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阅读高考物理质量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公开阅读高考物理质量分析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2006年高考物理质量分析 一、2006年高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1. 试卷结构 ‎2006 年是河南省高考采用“3+理综(或文综)”考试方案的第三年,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高考使用的理综试卷(全国I卷)相同。与2005年高考理综(河南卷)试卷结构相同,2006年理综试卷全卷分I、II两卷,共有31小题,满分300分。其中,第I卷为选择题,包括二个大题,21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126分,占全卷总分的43%;题型为单项选择题(1~13小题,内容为生物和化学)和不定项选择题(14~21小题,内容为物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包括10个小题,共计174分;题型为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查内容:21~25题为物理,26~29题化学,30~31题生物。另外,将试题按学科划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考查内容上也与2005年保持相同的比例,约为40%、36%、24%,在赋分上分别约为120、108、72分。‎ ‎2.题型与题量 表1: 2002~2006年理综试题题量、赋分情况比较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第I卷题量(分值)‎ ‎21题(126分)‎ ‎21题(126分)‎ ‎21题(126分)‎ ‎22题(132分)‎ ‎20题(120分)‎ 第II卷题量(分值)‎ ‎10题(174分)‎ ‎10题(174分)‎ ‎10题(174分)‎ ‎12题(168分)‎ ‎10题(180分)‎ 全卷题量(分值)‎ ‎31题(300分)‎ ‎31题(300分)‎ ‎31题(300分)‎ ‎34题(300分)‎ ‎30题(300分)‎ 由表1可以看出,2002~2004年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试题调整的直接目的在于调节试题整体难度、充分发挥主、客观试题的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使试题整体结构更趋合理。从整体上看,第I卷、第II卷题量和分值有“此削彼长”的趋势。但从2004年起,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说明经过不断地探索,高考理综试卷的结构正逐渐走向成熟。‎ 3. 试题难度 表2:2005~2006年高考理综第I、Ⅱ卷及全卷难度比较 满 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信度 年 份 ‎ ‎2006‎ ‎2005‎ ‎2006‎ ‎2005‎ ‎2006‎ ‎2005‎ ‎2006‎ ‎2005‎ ‎2006‎ ‎2005‎ 第I卷 ‎126‎ ‎87.54‎ ‎83.79‎ ‎27.66‎ ‎23.94‎ ‎0.69‎ ‎0.66‎ ‎—— ‎ 第Ⅱ卷 ‎174‎ ‎75.13‎ ‎73.60‎ ‎34.89‎ ‎34.58‎ ‎0.43‎ ‎0.42‎ 全 卷 ‎300‎ ‎162.67‎ ‎157.38‎ ‎59.19‎ ‎54.93‎ ‎0.54‎ ‎0.51‎ ‎0.91‎ ‎0.89‎ 表3:2004~2006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难度比较 年份 客观题 主观题 合计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2006‎ ‎48‎ ‎28.32‎ ‎0.59‎ ‎72‎ ‎27.87‎ ‎0.387‎ ‎120‎ ‎56.19‎ ‎0.468‎ ‎2005‎ ‎48‎ ‎23.83‎ ‎0.496‎ ‎72‎ ‎21.35‎ ‎0.297‎ ‎120‎ ‎45.18‎ ‎0.377‎ ‎2004‎ ‎48‎ ‎27.84‎ ‎0.58‎ ‎72‎ ‎24.27‎ ‎0.34‎ ‎120‎ ‎52.11‎ ‎0.43‎ ‎ ‎ 抽样统计表明,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除21、25、30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0.4)外,其余试题都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从试卷整体难度上看,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无论在第I卷、第Ⅱ卷还是全卷都与2005年试题难度相当,略微偏易。说明,近两年高考理综命题在整体难度控制上把握得较好,使试题保持了稳定性。‎ 对试题的整体印象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河南卷)与2005年相比,难度相当且略有下降。试卷和考试大纲的参考样卷结构基本一致,在答卷方式、考试时间、全卷满分值、题型比例、组卷方式等方面均与去年理科综合试题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试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整个试卷采取“拼盘”的形式,每一个试题都有明显的学科分类;另外,同一学科试题相对集中排列,这都有利于中学理、化、生教学。