A.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H4Cl中混有的I2
B.以粗铜为阴极,精铜为阳极,CuSO4为电解液精炼铜
C.不用任何试剂就可鉴别出苯、乙酸乙酯、NaOH
D.加入溴水,然后分液的方法除去苯中的甲苯
4.下列各组物质在只提供水和若干支试管的情况下,达不到鉴别目的的是()
A.硝基苯、苯、乙醇三种液体B.硫黄、Na2O2、CaCl2三种固体
C.H3PO4、Ba(OH)2、Ba3(PO4)2三种固体D.Na2SO4、KNO3、BaCl2三种固体
5.现有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氯化铁和苯酚五种物质的溶液,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反应,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B.Y一定是氯化铁溶液
C.Z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D.M、N必定各为苯酚、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某一种
6.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离子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离子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离子
7.为了证明(NH4)2Fe(SO4)2·6H2O(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4+、Fe2+、SO42和H2O,下列实验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取少量硫酸亚铁铵晶体放入试管,加热,试管口有液体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结晶水
B.硫酸亚铁铵晶体溶于水,得淡绿色溶液,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Fe2+
C.硫酸亚铁铵晶体溶于水,加少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O42
D.取少量硫酸亚铁铵晶体放入试管,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4+
8.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白色K2SO3粉末,为确定其是否被氧化及其成分,元素分析表明粉末中K和S元素的质量比为39 :1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分析结果推测该粉末为纯净物
B.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是K2SO4
C.将粉末加入盐酸中,产生气泡,证明原粉末是K2SO3
D.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和过量的盐酸,有白色沉淀和气泡生成,证明原粉末是K2SO4和K2SO3的混合物
9.有下列三种含杂质的气体(括号内为杂质):①CO2(HCl)②H2(HCl)③NH3(水蒸气)。某学生欲除去以上气体中的杂质依次选用了三种试剂,该学生选用的试剂均正确的是()
A.NaHCO3溶液、NaOH溶液、碱石灰 B.Na2CO3溶液、浓硫酸、碱石灰
C.NaHCO3溶液、NaOH溶液、浓硫酸 D.NaOH溶液、浓硫酸、碱石灰
10.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S、CO2、HCl、HBr、SO2中的若干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无色透明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向另一份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结论正确的是()
A.肯定有CO2和SO2B.可能有HBr、CO2
C.肯定没有HBr、H2S、HCl D.以上结论均不正确
11.下列根据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某无色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显红色,结论:溶液显碱性
B.某无色溶液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结论: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C.某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结论:该气体为SO2气体
D.电解某无色液体得到H2和O2,测其体积比为2∶1,结论:此液体为纯水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B.②④C.③④ D.②③
13.某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多功能实验装置。该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的性质。
(1)现有以下药品:锌粒、铜片、浓H2SO4、浓HNO3、蒸馏水、NaOH溶液。打开K1关闭K2,可制取气体。
(2)某同学用石灰石、醋酸、硅酸钠溶液等药品设计了另一实验。他的实验目的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加入B中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丢失标签的无色溶液,其中一瓶是盐酸,另一瓶是Na2CO3溶液,为确定甲、乙的成分及其物质的量浓度,现操作如下:
①取25.00 mL甲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加乙溶液15.00mL,其收集到气体224mL。
②另取15.00mL乙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加甲溶液25.00mL,共收集到气体112mL。
上述气体体积均已换算为标准状况,CO2在溶液中的少量溶解忽略不计。请根据实验数据填空:
(1)甲是,甲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乙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将n mL的甲溶液与等体积的乙溶液按各种可能的方式混合,产生的气体体积为V mL(标准状况),则V的取值范围为。
15.某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Na+、Cu2+、NH4+、Fe3+、Al3+、Mg2+、CO32- 、SO42-、K+等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向其中滴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②另取少量待测溶液,向其中加入过氧化钠,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并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过氧化钠时,沉淀部分溶解。
试判断: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不确定的是为验证此离子的存在,还应进行实验。
模块五 化学计算
专题十六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主干知识整合】
一、网络构建
1.基本概念和重要定律
2.物质的量和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与综合应用
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主要有:
