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人文地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人文地理

第五篇     人口 ‎1.人口增长分为:自然/机械增长 ‎2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数×1000(‰)‎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数×1000‰‎ ‎3.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之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发展阶段 低增长阶段 高增长阶段 增长率下降阶段 低增长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 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减缓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甚至缩小 代表地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国家早进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后进入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瑞士、德国等 ‎4.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 ‎ <1>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人口性别比→指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每100个女性对应男性数 ‎ <2>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职业构成 ‎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人口的文化构成 ‎5.人口金字塔 ‎ <1>增长型:上窄下宽 ‎ <2>稳定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 ‎ <3>缩减型:上宽下窄 ‎5.人口问题(下述仅供参考,答题时要根据实际,不可乱答)‎ 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 人口措施 人口数据图表(人口金字塔)‎ 发达国家和地区 1、 老龄化 2、 人口负增长 1、 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2、 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赡养费用增加 3、 人口负增长 4、 人口规模缩减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推迟退休年龄 缩减型金字塔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 少年儿童比重大 2、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1、 造成巨大人口增长惯性 2、 给教育、就业、住房、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3、 国家财富积累减少影响经济发展 4、 生态环境受破坏 实行或赞同计划生育 增长型金字塔 ‎6.老龄化的标准: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7%‎ ‎ 严重老龄化的标准: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10%‎ ‎7. 中国的人口国情:当前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 ②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 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 ④人口流动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 ‎ 中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法: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经济 ‎7、世界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趋势:向沿海集中、向平原集中、向城市集中 ‎8、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南亚、东亚、西欧、北美东部 ‎9、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 ‎ 气候: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 地形:平原和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有利于生产生活、发展经济 ‎ 水资源: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10、中国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其东南人口稠密,其西北人口稀疏。‎ ‎11、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我国民工潮的成因: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 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移类型 劳务迁移 智力迁移 迁移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人口多耕地少,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 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 促进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人才流失,拉大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可能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对本地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迁入地 加大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的难度;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拉动消费。‎ 人才流入,增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实力,节约了基础教育经费。‎ ‎14、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 ‎15、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容量↓)‎ ‎16.人口容量的意义/作用:警示人们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中要量力而行,重视重视所能承受的限度。‎ 第六篇 城市 一、 内容梳理 1. 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1. 基本特征:人口和活动高度集中;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 *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从土地利用效益非地租支付能力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同心圆结构。‎ 2. 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商业区、居住 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 ‎ ‎ ‎*城市体系:世界三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城市的地域结构——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 全国性中心城市-----我国:上海、北京 ‎ a.三大特征 ‎*城市群: b.形成条件 三点 ‎ c.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 ‎ 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 .........‎ ‎ d.我国的四大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 ‎ ‎ ......‎ ‎ *定义 ‎ *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标 ‎4.城市化: *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四点 ‎ *城市化进程 ‎ 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以后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 ‎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 a.