试题紧扣中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生活实践;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各学科所提出的能力要求;侧重对考生学习方式的考查,即掌握知识的方法和分析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学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结构及特点 ‎1、双向细目表统计(知识点与能力要求,题型题量与分值比例)‎ 物理 ‎ 能力层次 题目(分值)‎ 知识点 理解 推理 综合应用 实验 合计 质点的运动 ‎23(16)‎ ‎ 力学 ‎53分 牛顿运动定律 ‎24(19)‎ 万有引力定律 ‎16(6)‎ 振动和波 ‎19(6)‎ 动量、机械能 ‎20(6)‎ 分子热运动、气体 ‎18(6)‎ 热学 ‎6分 电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25(20)‎ ‎ 电磁学 ‎43分 电阻的测定 ‎22(11)‎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7(6)‎ 电磁感应 ‎21(6)‎ 光的干涉 ‎22(6)‎ 光学 ‎12分 光的折射、光子 ‎15(6)‎ 原子核 ‎14(6)‎ 原子核 ‎6‎ ‎ 2、试卷的显著特点 ‎①试题注重了对主干知识及其基础性应用的考查。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在适当照顾知识覆盖面的前提下,突出考查了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常考点,如质点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振动、动量、功和能等力学知识,总计53分,占物理总分(120分)的44%;电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电阻的测定、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电磁学知识,总计43分,占满分(120分)的36%,这两部分集中考查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考生的学习研究创新能力,能全面体现出高考区分度。2006年试题与2005年相比,整体难度有所下降,2005年物理部分整体难度系数为0.4,今年为0.468,这就说明,只要夯实双基,注重提高能力,就会考出好成绩,这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②试题加强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体育活动、科学实验及科技动态等实际问题的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具有时代气息。如第16题的“嫦娥1号”探月卫星,第17题的“滤速器”,第20题的运动员起跳,第23题云层对声波的反射,第24题的传送带运煤块,第25题的演示实验等,这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个趋势和方向,这也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③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对考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等主面方面的考查要求并没有下降,第22(1)题注重于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第22(2)题则侧重于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迁移。实验能力的考查不拘泥于教材,更注重考查设计性实验,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思想。电阻测量方面的试题频繁出现在近十年高考中,但每道题情景、条件、要求和方法各不一样,正所谓实验题奥妙无穷,变化万千。‎ 最佳题 第24题是运动学问题,是区分度(0.71)最高的试题。本题从情景立意——源于生产实践;模型构建——质点的匀速及匀加速运动;思维升华——多角度扩散思维;题型功能——实出物理精髓之“理解”涵义等几个方面都不失为一道“风格”凸显的好题。‎ 新颖题 第21题将传统平行导轨变为可移动平行导轨,在移动变化中考查学生对电磁感应及电路知识的理解和比较,真可谓经典与创新并举。‎ 值得商榷的问题 ① 第24、25两题若单独考查都不失为好题,但在同一试卷中考查,显得考查知识点重复,因为两题均考查了“力学三观点”中“力的观点”,这在理综各科相对篇幅较小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 ② 第23题主要考查了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公式,满分16分,考查知识与实际赋分显得不尽合理。