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23生态系统的结构必修3更多资料关注微博高中学习资料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23生态系统的结构必修3更多资料关注微博高中学习资料库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细菌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异养型的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物成分,如猪吃草,猪属于消费者,而当猪以其他家禽粪便为食时,便充当分解者。‎ 答案 C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 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答案 C ‎3.下图表示对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人所含能量进行统计所得的数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甲只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B.甲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乙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甲可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一定不是湖泊生态系统 D.甲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乙也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 解析 图甲中人含的能量比植物、动物多,所以图甲可能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生态系统;图乙中植物所含能量最多,因此图乙是自然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答案 B ‎4.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稻、杂草是生产者,鸭、害虫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D ‎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 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答案 D ‎6.曾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为0.017 mg/L(符合0.5 mg/L以下的安全标准),对海水中具营养关系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残存甲基汞的含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生 物 甲 乙 丙 丁 戊 甲基汞浓度/(mg·L-1)‎ ‎0.05‎ ‎5‎ ‎0.51‎ ‎50‎ ‎0.48‎ 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 B.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 000倍,对这个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此现象称生物放大 C.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戊―→丙―→乙―→丁 D.该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 解析 杀虫剂和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移动和浓缩的生物富集现象即生物放大,由甲~戊各种生物体内残存的甲基汞浓度可推断丙、戊两种生物应属同一营养级所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丙乙丁戊,。‎ 答案 C ‎7.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 ℃,在-2 ℃~2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8.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自养型鞭毛虫和大型植物;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4个营养级。‎ 答案 C ‎9.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它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化能自养型生物大多为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 答案 D ‎10.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北方森林 冻原 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 ‎0.5‎ ‎2‎ ‎14‎ ‎100‎ 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 B.微生物 C.湿度 D.温度 解析 枯枝落叶的分解,主要依靠微生物进行。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又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直接关系。因为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是异养生物,所以与光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A ‎1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解析 蝉是第二营养级,但是不是次级消费者,而是初级消费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不包括细菌,因此图中的食物链只有1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A ‎12.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缸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解析 a的耗氧量随着时间变化,在8h~15h,有光照时释放氧气,所以应该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b的耗氧量>c的耗氧量,说明b是第二营养级,c则为第三营养级。‎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 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高于、低于)前两者。‎ ‎(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青蛙的数量________。‎ ‎(6)如果青蛙从蚱蜢和蛐蛐处同化的能量为1 000 kJ,蛇从青蛙处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10%。‎ 解析 (1)甲图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竞争两种关系。(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5)蛇数量大大减少,但蚱蜢和蛐蛐的数量不变,故青蛙数目基本不变,但蛇减少后,由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增加。(6)依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0%。‎ 答案 (1)4 初级 (2)鹰 四、五 (3)捕食和竞争 ‎(4)青蛙 高于 (5)增加 基本不变 (6)>‎ ‎14.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及环 境因素 重金属质 量分数/%‎ 生物及环 境因素 重金属质 量分数/%‎ 土壤 ‎0.01‎ 池塘水 ‎0.02‎ 猫头鹰 ‎12‎ 浮游植物 ‎0.5‎ 食虫鸟 ‎5‎ 浮游动物 ‎2‎ 昆虫 ‎0.2‎ 大鱼 ‎10‎ 草 ‎0.02‎ 小鱼 ‎5‎ ‎(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池塘生态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生态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合理的假设应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述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解毒的相应措施是可服用大 量的____________(选填:A.水;B.食盐水;C.牛奶;D.蛋清;E.豆浆)(多选)。‎ 解析 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的。营养级越高含有的有毒物质越多。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重金属盐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相应的解毒措施是服用蛋白质类物质。‎ 答案 (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2)营养级越高,含有的有毒物质越多 ‎(3)在生物体内有毒的物质不被分解,有生物富集的作用 ‎(4)浮游植物 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5)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C、D、E ‎ ‎15.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能力。‎ 解析 (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晰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晰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 (1)三或第四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动调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