(1)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所含原子数、电子数,其中考查较多的是H2O、N2、O2、H2、NH3、P4等。
(2)一定体积的物质中所含原子数、分子数,曾考过的物质有Cl2、NH3、CH4、O2、N2、CCl4、C8H10等
(3)一定量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曾考过的有Na、Mg、Cu等。
(4)一定体积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所含电解质离子数、分子数,如稀硫酸、硝酸镁等。
(5)某些典型物质中化学键数目,如SiO2、Si、CH4、P4、CO2等。
(6)细微知识点(易出错):状态问题,水、CCl4、C8H10等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或固体;D2O、T2O、18O2等物质的摩尔质量;Ne、O3、白磷等物质分子中原子个数等。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典型应用
1.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常用计量间的相互求算,是重要的基本化学计算。其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下列恒等式:
n==c·V(aq)
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1; 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Q为物质的反应热,单位为J或kJ;ΔH为摩尔反应热,单位为kJ·mol-1;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x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S为溶解度,单位为g高考资源网
2.c、%、ρ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
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计算
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
四、有关气体定律的计算
1.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对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有n=
2.确定气体的分子组成
一般思路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由体积比推导出粒子、分子个数比,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如2体积气体Ax与1体积气体By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A2B,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气体的分子数之比等于其体积比,即Ax∶By∶A2B=2∶1∶2,所以两气体反应物为双原子分子,即A2和B2。
3.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①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ρ,M=ρ·22.4 L·mol-1,Mr=M g·mol-1。
②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计算:(同T、p、V)。
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容量瓶,容量瓶有各种不同的规格,一般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几种。
2.步骤:
①计算:计算所需固体溶质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③溶解:将溶质加入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④移液洗涤:将已溶解而且冷却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再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倒入容量瓶中。
⑤定容:缓缓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容量瓶液面接近刻度线1cm-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最后将容量瓶中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备用高考资源网
【专题训练】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 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18g D2O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②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氟气和氩气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③标准状况下,11.2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氮气和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④在标准状况下,22.4LSO3的物质的量为1mol
⑤4℃时5.4mL的水所含的原子总数为0.9NA
⑥0.1molOH-含0.1NA个电子
⑦1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A
A.③⑤⑥⑦ B.③⑤ C.①②④⑦ D.③④⑤⑥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关于0.2mol·L-1的Ba(NO3)2溶液正确的说法是()
A.2L溶液中有阴、阳离子总数为0.8NA
B.500mL溶液中NO3-离子浓度为0.2mol·L-1
C.500mL溶液中Ba2+离子浓度为0.2mol·L-1
D.500mL溶液中含NO3-离子总数为0.4NA
4.密度为1.45 g/cm3的硫酸中,逐渐滴入BaCl2溶液直到沉淀完全为止,测得沉淀质量与原硫酸溶液质量相等,则原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A.6.22 mol/L B.12.22 mol/L C.15.8 mol/L D.16.8 mol/L
5.设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9NA
②常温常压22.4L NO气体的分子数小于NA
③64g的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失去2NA个电子
④常温常压下,100mL 0.5mol•L-1的乙酸溶液中,乙酸的分子数目小于0.05NA
⑤标况时,22.4L二氯甲烷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⑥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⑤⑥
6.向20mL 0.1mol/L的Ba(OH)2溶液中通入CO2,当得到0.001molBaCO3沉淀时,通入CO2的物质的量是()
A.0.001mol B.0.002mol C.0.003mol D.0.004mol
7.实验室只有36.5%(d=1.19)的浓盐酸,现需配制100mL10%(d=1.08)的盐酸,需