‎ 科目 人数 平均分 难度值 标准差 一本分 一本人数 一本率 二本分 二本人数 二本率 总分 ‎27911‎ ‎451‎ ‎0.601‎ ‎125‎ ‎590‎ ‎2161‎ ‎7.74%‎ ‎548‎ ‎6032‎ ‎21.61%‎ 语文 ‎27909‎ ‎96.46‎ ‎0.643‎ ‎17‎ ‎111‎ ‎2302‎ ‎8.25%‎ ‎105‎ ‎6563‎ ‎23.52%‎ 数学 ‎27898‎ ‎89.59‎ ‎0.597‎ ‎30‎ ‎123‎ ‎2204‎ ‎7.90%‎ ‎112‎ ‎6277‎ ‎22.50%‎ 英语 ‎27895‎ ‎97.48‎ ‎0.65‎ ‎29‎ ‎128‎ ‎2305‎ ‎8.26%‎ ‎119‎ ‎6451‎ ‎23.13%‎ 综合 ‎27897‎ ‎167.7‎ ‎0.559‎ ‎62‎ ‎245‎ ‎2181‎ ‎7.82%‎ ‎219‎ ‎6192‎ ‎22.20%‎ ① 整套试卷中“动量和能量”这两个重点内容和观点上仅出了一个6分的选择题(第20题),显得份量不够,且此题区分度(0.24)最低。‎ ‎(三)考试主要数据 科目 三本分 三本人数 三本率 专科1分 专科1人数 专科1率 总分 ‎525‎ ‎8495‎ ‎30.44%‎ ‎480‎ ‎13046‎ ‎46.74%‎ 语文 ‎103‎ ‎8558‎ ‎30.66%‎ ‎98‎ ‎13916‎ ‎49.86%‎ 数学 ‎107‎ ‎8574‎ ‎30.73%‎ ‎97‎ ‎13225‎ ‎47.40%‎ 英语 ‎114‎ ‎9162‎ ‎32.84%‎ ‎106‎ ‎13189‎ ‎47.28%‎ 综合 ‎206‎ ‎8563‎ ‎30.70%‎ ‎180‎ ‎13129‎ ‎47.06%‎ ‎(四)试题分析 ‎14.某原子核X吸收一个中子后,放出一个电子,分裂为两个粒子.由此可知 A.A=7,Z=3 B.A=7,Z=4‎ C.A=8,Z=3 D.A=8,Z=4‎ ‎[答案]A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4.28‎ ‎2.71‎ ‎0.71‎ ‎0.48‎ ‎0.73‎ ‎0.13‎ ‎0.09‎ ‎0.05‎ ‎0.01‎ ‎[考查意图]核反应规律及推理能力。‎ ‎[分析解答]根据题意列出核反应方程:,核反应过程中遵守质量数、电荷数守恒,于是有:A+1=0+2×4及Z+0=(-1)+2×2。故有A=7,Z=3。‎ ‎[错解分析]不能正确写出核反应方程式或基本粒子符号,记忆不准导致错解,如:方程式中漏掉n或将写成,导致错误的选择了C;方程式中漏掉,最终选择了错误选项B;也有少数考生计算错误而选D的。‎ ‎[复习提示]在复习核反应部分时,明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固然是重要的,但准确记忆基本粒子的符号,正确地列出核反应方程则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 ‎15.红光和紫光相比,‎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答案]B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4.6‎ ‎2.54‎ ‎0.77‎ ‎0.58‎ ‎0.1‎ ‎0.78‎ ‎0.05‎ ‎0.05‎ ‎0.01‎ ‎[考查意图]光子说及折射率的应用 ‎[分析解答]红光频率小于紫光频率,结合爱因斯坦光子说E=h可知红光光子能量较小;又由折射率与波速的关系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光的频率、波速(或波长)等关系和光子说E=h及折射规律,在这三个知识点中,任意一个的缺失都无法得出正确结果,另外有少部分同学误以为中的“”即中的“v”,而错误的选择了选项A或D。‎ ‎[复习提示]高考对光学部分知识考查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得分,但在复习过程中不留死角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如光的折射、全反射、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都要特别重视。‎ ‎16.我国将要发射一颗绕月运行的探月卫星“嫦娥1号”。设该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贴近月球表面。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 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约为 A. 0.4 km/s B. 1.8 km/s C. 11 km/s D. 36 km/s ‎[答案]B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4.91‎ ‎2.32‎ ‎0.82‎ ‎0.49‎ ‎0.04‎ ‎0.84‎ ‎0.07‎ ‎0.04‎ ‎0.01‎ ‎[考查意图]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计算。‎ ‎[分析解答]探月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可得月球上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上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即,代入数据即可得探月卫星绕月运行速率。‎ ‎[错因分析]在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时,将万有引力记为得出错误答案A;也有列出方程在推导过程中误得错选D;有的考生只记得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就选了C。‎ ‎[复习提示]知道近地(近月)卫星的绕行速度即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等式两边万有引力、向心力的表达式有多种形式,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理解。‎ ‎17.图中为一“滤速器”装置的示意图。