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
www.ks5u.com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 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 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下图中①~④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答案 如图所示 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 (1)将下列物质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 ①无机盐 ②淋巴因子 ③氨基酸 ④血浆蛋白 ⑤呼吸酶 ⑥维生素 ⑦葡萄糖 ⑧神经递质 ⑨激素 ⑩抗体 ⑪二氧化碳 ⑫血红蛋白 ⑬尿素 ⑭甘油 ⑮DNA聚合酶 ⑯脂肪酸 ⑰消化酶 ⑱麦芽糖 ⑲糖原 ⑳纤维素 受体 载体 类别 物质归类 内环境中 存在的 化学物质 营养物质 ①③⑥⑦⑭⑯ 代谢产物 ②④⑧⑨⑩ 代谢废物 ⑪⑬ 内环境中 不存在的 细胞内特有 ⑤⑫⑮⑲ 化学物质 细胞膜上的 消化道中的 ⑰ 不被吸收的 ⑱⑳ (2)将下列生理过程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 ①细胞呼吸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③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④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 ⑤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⑥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类别 过程归类 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 ②⑤⑥⑦ 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 ①③④ 3.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4.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 (1)下图是内环境的概念模式图,请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请完善如下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维诊断] (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 )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 (3)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2014·新课标Ⅱ,3C)( √ ) (4)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20B)( √ ) (5)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2012·江苏,3A)( √ ) (6)与血浆和淋巴相比较,组织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 )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 ) (8)人体剧烈运动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9)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 ) (10)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 ) 题组一 图析体液种类及其关系 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答案 C 解析 只有双向箭头指向的丁为细胞内液,有双向箭头指向并有单向箭头指入的乙为血浆,甲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是机体的内部环境,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中的O2浓度。 2.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a、b、c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c C.细胞1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D.细胞3的种类最多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A错误。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B错误。淋巴中无红细胞,C错误。大部分组织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所以细胞3的种类最多,D正确。 技法提升 据图识别四种体液的方法 四种体液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先找不与双向箭头相连的体液即丁,它一定是淋巴,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流回血浆,所以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体液甲就是细胞内液。 题组二 内环境的成分的判断 3.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答案 A 解析 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蛋白酶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呼吸酶在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上述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项。 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答案 D 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 疑难辨析 1.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 2.根据成分判断体液种类的方法 (1)根据K+和Na+的多少判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K+浓度远大于细胞外液,而Na+正好相反,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远大于细胞内液。 (2)根据蛋白质含量判断血浆:血浆中含蛋白质较多,所以蛋白质含量较多的细胞外液为血浆。 题组三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分析 5.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答案 D 解析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 6.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 C 解析 大量饮水,尿量增加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不能引起组织水肿,所以答案选C。 思维建模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考点二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完善图解) (1)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2)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人体产热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时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人体散热主要器官是皮肤。 ②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而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 2.水盐调节(完善图解)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产生渴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作用部位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1)神经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 (2)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 [思维诊断] (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所以体温不会升高( × ) (2)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 √ ) (4)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中,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中( × ) (5)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 ) (6)儿童夏天吃了较多的冷饮往往会引起体温升高,原因是散热过程小于产热过程( × ) 题组一 透过概念图示分析体温调节 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 C 解析 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错误。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错误。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等神经结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C正确。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过程,D错误。 2.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增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 C 解析 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分级调节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寒冷条件下,激素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发挥作用,但当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反过来会抑制垂体的活动;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只有垂体;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作为效应器,能通过不受大脑皮层控制的战栗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技法提炼 解答体温调节相关试题的基本程序 (1)首先,要搞清楚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注意区分两种环境条件有什么不同。 (2)其次,应该搞清楚感受器的感觉中枢和调节中枢的不同。 (3)再次,还应知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最后,还应了解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和散热部位。 题组二 透过曲线图辨析体温调节中的产热与散热 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两种,这两种神经元放电频率与体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正常人体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一定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B.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使体温恢复至正常 C.