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常识练习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常识练习含答案

2018 届高考语文复习之 古代文学常识强化练习 班级: 姓名: 得分: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 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 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 “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 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 “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 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 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 皇后的别称。 3、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 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 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 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旦”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 称,若以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 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 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 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 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原文: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 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 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 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 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 诸弊。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 仕去。卒于家。】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 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 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 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 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 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 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 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 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 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 通称“百越”或“越族”。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 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古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原文: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 于江都……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 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 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上古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无劳动力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 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梏。 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 C.“国家”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在本文中是前一种。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原文:珪,字叔玠。幼孤,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沉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 苟合……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时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礼有妇见 舅姑之仪,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礼皆废。珪曰:“今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 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史臣曰:王珪履正不回,忠谠无比,君臣时命,胥会 于兹。《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叔玠有焉。】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 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 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 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 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 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 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 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 题的分析。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 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 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 以表彰其功绩,称为谥或谥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 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 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 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 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 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 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 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3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 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 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 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 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 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 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 “众多”的意思。 【原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 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 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 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 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35、下面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是明世宗年号。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自此,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B.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 是指降职。 C.文中“中国”指中原一带,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是行政区划名,不是指崤 山以东地区。 D.文言文中,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如“咸宁侯仇鸾”,即咸宁人,姓“侯” 名“仇鸾”。 【原文:曾铣,字子重,江都人。自为诸生,以才自豪。嘉靖八年成进士,授长乐知县。 征为御史,巡按辽东。悉斩诸首恶,悬首边城,全辽大定。擢铣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 巡抚山东。俺答数入内地,铣请筑临清外城。铣素喜功名,又感帝知遇,益图所报称。念 寇居河套,久为中国患,上疏,条八议以进。请帑金数十万,筑边墙御寇,期三年毕功。 时严嵩方与言有隙,欲因以倾言,乃极言套必不可复。阴诋言。故帝乃遣官逮铣。成宁侯 仇鸾镇甘肃时,以阻挠为铣所劾,逮问。】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 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 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 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褒贬义的称号。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 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 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 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 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 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 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 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 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 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一直延续到清朝。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 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 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 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B.诏,在古代指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颁发的命令。如昭告天下、口诏、手诏等。 C.除,在古代常常指降低官员官职,义同“左迁”,如除拜、除授、除书等。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 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 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 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 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 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 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 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 “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 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服阕:古代居丧时穿丧服。古代官员如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台辅,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通过选举 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 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D.九族,泛指亲属。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 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太宗,这些称谓是古代帝王谥号,一般是开国皇帝称谓高祖、世祖等,第二代 称太宗等。如汉高祖刘邦。 B、“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僭”,是指享用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相等的礼仪仪仗, “伪”是不符合正统的意思。 C、“朕”,意思是“我”,在秦代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自秦始皇开始,成为用 于皇帝自称时的专用字,以后沿袭下来。 D、“路”,宋时行政区域名,如“烽火扬州路”;“宫禁”是帝王和王后居住的地方, 借指帝王后妃。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左迁”,升迁。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 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原文: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 濠二州刺史……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 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 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 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 庆三年正月卒。】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 12 岁至 16 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 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 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 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 220 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 学家有“三曹”。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 129 年卫青打击朔方 (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56、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西汉,汉武帝为了 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 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秦末始为官名。汉沿 设。掌巡察缉捕之事。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 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 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 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 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57、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58、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 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指古国鲁国;也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 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 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 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 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 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 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 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 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2、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 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 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6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署”、“权”则表示代理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 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 职,“致政”、“致仕”则指交还官职,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 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 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 18 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 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 16 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 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 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 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 迁谪等。 6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 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 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 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 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 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 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 陆路运输。 6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 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 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 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6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 12 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帝、后等外出或遇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 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 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72、下列各项古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 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 年,廉颇为赵将。”其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是源自重耳追念介子推, 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端午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称端午节。一般认 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等。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 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朔漠指北方的沙漠, 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右, 以西为左。 D.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 15 岁的女子,女子 15 岁束发而笄,表示成 年。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 指六十岁以上。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 70 岁。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 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 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 20 岁 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 “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 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 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 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 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 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 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 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 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 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 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 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原文: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 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 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 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 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2018 届高三古代文学常识强化练习答案 1、A(古代男子 20 岁成年,行加冠礼,又 称“弱冠”,而非 18 岁)。 2、C(“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 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 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3、C(《孔雀东南飞》的“六合”是指年 月日天干地支都相适合,六合日就是良辰 吉日。) 4、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5、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D(“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 屯为主。) 7、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8、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 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9、D (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 官”) 10、D(《论语》不是“六经”) 11、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2、D(应为“纪传体) 13、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 “弑”。) 14、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 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5、B(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 个。 ) 16、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7、C(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 是最年长的儿子) 18、B 解析: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 皇帝未尝南面”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 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 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 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 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 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 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多民族、各地域的 文化汇聚而成,“左”“右”孰尊,古今 有别,情形各异。备考注意近代的以“左” 为尊,主要是明清以来形成的。(解答这 一类题目必须调动知识积累,同时找出文 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总体把握 文意。) 19、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 不分男女。) 20、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 桎。) 21、C(从文章来看,此处的“国家”应是 帝王别称,指皇上。) 22、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 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23、A(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 24、D 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 人”,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 说的“皇储、储君”。 25、C(“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 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而不是最年长的 儿子。) 26、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错,在文中是官名。) 27、C(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28、C(“表彰其功绩”错,应为“褒贬善 恶”) 2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 称。) 30、A(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 者,不是一种学位。) 31、A(“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32、B(“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 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 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33、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34、C(C 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 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 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 水、火、木、金、土。) 35、D(“侯”是封号,姓仇名鸾。从后文 “乃代鸾狱中草就”可知,文言中人物姓 名在前文用姓名全称,后文只出现名,不 出现姓。) 36、B (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37、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 八级”。 38、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 使的官员”。) 39、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错误,过于绝对化。) 40、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41、A(此处“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礼、 乐、射、御、书、数) 4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 行政机构。) 43、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 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 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 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44、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45、C(除在古代一般指授予官职或任命官 职,不存在升迁的问题。) 46、D(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47、D(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 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不一定是受到权臣诋 毁。) 48、A(“户部”掌管土地、户籍) 49、B(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 前的皇帝许多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 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50、B(古代服丧期满除去丧服。) 51、B(廉,是指为官廉正) 52、A(太祖太宗是庙号) 53、B(文中的“迁”是升职。) 54、D( 东汉末期朝廷由曹操掌控。) 55、B(徙,此处意为调职。) 56、D(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 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57、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 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 陷为阴文。) 58、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 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 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 班”) 59、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 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 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60、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 子的称呼。) 61、D(没有“肱股之臣”) 62、A(股指的就是大腿。) 63、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64、B(A 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 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 项 “冠礼”为 20 岁,“笄礼”为 15 岁。D 项 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 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 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 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 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 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 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 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 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 万字) 65、B(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 者。) 66、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 字。) 6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8、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 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 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 《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69、D(“肃宗”是皇帝的庙号。) 70、A(不是中午 12 点)中国古时把一天 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 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 中午等(上午 11 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71、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72、C(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7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74、A(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 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75、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76、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 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77、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78、C(应为“五人为伍”。 ) 79、D(“言台除正”的“除”是“任命、 授予官职”的意思。“授讫,言台除正” 是说王猛可以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上报 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 80、A(“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