a、b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一束具有各种不同速率的电子沿水平方向经小孔O进入a、b两板之间。为了选取具有某种特定速率的电子,可在a、b间加上电压,并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加一匀强磁场,使所选电子仍能够沿水平直线OO′运动,由O′射出。不计重力作用。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办法是 a O O′‎ b 图1‎ A.使a板电势高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B.使a板电势低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C.使a板电势高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D.使a板电势低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答案]A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4.35‎ ‎2.68‎ ‎0.73‎ ‎0.61‎ ‎0.27‎ ‎0.23‎ ‎0.27‎ ‎0.17‎ ‎0.07‎ ‎[考查意图]电场力方向、洛仑兹力方向(左手定则)、共点力平衡条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答]本题“滤速器”即速度选择器,工作条件是电场力与洛仑兹力平衡,即qvB=qE,所以v=E/B。显然“滤速器”只滤“速”,与粒子电性无关,故可假设粒子电性为正,若a板电势较高,则电场力方向指向b板,洛仑兹力应指向a板方可满足条件,由左手定则可得选项A是正确的;若a板电势较低,同理可得选项D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若考生不知道“滤速器”与粒子电性无关,首先就会多走弯路,电场力方向弄错或误用右手去判断洛仑兹力方向均可导致错选选项B、C。‎ ‎[复习提示]本题属于经典的复合场中带出电粒子的运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应将受力分析与运动形式相结合,而各种力的决定因素和方向判定则是基础。另外还要有意强化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分子a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当a到达受b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的动能一定最大 ‎[答案]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2.99‎ ‎3‎ ‎0.5‎ ‎0.54‎ ‎0.09‎ ‎0.22‎ ‎0.06‎ ‎0.63‎ ‎0.01‎ ‎[考查意图]气体压强的产生、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子间作用力与力学知识综合。‎ ‎[分析解答]气体压强与两个因素有关: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A、B两选项均因缺少其中之一的限制不能“一定”。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由于Q的正负数情况未知,故的正负亦未知;由分子间作用力图线可知,a受b作用力为零时在处,此前分子引力始终对a做正功,以后将做负功,由动能定理可知,此过程中分子力做正功最多,a动能最大。‎ ‎[错因分析]对压强的微观解释记忆不准确,错误的选择选项A、B;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不全面错选C。‎ ‎[复习提示]热学部分知识少,能力要求低,且多为记忆性,对其概念规律的复习一定要准确记忆。‎ ‎19.一砝码和一轻弹簧构成弹簧振子,图1所示的装置可用于研究该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匀速转动把手时,曲杆给弹簧振子以驱动力,使振子做受迫振动。把手匀速转动的周期就是驱动力的周期,改变把手匀速转动的速度就可以改变驱动力的周期。若保持把手不动,给砝码一向下的初速度,砝码便做简谐运动,振动图线如图2所示.当把手以某一速度匀速转动,受迫振动达到稳定时,砝码的振动图线如图3所示.‎ 图1‎ ‎ ‎ ‎ 若用T0表示弹簧振子的固有周期,T表示驱动力的周期,Y表示受迫振 动达到稳定后砝码振动的振幅,则 A.由图线可知T0=4 s B.由图线可知T0=8 s C.当T在4 s附近时,Y显著增大;当T比4 s小得多或大得多时,Y很小 D.当T在8 s附近时,Y显著增大;当T比8 s小得多或大得多时,Y很小 ‎[答案]A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2.56‎ ‎2.97‎ ‎0.43‎ ‎0.5‎ ‎0.69‎ ‎0.16‎ ‎0.09‎ ‎0.05‎ ‎0.02‎ ‎[考查意图]受迫振动、简谐运动和共振的概念及关于振动图象的理解。‎ ‎[分析解答]把手不动,砝码自由振动的周期为固有周期,由图2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把手转动时振子做受迫振动,当驱动力周期T在固有周期T0附近时发生共振,Y显著增大,于是选项C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对自由振动、受迫振动的概念及图象不理解从而错误的选择选项B;不清楚共振的条件错选D。‎ ‎[复习提示]振动分为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复习时要找出各自对应的概念和规律加以比较;对于共振要知道其条件及常见的应用。‎ ‎20.