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点S将右移 D.正常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 答案 D 解析 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A正确;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而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散热增加,产热减少,使体温恢复正常,B正确;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体温高于正常值时,点S将右移,C正确;正常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或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所以两者散热量都等于产热量,因为在寒冷时产热量增多所以散热量也多,故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D错误。 4.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 D 解析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间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错误。 易错警示 体温调节过程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 (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题组三 聚焦体温调节实验的设计与评析 5.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并分别测量初始体温。 ③把甲鼠置于0 ℃环境中,把乙鼠置于25 ℃环境中作为对照,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没有破坏甲鼠的下丘脑,将甲鼠置于0 ℃的环境中,则甲鼠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请写出导致战栗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冷环境下,小白鼠的耗氧量会________,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激素是__________。 (4)将乙鼠从25 ℃移入40 ℃的环境中,产生炎热感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取材不当,应取若干只健康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成年小白鼠 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将两组小白鼠均置于0 ℃环境中 ③实验结果与结论描述有误,应按探究性实验书写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2)神经和体液调节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3)增加 甲状腺激素 (4)大脑皮层 解析 一般情况下,用活体做实验时,为避免因个体死亡或个体差异等情况而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常选取几个相同状况的个体进行研究。除对下丘脑的处理方式不同外,其他的无关变量均应该相同。实验目的为“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而最后结论的表述并没有“扣题” ,而是按验证性实验处理,这是明显的错误。低温环境下,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流量减少、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等,同时还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因此,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技法提炼 探究性实验基本解题思路及一些原则 (1)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的设计要遵循一些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妥之处:①实验前没有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前测);②实验缺少重复,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题组四 透过概念示意图辨析水平衡调节 6.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 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 答案 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7.下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答案 D 解析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渴感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题组五 透过曲线、表格信息辨析水盐平衡调节 8.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含量。下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空白表示不施加,“?”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摘除肾上腺 饮用清水 饮用生 理盐水 适量盐皮 质激素 1 ? + 2 ? + 3 + + + 4 ? ? ? 5 ? ? ? 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 B.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 C.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 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盐皮质激素为自变量,故实验组2、3、4、5都要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肾上腺产生的盐皮质激素的影响,对照组1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B正确;无关 变量要等量控制,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1、2组自变量为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尿量变化,C正确;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有两个自变量,不能相互对照,应该是4、5组摘除肾上腺,都加生理盐水,一组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不加,D错误。 9.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 L清水及饮1 L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答案 D 解析 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 h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 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 疑难辨析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6.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4·新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2.(2014·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 D 解析 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 3.(2014·福建,2) 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 C 解析 A项,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这说明失水的量相对较多,导致血浆浓度升高,故血浆渗透压升高。B项,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C项,排汗的过程中,汗液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说明汗液中的Na+和Cl-在浓度小于血浆中的情况下仍可以由汗液向血浆运输,可以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运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供能)和载体蛋白。D项,当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增强。 4.(2010·上海,12)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看出,60~80 min体温迅速升高,80~100 min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会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 5.(2013·山东,24节选)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ADH)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 (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2) 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3)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后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渴感;肌肉酸痛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适当积极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将乳酸运送至其他器官继续代谢从而缓解肌肉酸痛。 练出高分 1.下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 ③A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从图中分析可知:A、B、C、D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①不正确;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②正确;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③正确;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中,④正确,故选D。 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A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④、组织液③和淋巴①,内环境的稳态即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不全面,错误。血浆④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而组织液③和淋巴①中较少,C错误。若②为脑细胞,其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血液流经脑细胞时,氧气进入脑细胞中,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血液流经肌肉细胞时,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中,进行有氧呼吸,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D正确。 3.