含义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b.产生原因 ‎ a.主要表现:环境、交通、居住、社会 ‎*城市化问题 b.产生原因 ‎ c.对策 ‎ d.“烂心树” 、“烂皮树”现象 ‎5.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差异,城市空间结构构成的影响(P40)‎ ‎6.职能区:商业、工业、居住 ‎7.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 题目 1. 中国城市群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 答: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城市人口不断上升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城市地域扩展 3. 选择合适的厂址分布、工业分布、住宅区分布等,并分析其原因?‎ 4.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说明?——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5. 离市中心越远,土地利用效益越低的是?——商业用地 6. 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离市中心的远近 第七篇 产业区位与分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 气候:是制约大区域范围农业产业带布局的主导因素。‎ ‎(1)自然因素 ‎ 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熟制和生长期。‎ ‎ 水分条件——决定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方式(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的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 ‎ 地形:平原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山地一般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 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江南丘陵红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土适宜水稻)‎ ‎(2)社会经济因素 ‎ 农业科技: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达地区机械化农业,落后地区粗放农业)、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滴灌技术克服干旱环境,温室技术克服低温环境等)。‎ ‎ 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产品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如城郊农业的同心圆布局)‎ ‎ 交通运输:对产品需要保鲜的农业来说应该尽量布局于交通便捷的地方,农产品基地应该布局在靠近交通干道或枢纽的地方。‎ ‎ (3)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 (4) 国家政策 ‎ 2、美国乳畜带(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专业农业带)的区位条件:(综合应用“评价……的区位条件”)‎ ‎ ①气候湿冷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却利于牧草生长 ‎ ②地形破碎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比较适宜畜牧业 ‎ ③接近北美的两大城市群,拥有巨大消费市场 ‎ ④此地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 ⑤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发达 ‎ ⑥牧民为欧洲后裔,畜牧业经验丰富 3、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建议结合书本插图背诵分布范围)‎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主要农产品 水田农业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广布;‎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⑤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①生产规模小;‎ ‎②产品商品率比较低;‎ ‎③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较低;‎ ‎④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油菜 水果:柑橘)‎ 旱作农业 各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自然条件差(主要是降水少)‎ 机械化程度不高;‎ 产品商品率低。‎ 粮食作物:小麦;‎ 经济作物:花生 水果:苹果 牧场畜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既有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湿润地区,各国不同。‎ ‎①围栏放牧;‎ ‎②经营规模大;‎ ‎③专业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乳产品;肉产品 游牧畜牧业 干旱地区;‎ 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部分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少 游牧;‎ 自给自足 骆驼、牛、羊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 西欧、中欧;‎ 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 ‎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澳大利亚农区除外)‎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大 ‎(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专业化水平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北美(玉米、小麦、牛)、‎ 西欧(谷物、乳牛)‎ 澳(小麦、绵羊)‎ 地中海型农业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世界所有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程度低 冬季作物(小麦、大麦)、抗旱耐热经济作物(油橄榄、葡萄、柑橘)‎ 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地区;‎ 我国海南省、云南省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等 终年高温多雨 大种植园式农场;‎ 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胶、咖啡、可可、热带水果 ‎4、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秦岭-淮河 ‎5、现代农业的特点: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产品质量高的农业。(有很多种具体类型,例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6、城郊农业——根据市场因素兴起的农业,具有:①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②‎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③农产品布局呈同心圆结构三大生产特点。‎ ‎7、工业区位条件:(理解)‎ ‎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一般原则,资源性产业尽可能靠近资源产地 ‎ ②环境条件:某些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某些工业对环境有严重污染,需要特别布局 ‎ ③科学技术:某些工业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度高;科技可以减少工业区位对原料和能源的依赖,扩大工业活动范围 ‎ ④集聚: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技术设施,降低成本;促进企业间交流和写作 ‎ ⑤地价、⑥交通运输、⑦市场、⑧劳动力(价格、数量、素质)‎ ‎8、不同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理解)‎ ‎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代表性工业 生产特点 劳动力主导型 纺织业、服装业、家电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技术主导型 航天业、电子工业 技术要求高、劳动者需要高学历 原料主导型 制糖工业、木材加工业、水产加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能源主导型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 