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B.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D.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答案]B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2.38‎ ‎2.93‎ ‎0.4‎ ‎0.24‎ ‎0.34‎ ‎0.4‎ ‎0.14‎ ‎0.11‎ ‎0.01‎ ‎[考查意图]动量定理的应用、功的概念。‎ ‎[分析解答]对运动员应用动量定理得,所以地面对他的冲量为;由于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零,根据功的定义,地面对他做的功也为零。‎ ‎[错因分析]应用动量定理时不理解I是合外力的冲量,也有部分考生对忽略重力的条件不理解,从而可能错选C;有的考生在应用动量定理时会出现矢量表示错误而选择D;在求功时,有的考生对运动员应用动能定理时认为h=0或直接应用而错选了A。‎ ‎[复习提示]在应用动量定理这一矢量定理时,要理解I是合外力的冲量,当遇到多个力作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功的计算式W=Fscos中的s指的是质点的位移,当物体不能看作质点时,s应该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因此,它不一定等于物体的位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R a c b d ‎21.如图,在匀强磁场中固定放置一根串接一电阻R的直角形金属导轨aob(在纸面内),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朝里,另有两根金属导轨c、d分别平行于oa、ob放置。保持导轨之间接触良好,金属导轨的电阻不计。现经历以下四个过程:‎ ‎①以速度v移动d,使它与ob的距离增大一倍;②再以速率v移动c,使它与oa的距离减小一半;③然后,再以速率2v移动c,使它回到原处;④最后以速率2v移动d,使它也回到原处。‎ 设上述四个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量的大小依次为Q1、Q2、Q3和Q4,则 A.Q1=Q2=Q3=Q4 B.Q1=Q2=2Q3=2Q4‎ C.2Q1=2Q2=Q3=Q4 D.Q1≠Q2=Q3≠Q4‎ ‎[答案]A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它 ‎6‎ ‎2.25‎ ‎2.91‎ ‎0.38‎ ‎0.43‎ ‎0.4‎ ‎0.13‎ ‎0.24‎ ‎0.22‎ ‎0.01‎ ‎[考查意图]电磁感应与电学知识的综合。‎ ‎[分析解答]由结合电磁感应与电学知识可得 ‎,‎ 即某过程中流过R的电量大小仅取决于该过程中线圈所围面积的变化量,而与移动速率无关。‎ ‎[错因分析]考生在由的计算过程中,使用认为v变为原来的2倍,Q即为原来的2倍,没有考虑到v变化的同时,时间t也发生了变化,因而错选C,或没有注意题目要问的是电量的大小而错选选项D。‎ ‎[复习提示]电磁感应与电学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强化电磁感应问题的电路意识。‎ ‎22、(17分)‎ ‎⑴‎ 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A、B、D ‎[答题情况]‎ 题号 ‎22(1)‎ ‎22电路图 ‎22表达式 平均分 ‎3.18‎ ‎3.01‎ ‎1.36‎ 难度系数 ‎0.53‎ ‎0.43‎ ‎0.34‎ ‎[考查意图]双缝干涉现象及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解题]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可知选项A、B、D是正确的;选项C ‎ ‎“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不影响条纹间距大小,去掉滤光片后发生的是白光的双缝干涉,屏上出现彩色条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B、D。‎ ‎[错因分析]有的考生没有记住公式而在A、B、D三个选项上出现错误;有的考生不知道红光和蓝光的波长大小关系或对滤光片的性能不了解而错选B;有的考生把公式中的d当作单缝与双缝的距离而错选了C;去掉滤光片后有的考生不知道还能发生白光的双缝干涉而错选了E。‎ ‎[复习提示]双缝干涉是大纲明确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而有的考生没有做过该实验,对实验装置及性能根本不了解。只靠老师讲实验,学生记实验是违背物理科学思想的,这一点应引起教学上的重视。‎ ‎(2) 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的内阻。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量程2V,内阻约4 k); 电流表(量程1.2 mA,内阻约500 );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2.4 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3个;R1=4 000 ,R2=10 000 ,R3=15 000 ;电键S及导线若干。‎ ‎ 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 ‎ i.