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剧烈运动时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患者体内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C项错误。 4.下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主要组成在图中均有显示 B.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③②过程 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图中没有显示淋巴,A错;③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促进③②过程,C错;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即肝糖原,D正确。 5.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B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故D错误。 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成分交换关系,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C正确;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7.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示意图。冬天,一健康男子在室外静静地等车,下列有关其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男子体温调节中枢一直处于调节体温稳定的较兴奋状态 B.该男子体内热量主要来自④⑤的产热 C.②③、②⑤均属于神经调节 D.⑦⑧的活动增强,会引起③④⑤⑥的活动相应增强 答案 D 解析 由于该男子一直处于较低温度下,所以其体温调节中枢一直接受来自①的兴奋,故一直处于较兴奋状态。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和骨骼肌。下丘脑可通过有关神经控制皮肤血管及骨骼肌,故②③、②⑤均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细胞代谢,但是并不能支配汗腺的分泌及皮肤血管的收缩(二者受神经支配)。 8.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与散热过程平衡的结果,下图表示人体内热平衡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 B.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 C.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大 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 C 解析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机体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 9.如图表示三种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处在不同海水盐度中时,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当血液浓度超过0.8时三种蟹都不能生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丙只有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②海水浓度达到0.5时,甲、乙、丙都难以生存 ③调节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丙维持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能力比甲强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像可以看出,在较高浓度的海水中丙也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故①错误;当海水浓度达到0.5时,丙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能够生存,故②错误;在海水浓度相对较低时,乙最先不能调节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故③正确;丙在0.5左右的相对海水浓度时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此时甲已经失去了调节能力,故④正确。 10.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答案 C 解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增大;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能正常只是不能发挥作用而已,C正确;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11.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图A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B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刚进食后血糖浓度会升高,测量A图中a和b血糖浓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较长时间不进食时,测量A图中a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低,结果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B图中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引起____________,请你再列举两条引起该现象发生的其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进食后血糖浓度较高,经肝脏组织后,部分血糖转化成肝糖原 (2)胰岛素含量相对较低,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高 (3)组织水肿 营养不良、过敏反应等 解析 (1)进食后由于吸收了消化道中的葡萄糖,所以血糖浓度会相对较高,经过肝脏组织后,部分血糖会转化成肝糖原,所以a处的血糖浓度高于b处。(2)较长时间不进食,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3)淋巴回流受阻,则组织液中的水分相对增加,从而导致了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过敏反应等都会引起组织水肿发生。 12.下图1表示某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A、B、C代表激素,图2表示激素分泌与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__________(填字母),除此之外还应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图1中激素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在应对寒冷的生理调节中,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具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机体也会通过立毛肌收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产热量增加。 (4)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C 肾上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 (2)促进、抑制 (3)全身各细胞(包括垂体、下丘脑) 呼吸作用 骨骼肌战栗 (4)糖蛋白 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写出两个即可) 解析 (1)寒冷时参与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图中所示的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寒冷时血液中三种激素均有所增加。(2)A促进垂体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B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活动。(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其靶细胞应是几乎全身各细胞(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垂体(反馈调节)、下丘脑(反馈调节),图中酶激活的代谢是呼吸作用,结合图1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还有骨骼肌战栗。(4)图2中a是糖蛋白。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13.下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与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字母代表相应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激素,该激素起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 (2)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时,在c的作用下,肌肉和肝脏产热量会__________,从而维持体温恒定。如果人体激素c分泌量过多,则通过一定的调节会引起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称之为____________调节。当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体温上升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皮肤,促使皮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体散热增加。 (3)图中d表示__________激素。如果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激素d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后会使尿量________。 (4)从该图可以看出,由于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的协调,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 答案 (1)促甲状腺 甲状腺 (2)增加 a、b 反馈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3)抗利尿 减少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解析 据图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抗利尿激素。(1)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2)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提高细胞代谢水平,肌肉和肝脏等产热量会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如果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则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当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体温上升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皮肤,促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增加。(3) 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尿量减少。(4)由图可以看出,由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的协调,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