市场主导型 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 ‎9、世界工业区:‎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特点 北美工业区 加拿大东南、美国东北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西欧工业区 西欧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交通发达 最早的工业区 东欧工业区 东欧(俄罗斯为主)‎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资源型重工业为主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本国缺少工业原料和燃料,强烈依靠进口;‎ 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劳动力充足又是其国内主要市场 世界著名加工贸易型工业区、著名临海工业带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韩国、中国东部、东南亚诸国 劳动力充足且廉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10、中国工业区:‎ 区位条件 主要特点 辽中南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①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③毗邻港澳,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④工业集聚,生产能力强 加工贸易型轻工业区,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11、“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集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邻近航空港,对外交通便利。‎ ‎12、三大产业的含义:第一产业 农业 ‎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13、商业区位条件:人口(流动量、人口密度和购买力)、交通、地价、集聚条件。‎ ‎14、商业集聚形式: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商业街。‎ ‎15、国际贸易的四个不平衡:‎ l 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大;‎ l 国际贸易市场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l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大,存在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l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 ‎16、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动力 表现形式 调整结果 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政策或市场的调控 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形成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7、主导区位因素 原料主导型工业:运输成本较高或不便长途运输,工业区位接近原料产地(制糖也,水产品加工业等)‎ 能源主导型工业:需要大量能源,工业区位接近能源供应地(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 市场主导型工业:不便于运输或产品需要新鲜工业区位接近消费市场(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 劳动力主导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业区位接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纺织工业,电子装配业等)‎ 技术主导型工业:因有较高技术要求,工业区位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力量强的地区(电子、飞机、精密仪器制造业等)‎ ‎18、上海的两个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 第八篇 地域文化 ‎ 1、 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1、 中国文化区:‎ 文化区 服饰 饮食 民居 习俗或艺术 自然环境条件 东北黑土文化区 棉袄 杂粮 泥草房、火炕、火墙 二人转 气候寒冷、‎ 温带森林草原广布 华北平原文化区 棉袄 面食 四合院、平房 京剧、评剧 温带季风气候、平原 黄土高原文化区 面食、肉食 窑洞 秦腔、信天游 温带季风气候、‎ 地表沟壑纵横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蒙古袍 肉食、奶食 蒙古包 那达慕节、马头琴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广布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艳丽的服饰 肉食、奶食 阿以旺 民族歌舞具有西域特色 温带荒漠,以雪山、戈壁、绿洲为主 江南水乡文化区 丝绸 大米、鱼类 白墙黑檐楼房 江南丝竹、越剧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平原丘陵为主,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文化区 麻辣口味 吊脚楼 川剧、摆龙门阵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地,所以湿度大云雾多。紫色土较肥沃。‎ 青藏高原文化区 藏袍 青稞、酥油茶 石砌碉房 五体投地的宗教礼拜 海拔高气温低、辐射强温差大。‎ 华南马祖文化区 米饭、热带水果 崇拜海神,华侨多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沿海。‎ 云贵高原文化区 酒、茶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多样化的民族服饰和歌舞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崎岖,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2、 世界文化圈 文化圈 宗教 饮食 宗教建筑 艺术 西欧文化圈 基督教、天主教 面包、牛奶(刀叉)‎ 基督教堂 ‎/‎ 东欧文化圈 东正教 面包 东正教堂 芭蕾舞 东亚文化圈 佛教 大米(筷子)‎ 寺庙 ‎/‎ 东南亚文化圈 多元文化 吴哥窟、婆罗浮屠 ‎/‎ 南亚文化圈 多种宗教混杂 泰姬陵 印度舞蹈、纱丽 非洲文化圈 原始宗教 ‎/‎ ‎/‎ 粗犷的歌舞 拉丁美洲文化圈 天主教 ‎/‎ 墨西哥金字塔 拉丁舞、狂欢节 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教 ‎/‎ 清真寺 ‎/‎ 太平洋文化圈 原始宗教、基督教 鱼 ‎/‎ 热情奔放土风歌舞 ‎4、文化整合的因素 环境/社会/人口、民族迁移/文化自身/时间因素 第九篇 地理信息技术 一、 内容梳理 ‎1.3S技术: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 a.含义 ‎2.遥感—— b.优点:大范围、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短时间反复观测、高效 ‎(空中的眼睛) c.主要要素:遥感对象、遥感平台、传感器等 ‎ d.遥感图像简单判读:根据形状、色调、大小等 ‎ e.遥感的应用:资源普查、灾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 ‎ 形状:道路——线状 ‎ 房屋——几何形状 ‎ 飞机——航空遥感 ‎ f.影像 卫星——航天遥感 ‎ ‎ ‎ 色调:植被——红色 ‎ ‎ 道路、建筑物——灰白色、蓝灰色 ‎ 水体——黑色、蓝灰色、灰色 ‎ ‎ ‎ a.含义 ‎3.全球定位系统—— b.优点:全球性、全天候、精确度高 ‎(测量的革命) c.原理:卫星技术、3颗可静态定位、4颗可动态定位 ‎ d.应用:军事、交通、旅游等领域 ‎ e.定位:纬度、经度、海拔高度 ‎ ‎ a.含义 ‎4.地理信息系统—— b.优点:图形化、可视化、图层显示 ‎ (地理科学的第三代语言) c.组成:硬件、软件、空间数据、人员、应用规模 ‎ e.应用:城市规划与管理、防火减灾等 ‎ ‎ f.特征:依据地理空间关系,进行数据管理、查询、分析 ‎ e.功能:储存、制作专题地图、空间分析 ‎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含义 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功能 RS 考纲P105‎ 考纲P105‎ 有什么?‎ 交通道路状况原始数据的获取和更新;产量估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火情监测、地质勘探 GPS 在哪里?‎ 准确定位车辆的位置,配合车辆调度 ‎*珠峰测量 *板块移动 GIS 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利用?‎ 车辆定位的空间简示;数据管理、分析、查询 一、 题目 ‎1.我国利用“嫦娥一号”完成了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的制作,该项任务主要运用了?‎ 答:遥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