试从3个固定电阻中选用1个,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测量电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 ii.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U,电流表读数为I,则电压表内阻RV= 。‎ ‎ [答案]Ⅰ如图所示 ‎ Ⅱ ‎ ‎[考查意图]对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的再认识和加工、实验器材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 ‎[分析解答]电压表示数U即为电压表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测电压表的内阻,只需测出电压表中的电流即可。若直接将电压表与电流表串联,电流表中的电流约为,即不到其量程的一半,达不到题目的要求。如果再串联一个固定电阻,电流表示数将更小,所以只能将固定电阻与电压表并联,电流表示数减去电阻中的电流等于电压表中的电流。如果选择作为并联电阻,电压表示数将超过其量程,故只能将与电压表并联。‎ ‎[错因分析]本题错误主要分三类:一是选择电阻和设计电路错误,常见错误电路如下:‎ E S V mA R21‎ E S mA R121‎ V V mA E S R121‎ V mA E S R2121‎ E S V mA R121‎ mA E S V R121‎ ‎ ‎ ‎ ‎ ‎ ‎ 造成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凭感觉凑电路,另一方面是缺少“回头看”,即利用电路知识结合题中要求进行验证;二是思维定势,拿来主义,比较典型的是加入滑动变阻器,设计为分压式或限流式电路;三是画图不规范,细节处出错,如将画成,漏画开关S或不标器材符号等;表达式出错,如写成等,这主要是不细心造成的。‎ ‎[复习提示] 物理实验题在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考命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电学实验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测电阻更是电学常考点。复习时要对常用方法“伏安法”加深理解,对伏安法派生出的“伏阻法”、“安阻法”、“伏伏法”、“安安法”等进行比较,区别应用,还要从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实验方法的灵活迁移上下功夫,进一步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靠近,强化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23、(16分)‎ ‎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 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t=6.0 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 ‎[答题情况]本题平均得分7.98分,标准差为6.42,难度为0.5,区分度为0.5。‎ ‎[考查意图]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答] 如图,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d=vt1 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经历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d O A ‎ ②‎ ‎ ‎ 已知t2-t1=Δ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 代入数值得h=2.0×103 m ‎[错因分析]部分考生没有认真分析题意,稍看一下题意就凭想当然去做,对声波的传播路径不清楚,大脑中没有建立清晰正确的物理图景就盲目下手,出现的错误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h d ‎●‎ h ‎●‎ h d ‎●‎ h d ‎●‎ ‎ ‎ 有的考生计算结果不带单位或单位带错,如h=2.0 m或h=2.0而丢了3分,这一点也充分表明了这些考生平时没有养成细心和规范做题的良好习惯。‎ ‎[复习提示]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学问题。复习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着重分析物体的运动情景,做题时画出运动简图,然后选择物理规律求解问题。‎ ‎24、(19分)‎ ‎ 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 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答题情况] 本题平均得分7.97分,标准差为6.84,难度为0.42,区分度为0.71。‎ ‎[考查意图]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分析、相对位移的求解及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解答]‎ 方法一:‎ 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可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的加速度a小于传送带的加速度a0。