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纲 卷别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情分析 全国卷Ⅰ 2017·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法国民族主义比较(41题) —— —— 本部分内容在全国卷命题中所占比例较少,相对而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较多,2017年的全国卷Ⅰ 就考查了新三民主义与法国民族主义的对比。在备考中,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复习过程中,注意将必修一和必修三的知识结合起来,正确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对大革命的影响。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般考查较少,可以淡化处理 全国卷Ⅱ 2014·三民主义的影响 —— —— 全国卷Ⅲ —— —— —— 全国卷 2012·俄国暴力革命与中国社会改造之路(毛泽东思想) —— —— (2014·高考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影响。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由“1926年”的信息可判断当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 9 历史解释 由“三民”“三爱”“三权”推知民主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答案】 C ■练真题——————————————————— 1.(2017·4月浙江选考)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 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选C。“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旗帜,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不是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2.(2014·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解析:选C。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故D项错误。 3.(2012·高考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解析:选C。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题干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三大政策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国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4.(2012·高考海南卷)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9 解析:选B。由时间信息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从体现;D项应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练模拟——————————————————— 1.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解析:选B。民族主义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材料中孙中山强调的是太平天国的一班人争做皇帝导致其失败,强调的是民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强调的是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是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1919 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 A.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 B.首次提出五族共和观念 C.主张民族团结共同反帝 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是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并没有否定倾覆满清的作用,故A项错误;五族共和在湖北军政府建立时已经提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汉族……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都是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各民族平等的同时,一致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体现,故C项正确;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能在材料中体现,但是与孙中山“民族融合一致反对帝国主义”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某学者在其作品中指出:“中共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武装割据之后,第一次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共开始将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上议程(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表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 D.《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中共开始将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上议程”,可以得知是在抗日战争之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于1939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内容符合“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是国共重庆谈判的结果,并非“第一次”,故D项错误。 4.(2018·遂宁高三零诊)1979 年 11月26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他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言论( ) A.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9 B.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B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是指世纪之交,与题中“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解析:选D。管制经济资源与材料中“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不符,故A项错误;民生主要出于经济目的,不是政治目的,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相符,故D项正确。 2.(2018·合肥高三质检)读图,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陈独秀在①处创办了《青年杂志》 B.袁世凯在②处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 C.康有为在③处发起了“公车上书” D.孙中山在④处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解析:选D。①是北京,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故A项错误;②是上海,袁世凯在北京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故B项错误;③是武昌,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故C项错误;④是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故D项正确。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9 解析:选C。“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故A项错误;“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和国民革命有关,不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4.如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孙中山当时主张( )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十三年”可知,当时是1924年,所以材料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为新三民主义思想,清政府被推翻(1912.2.12,溥仪下诏退位)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此时孙中山已经逝世(1925年),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C项正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但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故D项错误。 5.(2018·安徽六校高三测试)如图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解析:选A。图中“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一切权力归农会”,体现了该著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说明该著作是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故A项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的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项错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强调了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以及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阐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问题,故D项错误。 6.“红军、游击队和 9 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 )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选B。“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表明言论出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是毛泽东国民革命时期的著作,故A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著作,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故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 7.(2018·洛阳高三统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 C.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解析:选A。根据材料“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可以看出这是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作出的一些工作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与争取解放战争的尽快胜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废除无关,故D项错误。 8.(2018·黄山高三质检)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选C。材料指的是借鉴俄国的经验,实际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共七大,并未涉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指的是中国在当时不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建设,而D项反映的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故D项错误。 9.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选C。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D项错误。 10.(2018·蚌埠高三质检)如图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 9 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一、中国向何处去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十、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十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A.创造性地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B.突破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解析:选A。著作的目录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此推断这部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故A项正确;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错误;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著作目录没有涉及人民民主专理论,故D项错误。 11.(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 ①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④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邓小平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就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故①③正确;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开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故②正确;“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12.(2018·玉林、贵港高三质检)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立法工作的流程,不是一开始就要建立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由于法律条文工作量大等问题,所以应该在制定过程中留有余地,随着各种情况的出现,以便能宽泛的去补充完善法律,并且有些地方可以先搞试点,不能像以前一样法律条文制定了,就完全照搬执行,所以说材料倡导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结合,而是要符合地方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是1978年的立法工作与以前“成套设备”相比来说应该怎么做, 9 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变”,据材料一“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资产阶级国家”得出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第二小问“变”,据材料一“变成君主立宪制”“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得出中国采用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第三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得出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据材料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据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结合所学得出梁启超个人的际遇,结合所学分析可得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2)第一小问策略,据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直接建立共和制度”得出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第二小问努力,结合所学得出,发动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三“1938年”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得出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难题。 答案 (1)不变: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变:中国采用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 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梁启超个人的际遇等。 (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 9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 (3)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 表现: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难题。 14.(2018·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即袁世凯)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道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所提观点。(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其次所拟论题要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一两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要顺理成章;最后要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 观点: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论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