36.5%的浓盐酸__________mL。在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____________。定容时,如果眼睛仰视刻线,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将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无影响),10%的盐酸逐滴加入到纯碱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8.现有硫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20mL,在该溶液中滴入0.05mol/L的Ba(OH)2溶液时,生成BaSO4的质量和溶液的pH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试求:
⑴最初混合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⑵A点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
9.往某Na2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产生CO2的过程:
⑴写出a点以前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写出a点到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0.白色粉末A由Na2SO3、Na2SO4 和NaCl等物质中的二种或三种混合而成,取一定量A样品,投入100 mL 2.2 mol·L-1 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最终得到100 mL含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的滤液。若将此滤液蒸干,只得到8.19g纯净物B。
(1)B的化学式;
(2)则所取的A样品中含有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该样品与投入的盐酸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为(标准状况)。
专题十七化学综合计算
【主干知识整合】
一、盖斯定律的应用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例如:C(S)+0.5O2(g)=CO(g)
上述反应在O2供应充分时,可燃烧生成CO2、O2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还部分生成CO2。因此该反应的△H无法直接测得。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H却可以直接测得:
C(S)+O2(g)=CO2(g) ;△H1= - 393.5kJ/mol
CO(g)+0.5 O2(g)=CO2(g) ;△H2= - 283.0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H3。分析上述反应的关系,即知
△H1=△H2+△H3
△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二、pH的计算
1.pH=-lgc(H+),pOH=-lgc(OH-),pH+pOH=14
2.一定体积不同pH值溶液混合,若二者为强酸,则求出混合溶液的c(H+) ,求pH值;若二者为强碱,则必须求出混合后溶液的c(OH-)值再化为pH值。若一强酸与一强碱,则求出H+离子或OH-离子后,求得c(H+)化为pH值或求c(OH-)再化为pH值。
3.浓溶液稀释后的pH计算
(1)强酸溶液稀释10倍,其pH增大一个单位。
如果强酸的浓度接近于10-7mol/L时,无论稀释多少倍,其pH只能是接近于7,但要小于7而显酸性。
(2)强碱溶液稀释100,其pH减小2个单位。
同理,如果强碱溶液中的c(OH-)=10-8mol/L时,则无论稀释多少倍,其pH只能接近于7但要大于7而显碱性。
三、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溶液等质量混合的规律
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W2的同种溶液各取m克混合,混合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W3为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基本概念W3,也即不同质量分数的同种溶液等质量混合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其算术平均值。这种情形稍较简单。
2.溶液等体积混合的规律
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W2的同种溶液各取V升即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溶液容质质量分数W3为
在这里讨论之前必须引进另一个物理量:溶液的密度(ρ)分别设为ρ1、ρ2,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准备工作那就是大多数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变化呈同一方向移动且ρ>1
,如硫酸溶液、NaCl溶液等;也存在这样少数溶液其密度与质量分数呈反方向变化且ρ<1,如酒精溶液、氨水溶液等高考资源网
结论:(1)当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的同溶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等体积相混(ρ>1),所得混合后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混合前的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平均值。
(2)当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小的同溶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等体积相混(ρ<1),所得混合后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混合前的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平均值。
3.溶液稀释加水的体积
1.一质量为m克的质量分数为W1的某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为的溶液,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分析:设加水的质量为x g,根据稀释定律:即x=m,又由于水的密度ρ=1,所以加入水的体积为m mL。
例2. 在质量为m克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某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到物质的量浓度为,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同第二种情形一样,引进密度ρ这一物理量,设加水的体积为Vx,
即
当ρ1>ρ2时,VXm
4.溶液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对应规律
对于某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时,溶质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密度也一定,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转化关系式为:c=ρw/M。
若以W1、W2分别表示浓度为amol/L、b mol/L的某溶液的质量分数,且知a=kb,则W1=kW2吗?
利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转换公式c=ρw/M,设溶液密度分别为ρa、ρb,所以
ⅰ)当ρa>ρb时,W1>kW2ⅱ)当ρa<ρb时,W1n(C)m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