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得 a=μg 设经历时间t,传送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等于v0,煤块则由静止加速到v,有 v0=a0t v=at 由于amg 其中 q=αQ 又有Q=Cε 由以上三式有 ε> ‎(2)当小球带正电时,小球所受电场力与重力方向相同,向下做加速运动。以a1表示其加速度,t1表示从A板到B板所用的时间,则有 q+mg=ma1‎ d=a1t12‎ 当小球带负电时,小球所受电场力与重力方向相反,向上做加速运动,以a2表示其加速度,t2表示从B板到A板所用的时间,则有 q-mg=ma2‎ d=a2t22‎ 小球往返一次共用时间为t1+t2,故小球在T时间内往返的次数 由以上关系式得 小球往返一次通过的电量为2q,在T时间内通过电源的总电量Q'=2qn 由以上两式可得 ‎[错因分析]部分考生基本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进行受理分析,如漏掉重力,将加速度表示成;只分析向上或向下一种情况,求往返时间时认为向上和向下运动时间相等,将往返一次的时间表示成;基本公式或方程式列错,如,‎ 等,一方面说明有些考生基础知识不过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有些考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心理素质不过硬,忙中出错;有些考生对相对复杂的数学运算表现的不够自信而放弃了该题,这在考后与考生的交谈中得到了验证;有的考生在求总电量出错,如写成,这一点可用电流强度的定义模型用等效法去理解。‎ ‎[复习提示]本题属于牛顿运动定律在复合场中的运用题型。对于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打好基础,对基础知识必须逐个过关,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有力学观点处理电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对于情景复杂的题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拆开”,一方面拆知识,一方面拆过程,在不断地拆装过程中升华思想,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答题情况总结 ‎⑴审题能力欠缺。表现在对题中符号视而不见,“另立门户”,对关键题眼洞察不深,如考生在做第22(2)题时将写成,画电路图时未按要求标出器材的符号;第23题观测者和炸弹都在同一水平地面上,有的考生却按空中爆炸处理;做第24题时将写成a,题中明确写出“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有的考生就分析不出来起始时传送带的加速度比煤块的大,还竟然分情况讨论;做第25题时将电动势写成E,结果与电场强度E混淆;有的考生竟没有注意到小球碰后电性的改变,认为小球上下运动时受力情况相同。‎ ‎⑵基础知识薄弱。很多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忽视基础,盲目拔高,结果在今年高考中失分严重,如实验题第22(2)题,本题电路图难度为0.43,而表达式难度却为0.34。有的考生设计电路正确,却不会利用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正确写出电压表内电阻的表达式;做第24题时对煤块列出这样的方程;第25题是一道力电综合题,对于电学基本公式记不住,不理解,结果造成错误百出。‎ ‎⑶实验能力较差。2006年理科综合物理实验题的区分度为0.63,难度系数为0.44,低于整卷难度系数。如实验题的第22(1)题,该题的难度系数为0.53,但全对率为28.9%;实验题第22(2)题的难度系数为0.4,全对率为23.9%。这就证明,如果考生就没有动手做过实验是很难全对的。从这两道题的得分情况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验素养还有待提高,而有的考生只愿动笔做实验题,却不愿花时间和精力亲自动手操作,这一点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二、我市高三复习与高考吻合情况统计 ‎ 题号 主要考查知识点 质量预测相似题 ‎14‎ 原子核的组成、核反应方程 二(14)、三(14)‎ ‎15‎ 物理光学、几何光学 二(15)、‎ ‎16‎ 万有引力、天体的运动 一(17)、二(18)、三(17)‎ ‎17‎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二(19)、三(20)‎ ‎18‎ 热学 三次预测 ‎19‎ 振动图象、共振 二(17)、三(19)‎ ‎20‎ 冲量和动量、功和能 三次预测 ‎21‎ 一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 三次预测 ‎22‎ 伏安法测电压表内阻 二(22)、三(22)‎ ‎23‎ 匀速运动 三次预测都没有 ‎24‎ 牛顿运动定律、先加速再匀速运动(传送带)‎ 二(23)‎ ‎25‎ 带电粒在电场中的运动 三次预测 三、毕业班复习建议与工作安排 ‎(一)复习建议 ‎1、依托教材,回归基础 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抓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落实,以教材为线索,把《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不仅理解它们的含义,弄清它们的本质,而且要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适用条件,与相关相近概念和规律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基本方法的训练提升能力,做好学科内综合的准备,最终学会应用这些概念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考近年来特别注意立足基础知识的考查,回归课本,“老干新枝”或“脱衣换帽”表现得很明显,部分理科综合试题都源于课本,是对课本例题、练习题及习题的类比、改编、整合、延伸和拓展。