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山东济南一中月考)如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解析:1.D 2.B 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第2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3~5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6 / 6‎ A.② B.①‎ C.③ 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5.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同一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解析:3.B 4.B 5.D 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较小、有结冰期,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大,无结冰期。受气候因素影响,两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很大,故选项B正确。第4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项B正确。第5题,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故选项D正确。‎ ‎(2018·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 / 6‎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cm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4‎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 ‎6.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7.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8.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6 / 6‎ 解析:6.C 7.B 8.A 第6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7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第8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 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2018·山西模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如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9~11题。‎ ‎9.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 ‎10.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 D.拦截径流和泥沙 ‎11.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平原地区 6 / 6‎ 解析:9.B 10.D 11.A 第9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第10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第11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马达加斯加岛(如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 km,南北长达1 700 km,东西宽约600 km,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10分)‎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是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以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原因: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6 / 6‎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任答3点)‎ ‎13.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16分)‎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 、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6 /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