如2006年试题的第14~19题、第22题的(1)小题和第23题等。‎ 高考复习时还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审视所学的知识,突出主干,有的放矢,既要摸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又要分清主次,瞄准方向,审视梳理之后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复习力学时,要紧扣“五个核心”、“三个观点”。“五个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观点”是力的观点、动量观点和功能观点。要知道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牛顿运动定律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属于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有了这样的整理,整个力学知识就能完美融合,成为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有机整体。‎ ‎2、注重方法,归类研究 高考把考查能力放在首位,而解题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无不闪烁着物理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火花,如整体法和隔离法、假设法、类比法、极限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法、物理图象法等,熟练掌握各种思维方法的特点和技巧,做到“方法成套”,对学习物理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盲目搞题海战术的策略,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和高考的要求。高考比什么?比谁错的少。调查表明,考生做第Ⅱ卷物理题的时间大约为40分钟,平均得分还不到28分。考生得分低的原因是准确性差,而准确性差的根源是考生漫天做题,求多求难;重练习,轻思考;重考试,轻总结,付出不少,但收获甚微。‎ ‎3、重视实验,注重原理 实验题在高考中占17分,占14%。实验题的素材选取基本上是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内容,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会以学生实验为背景加以适当的变化,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实验(包括演示、分组和课外实验)都要认真弄懂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控制实验条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能够正确记录数据 ,处理数据,通过真正动手做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此外,还要进一步重视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的研究,加强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强化自己的设计能力,高考中尤以电学设计性实验考查为主,在不脱离中学实际能力水平的前程下,使实验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4、讲究策略,规范解题 ‎(1)要注意审题。从阅卷过程中反映学生在审题这一项中丢分颇多,读题时要注意关键条件及要求、相关物理量及符号,及时记录题中信息,必要时还要通过作图帮助审题。‎ ‎(2)注意解题策略。“细节决定成败”。做选择题时,对没有把握的选项就不要选,对没把握的题也要凭直觉选一个;做填空题时,若是文字填空,要注意用物理术语把意思表达清楚,若是数值填空,则要注意单位,尤其是计算题,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更要注意规范解题,基中包括①研究对象,②受力示意图、运动简图、电路图、光路图等图示,③物理过程及初末状态,④正方向或零位置,⑤定律名称,⑥方程标准形式,⑦题中物理量的符号与自设符号的意义,⑧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⑨明确结论。今年高考中就有一些考生因解题不规范而失分,如不使用题中符号,不画运动简图等。若要考高分,不仅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学科规范,以免在较为复杂的问题中对物理量的表示造成混淆而丢分。‎ ‎(二)毕业班工作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次质量预测采用分科考试,考试内容第一章力——第十九章光的传播;‎ ‎ 第二次质量预测采用理科综合模拟考试,内容为全部高中物理内容。‎ ‎ 第三次质量预测采用理科综合模拟考试,内容为全部高中物理内容。‎ 考试安排:同教研室统一安排 活动:高三复习观摩、研讨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